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 陳羽嘯
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只要看見熒幕上穿著古裝的,就會以為是歷史劇。歷史劇真的只是這樣嗎?第五屆網絡視聽大會上,「開啟歷史正劇新時代——我的嬴政,我的秦」主題沙龍上,著名學者型作家、《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慈文傳媒總裁馬中駿、慈文傳媒副總裁、大秦帝國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原向陽、骨朵傳媒創始人兼CEO王蓓蓓、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與藝術研究所所長、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艾蓮等,為大家解讀大秦帝國背後的文化分享。
今年播出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被網友贊為「良心國產正劇」,也刷新了大家對歷史正劇的認知。孫皓暉認為歷史正劇的基本面應該有三個方面,「第一個從故事框架來說,至少他所寫的70%左右的歷史是真實的。就是說,如果我們號稱是歷史正劇而寫的是一半虛構一半真實,那就不叫歷史正劇。第二,歷史人物而言,我們必須尊重史書和考古所發現的一些東西,就這個人物他的籍貫、出身、文明史是什麼,必須是真實的。第三也是要的一個標誌就是歷史正劇必須開發積極、健康、陽光的價值觀。一個歷史正劇都應該是根據歷史需求來產生的,而當代最大的歷史需求就是要從歷史中尋求可以繼承的東西。」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
在孫皓暉看來,《林則徐》《雍正王朝》算是歷史劇,但郭沫若的《屈原》不算,「為他沒有反映屈原的改革最大的貢獻,而只是把他當詩人去寫,我覺得沒有挖掘屈原深深的最大的歷史觀念。《漢武大帝》也基本可以稱為歷史正劇,但其大的歷史缺陷(是)獨尊儒術沒有寫清楚。」
他把熱播劇《羋月傳》歸為「肥皂劇」,「我覺得歷史劇和肥皂劇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價值觀選擇的趨向上,往往肥皂劇在最無聊的事件上花最大的篇章。肥皂劇裡面的政治生活基本都是陰謀論,情感上以多角戀為主導,這個幾乎是所有古裝劇裡面存在的最大的缺陷。離開這兩個就沒法拍。比如《羋月傳》,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執政的太后,大肆的在私生活上做文章,嫁到哪兒在哪兒有私生子,這個作為皇后一級的貴族女士,在古代是不可能有這樣的現象,這在基本方面違背歷史事實,也沒有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理念。」
儘管當今披著歷史劇的外衣但是又是肥皂劇的作品充斥著熒幕,但近年來也有不少歷史正劇受到年輕觀眾認可,也讓業內人士看到歷史劇有了新的重新回歸的價值和意義。王蓓蓓認為,歷史正劇能夠吸引年輕人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跟現實中有緊密的關照。
艾蓮
艾蓮也看到,「觀眾喜歡的歷史正劇一個就是它的現實精神,還有一個是它對於這個時代所能夠給予的這種借鑑,我們中國是有著非常濃厚的傳統的國家,我們重視寫歷史,我們也重視讀歷史。我們是從歷史當中獲取治國的經驗,政治的智慧,我們的老百姓從歷史當中獲取人生的啟發。」
此次沙龍上,憑藉《花千骨》《老九門》《楚喬傳》等臺網聯動大戲,接二連三不斷刷新電視收視率和網絡播放量的慈文傳媒,宣布將於2018年全新啟動大型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的影視改編項目,並斥資1.4億註冊成立大秦帝國影視傳媒,擬同步籌拍新版《大秦帝國》劇集和電影。「一部歷史正劇至少在70%的意義上是歷史事實,我們現在重拍的最大的不一樣,就是要最大的忠實於原著忠實於歷史,這是歷史正劇的基本要素。」
骨朵傳媒CEO王蓓蓓
對於重啟《大秦帝國》,眾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希冀。王蓓蓓期待該劇是一個創新,「首先怎麼把幾個不同的線索、人物串聯起來,怎麼處理我們這個時代回看當時時代內在的關係和情感,還有選角上,也期待給歷史劇做出一個典範。」艾蓮則表示:「期待這個劇可以把我們想要看到的、需要的剛健的風格,大國精神能夠氣勢磅礴的表達出來。」 原向陽則希望「通過網際網路能讓年輕的觀眾取得很好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