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三年,大秦帝國系列終於迎來以秦始皇嬴政為主線的第四部故事《大秦賦》,歷史正劇粉們也終於有一部真正的正劇可追。
這部作品上線初期也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畫面讓觀眾眼前一亮,秦兵造型宛如兵馬俑復生、戰爭場面大氣磅礴,延續了大秦系列的優越美術追求。
連男性角色造型也細緻入微,在古裝劇女性角色髮型越來越偷懶,編發造型越來越少時,《大秦賦》卻連男性角色都做了精細的編發。
當然,這個編發並不是純粹為了美觀,而是根據歷史資料進行還原的,在兵馬俑造型裡,便有許多男性編發,乾淨利落又有時代痕跡。
除了一直在線的突出服化道與美術風格,《大秦賦》還有兩個讓史劇粉無法拒絕的看點,一是故事格局;二是老演員魅力。
大秦系列前三部主角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贏駟、秦昭襄王贏稷,這三位帝王為秦國奠定了大一統的堅實基礎,每一位都有強大的政治手腕。
權謀、帝王成長、列國之爭是整個作品的主基調,在一系列完全虛構的戲劇化作品裡,以歷史為原型的大秦系列非常難得。
《大秦賦》核心角色又是秦國最輝煌的一位國君,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始皇帝,他的故事自帶圈粉濾鏡。
歷史粉各有各的喜好傾向,但對於秦始皇的魅力大多難以招架,在《大秦賦》上線之前,網上便流傳過以飯圈明星來形容秦始皇的段子。
13即王位,21歲平內亂,29歲開始滅六國,38歲稱皇帝,隨後完全大一統,放到現代的愛豆行業,事業粉們可以狂吹上下五千年了。
祖先們打基礎的故事已經能奠定大秦系列史劇佳作的頭銜,進入到最輝煌的時期,作品格局與原型對觀眾的吸引力,也被推向了巔峰。
《大秦賦》編劇前幾集的處理也相當優秀,老年贏稷壯心不減,質子贏異人隱忍赤誠,商人呂不韋巧思謀劃,一步步掀開了嬴政故事的序幕。
熟悉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以戲劇化形象展開,大秦系列故事的大格局與底蘊夯的很紮實,讓忙碌中的年輕觀眾,也忍不住停下品味。
與此同時,為嬴政出場做鋪墊的「老前輩」們,在多位老戲骨的詮釋下,更具正劇氣場,也更為吸引觀眾眼球。
王慶祥老師飾演的晚年贏稷不「癲狂」卻讓人心生敬畏,一個超長待機仍野心勃勃的君王被他詮釋的淋漓盡致,瞬間立住了權謀觀感。
老演員是很神奇的存在,他們演現代戲讓你覺得像在演周圍的真實人物,演古人卻又猶如被戰國靈魂附體,不僅毫無違和,還戲點十足。
即使只有兩三場戲的周天子和西周君,兩人之間一場抱頭痛斥秦王的戲份,也被尹鑄勝和張志忠兩位老戲骨演得活靈活現。
而且,周天子的激動奔跑、西周君的急切小碎步設計,又給出兩位老人可愛又憋屈反差萌,讓觀眾又愛又憐,似乎他們便是周赧王與西周君的化身。
除了這三位老戲骨外,配角陣容裡還有高蘭村、陳之輝、李洪湖、巍子、劉鈞等實力派演員,原音臺詞與精湛演技,給作品加了太多分數。
故事有格局,擔任綠葉的老演員們又夯實了正劇底蘊,這樣的《大秦賦》讓觀眾欲罷不能,豆瓣以8.9分高開,實至名歸。
然而,開播第四天,《大秦賦》的口碑便逐漸鬆動,豆瓣目前已跌至8.6分,並且仍有下降的趨勢。
第一輪影響口碑的問題出在男主角張魯一。
張魯一飾演嬴政,但40歲的他從嬴政12歲便開始出場,中年外表少年心,導致被觀眾吐槽是男版丫頭教。
而且,劇中飾演嬴政父親的辛柏青只比張魯一大七歲,飾演趙姬的朱珠比張魯一小三歲,一家三口站到一起,年齡跨度感太弱,十分讓觀眾出戲。
近年來讓青年演員從主角少年時代開演的作品頗多,大女主劇《如懿傳》、《燕雲臺》等皆是35+女演員出演十幾歲少女,但都收穫一致吐槽。
與女演員的保養效果相比,40歲裝嫩演十三歲的張魯一,違和感更強,讓不少觀眾忍不住懷念01版《秦始皇》出演少年始皇的翁斐然。
沉穩陰鷙卻不失帝王貴氣的真少年人,與假少年真臘肉的視覺衝擊完全不同,即使《大秦賦》繼續採用前期的小演員,觀感也比裝嫩要好得多。
不過,與年齡違和相比,其實張魯一與嬴政的契合度問題更大,他是一個實力派好演員,但他的氣質可儒雅也可陰鷙,卻少了帝王的俾睨天下之態。
演員與帝王形象的偏差感,導致少年嬴政氣場很分裂,衝動殺人時沒有霸道剛毅,反而多了一份紈絝子弟的無理盲目,文戲更處處有傻白甜的味兒。
當然,或許這種違和是張魯一想貼合角色年齡導致的後遺症,希望成年後王霸之氣全開的戲份,他能用演技把角色觀感擰回來。
第二輪影響口碑的問題出在聖母人設。
《大秦賦》濃墨刻畫了華陽夫人阻撓嬴政即位的片段,為了打擊嬴政與擁護他的呂不韋,華陽夫人派人散播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的消息。
這採用了野史裡比較流行的記載,原本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嬴政聽到「謠言」後的反應卻很讓觀眾腦殼疼,因為,他聖母化了。
不要做連生父都不知道是誰的畜生;
戰國時代的男德,這麼厲害?
想與「生父」呂不韋一起浪跡天涯;
為保護帝王而犧牲的申越老師如果聽到這些話,估計會哭暈在廁所裡。
原本,七話猜想這些突然間聖母的臺詞可能是人物有意為之,施計套路呂不韋說真話,但後續發現還是想太多了。
因為,在呂不韋堅定卻又模糊的否認下,嬴政幾乎已經把他當成「生父」,兩人對手戲中,他時不時便會流露出一幅初生牛犢看老父親的眼神。
就,挺禿然的,一兩句臺詞不會對作品產生致命性打擊,但一代帝王的性格設定如果走了聖母路線,便會將作品拉下神壇。
更何況,嬴政在生父問題上的反應,給了觀眾他原本不想要江山的觀感,恰巧與當下權謀大女主劇的「被迫」套路出現了雷同。
七話曾分析過當下國產大女主劇的人設問題,編劇普遍選擇迴避主角的野心,試圖讓他們的上位史變得「無辜、純白、善良」。
比如,《羋月傳》羋月奪權是姐姐逼迫,《武則天秘史》裡武媚娘上位是因為被各種陰謀算計不得已為之,一個比一個「白蓮花」。
迴避權謀人物的野心與欲望,強行將他們的奪權手段「美化」,不僅降低了人物的魅力,還會讓權謀劇變得瑪麗蘇起來,得不償失。
如今讓嬴政與呂不韋上演「父子情深」,給一代帝王安聖母思維,導致史劇粉出現質疑,《大秦賦》是完全不冤的。
不過,大秦系列前作一向不熱衷走聖母路線,或許這也是編劇一時的失誤,待呂不韋欲望逐漸顯露,嬴政帝王權術正式開啟後,人設應該會有好轉。
《大秦賦》底蘊在、大部分演員實力在、史劇魅力也在,服化道等方面製作都很用心,劇本間接出現的問題會影響觀感,但都有迴轉餘地。
希望這部難得的史劇能高開高收,彌補近幾年歷史正劇佳作的空缺,能助力影視行業找回史劇製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