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暉期待通過《大秦帝國》的重拍真正為中國開啟歷史正劇的新時代,「《大秦帝國》這部劇所反應的歷史時代本身就很『好萊塢』,因為天生的英雄主義,天上的鐵血橫流,所以這一定是一部英雄主義交響曲,一定是一部英雄史詩。」
作者|李方方
今天下午,在成都舉辦的網絡視聽大會「開啟歷史正劇新時代」的論壇上,慈文傳媒宣布和《大秦帝國》的小說作者孫皓暉共同組建海南大秦帝國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啟動電視劇版《大秦帝國》的重拍。
《大秦帝國》原本是西北大學法學院教授孫皓暉歷時16年創作的一部歷史小說,整個作品共分為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該書描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與列強環伺下,從秦孝公開始,變法圖強,經過幾代統治者的努力,最終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故事。
這部小說曾經被改編成三部電視劇作品,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和《大秦帝國之崛起》。
《大秦帝國》已經有了電視劇作品,為什麼還要重拍?重拍後的《大秦帝國》跟之前的相比又有什麼區別?
孫皓暉解釋道:「《大秦帝國》前面播出了三部,後兩部偏離原著比較多,已經是另起爐灶。塞進了很多不良的價值觀,比如是是非非的三角戀等等。另外大量寫了很多的陰謀,這也跟《大秦帝國》的基本框架不一樣。所以我們重拍的原因是因為這兩部劇失誤比較大。重拍跟原來最大的不一樣就是最大程度的忠實於原著,因為原著忠實於歷史,我們要真正還原歷史正劇的基本要素。《大秦帝國》重拍,包括第一部也要重拍。第一部我們把戰國的變法運動都要重現,原本的第一部是以寫商鞅變法為軸心,其他國家的變法都是通過臺詞的敘述。如果重拍第一部,除了寫商鞅變法之外的變法,我們會把那個時候求變圖存的思想都豐富起來。」
除了原本電視劇對小說改動太大之外,孫皓暉之所以啟動《大秦帝國》的重拍還跟當下的時勢相關。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需要歷史正劇的時代,因為中國現在面臨著文明重建的問題。而春秋戰國秦的五百多年裡恰恰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軸心時代,在這個軸心時代,正好是中華文明從分支走向統一的大黃金時代,也是從青銅走向鐵器時代的轉折點。現如今的中國面臨著從工業化轉向信息化創造新的中華文明的新時代,這對中國在經濟各方面的改革就提出了更深的要求,應該怎麼走,傳統的東西哪些應該被繼承,哪些應該被拋棄,都是文明轉折的過程中必須要去回答的問題。而春秋戰國秦的轉折跟當下的轉折正好具有同質性。孫皓暉希望通過《大秦帝國》的重拍,向觀眾普及一種精神和良好的價值體系,呈現出歷史教訓。
對於重拍《大秦帝國》,孫皓暉提出了三個標準。第一,要拍成商業片,接近歷史真實,比如要去在劇中展現前所未有的大型兵器,真實體現恢弘的戰爭場景,在審美上帶給觀眾愉悅感。第二,要做超一流的思想片,寫政治寫陽謀,從感情的正面來寫。第三,在審美理念、臺詞、色彩、服裝、道具等等都要做到超一流的標準。
孫皓暉說:「《大秦帝國》有六部,前幾部都有情感,甚至有獨立的線來講情感,但是在《鐵血文明》裡面,情感就不是一條系統的線,而是幾個光點。實際上《大秦帝國》是一部鐵血交響曲,我們要拍英雄史詩。」
《大秦帝國》裡秦王嬴政出場的時候只有21歲,所以孫皓暉和慈文方面的負責人都認為在這部劇裡需要小鮮肉演員來演繹歷史人物。對此,孫皓暉說大家不要妖魔化小鮮肉,小鮮肉是創造歷史的人群,不能僅僅局限在臉上,要為小鮮肉歡呼,並且要尊重小鮮肉的歷史創造力。
當被問及心裡有沒有合適的演員人選時,孫皓暉有些發愁,在他看來現在的演員普遍缺乏內涵,很少有人願意認真做功課,稍微有點歷史知識,又喜歡讀書的優秀演員比較少,即便有年齡也都比較大。《大秦帝國》裡共有兩個歷史人物比較重要,一個商鞅,一個秦始皇,商鞅奠定了法制的根基,秦始皇弘揚了法制精神。目前看來,這兩個角色都沒有非常合適的人選。
在今天的論壇上,孫皓暉還為大家指明了如何去界定什麼是歷史正劇。他認為歷史正劇應該具備三個基本方面。第一,從故事框架來說,至少要有70%左右的內容是歷史真實的。第二,就歷史人物而言,必須尊重史書和考古發現。第三,歷史正劇必須體現積極、健康、陽光的價值觀。因為歷史正劇是根據歷史需求而產生的,當代最大的歷史需求就是從歷史中尋求可以繼承的東西。如果做不到這幾點,古裝劇就很容易被拍成肥皂劇,「肥皂劇裡面的政治生活基本都是陰謀論,情感以多角戀為主導。在豆瓣評分裡,凡是有這種傾向的,一般都在7、8分以下。」
孫皓暉期待通過《大秦帝國》的重拍真正為中國開啟歷史正劇的新時代,「《大秦帝國》這部劇所反應的歷史時代本身就很『好萊塢』,因為天生的英雄主義,天上的鐵血橫流,所以這一定是一部英雄主義交響曲,一定是一部英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