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和學校都十分重視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一般主要採取控制遊戲時間、懲罰與獎勵結合的方法。這些方法行之有效,但有兩個痛點:
痛點一:隨時監控要佔用家長大量精力,並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孩子會越來越抗拒監控,控制和反控制,會引發親子關係緊張。
痛點二:孩子升入住宿制中學或大學,一但脫離監控,很難說不會有報復性反彈。
《正面管教》的作者曾經說過,如果你的管教方法讓你和孩子持續痛苦,那你的方法一定錯了。我所在城市有一所重點中學,有一個特殊的高中班。班主任在第一次家長會上明確要求家長,讓孩子在家自由使用數碼產品,不限制。班主任向家長解釋:他認為他們班的每個同學都能自我管理好,不讓手機、遊戲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自我管理不好的同學,他會和家長商量後,建議開始重新限制。
他們班的所有同學都很珍惜這個信任,因為這位老師是這個城市裡,最好的高中名師。是功成名就退休了後還被校長返聘,全校唯一不需統一考核,擔當教育改革試點的創新班班主任。
據說創新班在高一剛開學的第一個月,凡班主任的課,他只和同學們談天說地,如果談到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就要求同學們自己討論,他只旁聽不發言。校長急得三番五次提醒,再創新也要保持教學進度的底線,但月考時,他們班還是全年級第一。
我身邊有很多智慧的家長、教師,摸索出很多不同於傳統監控方法的新方法,輕鬆、有效防止了孩子沉迷上癮。我通過總結,發現他們使用的方法,大多有幾個共通之處。
1.採用互相尊重和合作的方式,提倡孩子自我管理和家長限制相結合的方法。
2.不懲罰錯誤,只懲罰孩子不積極的行為。
3.不過度反應,只要孩子的行為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就不限制。孩子的自我管理失效,立刻介入限制。
我覺得以上三條和《正面管教》中的三條核心理念:1不驕縱,不懲罰;2 相互尊重與合作;3和善而堅定都很接近。所以我稱其為「正面管教防沉迷法」。
正常管教防沉迷法實操幾點注意事項:
我們在和孩子合作前都需首先達成一個共識,對手機和遊戲的定義一致:手機是工具,是網絡終端,不是夥伴。網路遊戲是娛樂,不是理想世界。
有很多從小接觸智慧型手機和ipad的孩子,會視手機為可以分享情感的親密夥伴。例如很多孩子會喜歡抱著手機或ipad入睡,即使不準玩了,也要拿著手機等。
有很多孩子,會認為遊戲世界才是理想世界,玩遊戲是保衛理想世界的行動。如果孩子小時沒有注意控制,那麼很可能會形成對手機、遊戲的錯誤認知,如果成人不理解孩子對手機、遊戲的認知,沒有基本的共識如何談尊重與合作?
限制針對的不應是手機使用時長,而應是孩子的上癮表現,維護的是先學習後娛樂的次序。
有一媽媽告訴我,如果嚴格限定孩子的手機時間,限制越嚴反而孩子越渴望,反抗力度越大。所以她和女兒約定每天有幾段時間可以自由使用手機,但由媽媽控制喊停,以便休息眼睛。
如果孩子能喊停即停,休息後就可以繼續。如果孩子不願意停下,媽媽就會一邊溫柔的說:孩子,現在你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你已經在網絡裡迷路了,媽媽不要失去你,我要救你出來。一邊會堅定的收回手機,不再讓孩子有繼續的權利。
媽媽說,上癮的最初表現,就是不願自己暫停。這時家長要堅決但溫柔的喊停,但不要責備孩子。要讓孩子意識到,唯有能自控,才有自由。失控的自由,只會帶來傷害和迷失。
首先相信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根據孩子的自控能力,逐步解鎖孩子的各項權利。
我身邊的一位父親,在孩子剛上一年級,就和孩子籤訂了一份數碼產品使用合同。詳細規定了孩子6-14歲的各種使用限制,除了每過一個生日可以解鎖一些限制外,如果自控表現好,解鎖還可以提前。現在孩子11歲,已提前3年解鎖所有限制。
孩子已經形成了自我管理的習慣,所以孩子更多的是利用手機查資料、聽歌、社交。很好的把握了手機娛樂和學習的尺度,不再要家人操心監督。
這位爸爸也提到,有幾次孩子在寒暑假沒有控制好,剛有沉迷跡象,爸爸就堅定地收回了手機。雖然孩子也鬧思緒,但因有事先約定,孩子最後也克服了,一切重回正軌。
正面管教防沉迷法是先難後易,良性循環。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防沉迷才能使他們受益終身。因為篇幅原因,很多好的方法不能在文中全部列出,歡迎大家提出問題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