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俄芬關係中的卡累利阿問題

2021-03-03 俄羅斯學刊


卡累利阿問題是複雜的歷史問題。近年,芬蘭國內卡累利阿問題再度重提,出現了要求俄羅斯將卡累利阿歸還給芬蘭的聲音。卡累利阿問題對俄芬關係未來走向有著重要影響。但從俄芬兩國的態度來看,卡累利阿問題依舊會維持現狀。

梁英超,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作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

俄羅斯與芬蘭在歷史上頗有淵源。芬蘭人自東斯拉夫人開始在俄羅斯平原上分布開來之時起就是他們的鄰居。歷史上芬蘭被瑞典統治了6個世紀,被沙皇俄國管轄了108年。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在俄瑞兩國爭奪過程中分裂為東西卡累利阿兩部分。東卡累利阿是被稱為芬蘭的民族之魂的史詩《卡勒瓦拉》的發源地。作為芬蘭文化發源地的東卡累利阿地區在芬蘭人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芬蘭獨立以後一直尋求奪回東卡累利阿的機會。歷經「冬戰」和「續戰」後,芬蘭沒能最終收回東卡累利阿,反而喪失了西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卡累利阿地峽及周邊地區)。近年,芬蘭國內出現了要求俄羅斯返還卡累利阿地區的聲音,卡累利阿問題再度重提。

一、卡累利阿問題產生過程

(一)沙皇俄國擴張兼併芬蘭

從12世紀後半期至18世紀初,芬蘭一直處於瑞典的統治之下。16世紀中葉,俄國開始加緊向外擴張。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瑞典統治下的芬蘭成了沙皇俄國的擴張目標。從1554—1809年,俄瑞在芬蘭境內多次交鋒,反覆爭奪,沙皇俄國逐漸佔據上風,最終完全佔據了芬蘭。1809年沙皇俄國與瑞典籤訂《哈米納和約》,芬蘭成為沙皇俄國的一個大公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成為了芬蘭大公。1812年,亞歷山大一世把18世紀戰爭期間芬

蘭割給俄國的領土與芬蘭合併,成為大公國的組成部分。

1917年11月7日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給芬蘭的獨立帶來了希望。然而新的蘇俄政權並不想放棄芬蘭。1917年11月12日,在蘇維埃政權的支持下芬蘭成立了由35人組成的中央革命委員會,蘇俄試圖利用該委員會重新控制芬蘭。1917年12月6日芬蘭議會通過決議正式宣告芬蘭為獨立共和國。當時的蘇俄政權內外交困,自顧不暇,於是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承認芬蘭為一個主權國家。蘇維埃政府的這一舉措的考量在於,民族自決原則不是讓少數民族獨立建國,而是為了這些兄弟民族日後「自由加入」蘇俄打好基礎。雖然芬蘭脫離了俄國的統治成為獨立國家,可是芬蘭並沒有獲得真正的和平。蘇俄表面上支持芬蘭獨立,暗中卻輸出革命,導致芬蘭獨立後不久就爆發了內戰。芬蘭政府軍總司令曼納海姆將軍組建政府軍發動了反攻。曼納海姆在1918年2月23日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不將芬蘭以及白卡累利阿從列寧的軍隊中解放出來,我的劍絕不插回劍鞘。4月29日政府軍在德軍的配合下攻佔了赤衛隊佔領的最後一個城市——維堡。5月15日政府軍攻佔了赤衛隊最後控制的地區,芬蘭內戰結束。

芬蘭內戰進行時適逢蘇俄國內革命戰爭,芬蘭曾打算趁機收復東卡累利阿。3月3日德國與蘇俄籤訂了《布列斯特和約》,繼續支持芬蘭對蘇俄的軍事行動。在解放卡累利阿地峽後,芬蘭政府軍由於缺少了德國的支持沒能收復東卡累利阿地區。內戰結束後芬蘭一直試圖奪回東卡累利阿地區。

雖然蘇俄政府沒有正式與芬蘭作戰,但當時兩國事實上處於一種敵對狀態。在德國的斡旋下,蘇芬於1918年8月2日在柏林進行談判。由於芬蘭堅持要求蘇俄歸還東卡累利阿地區而導致談判失敗。德國投降後,1919年蘇俄與芬蘭在愛沙尼亞的多爾帕特重新開始談判,1920年兩國籤署了《多爾帕特和約》。這一和約終止了蘇芬的戰爭狀態,蘇俄承認芬蘭的獨立地位,並以芬蘭大公國的邊界作為兩國的疆界,同時把貝柴摩地區正式割給芬蘭。此舉是作為對芬蘭1864年把卡累利阿地峽的兩塊地方割給俄羅斯帝國的補償。在另外一項單獨聲明中,蘇維埃政府還保證將東卡累利阿組建成蘇維埃國家的一個自治區並「享受民族自決權利」。對於芬蘭激進主義分子來說,這一和約代表了一種「恥辱的和平」,不但背叛了卡累利阿人民,對於整個芬蘭民族國家的建立也是如此。芬蘭人認為俄國人違反了《多爾帕特和約》中有關東卡累利阿若干具有約束性的規定。東卡累利阿先後幾次暴動,數千芬蘭人組成志願軍支援暴動。蘇俄對上述暴動進行了鎮壓,很快就粉碎了東卡累利阿的起義。由於卡累利阿問題,芬蘭被蘇聯認為是蓄謀奪取領土的侵略者。芬蘭曾試圖在較大的國際論壇上為卡累利阿人運動撐腰,但並未有助於局勢的緩和。經歷了短暫的和平後,蘇芬間接連爆發了「冬戰」和「續戰」。

(二)蘇聯割佔芬蘭卡累利阿地峽等地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領導人想利用當時的國際形勢,通過犧牲他國利益擴大緩衝區,增大戰略縱深以確保蘇聯西部地區的安全。史達林計劃建立一條抵禦納粹德國侵犯的防線,即所謂的「東方戰線」。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要求芬蘭為其提供海軍基地,交換一部分領土,以保障其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地區的安全。芬蘭政府予以嚴詞拒絕,於是蘇聯決定使用武力逼迫芬蘭就範。

1939年11月26日,蘇聯指責芬蘭軍隊在列寧格勒對面邊境上集結軍隊,採取挑釁行為,指控芬蘭軍隊炮擊蘇軍,要求芬蘭軍隊從邊界線撤退25—30千米。11月27日芬蘭政府否認炮擊蘇軍,並建議蘇芬雙方軍隊同時後撤。11月28日蘇聯政府聲明,由於芬蘭政府對蘇採取了極端敵視的挑釁

態度,並破壞了1932年《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將廢除這一條約,斷絕兩國外交關係。11月30日,蘇聯不宣而戰,陸、海、空軍向芬蘭發動全面進攻,芬蘭史上稱之為「冬戰」的蘇芬戰爭正式爆發。

「冬戰」初期,芬軍依託曼納爾海姆防線頑強抵抗,重創蘇軍。1940年1月,蘇軍重新集結,加強裝備,調整部署,於2月11日發動新的攻勢,攻破曼納爾海姆防線,芬軍寡不敵眾,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線。3月初,芬蘭戰敗。1940年3月8日,兩國開始談判。3月12日,籤訂了《莫斯科和約》。和約規定,「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同維堡,維普裡灣及其島嶼,拉多加湖的西北岸,包括卡基薩爾米、素爾塔互拉、蘇日雷維諸鎮,芬蘭灣中的一些島嶼,馬爾卡日爾維以東的領土,包括古拉雅米城,以及雷巴契和斯來特尼半島的一部分……應包括在蘇聯領土內」。此外,芬蘭還必須割讓沿1721年《尼什塔德和約》所劃定界線的整個芬蘭東南部;放棄沿東北邊界的薩拉地區;將漢科地區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為期30年。

「冬戰」的失利以及《莫斯科和約》的籤訂嚴重傷害了芬蘭人民的民族自尊,徹底激化了蘇芬間的矛盾,並為「續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冬戰」後蘇聯力圖在芬蘭獲得更多權利,還試圖插手芬蘭內政外交,在這種情況下,芬蘭開始向納粹德國靠攏。正如麥德韋傑夫所說的那樣,「恰恰是1939—1940年軍事失敗,把芬蘭人推入希特勒的懷抱」,使「本來有可能參加反法西斯同盟或至少可以保持中立的芬蘭」,「作了希特勒德國的航道,十分積極地參加了希特勒匪徒對蘇聯的進攻」。

(三)卡累利阿得而復失

隨著納粹德國在西歐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芬蘭國內輿論開始轉向親德,國內的右翼勢力也開始抬頭。在蘇聯向芬蘭步步施壓下,芬蘭逐步走上了倚重德國、制衡蘇聯的道路。1940年9月22日德國和芬蘭籤訂了過境協議,隨後芬德軍事合作迅速開展起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芬蘭宣布自己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因拉布蘭島上有德軍,6月25日蘇聯軍隊轟炸了芬蘭的許多目標。芬蘭首相宣布芬蘭與蘇聯進入戰爭狀態。芬蘭史上稱之為「續戰」的蘇芬第二次戰爭開始。芬蘭政府宣布1940年割讓給俄國的各地區將重新併入芬蘭。……芬蘭領導人認為佔領東卡累利阿會給日後談判增加一張重要的籌碼。吞併東卡累利阿成為了芬蘭領導人戰時明確的目標。

1941年7月初芬蘭軍隊在曼納海姆的指揮下對蘇聯進行了反擊,穿越了蘇芬邊界。曼納海姆在演講中呼籲:「士兵們,你們即將踏上的土地浸透了我們民族的鮮血和痛苦。你們勝利解放卡累利阿的偉業會帶給芬蘭幸福的未來。」在曼納海姆將軍演講的激勵下,芬蘭軍隊收復了「冬戰」後失去的土地以及東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區。芬蘭人解放了東卡累利阿,民族主義的理想似乎終於要成為現實了。

芬蘭收復卡累利阿的局面沒有持續太久。1944年6月9日蘇聯開始在卡累利阿反攻。7月,芬蘭軍隊退回到「冬戰」結束時的戰線,蘇聯停止進攻。「續戰」後,東卡累利阿地區得而復失。同年9月19日芬蘭作為戰敗國與蘇聯在莫斯科籤訂停戰協定和臨時和約,將有爭議的地區劃給了蘇聯。1947年2月6日,芬蘭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籤訂了割地、賠款的《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芬蘭維持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但根據1944年9月的停戰協定,應將蘇聯在1920年和1940年兩次和約中自願割讓給芬蘭的貝柴摩地區歸還蘇聯。芬蘭的奧蘭群島實行非軍事化;蘇聯放棄租借漢科半島的一切權利,作為交換,芬蘭將波卡拉半島之領土、領水租與蘇聯建立海軍基地,租期50年。

「續戰」後,芬蘭再次失去東卡累利阿以及東部沿海的領土,包括了通往北冰洋的走廊。經過兩次蘇芬戰爭,芬蘭約1/10的國土割讓給了蘇聯。

慘痛的經歷和嚴酷的現實讓芬蘭人意識到,他們在軍事上完全處於蘇聯手掌之中,現在是這樣,

今後還將是這樣,因此他們如果還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今後必須小心謹慎,避免做出任何會引起俄國人疑心的事情,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俄國人才願意讓他們保留這份獨特的權利。「既然我們被上帝放到了東西方交界的夾縫中,我們就得學會在夾縫中生存的藝術。」芬蘭人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二戰結束以後,巴錫基維當選芬蘭總統,宣布奉行對蘇和睦友好、同其他北歐國家保持傳統合作、與一切國家保持友好關係、不介入大國糾紛的和平中立政策。為了在東西方陣營中找到一個平衡點,1948年芬蘭政府沒有接受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但與蘇聯籤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二、卡累利阿問題重提

東歐劇變後,蘇聯對周邊國家的控制力急劇下降,之前遺留下來的領土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蘇聯末期,芬蘭國內出現了要求蘇聯歸還二戰時期割佔的卡累利阿地峽等地的呼聲:既然兩德能夠統一,波羅的海三國能夠獨立,為什麼卡累利阿問題不能解決?卡累利阿何時能夠歸還給芬蘭?根據1991年進行的民意測驗,1/3的芬蘭人支持與蘇聯就歸還卡累利阿問題進行談判。然而卡累利阿問題尚未解決,蘇聯就轟然倒塌。卡累利阿問題成為了歷史遺留問題。

蘇聯解體後,其對芬蘭的控制也隨之消失。1992年3月18日芬蘭正式申請加入歐共體,1995年1月1日芬蘭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卡累利阿問題成為了俄芬兩國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1992年,俄總統葉爾欽聲明卡累利阿仍然是俄羅斯的。雖然當時芬蘭人保持沉默,但是國內討論有關卡累利阿的禁忌顯然已經消失。2000年6月,芬蘭總統塔裡婭·哈洛寧首次訪問俄羅斯。在哈洛寧訪問期間,弗拉基米爾·普京在回應芬蘭記者提出的有關卡累利阿的問題時稱:「繼續這樣的討論十分危險。」塔裡婭·哈洛寧在普京的陪同下踏上了卡累利阿土地,這是二戰後芬蘭總統首次得到這樣的權利。2001年9月,普京訪問芬蘭時,記者再次就俄羅斯是否有意歸還部分蘇聯侵佔的卡累利阿向普京發問。普京在此問題上立場依舊:「改變邊界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芬蘭國內有很多組織和個人在關注卡累利阿問題。「芬蘭卡累利阿聯盟」、「支持卡累利阿」和「卡累利阿俱樂部」等芬蘭激進派組織積極宣傳「卡累利阿問題」,並向俄羅斯提出領土要求。某些芬蘭政客也開始議論卡累利阿問題。2004年12月芬蘭議員裡斯託·庫伊斯馬向芬蘭政府提出書面請求:二戰時蘇聯吞併了芬蘭的部分領土,其中就包括卡累利阿。數萬名芬蘭公民失去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這種嚴重的非正義行為直到現在都沒得到改正。芬蘭政府是否準備提出有關戰爭中芬蘭丟失的卡累利阿以及其他領土的問題?芬蘭國內的民族主義分子把卡累利阿問題看得過於簡單,認為只要向政府施壓就可以迫使政府去解決這一問題。2011年「支持卡累利阿」組織領導人韋科·薩克西甚至在芬蘭國內發起倡議,宣稱將卡累利阿歸還給芬蘭符合歐盟的所有法規。

三、對卡累利阿問題的分析及預測

第一,俄羅斯在卡累利阿問題上立場強硬,甚至不承認卡累利阿問題存在。當今俄芬邊界現狀是由1940年3月12日蘇芬兩國籤訂的《莫斯科和約》、1944年蘇芬籤訂的停戰協定和臨時條約、1947年2月6日籤訂的《蘇芬巴黎和約》以及1992年1月籤訂的《俄芬兩國關係基礎條約》規定的。蘇聯解體後,芬蘭政府明確表示「遵守信約」,目前「沒有理由,也不可能向俄羅斯提出領土問題」。拉夫羅夫在視察卡累利阿時,將「關於卡累利阿」組織的活動視為「危險趨勢」,並稱「那些倡議(要求俄羅斯歸還卡累利阿)的人都是挑撥者。他們試

圖恢復領土要求,試圖篡寫歷史」。拉夫羅夫的言論也表明了俄羅斯政府明確反對返還卡累利阿的要求。

第二,芬蘭對待卡累利阿問題的態度十分客觀務實。芬蘭政府多次強調不打算再提卡累利阿問題,芬蘭感興趣的是與卡累利阿進行經濟上的合作。目前芬蘭對卡累利阿問題的對策是避免採取與俄羅斯直接對抗的方式,而是與卡累利阿地區加強聯繫,促進融合。芬蘭前總統塔裡婭·哈洛寧是這樣看卡累利阿問題的:「我們不能夠忘記歷史,但是我們無法改變歷史進程,所以讓我們共同創造未來」。芬蘭現任總統紹利·尼尼斯託雖然是右翼政治家,但是他繼承了前任總統塔裡婭·哈洛寧的務實理念。尼尼斯託在上任之初就表明芬蘭重視與俄羅斯保持睦鄰友好關係。尼尼斯託指出:「很多俄羅斯遊客來芬蘭旅行。很多芬蘭人在俄羅斯有生意往來。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有利條件以便於俄芬兩國關係能夠平穩發展。俄羅斯不是芬蘭的威脅。」尼尼斯託在2013年訪問莫斯科時聲明從來沒有聽說過芬蘭立法者提出過類似的(有關返還卡累利阿)提案。芬蘭兩任總統對卡累利阿問題的看法彰顯出芬蘭政府的務實態度:承認歷史問題的存在,卻不會重提卡累利阿問題,尊重歷史更關注現實和未來。

在國際關係史上,領土控制是大多數政治衝突的焦點。自從民族主義崛起以來,大多數血腥戰爭不是起源於同擴大領土有關的民族自我滿足感,就是起源於因喪失「神聖」領土而產生的民族被剝奪感。芬蘭民族主義者的舉動不僅嚴重影響蘇芬官方關係,還引起了挪威和瑞典的反感。前車之覆,後車之鑑。芬蘭政府理性務實地對待卡累利阿問題也是吸取了歷史教訓的結果。為了自身的和平與發展,芬蘭政府捨棄了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想,並極力避免被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綁架。

第三,芬蘭通過軍事或外交手段解決卡累利阿問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芬蘭雖然是歐盟成員國,卻還沒有加入北約,俄芬軍事力量差距懸殊,用軍事手段來解決卡累利阿問題絕非明智之舉。

積極的外交活動也無法令卡累利阿回歸芬蘭。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要指望能在談判桌上拿回來。歷史上芬蘭政府做過不少外交嘗試,如1918年利用德國給俄國施壓,1919年說服協約國支持在卡累利阿公投的計劃,1920年使俄國在兩國和約中同意保障卡累利阿自治權利的條款,但均以失敗告終。在當今國際局勢下芬蘭想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卡累利阿問題,也屬異想天開。

第四,俄語和俄羅斯文化在東卡累利阿地區已經根深蒂固。如今再將東卡累利阿稱之為「傳統芬蘭人的文化故鄉」恐怕已是其實難副。「續戰」結束後,約有50萬卡累利阿人遷入芬蘭,導致現在東卡累利阿地區絕大多數居民是俄羅斯族。從俄聯邦卡累利阿共和國的民族人口比例來看,2010年普查結果表明俄羅斯族佔其人口總數的82.2%,卡累利阿族佔7.4%。卡累利阿族已成為該地區的少數民族,東卡累利阿已不再是卡累利阿人的卡累利阿了。即便在卡累利阿問題上採用全民公投的「科索沃模式」,芬蘭的勝算也沒有多少。

綜上可知,現階段芬蘭不會用直接的手段解決卡累利阿問題。某些芬蘭極端民族主義者認為蘇芬《莫斯科和約》、《蘇芬巴黎和約》是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芬蘭政府沒有資格去籤署,也沒有理由去遵守。其實如果當時芬蘭政府沒有籤訂上述條約,芬蘭失去的將不僅僅是卡累利阿地區,整個芬蘭將會面臨亡國的危險。直接與俄羅斯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芬蘭政府不會被少數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綁架而採取極端激進的方式解決卡累利阿問題,歷史上的教訓已經夠多了。

四、結語

芬蘭雖然是小國,但絕非弱國。在卡累利阿問題上,芬蘭展示出了理性務實的思維。芬蘭沒有重複地去感受在「冬戰」和「續戰」中受到的傷害,而是立足於現狀,著眼於利益,客觀現實地對待卡累利阿問題。芬蘭政府承認卡累利阿問題的存在,卻沒有被歷史問題縛住手腳。比起卡累利阿問題,芬蘭政府更加注重解決實際的問題。烏克蘭危機爆發後,芬蘭開始考慮加入北約以維護自身安全。按照北約的規定,北約候選國不應同鄰國有領土爭端。芬蘭若想順利加入北約,就不能承認俄芬之間存在有領土爭端。如此看來,不論是西卡累利阿還是東卡累利阿,芬蘭政府都不能向俄羅斯提出返還要求。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依舊秉持地緣政治理念,對國家安全十分重視,極力維護自己的勢力範圍。2008年爆發的俄格衝突和2014年發生的克裡米亞「脫烏入俄」等事件都與俄羅斯為維護自身的地緣政治安全密切相關。對俄羅斯而言領土問題是不可觸及的紅線。俄羅斯聯邦委員會第二任主席葉戈爾·謝苗諾維奇·斯特羅耶夫曾經說過:「俄羅斯沒有多餘的土地,將來也絕不會有。」俄羅斯依舊採用維持緩衝地帶的方式來保障自身安全,在卡累利阿問題上是絕不會讓步的。

這樣看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卡累利阿問題都會保持現狀。擱置歷史領土爭端,放下民族恩怨,加強經濟聯繫,促進地區發展融合要比解決卡累利阿問題更為實際。(責任編輯 李淑華)

來源:《俄羅斯學刊》2016年第6期

原文連結:http://elsxk.hlju.edu.cn/new/wfile/wfile_1_20161213143815.pdf

相關焦點

  • 芬蘭律師發起行動要求俄歸還領土
    東方網5月30日消息: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芬蘭可能向俄羅斯提出返還二戰後得到的卡累利阿領土的要求,一些芬蘭公民正準備藉助社會組織的支持,通過法律手段,向俄政府提出爭議領土內房地產所有權要求。  不過,任何玩笑中都有真實的成分。現在,芬蘭一些社會組織正在積極認真地討論返還領土的事宜。芬蘭著名律師卡裡·西利維諾因準備搜尋要求返還卡累利阿領土的法律依據,建議1944年從卡累利阿遷移出來的芬蘭人及其繼承人尋找當年的房產地契,證明他們對爭議領土內一些不動產和田地的所有權,從而正式開始法律返還程序。   西利維諾因還在芬蘭報紙上公布了相應聲明,講述了具體操作辦法。
  • 俄外交部:俄中戰略夥伴關係對國際關係起到穩定作用
    本文轉自【中國網】;俄羅斯外交部29日在其網站發布了《2020年主要外交成果》,其中提到在新冠疫情造成的世界危機背景下,俄中戰略夥伴關係對國際關係起到了穩定作用。 俄外交部提到,俄中雙方在地區和全球問題上,特別是在聯合國和其他主要國際平臺上的雙邊合作獲得了新發展。
  • 中國駐芬蘭大使:中芬關係是中歐友好合作典範
    中國駐芬蘭大使:中芬關係是中歐友好合作典範 2017-04-01這是習近平主席今年首訪歐盟國家,也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22年再次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中芬傳統友好合作關係的高度重視,具有重要歷史意義。訪問期間,兩國領導人將就雙邊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規劃兩國未來合作宏偉藍圖。此訪必將成為兩國關係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他表示,芬蘭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
  • 戈巴契夫基金會回應「蘇聯願向芬蘭歸還卡累利阿」的言論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非政府組織「戈巴契夫基金會」新聞處負責人帕維爾·帕拉日琴科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表示,芬蘭前外交官關於「戈巴契夫領導下的蘇聯曾準備就向芬蘭移交卡累利阿一事進行談判」的聲明是謊言,從未就此事進行過討論。兩國時任領導人發表的談話可以完全駁斥這種假消息。
  • 俄核飛彈演習摧毀數千公裡外目標 專家:這些武器能再服役10年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12月10日發表了題為《在全球戰爭中敵人不會有戰勝俄羅斯的機會》的文章,作者為該報觀察家弗拉基米爾·穆欣,文章稱,俄專家指出,俄羅斯相對「不年輕的」戰略核力量裝備在經過升級後,已具備更高的戰鬥力,這使它們至少還能在俄軍服役十年。
  • 磕磕絆絆 俄歐關係「危」中有「機」
    磕磕絆絆,俄歐關係「危」中有「機」(國際視點)  ■歐盟對俄羅斯制裁不斷加碼,有可能進一步激化俄歐之間的矛盾。  ■烏克蘭危機涉及傳統地緣政治博弈,仍將是影響俄歐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  ■俄歐在經貿、能源等領域相互倚重,也為未來雙方關係的改善創造了機會。
  • 專訪中國駐芬蘭大使:中芬關係是中歐友好合作典範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芬蘭展開國事訪問前夕,中國駐芬蘭大使陳立接受央視記者專訪,他認為此訪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22年再次出訪芬蘭,又恰逢芬蘭正在舉國歡慶獨立一百周年,芬蘭方面高度重視此次國事訪問,中芬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水平,此次國事訪問將為新時期、新形勢下的中芬合作積蓄新動能,為中歐合作注入新活力,也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新貢獻。
  • 獨立102周年之際,芬蘭駐華大使展望中芬關係未來
    時值芬蘭獨立102周年之際,芬蘭駐華大使肅海嵐(Jarno Syrjl)表示,2020年恰逢中國和芬蘭建交70周年,未來,兩國將從更緊密的雙邊關係中大大受益。「讓(中芬)雙邊關係進一步加強的一個重要事件發生在2017年,當時,習近平主席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兩國之間建立了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2018年1月,尼尼斯託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兩國發表了《關於推進中芬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工作計劃(2019-2023)》。」
  • 俄外交部:俄中夥伴關係在2020年對國際關係起到穩定作用
    科技生活快訊 舉報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外交部表示,俄羅斯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對新冠病毒所致危機背景下的國際關係起到了穩定作用
  • 欺人太甚的卡累利阿-芬蘭,蘇聯16成員之一,為何16年後退群了?
    到了二戰時期的1940年,蘇聯一口氣「吸收」了5名成員,在這一年構建東方戰線過程中,卡累利阿-芬蘭、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達維亞相繼被「劃」進來。就這樣,蘇聯加盟共和國總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6個。然而,我們經常提到蘇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最後退群時紛紛獨立的也是15個國家。
  • 專訪盧賈寧:俄中政治關係處在「最高發展水平」
    新華網莫斯科11月18日電 (記者謝榮 童師群 海洋)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即將訪問俄羅斯前夕,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第一副所長盧賈寧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俄羅斯和中國關係,尤其是兩國政治關係,現在處在最高發展水平」,「俄中兩國政治家、學者和外交官的任務是要努力長期保持兩國關係發展的高水平」。
  • 普京在年度記者會上高度評價俄中關係
    新華社記者 白雪騏 攝   新華社莫斯科12月17日電(記者魯金博 吳剛)俄羅斯總統普京17日在年度記者會上高度評價俄中關係。他說,兩國在眾多領域有著共同利益,兩國領導人保持著互信和務實的關係,雙方之間各層面的關係也都在穩步發展。   受疫情影響,普京當天是在自己莫斯科郊區的官邸以視頻方式與記者進行交流。他還回答了涉及俄經濟、社會、外交等方面的問題。
  • 俄專家:日方不應期待俄日關係出現突破
    帕夫利亞堅科說道:「不應誇大安倍訪俄的意義,安倍與普京的會晤不會令俄日中三國關係中出現更加激烈的競爭。從政治角度說,俄中關係在這個三角裡佔主導地位。日本沒有太多理由有什麼期待。」他還指出,當今日本媒體積極營造這樣一種說法,即安倍訪俄將有助於平衡俄日關係,因為向中國傾斜對俄方不利。這是定向宣傳,已經鼓吹了很久。
  • 俄西關係:局部改善 困難猶在
    對俄羅斯而言,世界主要力量中心自顧不暇,對俄關注有所下降,使其外部環境似乎優於往年。但與此同時,俄羅斯受到疫情和「油情」雙面夾擊,外交運籌空間受到限制,對西方外交得失參半,未來還將迎來更大挑戰。普京在年度記者會對美隔空喊話,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能夠解決美俄關係中的棘手挑戰,並再次表態願意就軍控續約問題與美對話。2021年的俄西關係面臨新的考驗,能否走出重重陰霾,還需後續觀察。
  • 書寫中芬友好合作新篇章——記習近平主席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
    為中芬關係擘畫新藍圖,為中芬合作開啟新動能。習近平主席對芬蘭總統尼尼斯託說:「當前的中芬關係就如4月的春天,生機盎然,蓬勃向上。」中芬人民友誼源遠流長「此訪是今年最重要的訪問。」芬蘭《晚報》如是評論。習近平主席的到訪是芬蘭的一件大事。尼尼斯託總統親自過問細節安排,給出最隆重的禮遇。總統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俄外交部:俄中友好關係不由外部因素決定
    新華社莫斯科12月5日電(記者欒海 王晨笛)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俄羅斯和中國互相珍視兩國友好關係,這種關係不由外部因素決定。扎哈羅娃當天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有關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期間兩國元首會見一事時說,俄羅斯十分重視發展對華關係。雙方互相珍視友好關係,這種關係「不由國際形勢決定,也不由地區形勢決定」。俄中是近鄰,邊界、地理、歷史和人民的利益將兩國緊密聯繫在一起。
  • 芬蘭連任總統:我看不到任何改變對俄政策的理由
    芬蘭總統紹利·尼尼斯託28日在選舉中以絕對優勢勝出,成功連任。他在投票結束後談及與近鄰俄羅斯的關係,說沒有理由改變芬蘭現有對俄政策。   考慮到自身地緣政治位置,芬蘭近年努力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俄羅斯之間維持微妙平衡。
  • 俄政壇老炮評葉爾欽變賣領土傳聞:五分之一國土讓他們給敗完了!
    時任俄聯邦副外長(1990-1991年)安德烈-費多羅夫近日在接受芬蘭《赫爾辛基日報》採訪時爆料稱,當時俄聯邦外長安德烈-科茲列夫曾與自己和國務秘書根納吉-布爾布裡斯舉行閉門會談,醞釀變賣部分領土以充實國庫,其中提到要以150億美元的價格將卡累利阿(編註:卡累利阿共和國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賣與芬蘭,並將南千島群島賣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