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支付機構罰單逾2億 反洗錢、非法業務結算成"重災區"

2020-12-25 人民網

  作為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重要一環,支付嚴監管持續加壓。《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近期支付領域罰單明顯增多,洗錢、非法業務結算等成「重災區」,央行年內對支付機構開出的罰單已超兩億元,創歷史新高。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醞釀進一步強化支付領域風險防控,加大涉洗錢、跨境賭博等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完善支付清算業務流程,斬斷黑灰產業資金鍊。

  業內指出,當前支付領域的主要風險還是合規風險。隨著黑灰產支付渠道出現新變化,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治理機制和技術手段,眾多中小支付機構也要尋找更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利潤增長點,依法合規發展。

  多部門嚴打支付黑灰產

  針對洗錢、涉賭涉詐等支付黑灰產,多部門重拳出擊,監管力度持續加大。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近日召開防賭反賭研討會,央行、銀保監會、外匯局等多個金融監管部門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銀行卡跨境交易管理,完善支付清算業務流程,斬斷涉賭資金鍊。外匯局管理檢查司副司長肖勝指出,外匯局將繼續堅持打擊賭博,各支付清算服務主體也要進一步健全內控機制,提升科技運用水平,有針對性地加強身份識別和對涉賭資金與帳戶的風控。

  央行召開的2020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指出,將依法有效開展反洗錢監管、調查與監測分析。此前,央行還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打擊治理跨境賭博資金鍊工作,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指出,要強化主體責任,嚴肅問責持牌支付服務主體責任;加強客戶身份識別、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洗錢監測分析、帳戶取現身份驗證等風險防控工作。

  在嚴監管基調下,支付領域罰單明顯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央行年內對支付機構開出的罰單已逾兩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1.66億元,創歷史新高。從受罰領域來看,違反反洗錢規定、為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結算服務等成為新的「重災區」。

  「罰單金額創新高,體現了支付領域的強監管趨勢。」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車寧說,從2017年開始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支付監管的細緻程度和覆蓋面都有較大提升,監管持續加碼,從帳戶開立、資金交易等多環節加大了對支付行業違規業務的打擊力度。

  中小型機構頻踩監管紅線

  業內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犯罪活動的支付渠道出現了新形式新變化,洗錢、涉賭涉詐等支付黑灰產業猖獗,給機構和監管部門風險管理帶來了較大挑戰。

  以跨境賭博為例,據銀聯執行副總裁謝群松介紹,當前跨境賭博資金鍊出現一些新特點。從支付渠道來看,涉賭風險由線上風險向社交網站轉移,部分賭博網站利用社交網站紅包功能發起收款,切斷了網站和收款帳戶之間的聯繫,給涉賭風險治理帶來較大挑戰。

  易觀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支付機構要精準識別商戶,才能避免成為賭博、洗錢等資金通道。有些機構的商戶數量可能達到百萬量級,加上犯罪手法不斷翻新,支付公司的風險防範技術和能力頗顯不足。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監管升級以及行業競爭加劇,市場上眾多中小型支付機構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頻踩監管紅線。

  從去年1月開始,支付機構此前存管於商業銀行的備付金全部繳存至央行並受其監管。隨著備付金100%繳存和「斷直連」完成,支付機構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中小型支付機構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危機。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央行註銷了逾30張支付牌照,一些中小型支付機構退出市場。與此同時,支付寶、財付通等幾家頭部企業市場份額佔比合計超過90%,構築了強大的場景和流量壁壘。

  車寧表示,隨著近來網際網路金融疲態漸顯,支付等細分市場發展不斷下行,流量越來越貴,長尾客戶忠誠度顯著降低,這些都可能使得一些中小型機構在合規邊緣鋌而走險。

  「儘管相關部門對支付領域保持高壓態勢,但相對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支付行業使用場景更廣泛,用戶背景也更複雜,可能會成為非法交易的天然溫床。」王蓬博說。

  強化風控促進行業合規發展

  專家表示,當前支付領域主要風險還是合規風險。下一步,監管部門需進一步強化治理機制和技術手段,眾多中小型支付機構也需要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利潤增長點,依法合規發展。

  車寧表示,監管部門應加速完善反洗錢等立法工作,包括部門規章、行業自律規範等制度建設,使整個行業發展以及風險防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專家指出,應基於前沿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對違法行為的監測和打擊能力。「今年監管部門著重強調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不斷彌補系統漏洞。隨著支付科技發展加快,一些不法行為的成本也在不斷降低,更需要監管部門強化科技力量提高風險防範能力。」王蓬博說。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針對涉賭涉詐等支付黑灰產,監管部門已經著手加大科技手段應用。據央行廣州分行支付清算處副處長吳畏介紹,廣州分行通過運用政務大數據資源和金融科技手段,依託廣東省的備案管理系統,構建了帳戶業務全流程管理機制。在事中監督方面,利用備案管理系統對企業的異常帳戶進行監測,結合自動監測模型和人工篩選機制,共發布4.1萬多條核查指令,確認了523戶為異常帳戶並進行了管控。

  王蓬博表示,需要加強相關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對支付機構來說,能夠掌握商戶的更多真實信息,比如工商稅務信息、徵信信息等,有利於更加精準地識別商戶,增強對不法行為的防範能力。」

  多位業內專家指出,在監管和市場競爭壓力下,眾多中小型支付機構需要加快業務模式創新和轉型,找到更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利潤增長點,依法合規發展。

(責編:李都也(實習生)、李棟)

相關焦點

  • 7天9家支付機構被罰近9000萬,反洗錢違規成「重災區」
    支付機構嚴監管呈常態化,巨額罰單不時出現。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央行各分支機構公示信息統計,2020年12月25日至12月31日,即2020年最後一周,就至少有9家支付機構收到央行罰單,合計罰沒金額達8728萬元。其中,最高一筆罰單為6971萬元。
  • 又見反洗錢巨額罰單!這家資產近萬億銀行,被罰1948萬!
    日前央行公布的罰單顯示,北京農商銀行因存在為身份不明的客戶提供服務或與其進行交易等四項違法行為,被罰近2000萬元,同時兩位時任副行長也受到處罰。據了解,反洗錢行政處罰中,為身份不明客戶提供服務或者發生交易是經常被處罰的一種行為。在整體反洗錢違規情況更加嚴重的背景下,銀行在反洗錢上的違規情況比支付機構更加嚴重。
  • 「兩高」關於辦理非法從事支付結算業務司法解釋 今起執行!
    第十條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地,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用於犯罪活動的帳戶開立地、資金接收地、資金過渡帳戶開立地、資金帳戶操作地,以及資金交易對手資金交付和匯出地等。   第十一條涉及外匯的犯罪數額,按照案發當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或者中國人民銀行授權機構公布的人民幣對該貨幣的中間價折合成人民幣計算。
  • 起底三方支付黑色收入:為境外賭博、非法投資平臺洗錢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這一類操作,此前亦有媒體報導:一家名為「融信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為境外賭博網站進行資金結算和轉移,涉案資金高達57億。該平臺2018年正式上線,起初的業務就是為創始人曾在境外工作過的賭博網站做資金通道,此後又承接了超過300多家的境外賭博網站「洗錢」業務。賭客在境外賭博網站進行充值後,賭博金額就會在後臺變換成各種商鋪交易信息。
  • 清流|起底三方支付黑色收入:為境外賭博、非法投資平臺洗錢
    該平臺2018年正式上線,起初的業務就是為創始人曾在境外工作過的賭博網站做資金通道,此後又承接了超過300多家的境外賭博網站「洗錢」業務。賭客在境外賭博網站進行充值後,賭博金額就會在後臺變換成各種商鋪交易信息。作為目前B端市場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代表企業,易寶支付也出現在境外賭博網站、非法投資平臺的合作名單上。
  • 《關於辦理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適用...
    為依法懲治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犯罪活動,維護金融市場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關於辦理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9〕1號,以下簡稱《解釋》),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
  • 淺議新型支付業務的洗錢風險及防範措施
    目前擁有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共計200多家,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01230.14億筆,金額48.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4.37%和53.35%;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報告,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的整體交易規模已經從2013年的1.3萬億元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超過109萬億元,行業整體增速連續4年超過100%。
  • 行動支付網:2019年1-7月第三方支付罰單統計與分析報告
    也就是說,2019年1-7月,共20個地區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過罰單。罰單對象來自44家不同機構,其中12家(含分公司)存在2張或以上罰單。二、罰單原因分析1-7月,第三方支付機構罰單涉及的業務類型涵蓋備付金、清算管理、銀行卡收單、網絡支付、支付結算、反洗錢等六大類。
  • 2019年「洗錢」醜聞再現!因未能遵守反洗錢規定 歐洲三大銀行面臨...
    Finance Magnates周二(12月15日)援引瑞典媒體《每日工業報》報導稱,美國聯邦當局正在調查北歐斯安銀行、瑞典銀行和丹麥丹斯克銀行是否未能適當遵守反洗錢規定。北歐斯安銀行的股價一度下跌9%,此前有報導稱,這些銀行繼續與涉嫌洗錢和其他不法行為的客戶進行業務往來。
  • 從銀保監會2019年第1號令 看支付機構機會
    我國反洗錢工作形勢十分嚴峻,起步較晚,缺少相關經驗,洗錢問題一直困擾著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預防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做好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工作,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體制機制的意見》,銀保監會發布2019年第1號令《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 嘉聯支付、樂刷、快付通領人行罰單!三家機構共計被罰1008萬元
    9月1日,深圳央行發布15張罰單,對2家銀行,3家支付機構,10個個人予以處罰。主體及個人總計罰沒1372.95萬,主體罰沒1310.1萬,個人罰沒62.85萬。其中三家支付機構包括:嘉聯支付、樂刷支付及快付通,分別被處以941萬元、34萬元、33萬元罰款。
  • 《關於辦理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
    法釋〔2019〕1號,以下簡稱《解釋》),自2019年2月1日起施行。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8年12月29日頒布了《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規定非法買賣外匯,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依照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2009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三項中增加了「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情形,規定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 跳碼、洗錢、信用卡套現 統統說再見?支付受理終端迎來最...
    2020年一季度末,聯網機具3160.53萬臺,較上季度末減少341.15萬臺,對應225.74每萬人/臺,環比下降10.04%。 而行動支付業務量則保持增長態勢,一季度末行動支付業務共225.03億筆,金額90.8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29%和4.84%。其中,作為銀行和第三方支付的下遊外包服務商 ——收單外包服務機構近幾年來數量也逐步攀升。
  • 再現支付機構領百萬級罰單 騰付通財付通等四機構被罰
    北京商報訊(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2020年最後一天,再現多家支付機構「吃」上百萬元巨額罰單。其中,騰付通違規事項共含11項,包括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未按規定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或者可疑交易報告;允許外包服務機構以特約商戶名義入網並接收其發送的銀行卡交易信息;未按真實交易場景、準確標識並完整發送、保存交易信息,確保交易信息真實、完整、可追溯和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未按規定建立並落實收單銀行結算帳戶管理制度;違規向不符合條件的特約商戶提供「T+0
  • 支付牌照註銷名單增至36家!|支付業務許可證|支付機構|中國人民...
    ;第二類因為「不符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 (中國人民銀行令〔2010〕第2號)等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制度規定」;第三類是主動申請註銷;第四類主要涉及業務合併。、出賣、洩露、丟失客戶信息情形的;(十) 違反反洗錢法律規定,情節特別嚴重的;(十一)存在其他重大突發風險事件,或多次暴露重大風險隱患造成惡劣影響的。
  • 傳化支付、便利通等支付機構吃罰單 有公司違規變更信息未獲批
    來源: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近10家支付機構被央行公開處罰,合計罰沒超5000萬元又一批第三方支付機構被罰。日前,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發布的罰單顯示,傳化支付有限公司(下稱「傳化支付」)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被央行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23.2萬元,處罰款70萬元。
  • 支付收單這些亂象將重點整治
    新規將至,套現、洗錢、黑灰產,沒那麼容易。近年來屢禁難止的「一機多碼」、「一機多戶」等POS機市場亂象再迎監管重拳,被犯罪分子利用為洗錢新渠道的條碼支付也遭重點點名。6月8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對支付受理終端業務管理、特約商戶管理、收單業務監測、監督管理等相關內容作出規範。
  • 第三方支付:風險為本的反洗錢基礎工作要點
    作為曾經混跡過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合規從業者,聽過很多對反洗錢工作本身的一些忽視和誤讀,以上觀點可能代表了大多支付人對反洗錢工作的最直接認識。2018年下半年至今,整個金融行業因反洗錢履職不到位而遭受的巨額處罰案例屢見不鮮,處罰頻率高、處罰金額巨大史無前例,被處罰機構不乏各支付機構。
  • 年內支付機構已收60多張罰單,最大罰單涉16項違規
    從今年支付機構收罰單的情況來看,截至12月2日,據「金融1號院」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央行已對支付機構開出超60張罰單,千萬元級別罰單已不再是「稀缺」個例。其中有近半罰單涉及「雙罰」,除了支付機構自身面臨處罰外,監管對違規機構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也在加大。
  • 新型洗錢盯上比特幣、跨境貿易 區塊鏈助力監管進階
    其中,新型洗錢方式也呈現出從傳統線下向線上發展的新動向,如衍生的比特幣洗錢、貿易洗錢、聚合支付平臺洗錢等行為值得警惕。「當前,全球洗錢新動向中比較熱門的是通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洗錢,主要通過匿名的方式進行跨境轉運資金。根據監測情況來看,全球比特幣交易24小時內成交量曾達到23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