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愛上了西洋棋,但是我又不會下,於是就給他找了西洋棋的教學視頻。
每天晚飯後,孩子都會雷打不動地對著視頻學習,並且還主動做了筆記。
我非常詫異於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同時也驚訝於興趣對孩子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看完一課,學到了新的技能,他就會要求我陪他下一盤。
我對於下棋一方面是非常不擅長,另一方面也實在是不喜歡。
但是出於督促他學習進步的目的,一開始我還是會勉為其難地陪他一起下。
但隨著他下棋技藝的高超,我的水平已經遠不足以應對了。
再加上本身就是趕鴨子上架,骨子裡又實在不感興趣,
就開始以各種理由推脫。
同時鼓勵他自己跟自己下,自己研究,
美其名曰要學會獨立學習。
然而,突然有一天我發現,
那個每天晚上觀看視頻,研究棋藝的孩子不見了。
視頻也不看了,筆記也不做了。
要麼看會兒書,要麼就玩玩具。
有時候即使無聊到發呆,也不去摸西洋棋了。
我問他為什麼,
答曰,因為缺少對手,所以也就不想學了。
我的心中突然被重重一擊。
我對孩子說:「來,快擺上棋盤,你來教教媽媽剛學的新招吧!」
孩子愣了一下,馬上狂歡到,「太好了!我跟你說,我最近學了很多招數呢!」
我笑吟吟地看著那個研究西洋棋的孩子又回來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某些東西一開始真的是傾注了很大的興趣,
比如下棋,運動,唱歌,跳舞……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
即使是再感興趣的事情,想要做到持久、堅持,也是非常困難的。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隨著學習的深入,難度越來越大,他們需要幫助。
這種幫助就是家長的有效陪伴,
比如下棋時,充當對手,
運動時,充當玩伴,
唱歌時,充當聽眾,
跳舞時,充當觀眾,
……
當家長深入參與進去後,
孩子會得到強大的支持和動力。
在他遇到難以攻克的課題時,可以跟父母一起討論解決。
在他懈怠不想繼續時,父母可以鼓勵、督促前行。
在他有了厭倦時,父母可以陪他找到新的動力源。
而一旦缺少了家長的有效陪伴,
孩子就是獨自一人地面對這些事情。
長時間的孤立和無助會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湮滅他的熱情。
自然也就很難做到學有所成。
仔細想一想,
你的孩子是否也在年幼時,曾經對某個事情一度狂熱,最終卻不了了之呢?
那時的你做了什麼讓他堅持?
又沒做什麼而導致他放棄呢?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提供的不僅僅是物質需求,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支持和交流。
記得一個家有琴童的朋友對我說,
「學琴能否堅持,往往考驗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如今的我,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