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對歌迷確實很寵,選擇自己生日這天給所有喜歡他的人送了一份大禮:新歌《貳叄》以及微電影。對於歌迷而言,歌手用作品說話遠比其他慶祝方式來得讓人興奮。而對吳亦凡自己來說,《貳叄》是一個階段的音樂總結,一次升級完畢的效果呈現,也是他音樂路的全新起點。
吳亦凡回國發展後,對自己規劃非常清晰。從積累人氣到拿出實打實作品,他一直強調用音樂說話,用作品回應那些不同聲音。在大家思考如何拓展國內市場時,他來到海外與國內外優秀音樂人合作,在國外榜單上佔據位置。他的英文歌曲,他對嘻哈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思考與探索,對新風格和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都在之前專輯和歌曲中得到呈現。在歐美市場上人們開始關注Kris這樣的中國歌手後,吳亦凡把此前積累的經驗和想法帶回來,走回到中國文化和音樂當中,用新融合方式在音樂路上繼續探索。先有《天地》這般宏大有氣派的歌曲,後面把調侃自己的《大碗寬面》作為主題唱出心聲。我們既感受到他玩法上的亮點,也聽得出吳亦凡在音樂掌控方面越來越嫻熟成熟的能力。
《貳叄》顯然可以看作吳亦凡在《天地》、《大碗寬面》後音樂風格和呈現方式的升級總結。他對中國風的「元素」和「搭配」理解比以前比很多人進步許多。標題《貳叄》採用大寫數字,本身就能給人一種古典氛圍。兩個數字,簡單卻不平凡,隱隱中融進不少故事和哲理。歌詞中他寫道:「故事說兩三句就散了……提起筆刻畫那兩三劃,只為了能夠封存你的模樣」。短暫交談和簡潔刻畫,卻包含無限情緒與思愁。正因為寥寥幾筆幾句,道不盡背後無盡深情,才使得想像空間變大。中國自古以來的含蓄和淡淡感傷在吳亦凡的歌裡唱出來顯得非常具體,在雨月花雲組成的場景裡孤寂、無奈、彷徨和落寞一點點呈現在聽眾耳邊。
如果《貳叄》的歌詞落入網上總結的古風套路,就少了幾分特色。吳亦凡創作的歌詞借了古風的景,卻多了一點現代的情。他沒有刻意追求詞牌格式和用詞,文本偏現代。而且加入說唱作為平衡,將古風意境一些沒有能夠唱透的心思和情感,用現代的直接的表現手法演唱出來。中國風裡的傷悲痛楚,總像被一層輕紗遮掩,隱忍中無法釋放,形成朦朧隱晦的傷痛。說唱部分感情仿佛經過時間打磨,終於噴發而出,對所愛大膽追求再無顧忌,痛也要痛得徹底,愛就愛到無法分離。
內容上的切換、反差和平衡,最終由音樂實現。《貳叄》在古箏和笛子搭配中拉開序幕,帶來靜謐優美畫面感。吳亦凡的柔情演唱近乎純自然輸出,很容易就把聽者引入歌曲的故事場景裡。當中國大鼓將思念情緒推起來時,故事慢慢轉入現代畫風,用說唱表達想念和愛戀。淡淡的trap風格和一點點鼓機作底,慢慢人們可以聽出吳亦凡標誌性flow。豎琴、簫、琵琶在其中交替出現,配合歌詞和微電影中現代和古時場景和人物關聯不斷切換,讓大家感受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刻骨銘心的愛情戲。
旋律創作上的設計讓中西樂器、中西樂風、以及古今故事與情感連接起來並無違和感。從風格和歌詞上你能感受到差別,像是吳亦凡feat.某位歌手進行合作,但聆聽過程中卻沒有生硬過渡的感覺。樂器在音色上儘量趨於一致,沒有出現標新立異的混搭。從《天地》開始建立的精簡理念在這裡繼續保持,三五件樂器儘量構造線條空間,避免使用複雜多樣的和弦模式,如水墨畫一般在方寸間體現大世界。當人聲和旋律在簡潔線條框架裡有發揮餘地,整個歌曲意境反而被襯託得更好,故事和人物變得更為豐富立體。
這種設計感和成熟的呈現方式,正是吳亦凡從《天地》一路來不斷總結和升級自我的結果。在足夠聆聽和輸出後,音樂人才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以及怎麼去完成。《貳叄》不是把之前流行的中國風炒舊飯,更不是追西方嘻哈潮流的趕時髦。吳亦凡將中國元素和意境與西洋樂器和演唱方式進行平衡,用旋律打磨掉二者融合的邊緣衝突。在聽感上中國味道擺在臺面,而不易察覺的材料裡巧妙使用歐美「配料」進行融合。吳亦凡在《貳叄》中的表現足見升級成功。後面音樂道路上他將以此為基礎,相信不管是微電影未完的故事還是新專輯,絕對會給人們帶來更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