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僅僅局限於口頭語言的表達。很多時候,非語言溝通往往決定了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因而,擅於觀察和捕捉對方的非語言信息,能使我們的溝通與交流更順暢、更和諧。
楊瀾在她的新書《提問》中提到了這麼一個故事。
那年,楊瀾就讀北京外國語學院(現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二年級。有一位美國教授,在上完課後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教室裡鴉雀無聲,同學們都沉默不語,沒有人舉手回答。
後來,這位來自美國的教授憤怒了。「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提不出問題的。難道我講的每一句話都無懈可擊嗎?是你們壓根兒沒聽課還是愚不可及?」他氣急敗壞地大聲說著,一邊拿著拳頭敲打著桌面。
於是,教授從口袋裡掏出一張一美元的鈔票,高高舉起,漲紅了臉,大聲說:「誰能提出一個問題,任何問題,我就獎給他一美元。」
終於,有幾個學生舉手了。楊瀾就是其中之一。楊瀾說他們舉手回答不是真的有什麼問題要向教授提問,而是對教授的一種反擊,因為教授的那一美元侮辱到了大家,令人很生氣。
為什麼課堂上的一個提問會引起彼此之間的不快呢?這裡面暗含著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來自不同文化國度的人,對待同一個問題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映。
跨文化傳播學的奠基人,愛德華·霍爾(Edward Twitchell Hall)的高語境和低語境概念成為解答以上困惑的經典理論。高語境傳播指的是絕大部分的信息或存在於物質語境中,或內化於個人身上,極少存在於編碼清晰的被傳遞的訊息中。低語境傳播正好相反,即將大量的信息置於清晰的編碼中。在諸如日本、中國、朝鮮等高語境文化中,意義可以通過手勢、空間、沉默、地位、教育、家庭背景、頭銜、年齡,甚至個人的親朋好友進行傳達,因此人們在交流時,常常比較隱晦、間接、含蓄,信奉「沉默是金」的原則,鄙視誇誇其談,認為「空罐子叫得最響」。而在德國、瑞士和美國等低語境文化中,人們交流時都需要詳細的背景信息。正因如此,所以「美國人更多地依賴口語而不是非語言行為進行交流。他們認為『說出來』和『說出心裡話』非常重要。
正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對於課堂上的提問,美國教授和學生們便有了不同的看法,這種文化之間的碰撞產生了誤解甚至是憤怒。
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注重一下非語言的溝通,這樣才能使得人際交往更順暢、更和諧。
那麼,人際交往當中的非語言系統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楊瀾認為,非語言系統包含以下幾方面:眼神、動作和服飾。
楊瀾是資深媒體人,在書中,楊瀾結合她自己採訪當中的一些真實案例,從這三方面展開詳細說明。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雖然沒有採訪的機會,但是這三方面卻同樣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1. 與人交談時,眼神的交流是加分項
俗話說得好: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而眼神就是心靈溝通的最好通道。
在日常生活當中,當我們與親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交流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時不時地給對方一個虔誠、認可的眼神,對方便會報以同樣的真誠與贊同。這時,便會大大地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我們的溝通與交流更融洽。
2. 適當的肢體動作有利於情感的交流
我們知道,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如果僅僅使用口頭語言,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領情,甚至會適得其反。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適當地使用肢體動作,孩子立馬變得乖巧可愛起來。
有一次,孩子在喝牛奶的時候,沒注意到滿滿的一瓶奶是會溢出來的。他直接拿起奶想喝,還沒來得及喝,牛奶便從吸管裡溢出來好多,掉到了桌面上、地面上,弄得到處都是。
這時候,如果我當時情緒失控,便會大聲嚷到:「怎麼回事?連個奶都不會喝嗎?」可想而知,孩子聽到這句話後的反應是哇地大哭起來。
我當時是這麼做的。見狀,我蹲下了身體,用右手輕柔地撫摸他的頭,然後心平氣和地跟他說:「孩子,沒事,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的。」我話音剛落,孩子便笑了笑,徑直走去拿來紙巾,自己擦乾淨溢出來的牛奶。
3. 服飾是一個人的門面
常言道:人靠衣裝馬靠鞍。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認識,首先是從他的著裝開始的。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邋裡邋遢,那麼我們很難會有興趣去進一步去了解這個人。相反,如果一個人衣冠楚楚、穿戴整齊,他便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印象。我們也會帶著好奇心想進一步了解他。
寫在文末
傳播學者施拉姆(Wilbur Schramm)說:「我們以我們的發聲器官發聲,卻以我們的整個身體交談。」由此可見,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輔之以適當的肢體語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非語言系統,那麼,我們的人際交往會變得更順暢、更友善、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