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佛羅裡達,研究人員Christina Coppenrath與一隻小蝠鱝一起自由潛水時拍攝了這張照片。攝影:BETHANY AUGLIERE
佛羅裡達朱諾海灘,Jessica Pate駕駛一輛全地形車在沙灘來回穿梭,搜尋瀕危海龜的蹤跡,此時,她注意到一個巨大的黑影正在淺水中移動。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條蝠鱝。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兼狂熱的潛水愛好者,Pate在印度尼西亞或夏威夷見到過與這些大魚共遊的人——但佛羅裡達南部繁忙的沿海水域卻從未有過這種景象,畢竟那裡有超過600萬人口。 2010年的這次邂逅激起了Pate的興趣,她開始尋找有關南佛羅裡達蝠鱝數量的科學文獻,但只找到了一篇1998年的論文。所以她開始著手改變這一現狀。 從2016年到2019年的三年多時間裡,Pate對南佛羅裡達水域這些優雅的泳者進行了調查,最終確定了59個個體,研究人員將它們稱為「城市蝠鱝」。 「我們在川普總統的海湖莊園和吉米巴菲特的瑪格麗塔維爾度假村前看到過蝠鱝遊動,」 Pate說道。此外,邁阿密的高層公寓居民報告說,在疫情爆發期間,他們在家裡看到過幾條蝠鱝在海裡遊動。
一條蝠鱝從經常有船隻來往的海灣遊過。攝影:BRYANT TURFFS, COURTESY MARINE MEGAFAUNA FOUNDATION
一條蝠鱝游離度假勝地瑪格麗塔維爾。大多數被研究的蝠鱝都是在約2.75米深的水中拍攝到的。攝影:JESSICA PATE, COURTESY MARINE MEGAFAUNA FOUNDATION
除了國際化的生活方式外,佛羅裡達蝠鱝幾乎都是幼魚,因為雌性身上沒有交配留下的傷疤,而雄性的生殖器也很小。 本周發表在《瀕危物種調查》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Pate和同事們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南佛羅裡達有一個蝠鱝託兒所——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三個。蝠鱝託兒所往往食物豐富,相對來說沒有捕食者的侵擾,有利於它們的幼崽安全成長。
這隻名叫Stevie Nicks的蝠鱝在佛羅裡達南部海岸線遊弋時,從一片海藻下穿過。攝影:BETHANY AUGLIERE
佛羅裡達蝠鱝項目的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Pate稱:「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灣的另外兩個託兒所也是在2018年和2019年才發現的。」 「我們對蝠鱝知之甚少,」她補充說,比如它們在哪裡分娩,它們能活多久,它們如何選擇配偶。因此,新發現的託兒所可以揭示更多關於這種鮮為人知的生物的信息,讓我們知道該如何保護它們。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認為,前口蝠鱝屬的兩種蝠鱝,雙吻前口蝠鱝(寬度可達9米)和阿氏前口蝠鱝,都很容易滅絕。2018年,美國根據《瀕危物種法案》將雙吻前口蝠鱝列為瀕危物種。 Pate補充說,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供了基因證據,表明佛羅裡達蝠鱝屬於第三種,一種新的前口蝠鱝。「就在我們眼皮底下" 為了研究,Pate借了祖父的漁船,花費了很長時間在木星島和博因頓海灘之間的淺水中搜尋。當船緩緩地向前行駛時,Pate站在船頭上,尋找白色沙灘上移動的巨大的黑色身影。 「毫不誇張地說,我已經辨認出了南佛羅裡達的每一塊蝠鱝狀巖石,」她打趣說。後來,她還將無人機和小型飛機的航拍照片納入了她的調查數據。 多年來,這59條蝠鱝中的其中幾條經常在Pate眼前出沒,包括一條被她和同事們命名為Stevie Nicks的蝠鱝,以及一種似乎無處不在的名為Gillie的蝠鱝,它出現了23次。 Pate說,異常多的蝠鱝幼魚在同一個地方反覆出現,表明了託兒所的存在。也有可能是南佛羅裡達溫暖的淺水有利於這些小動物調節體溫,因此它們生長得更快。 「在研究蝠鱝時,很少見到幼年蝠鱝出沒的區域。只在一個地區看到幼魚是非常罕見的,就像我們在佛羅裡達東南部看到的那樣,」她說道。 雖然如此,但蝠鱝擅長長途旅行,所以確認南佛羅裡達存在託兒所的唯一方法是給幼蝠鱝安裝衛星和聲學標籤,Pate已經開始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合作。(沒有人見過蝠鱝在野外分娩,它們的繁殖習慣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個謎。) 「這項研究證實了我們的確對這些動物知之甚少,」南佛羅裡達大學教授Csilla Ari補充道,他也在蝠鱝太平洋研究基金會工作。「它們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在這樣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竟然被忽視了這麼長時間。」人類衝突 環保生態學家、國家地理探險家Joshua Stewart在墨西哥灣參與發現了這個潛在的蝠鱝託兒所,他也對這個可能的託兒所與人類的接近度感到驚訝。
一隻名叫Ginger的蝠鱝身上粘著魚餌。在被研究的蝠鱝中,近一半受到的傷害與漁業或遊艇行業有關。攝影: BETHANY AUGLIERE
「我們談論了很多關於人類對蝠鱝的影響,而且在我工作的地方確實有一些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Stewart說,他是蝠鱝基金會的副主任。「但是看到蝠鱝在佛羅裡達的海岸航道遊弋,巨大的遊艇從它們旁邊駛過,真的很讓人震驚。」 佛羅裡達居民很多都有船隻執照,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佛羅裡達的許多蝠鱝都帶有與人類衝突的痕跡。根據Pate的研究,被研究的蝠鱝中有27%曾被釣線纏住,46%的蝠鱝曾被船隻螺旋槳、捕魚設備或其他不明原因弄傷或留下疤痕。 被漁網纏住和過度捕撈是蝠鱝面臨的主要威脅,雌性蝠鱝要到8歲或10歲才能達到性成熟,繁殖緩慢,每隔幾年才會產下一到兩隻幼蝠鱝。 但一旦它們成年,蝠鱝面臨的威脅會小很多,因為對於大多數捕食者來說,它們已經長得太大了。因此「保護這些幼蝠鱝對整個種群的生存能力非常重要,」Pate說道。 考慮到這些弱點,Pate希望她的研究最終能促使美國政府在南佛羅裡達指定一個重要的蝠鱝棲息地。 「這些蝠鱝和數百萬人生活在南佛羅裡達,所以保護它們並不容易,」Pate說。「但是隨著世界範圍內蝠鱝數量的減少,這對於這個物種的保護至關重要。」(譯者:陌上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