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感染超級細菌,剛出生就「無藥可醫」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Ranjit Devraj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作者:Ranjit Devraj

編譯:狗蛋

編輯:悲催的鉈寶寶

審稿:Yuki

聖家庭醫院(the Holy Family Hospital)是位於印度首都的一家以專注新生兒護理而著稱的慈善機構。在那裡,工作人員正對具有多重耐藥性的細菌拉起警戒。

松布盧·瓦爾西(Sumbul Warsi)作為聖家庭醫院的醫學總監和首席兒科專家,負責該機構345個床位的監管工作。她說道:「我們無法承受新生兒淪落為那些細菌的受害者。因此我們增派控制感染的護士每天採集相關信息——監視、審核醫護人員洗手,使用過的棉籤要及時從育嬰室和其他設備內移開,並且只在有保障的情況下進行去汙處理。」

儘管已如此警惕,但具有耐藥性的細菌還是在印度國土的各個醫院和健康機構中蔓延開來。一旦出生少於28天的嬰兒感染了這些細菌,他們有很高的風險會患上具有致命性的新生兒敗血症。在這種情況下,新生兒身體對感染的反應可能導致器官的衰竭,從而死亡。

醫院的新生兒 | Pexles

一篇對南亞範圍內該問題相關文獻綜述指出:在印度,每一千名新生兒中就有16名會遭受這樣的危機。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嬰兒由於缺少有效的抗生素而死亡。這項綜述研究由全印度醫學研究所(AIIMS)的研究員們完成,並於2020年1月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

瓦爾西直截了當地將癥結歸咎於抗生素的「非理性和不恰當」使用。她說:「因為病人免疫力下降而在重症監護室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頻繁使用侵入式醫療手段、抗生素的自由購買和在農業中的濫用,這些都導致了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並且增加了新生兒敗血症的風險。」

今年三月,瓦爾西所在醫院的一名新生兒患上了呼吸困難症,這名嬰兒隨即服下能夠使肺部擴張更輕鬆的藥物並且使用了呼吸機。然而,該新生兒最終卻感染了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一種具有多重耐藥性的細菌。

病人體內的中性粒細胞在吞噬綠膿桿菌 | Wikipedia

瓦爾西的同事、兒科醫生迪內希·拉傑(Dinesh Raj)解釋道,當發現嬰兒受到感染後,我們立馬採用了粘菌素(colistin),這是一種針對多重耐藥性、革蘭陰性菌的專用抗生素。然而很遺憾的是,嬰兒還是死去了。這是因為,在實驗室中培養嬰兒體液中的細菌進展非常緩慢,數日後才在培養皿中檢測出了足夠濃度的綠膿桿菌。由於無法及時檢測出確切的感染細菌種類,因此他們也無法進行針對性治療。

儘管如此,粘菌素還是有成功治癒相似新生兒敗血症的案例。在今年二月,一名新生兒被常見的耐藥性細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感染。在這個案例裡,新生兒的反應良好。

粘菌素於1960年問世,但由於其自身的毒性而鮮少被使用。如今,由於耐藥性病原體再度猖獗,它被當作醫療手段最後的救命稻草。

鬆懈的法律

困擾拉傑的問題是:鑑於禽類養殖農民大量使用粘菌素和其他抗生素來促進禽類的生長,粘菌素在醫學治療中的有效性還能維持多久?儘管印度的藥物技術諮詢委員會——作為健康和家庭福利部門的下屬部門,已經建議農業界停止使用粘菌素和其他抗生素,但迄今為止印度政府尚未出臺任何正式的禁令。

印度的農業部同樣也意識到了在動物飼養中廣泛濫用抗生素帶來的危害。一條2014年頒發的建議性通告指出,在市售禽類的組織中檢測到了多種抗生素,包括土黴素(Oxytetracycline), 多西環素( Doxycycline), 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和新黴素(Neomycin)。然而,政府強制部門並未對此採取有效措施。

政府目前對抗生素的監管還不夠 | Pixabay

政府對抗生素濫用問題採取的最全面的行動,是其在2017年開始實施的抗生素耐藥性(AMR)全國行動計劃,旨在加強監測,並支持人們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然而,印度於 2013年設立的一個抗生素耐藥性監測和研究網絡,迄今僅能覆蓋對20所頂級醫學院和醫院監管,以及對極少數具有耐藥性的細菌進行科學研究。對抗生素的監管問題,政府還任重道遠。

對超級細菌的監管

在抗生素監管中首當其衝的是對抗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監管。這種細菌常見於醫院以及接受過例如導尿管等侵入性設備治療的病人中。

MRSA感染起源於醫院,現在已經蔓延到其他人群和牲畜中,這意味著細菌可以穩定地快速傳播。這種超級細菌對β內醯胺抗生素具有耐藥性,這類抗生素範圍廣泛,包括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和頭孢菌素。調查表明,MRSA已成為印度的地方流行病。

AIIMS的研究綜述包括了相關的109項研究,其中69項來自印度。該綜述表明,在南亞醫院中,除了MRSA外,最為常見的多耐藥性菌是克雷白氏桿菌屬、不動桿菌屬以及大腸桿菌屬。

綜述指出,新生兒敗血症的感染源很可能是產房及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中的不衛生操作,而不是通常以為的母嬰間垂直轉移。與社區研究中分離出的病原體相比,從醫院分離出的一般病原體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一線藥物的耐藥性大大增強,而這些藥物也恰恰是醫生治療時的首選藥。這個結論表明,醫院對抗生素存在過度使用現象,診療也存在問題。

醫院中分離出的病原體對一線藥物的耐藥性很強 | Pixabay

抗生素的購買限制

除了呼籲國家幹涉外,AIIMS的綜述還建議停止抗生素在農業中的使用,並且國家應該出臺更嚴格的政策限制非處方性抗生素的銷售。

然而瓦爾西認為,醫生和病人自己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她說:「有必要教育大眾對使用抗生素保持理性。同時,應該教導醫生不向製藥公司的產品推廣屈服,並且拒絕病人要求快速治癒的非理性要求。」

從2014年起,印度中央藥品標準控制機構已經開始限制抗生素的櫃檯購買,24種抗生素在「H1計劃」中榜上有名。這些列入H1計劃的抗生素只能憑藉處方購買,櫃檯的藥劑師需要登記顧客的詳細信息,包括病人的姓名和使用的藥量。這樣的登記受到權威機構的監管,已有上百個藥物零售店由於違反此項規定而被吊銷了銷售執照。

然而,製藥企業通過例如帶薪休假等各種方式激勵醫生使用和推廣特定品牌抗生素的行為卻沒有任何懲罰。在2015年,印度政府引入了一系列藥品市場的行為準則,但卻沒有通過立法來嚴格執行。

糟糕的衛生狀況

造成抗生素耐受性的另一個因素是醫院糟糕的衛生情況和醫用廢棄物處置問題。醫院和藥品加工廠的廢水流入一般水域的情況隨處可見,這滋生了具有多重耐藥性的細菌。

醫院也是醞釀超級細菌的一大場所 | Pexels

這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細菌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這種轉移使基因物質從一個有機體以非繁殖再生的方式直接轉移到另一個有機體。來自新德裡巴特拉醫院的病理學家素提叻·庫爾卡尼表(Sudhir Kulkarni)示:「基因水平轉移是抗生素耐藥性在不同種類細菌中傳遞的首要機制。」

現在,印度這種基因水平轉移現象已經引起了全球關注。在2008年,一位曾造訪印度的瑞典病人身上發現了含有NDM-1酶的細菌。這種酶使得細菌能夠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並且可以在不同種類之間進行基因的水平轉移。

2010年5月,一名在印度接受過透析治療的男子身上被檢測出帶有NDM-1的大腸桿菌。隨後一年,《柳葉刀·傳染病》雜誌刊登了一項研究表明對NDM-1陽性的細菌不僅出現在醫院內,也出現在新德裡市中心半徑12公裡範圍內的周邊環境中,甚至包括飲用水樣品中。

低溫電子顯微鏡下放大了10000倍的大腸桿菌 | Wikipedia

令人害怕的是,印度正在飛速退回到沒有抗生素可用的時代。究其原因,是人們沒有採取任何明智的措施,來抑制這些「明智」的細菌逐漸產生多重耐藥性。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Pixabay(題圖嬰兒與內容無關)

原文連結:https://www.scidev.net/asia-pacific/health/feature/the-awful-toll-of-superbugs-in-india-s-hospital-1.html(本文由storythings供稿)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點個「在看」再走吧

【擴展閱讀】金色的「葡萄」會致病,不如給它漂個白?

閱讀原文

原標題:《嬰兒感染超級細菌,剛出生就「無藥可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進化超級肺炎菌 無藥可救
    圖:理工大學發現一種新型的抗藥「超級細菌」,屬已知惡菌「肺炎克雷伯菌」的進化版,可入侵人類肺部、血管及其他內臟,引發肺炎,目前無藥可治。左、右分別為理大黃國賢教授、陳聲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發現一種新型的抗藥「超級細菌」,屬已知惡菌「肺炎克雷伯菌」的進化版,首次同時具備「三高特徵」:高抗藥性、高毒力、高傳播性,可入侵人類肺部、血管及其他內臟,引發肺炎,但無藥可治,年輕及健康人士也可「中招」死亡。該菌主要在醫院傳播。浙江一間醫院五名病人感染後死亡,估計是經傷口或接觸醫療儀器感染。
  • 新型超級細菌蔓延全球 耐藥性或致人無藥可治
    抗菌素耐藥性這個影響人類健康的問題由來已久,近年來在多個國家發現的「超級細菌」更說明這一問題已日趨嚴重。英國研究人員指出,這敲響了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警鐘。據介紹,這類「超級細菌」仍在進一步蔓延。  耐藥性或致「無藥可治」  統計顯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確認感染這類「超級細菌」的病例已達150例,英國也有70例,此外歐洲的奧地利、比利時、德國、荷蘭、挪威、瑞典、法國,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國,非洲的肯亞,亞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國都有數量不等的確認病例。
  • 濫用這些藥 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有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再說一說另一個詞語——「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在近些年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甚至讓人聽了聞風喪膽。
  • 別隨便吃"消炎藥"了 可能導致你將來無藥可醫
    千萬別隨便吃"消炎藥"了,可能導致你將來無藥可醫!  又是一年冬來到,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再度進入高發期。一旦出現傷風感冒,有個頭疼腦熱,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馬上翻抽屜,阿莫西林、頭孢、阿奇黴素,有啥吃啥?  別傻了!你眼中這些「消炎藥」,其實根本不消炎!它們的真實身份,是抗生素。而濫用抗生素的最大危害,就是令體內各種細菌產生耐藥性,導致自己將來「無藥可醫」。
  • 女兒被感染,醫生卻無藥可醫,父親為救女兒發明一新藥,斬獲諾獎
    1928年,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加上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研究改進,使得其能夠醫治人的疾病並且批量生產,人類正式進入了抗生素時代、然而抗生素並不是萬能的,剛剛製造出來的青黴素價格十分高昂,而且隨著廣泛使用,它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毒性反應、二重感染及細菌產生的耐藥性等不良的後果,使治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導致治療失敗等等。
  • 剛出生的嬰兒體重變化 剛出生的嬰兒體重變化標準
    剛出生的嬰兒體重變化在和嬰兒互動時,你要密切留意他/她。當寶寶的眼光轉開、扭動身體、變得焦躁、踢腿、打哈欠或似乎不高興時,你就能夠判斷地出來他已經玩夠了。親子遊戲:1、條件反射笑笑笑:這個遊戲是為了養成寶寶逗笑的條件反射,寶寶越早學會逗笑就越聰明。
  • 華山感染疑難病例系列④ | 智取還是死磕:「超級細菌」之戰
    為了抓出導致感染的「真兇」,針對性地用藥抗感染,9月24日小裡轉至省裡的醫院,行腰穿並送腦脊液進行細菌培養。9月28日培養結果回報,「真兇」抓到了!但醫生們卻犯了愁,因為小裡感染的不是普通細菌,而是一種民間所謂「超級細菌」——廣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圖2)。圖2.
  • 超級細菌不攻擊普通人 藥物治療副作用明顯
    本報訊(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易學鋒、梁寧)昨天,中國疾控中心通報,我國首次報告三例攜帶NDM-1耐藥基因的「超級細菌」感染病例,其中一名病例已經死亡,主要死因為肺癌晚期。專家指出,超級細菌不會攻擊普通人,也不會在普通人群之間傳播。如果人畜濫用抗生素的局面得不到控制,新的超級細菌仍將不斷出現。
  • 疾控中心稱我國超級細菌感染者病因未定
    本報訊 在攜帶NDM-1耐藥基因的「超級細菌」被報導兩個多月之後,中國也分別在寧夏兩名新生兒和福建一名老年癌症晚期患者樣本中,檢測到這一基因。其中,老年患者已因癌症去世,兩名新生兒已治癒。視頻:我國內地檢出3例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來源:東方衛視《東方新聞》三病例分別來自寧夏福建昨日,中國疾控中心疾控應急辦不明原因疾病處置辦公室主任倪大新,在通氣會上通報了上述情況。近期,中疾控和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實驗室,在對既往收集保存的菌株進行NDM-1耐藥基因檢測,共檢出3株NDM-1基因陽性細菌。
  • 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菌素、阿奇黴素等這些我們常見到、常聽到的抗菌藥物,也是抗微生物藥物中的一種。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有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
  • 寶寶兩個月大遊泳染敗血症 嬰兒遊泳小心細菌感染
    寶寶兩個月大遊泳染敗血症 嬰兒遊泳小心細菌感染 2014-08-18 09:26:06(資料圖片)  兩個月大的寶寶因遊泳染敗血症引關注  嬰兒遊泳須小心細菌感染  如今,嬰兒遊泳已經成為嬰兒時尚運動之一。很多孩子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帶著孩子去體驗這項寶寶保健運動。南寧市民梁女士說:「聽說嬰兒遊泳對孩子的身體和智力開發都有好處,從寶寶三個月大開始,我每周至少帶他去遊泳一次。」
  • 每年70萬人感染「超級細菌」死亡,抗生素≠消炎藥,別亂吃
    據世衛組織最新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每年全球有70萬人因感染「超級細菌」死亡,23萬新生兒因此早夭,而預計到2050年,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000萬……這將超過每年因為癌症造成的死亡人數。可以說,中國抗生素濫用現象十分嚴重,而這帶來的後果十分嚴重,不僅可能引發多種副作用,還會產生抗藥性,嚴重的還可引起死亡。所以,建議大家要注意避免,不要胡亂自行給藥,使用任何藥物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規範用藥。
  • 專家呼籲:抗生素不能再濫用 小心滋生「超級細菌」
    一名49歲女性因尿路感染症狀就醫,而被發現感染上「無敵細菌」,即對王牌抗生素「多粘菌素」有耐藥性,並且對現階段所有抗生素都耐藥。這一新聞再次引起全球關注。業內人士警告說,全世界已接近走到抗生素「這條路的盡頭」。如果我們不重視抗生素的規範使用,一生病就要求醫生給消炎藥(抗生素),或者自己隨意購買和服用抗生素。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一旦我們感染疾病後,再遭遇無敵細菌,只能自食無藥可醫的惡果。
  • 這些常見藥,很多人在亂吃,製造「超級細菌」
    提到抗微生物藥物,就不得不提「超級細菌」,即多重耐藥性細菌,它並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值得注意的是,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會加速細菌產生耐藥性,逐步從單一耐藥到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給疾病的治療增加難度。抗微生物藥物是不是離我們很遙遠?
  • 小夥膝蓋受傷淤血用針挑膿 感染"超級細菌"差點沒命
    這是一種超級耐藥菌(俗稱「超級細菌」),對許多抗生素耐藥,毒性特別強。  為此,感染病科主任潘紅英主任分析認為,「患者之所以並發如此嚴重感染,很可能與其在沒有消毒的情況下自行用繡花針穿刺抽取血腫有關。」由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導致的嚴重感染,不及時治療,臨床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 「超級細菌」敲響「抗生素濫用」警鐘
    緊接著,兩個實驗室對歷年收集的3000多株細菌進行了檢測,看是否攜帶NDM-1基因。  結果,CDC實驗室在與寧夏CDC的合作中,從寧夏某縣級醫院分離的疑似小腸結腸炎患兒糞便裡,在屎腸球菌或者腸球菌裡發現兩株攜帶該耐藥基因的細菌。這兩名新生兒都是3月份出生,體重輕,出生幾天後腹瀉,住院幾天後痊癒出院,沒有再次發現NDM-1基因的細菌。
  • 耐藥寶寶最易感染超級細菌,這幾種藥千萬別多吃!
    這幾天,媽網小編留意到很多媽媽在媽媽網輕聊上討論「超級細菌」,感嘆帶娃不易。如果你家寶寶總是陷入「生病—吃藥—生病」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那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感染「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到底是什麼東東?哪些孩子最容易感染?為了寶貝兒健康,此文一定要好好看!超級細菌為什麼會產生?
  • 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有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再說一說另一個詞語——「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在近些年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甚至讓人聽了聞風喪膽。
  • 剛出生的嬰兒坐飛機 剛出生的嬰兒坐飛機有影響嗎
    剛出生的嬰兒坐飛機1、出生7天內的新生兒。由於剛出生的新生兒肺部尚未完全張開,毛細血管脆弱,身體對氣壓、重力等因素變化耐受力較弱,因此不宜乘機。2、最好可以等到寶寶4—6周以後再帶他飛行,主要是擔心飛機上重複使用的空氣對寶寶不利。
  • 健康門診丨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再說一說另一個詞語——「超級細菌」,準確的名稱叫「多重耐藥性細菌」,它並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專家表示,一些錯誤的用藥行為就是對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這也是讓超級細菌形成的一個「加速器」。 錯誤一:感冒了就用點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