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中丨融匯世界陶瓷遺產 重鑄中國藝術精神

2021-02-19 陶瓷學人

.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什麼?

在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開局之時,恰逢疫情,同樣對我們來說是一次試探,一個考驗,但是,應該說,景德鎮和江西經過了這個考驗,中國以嚴明的紀律,強大的政治和執行能力經歷了這樣的考驗。雖然疫情還沒結束,還有可能反彈,但是我們已經裝備好了,不怕任何更艱難艱巨的事情。但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最關鍵鑰匙在哪裡?打開試驗區發展之路的大門在哪裡?餘雖不敏,但在此願意表達一些看法,發表一些意見。

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傳承什麼?傳承的是陶瓷事業的國家理想,創新的是什麼?創新的是陶瓷事業的國家精神。我們認為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重中之重,是抓住「國家」二字做文章,因為我們不是僅僅代表景德鎮,不是僅僅代表江西,而是代表國家,代表中國做中國陶瓷,繼續我們前輩開創陶瓷事業,讓這個燃燒了近二萬多年的薪火在我們這一代傳承下去,要把我們自清代乾隆以後逐漸熄滅,新中國已轉型的國家陶瓷工業發展的火把,在經巿場經濟的洗禮之後,再熊熊燃燒起來。

創新代表中國國家理想和國家精神的國家陶瓷精品,以創立新的國家陶瓷品牌,形成以國家陶瓷發展戰略為指導的,國家計劃的陶瓷設計製造中心,與廣大市場經濟民窯結合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以應對當前國家陶瓷領導,國家陶瓷戰略,設計製造的實體缺位;市場經濟全面泛濫,中國陶瓷產業全部淪為民窯,而民窯只追求市場,缺乏理想,唯利是圖,缺乏全局和國家視野。也就是說,陶瓷產業如果靠一群商販就能發展,那麼我們歷史上要官窯和御窯廠幹什麼?因為陶瓷產業與其他產業不一樣,農業只產糧食,工業只生產產品,陶瓷產業與工業農業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但是生活用品,而且是高度藝術化的生活用品,甚至是藝術品的生產。而藝術品是非功利化思維的創造,市場化思維只能複製和製造,但藝術創造必須有去除任何市場的功利思想,才能解衣般礴,在情感和意象的美的衝動中創造美的作品。

中國陶瓷帶著其高度的實用性、工藝性與審美性和民族性贏得了世界性的敬仰,正是因為官窯代表的是高度民族及藝術、代表高度工藝和技術在國家意志和精神高度凝練的結果。若是一般民窯誰也沒有如此大的能力調動全社會的創意及設計,工藝和技術資源。沒有官窯,中國頂級的陶瓷品種如秘色瓷、汝窯、官窯到清代的琺瑯彩瓷不可能如此順利地出現,因為它是集天下最高權力和集體意志的產物。

.中國古代重視陶政並把它放在政治高度的原因

中國在歷史上之所以成為瓷器製造大國,中華文化的標準象徵之所以是瓷器,其首要原因就在於中國的政治家一直把政治與藝術結合起來,把政治的使命同天下大同,與禮樂文明聯繫起來。禮作為一種發自內心行為規範,樂作為一種美與善相結合歡樂,此境界即為藝術之境。而樂可以使人從粗野入文明,從小人而君子,從而文質彬彬,是為樂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育和藝術教育。由此藝術教育和樂教不但是我們今天要提倡的教育,在中國古代就是我囯文化之中的育人、娛人法寶。從孔子就提倡六藝,而從更早的時代開始,中國政治家的終極理想,不是徵服世界,而是舜陶河濱,禮尚往來,樂歌相和。這種理想是為天下盛世,這種理想一直到康熙的提倡耕織,漁樵耕讀,到雍正詩書畫印,到乾隆集中囯文化藝術之大成,而達到中國陶瓷的最高成就。從堯舜禹到漢武帝,從唐太宗到宋微宗,從元文宗到明永樂宣德帝,從康熙到乾隆,中國歷代有為君主都高度重視藝術文化,把它提高到樂教和禮制的高度,使民入雅,陶冶情操和美好人品,而達到家庭社會和地區國家而致天下的和諧,而達到天下太平的宏偉理想。

因此,中國歷代的有為政治家非常重視陶瓷生產,把陶瓷生產的管理視為「陶政」,在三皇五帝時代,就設有陶正官,出現了舜陶河濱,康熙研瓷等美好故事,而歷代的官窯及御窯均有中央官員管理,在春秋時期出現的《考工記》中出現了陶瓷產品準入市場的國家標準,這個標準一直伴隨著整部中國陶瓷史。 

中國的陶瓷創意和設計正是中華民族中一批有著高度藝術修養和政治情操的君主組織實施,由一大批社會精英和傑出工匠共同造就的陶瓷文明,而從制度層面上來說,就是官窯與民窯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官窯是設計思想和藝術理念的創意部門,它有高度的文化和藝術資源,它不計工本超出市場而設計,保證了它的藝術和工藝性的國家標準,而皇帝的年號與瓷器的質量藝術水準相聯繫,則對皇帝對陶瓷本身都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激勵效應。我在研究琺瑯彩時,稱之為「年款的激勵效應」,這種效應是在世界產品製造史絕無僅有的制度,正是這個制度帶動了中國陶瓷在夢幻般的藝術境界裡飛翔,而贏得了天下之心。而中國廣大的民窯則負責把這些創意和樣板普及推廣,驅動它的正是市場經濟。

正是官窯美好的設計帶來了需求的欲望,而民窯的製作生產使這個設計變成了市場可購買的產品而廣泛推行開來。這種機制一直到清未,民國有過一段不充分的市場經濟,但還有一個準官窯江西省瓷業公司。進入新中國後,中國陶瓷進入了現代陶瓷大工業生產,有計劃的陶瓷生產,實際上是官窯放大在國家瓷廠概念。

但是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改制,所有的國家瓷廠解體,工人下崗轉為小商小販,個體作坊藝人陶繪大師大行其道。堂堂瓷國,找不到一個代表國家陶瓷生產的部門,煌煌九州,覓不到一個能進入國際殿堂的陶瓷品牌,中國有著巨大的陶瓷生產能力,而號稱CHlNA的瓷國,卻沒有一個囯家陶瓷的領導部門。中國陶瓷向何處走,向什麼方向走?如何復興中國陶瓷的文化大業,光靠看不見的市場行嗎?光靠滿街的陶瓷商和作坊行嗎?沒有國家的制度和政策作保障,沒有有計劃有步驟有執行力的強有力機構,中國陶瓷的產業要達到偉大復興的目標只能是緣木求魚。中國,一個偉大的瓷國,就像一個沒有方向的,沒有火車頭帶動的列車,任市場左右著東南西北的車廂,而互相競爭,殺價,爭取這混沌市場的小小利潤,而失去了整體的方向。

今天,在總書記「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的偉大號召下,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區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具體言之,就是恢復中國古代官民窯雙輪驅動的分工合作模式,在現在市場經濟民窯的基礎上,制定國家陶瓷發展戰略,建立囯家陶瓷設計和製造實體,打造二十一世紀的代表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囯家工藝技術標準的國家陶瓷品牌,使中國不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中葉達到領先世界的世界陶瓷強囯地位,也解決我國大批人才就業,轉化為高技術與藝術發展的可持續性產業。

與其它產業相比,工藝藝術產業是非常經濟和安全的,同時能夠增進人類幸福和諧和快樂的產業,而使人類總體受益。因此,若國家陶瓷文化區建設,我們只要把這張國家牌打好,就會形成一個「王炸」,則中國陶瓷的發展就有國家規劃標準來帶動了,上述的目標要達到是順理成章的事。

最後切到我的題目,融匯世界陶瓷遺產,重鑄中國藝術精神,只有在上述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把中國放在世界陶瓷的縱向時間與當今世界的橫向坐標上,融匯世界各文明各民族陶瓷的優秀文化及藝術遺產,融合當代世界最新的技術及藝術成果,最重要的是融合當代中囯的國家理想和精神,則中國製造的藝術陶瓷品牌就會在試驗區脫穎而出,世界,將會再一次聽到中華瓷國的歡笑。

相關焦點

  • 周思中 | 國家陶瓷文化區概念之由來及實施
    周思中,原名周平。清華大學文學博士,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陶瓷發展理論研究中心主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訪問學者(2018.9-2019.3),教育部全國高校藝術學理論指導委員會委員(2018-2022),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矽酸鹽學會陶瓷設計藝術委員會理事、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江西省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 勞模精神耀三湘丨黃小玲:用工匠精神堅守陶瓷藝術復興
    近期,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召開,紅網時刻專門開設「勞模精神耀三湘」欄目,展現勞模和先進工作者風釆,弘揚勞模光榮、勞動偉大的時代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全國勞動模範」黃小玲創作瓷畫。紅網時刻記者 蘇莉雅 通訊員 何杏 株洲報導「這份榮耀屬於每一位努力實現中華陶瓷藝術復興的堅守者。我將以此為激勵,化獎勵為動力,用更大的熱忱弘揚勞模精神,立足陶瓷藝術,開拓創新,復興傳統手工藝術,發揮所學、所長,努力服務行業,服務社會、回報黨和人民的厚愛和支持。」
  • 周思中:二十世紀藝術的大轉折與中國工藝史學的建構
    1983年,筆者從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分配到地處景德鎮的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開始系統而全面地接觸中國陶瓷生產工藝、技術及藝術。景德鎮是國際知名的瓷都,又是集中國古代工藝文化之大成的地方,它以單一手工業陶瓷生產,鑄就了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歷史,把陶瓷這種極為普通的泥土製品打造成了享譽全球的「白金」貨幣,吸納全球的滾滾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支撐了這個古老帝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巨額利潤,以及工藝和文化的驕傲。這一切都源自中國陶瓷產業工人、匠師、藝人在陶瓷製作上的辛勤勞動,以及他們為此奉獻的靈巧手藝、聰明智慧。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韓琴
    韓琴,女,1967年,河南南陽鄧州人,農工黨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汝瓷),汝瓷專業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高級工藝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品(陶瓷器)鑑定師、洛陽師範學院客座教授。
  • 想看景德鎮當代陶瓷嗎?本周六,來海南省博物館一睹為快吧
    來源:海南文旅頻道微信陶瓷中國——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2020年12月19日將在海南省博物館【李文躍】絲路風情【孫清華】似錦圖【吳天麟】傲霜染精神【周思中】有魚圖【郭琪美】暗香浮動【黃凱】
  • 推動陶瓷史學:中國古陶瓷研究個案與反思
    日本中國古陶瓷研究新進展 小林仁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主任學藝員日本有很多中國陶瓷。可以分兩種:一個是收藏,收藏裡有傳世收藏的,有20世紀收藏的,還有私人捐獻的。我工作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有很多中國和韓國的陶瓷,所以我們研究自己館藏的東西。另一個,日本還有出土的中國陶瓷,這個工作主要是由日本考古學家負責,所以以前有些考古學家專門研究中國陶瓷。博物館、美術館一般通過展覽、開研討會來研究中國陶瓷。以前有很多關於中國陶瓷的展覽,但是這十年左右數量少了一點。東京國立博物館與出光美術館都館藏了很多中國瓷器。
  • 當代陶瓷藝術發展態勢
    當代陶瓷藝術是創造主體充分發揮想像空間、實現精神價值的載體,傳遞著創作者的當代審美觀、藝術觀和時代精神。多樣性、豐富性、包容性是當代陶瓷藝術發展的總體趨勢,在共性中呈現鮮明的個性特徵,在強烈的個性中構成相似的共性。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舉行。 李宏圖 攝中新網福建德化12月15日電 (孫虹 柯寧)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15日在「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舉行,106萬元人民幣的總獎金花落各家。
  • 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在海口開展
    王子謙 攝   中新網海口12月19日電 (記者 王子謙)「陶瓷中國—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19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共展出來自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20餘位當代優秀陶瓷藝術家所創的130件陶瓷作品。這些作品以多元的陶瓷藝術形式、技藝、精神內核,呈現了當下景德鎮陶瓷藝術旺盛的生命力。圖為參觀者欣賞瓷板畫。
  • 陶瓷新品「東窯·浦東陶瓷」亮相上海
    觀眾為喜歡的陶瓷拍照    東方網記者展翔10月21日消息:中國陶瓷的一個新品種——「東窯·浦東陶瓷」在東方明珠上海問世。10月21日,「東窯·浦東陶瓷展」在上海浦東新區隆重開展。誕生於距今5000-3000年的崧澤、馬橋、福全山古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紅陶、灰陶、原始青瓷、原始黑瓷器物和燒陶的窯爐,標誌著上海先民已經開始掌握陶瓷生產製作技藝,並成為中國最早發明掌握輪制陶技藝的地區之一。然而,因多種原因,上海本土陶瓷生產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中出現斷代和空白。
  • 錦繡瀟湘·十大文旅地標丨株洲醴陵「中國陶瓷谷」
    中國陶瓷谷位於醴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是目前中國陶瓷行業規模最大的藝術建築群。中國陶瓷谷的建築以陶瓷器皿作為外觀造型,將陶瓷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瓷器口風情文化旅遊街。株洲醴陵「中國陶瓷谷」位於醴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總佔地面積為650畝,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是目前中國陶瓷行業規模最大的藝術建築群,包含中國陶瓷藝術設計中心、醴陵陶瓷博物館、世界陶瓷科普館、陶瓷歷史文化名城館、瓷谷藝術館、瓷谷書吧、瓷器口風情文化旅遊街。
  • 《器物滋養》:13日本陶瓷藝術家教你「用之美」和文化遺產
    在金先生的陶瓷藝術之家師城吃飯後,項先生觀察到半球形的陶罐比家裡的洗手盆大,他可以用作烹飪鍋和盤子容器,在煮好之後,他被直接放在桌子上,壺不深,圍坐在桌旁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壺裡的東西。「食物用嘴嘗,用眼睛吃,肚子眼睛都溫飽。在工坊裡埋首做陶器的城進先生,沿著香氣到飯廳坐下來,等待著妻子為自己盛面,面是妻子做的,而土鍋、盛面用的陶碗則是城進先生造的。」
  • 《中國陶瓷史》西班牙語版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陳永剛,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杭春曉,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朱樂耕,阿根廷出版商Guillermo Bravo Mario,英國裡德出版社執行長Martin Liu,埃及漢學家金浩天,中譯出版社社長張高裡及本書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
  • 中國網際網路藝術大會重頭戲「陶瓷空間藝術論壇」上海開幕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1月29日訊 為貫徹黨的五中全會精神,堅守中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作為中國網際網路藝術大會重頭戲的「陶瓷空間藝術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網際網路藝術大會、中華陶瓷大師聯盟、中國建築環境設計產業聯盟、上海虹橋海外書院聯合主辦。陶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中華燦爛文化的一部分,陶瓷空間藝術正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成為許多城市的街景設計、博物館、圖書館、地鐵、酒店、旅遊景區等公共文化設施的重要設計元素,成為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刻瓷藝術誕生在山東淄博!在蒲松齡故鄉,有「中國刻瓷」五大名人
    山東淄博是中國北方的陶瓷之都,也是中國的日用陶瓷五大產地之一。在陶瓷作品的基礎上,誕生的「中國刻瓷」藝術,應該說是在山東的淄博。首創刻瓷這一工藝的,應該是淄博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淄博的刻瓷工藝突飛猛進,成為中國陶瓷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隆重...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立足於傳統繼承、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搭建的傳統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也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首屆德化「中國白」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今日舉行
    福建消費網-福建新消費訊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領略世界瓷都之風採。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是立足於傳統繼承、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搭建的傳統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也是國內首次以「傳統陶瓷藝術展覽」為概念的活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展
    人民網德化12月17日電(餘杉芳)近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福建德化舉行。 本屆雙年展以「弘揚匠心,致敬傳統」為主題,旨在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用藝術為社會賦能,以藝術推動人類創新進步,激勵陶瓷藝術家勇於探索,創造既有深厚的傳統意蘊,又有當代文化精神的陶瓷藝術作品,倡導工匠精神,傳遞創造智慧,增強文化自信,為傳統陶瓷藝術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 樸實沉穩造天青: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孟玉松
    仿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汝瓷)孟玉松   第一次見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孟玉松,是在2013年底在汝州舉行的「汝窯傳承發展文化談暨孟玉松從藝四十周年研討會」上,樸實而穩重,是她留給我的最初印象。她沒有「大師」這一稱號象徵的光鮮,也沒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常見的「民族風」,乍看上去,就像鄰居家的阿婆一樣可親。然而正是她,以常人難以想像的熱情與執著,幾十年投身汝瓷的恢復與研發,汝瓷因為她的付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將青瓷之美推向極致的汝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典範。
  • 金專|中國美術學院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陶瓷藝術設計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是中國美術學院13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專業之一,「工藝美術」是中國美術學院7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專業之一。手工藝術學院下設兩個專業陶瓷藝術設計與工藝美術分別獲批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與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