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什麼?
在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開局之時,恰逢疫情,同樣對我們來說是一次試探,一個考驗,但是,應該說,景德鎮和江西經過了這個考驗,中國以嚴明的紀律,強大的政治和執行能力經歷了這樣的考驗。雖然疫情還沒結束,還有可能反彈,但是我們已經裝備好了,不怕任何更艱難艱巨的事情。但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最關鍵鑰匙在哪裡?打開試驗區發展之路的大門在哪裡?餘雖不敏,但在此願意表達一些看法,發表一些意見。
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傳承什麼?傳承的是陶瓷事業的國家理想,創新的是什麼?創新的是陶瓷事業的國家精神。我們認為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重中之重,是抓住「國家」二字做文章,因為我們不是僅僅代表景德鎮,不是僅僅代表江西,而是代表國家,代表中國做中國陶瓷,繼續我們前輩開創陶瓷事業,讓這個燃燒了近二萬多年的薪火在我們這一代傳承下去,要把我們自清代乾隆以後逐漸熄滅,新中國已轉型的國家陶瓷工業發展的火把,在經巿場經濟的洗禮之後,再熊熊燃燒起來。
創新代表中國國家理想和國家精神的國家陶瓷精品,以創立新的國家陶瓷品牌,形成以國家陶瓷發展戰略為指導的,國家計劃的陶瓷設計製造中心,與廣大市場經濟民窯結合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以應對當前國家陶瓷領導,國家陶瓷戰略,設計製造的實體缺位;市場經濟全面泛濫,中國陶瓷產業全部淪為民窯,而民窯只追求市場,缺乏理想,唯利是圖,缺乏全局和國家視野。也就是說,陶瓷產業如果靠一群商販就能發展,那麼我們歷史上要官窯和御窯廠幹什麼?因為陶瓷產業與其他產業不一樣,農業只產糧食,工業只生產產品,陶瓷產業與工業農業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但是生活用品,而且是高度藝術化的生活用品,甚至是藝術品的生產。而藝術品是非功利化思維的創造,市場化思維只能複製和製造,但藝術創造必須有去除任何市場的功利思想,才能解衣般礴,在情感和意象的美的衝動中創造美的作品。
中國陶瓷帶著其高度的實用性、工藝性與審美性和民族性贏得了世界性的敬仰,正是因為官窯代表的是高度民族及藝術、代表高度工藝和技術在國家意志和精神高度凝練的結果。若是一般民窯誰也沒有如此大的能力調動全社會的創意及設計,工藝和技術資源。沒有官窯,中國頂級的陶瓷品種如秘色瓷、汝窯、官窯到清代的琺瑯彩瓷不可能如此順利地出現,因為它是集天下最高權力和集體意志的產物。
四.中國古代重視陶政並把它放在政治高度的原因
中國在歷史上之所以成為瓷器製造大國,中華文化的標準象徵之所以是瓷器,其首要原因就在於中國的政治家一直把政治與藝術結合起來,把政治的使命同天下大同,與禮樂文明聯繫起來。禮作為一種發自內心行為規範,樂作為一種美與善相結合歡樂,此境界即為藝術之境。而樂可以使人從粗野入文明,從小人而君子,從而文質彬彬,是為樂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育和藝術教育。由此藝術教育和樂教不但是我們今天要提倡的教育,在中國古代就是我囯文化之中的育人、娛人法寶。從孔子就提倡六藝,而從更早的時代開始,中國政治家的終極理想,不是徵服世界,而是舜陶河濱,禮尚往來,樂歌相和。這種理想是為天下盛世,這種理想一直到康熙的提倡耕織,漁樵耕讀,到雍正詩書畫印,到乾隆集中囯文化藝術之大成,而達到中國陶瓷的最高成就。從堯舜禹到漢武帝,從唐太宗到宋微宗,從元文宗到明永樂宣德帝,從康熙到乾隆,中國歷代有為君主都高度重視藝術文化,把它提高到樂教和禮制的高度,使民入雅,陶冶情操和美好人品,而達到家庭社會和地區國家而致天下的和諧,而達到天下太平的宏偉理想。
因此,中國歷代的有為政治家非常重視陶瓷生產,把陶瓷生產的管理視為「陶政」,在三皇五帝時代,就設有陶正官,出現了舜陶河濱,康熙研瓷等美好故事,而歷代的官窯及御窯均有中央官員管理,在春秋時期出現的《考工記》中出現了陶瓷產品準入市場的國家標準,這個標準一直伴隨著整部中國陶瓷史。
中國的陶瓷創意和設計正是中華民族中一批有著高度藝術修養和政治情操的君主組織實施,由一大批社會精英和傑出工匠共同造就的陶瓷文明,而從制度層面上來說,就是官窯與民窯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官窯是設計思想和藝術理念的創意部門,它有高度的文化和藝術資源,它不計工本超出市場而設計,保證了它的藝術和工藝性的國家標準,而皇帝的年號與瓷器的質量藝術水準相聯繫,則對皇帝對陶瓷本身都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激勵效應。我在研究琺瑯彩時,稱之為「年款的激勵效應」,這種效應是在世界產品製造史絕無僅有的制度,正是這個制度帶動了中國陶瓷在夢幻般的藝術境界裡飛翔,而贏得了天下之心。而中國廣大的民窯則負責把這些創意和樣板普及推廣,驅動它的正是市場經濟。
正是官窯美好的設計帶來了需求的欲望,而民窯的製作生產使這個設計變成了市場可購買的產品而廣泛推行開來。這種機制一直到清未,民國有過一段不充分的市場經濟,但還有一個準官窯江西省瓷業公司。進入新中國後,中國陶瓷進入了現代陶瓷大工業生產,有計劃的陶瓷生產,實際上是官窯放大在國家瓷廠概念。
但是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改制,所有的國家瓷廠解體,工人下崗轉為小商小販,個體作坊藝人陶繪大師大行其道。堂堂瓷國,找不到一個代表國家陶瓷生產的部門,煌煌九州,覓不到一個能進入國際殿堂的陶瓷品牌,中國有著巨大的陶瓷生產能力,而號稱CHlNA的瓷國,卻沒有一個囯家陶瓷的領導部門。中國陶瓷向何處走,向什麼方向走?如何復興中國陶瓷的文化大業,光靠看不見的市場行嗎?光靠滿街的陶瓷商和作坊行嗎?沒有國家的制度和政策作保障,沒有有計劃有步驟有執行力的強有力機構,中國陶瓷的產業要達到偉大復興的目標只能是緣木求魚。中國,一個偉大的瓷國,就像一個沒有方向的,沒有火車頭帶動的列車,任市場左右著東南西北的車廂,而互相競爭,殺價,爭取這混沌市場的小小利潤,而失去了整體的方向。
今天,在總書記「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的偉大號召下,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區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具體言之,就是恢復中國古代官民窯雙輪驅動的分工合作模式,在現在市場經濟民窯的基礎上,制定國家陶瓷發展戰略,建立囯家陶瓷設計和製造實體,打造二十一世紀的代表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囯家工藝技術標準的國家陶瓷品牌,使中國不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中葉達到領先世界的世界陶瓷強囯地位,也解決我國大批人才就業,轉化為高技術與藝術發展的可持續性產業。
與其它產業相比,工藝藝術產業是非常經濟和安全的,同時能夠增進人類幸福和諧和快樂的產業,而使人類總體受益。因此,若國家陶瓷文化區建設,我們只要把這張國家牌打好,就會形成一個「王炸」,則中國陶瓷的發展就有國家規劃標準來帶動了,上述的目標要達到是順理成章的事。
最後切到我的題目,融匯世界陶瓷遺產,重鑄中國藝術精神,只有在上述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把中國放在世界陶瓷的縱向時間與當今世界的橫向坐標上,融匯世界各文明各民族陶瓷的優秀文化及藝術遺產,融合當代世界最新的技術及藝術成果,最重要的是融合當代中囯的國家理想和精神,則中國製造的藝術陶瓷品牌就會在試驗區脫穎而出,世界,將會再一次聽到中華瓷國的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