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
先介紹一下這三位大名鼎鼎的專家,他們分別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和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
【繆】父母的恐慌絕對會導致兒童的恐慌,這種恐慌會單向傳遞,而且越積越多。面對競爭,家長很難保持平常心。究竟是要「不焦慮」還是「不把焦慮體現出來並傳遞給孩子」,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依我看,後者實現的可能性更大。
人人都渴望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現實情況是,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從二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從城市到農村,從普通農村到偏遠山區,教育資源越來越稀缺,教育質量越來越低下。不能跟天天考慮能不能吃飽飯的人,說吃什麼最有營養啊。
【繆】家長對教育的焦慮,與其說是個教育問題,不如說是個社會問題。家長每天放在工作上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對孩子教育的時間。他們的焦慮更多來自於他們的社會感受,憑藉教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多數家長都知道,學習時間長未必代表學習成績好。但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沒有時間去探索教育學的專業知識。
而「尋找一招鮮」,關乎人類本性。人群中沒有幾個人是聖人,絕大多數人在「利他」之前要先「利己」,在「努力」與「安逸」之間,會選擇後者。
要保持跟孩子良好的關係,首先需要平和的情緒做基礎,成年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都很難進行溝通交流,更別說孩子了。
【繆】孩子們失去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的確與成年人有關。但這句話裡的「成年人」其實並不僅僅指家長,它指的應該是整個社會當中的所有成年人。
想要讓家長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首先需要家長認真剖析自己腦子中的哪一些想法是為自己考慮的?哪一些想法是站在孩子角度考慮的。哪一些想法是屬於自己的?還要對孩子腦子裡的想法抱有好奇心和接納程度。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話。但我們要知道,絕大多數家長對起跑線的認知是大家並不平等,有的人起跑線在你之前10米,這才是造成焦慮的根本原因。
我們當然應該把眼光放的長遠一點,想像1萬米、2萬米之後的世界,但在此之前,誰能做到把起跑線儘量拉平,讓起跑線本身靠後的人降低一些焦慮呢?
討論問題,我們不能忽略時間、環境和地點。如果你關心教育,那麼家長們的焦慮隔著屏幕你都能感受得到。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的焦慮從哪裡來的呢?
絕大多數的人,不是什麼「二代」,並沒有什麼可以依仗的社會資源。眼睛裡看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體會著房價、教育、養老的重重壓力,說不焦慮就不焦慮真心很難。
如果聚焦到教育上,按成績錄取的規則沒有變化,按成績評價學校和老師的環境沒有變化,讓家長不把主要的心思放到孩子的成績上,缺乏基礎。
當然,即便大環境如此,我們也可以動動心思,改善一下自己家庭內部的小環境。想要緩解家庭內部的教育焦慮,對家長來說有三個小妙招。
一是每當自己要發火,你先閉嘴一分鐘,我保證你一分鐘後的處理方式會比現在冷靜;二是每當孩子成績差,你先想怎麼幫他提高成績,不要只聚焦在成績本身,我保證你這麼想就能降低激動程度;三是每當孩子不聽話,你就把自己的思想代入到他的身體裡面,想想如果你在單位碰到領導朝你發火,你不能反抗只能忍受時候的心情,我保證你激動的級別能夠下降。
你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火冒三丈嗎?你能體會到自己得狀態不對嗎?每次發火之後,你會愧疚嗎?愧疚之後,你會不會依然如故,再次發火?來評論區聊聊吧。
為你帶來教育觀點,幫你規劃升學路徑。點擊頭像關注我,精彩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