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專家談教育:家長焦慮危害孩子,家長提兩個問題直擊靈魂

2020-12-14 繆老師妙筆生花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

先介紹一下這三位大名鼎鼎的專家,他們分別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和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

一、孫雲曉的觀點

  1. 童年的恐慌會讓生命難以成長,甚至扭曲和毀滅,兒童恐慌的背後是父母的恐慌。
  2. 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值增高,但對優質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3. 中國家庭教育出現了誤區,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學校化、知識化,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關注的都是學習和技能,這就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4. 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就是兒童教育的真諦。

【繆】父母的恐慌絕對會導致兒童的恐慌,這種恐慌會單向傳遞,而且越積越多。面對競爭,家長很難保持平常心。究竟是要「不焦慮」還是「不把焦慮體現出來並傳遞給孩子」,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依我看,後者實現的可能性更大。

人人都渴望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現實情況是,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從二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從城市到農村,從普通農村到偏遠山區,教育資源越來越稀缺,教育質量越來越低下。不能跟天天考慮能不能吃飽飯的人,說吃什麼最有營養啊。

二、邊玉芳的觀點

  1. 家長的焦慮體現在「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就壓不住火,希望找到一招鮮的金科玉律」。
  2. 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需求,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總以為只要學習好就行,總以為學的時間越長學的就越好。
  3. 教育孩子沒有一招鮮,真的理解孩子,保持跟孩子良好的關係,才能解除焦慮。

【繆】家長對教育的焦慮,與其說是個教育問題,不如說是個社會問題。家長每天放在工作上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對孩子教育的時間。他們的焦慮更多來自於他們的社會感受,憑藉教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多數家長都知道,學習時間長未必代表學習成績好。但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沒有時間去探索教育學的專業知識。

而「尋找一招鮮」,關乎人類本性。人群中沒有幾個人是聖人,絕大多數人在「利他」之前要先「利己」,在「努力」與「安逸」之間,會選擇後者。

要保持跟孩子良好的關係,首先需要平和的情緒做基礎,成年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都很難進行溝通交流,更別說孩子了。

三、劉長銘的觀點

  1. 由於成年人的原因,下一代正在失去它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2. 家長參與孩子的生活太多,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大人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3. 考學是人生中一個階段要做的事,興趣則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家長要考慮的不該是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而是在1萬米、2萬米以後會不會掉隊,10年20年之後能不能適應世界?

【繆】孩子們失去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的確與成年人有關。但這句話裡的「成年人」其實並不僅僅指家長,它指的應該是整個社會當中的所有成年人。

想要讓家長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首先需要家長認真剖析自己腦子中的哪一些想法是為自己考慮的?哪一些想法是站在孩子角度考慮的。哪一些想法是屬於自己的?還要對孩子腦子裡的想法抱有好奇心和接納程度。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話。但我們要知道,絕大多數家長對起跑線的認知是大家並不平等,有的人起跑線在你之前10米,這才是造成焦慮的根本原因。

我們當然應該把眼光放的長遠一點,想像1萬米、2萬米之後的世界,但在此之前,誰能做到把起跑線儘量拉平,讓起跑線本身靠後的人降低一些焦慮呢?

四、家長的心理和三個實用方法

討論問題,我們不能忽略時間、環境和地點。如果你關心教育,那麼家長們的焦慮隔著屏幕你都能感受得到。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的焦慮從哪裡來的呢?

絕大多數的人,不是什麼「二代」,並沒有什麼可以依仗的社會資源。眼睛裡看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體會著房價、教育、養老的重重壓力,說不焦慮就不焦慮真心很難。

如果聚焦到教育上,按成績錄取的規則沒有變化,按成績評價學校和老師的環境沒有變化,讓家長不把主要的心思放到孩子的成績上,缺乏基礎。

當然,即便大環境如此,我們也可以動動心思,改善一下自己家庭內部的小環境。想要緩解家庭內部的教育焦慮,對家長來說有三個小妙招。

一是每當自己要發火,你先閉嘴一分鐘,我保證你一分鐘後的處理方式會比現在冷靜;二是每當孩子成績差,你先想怎麼幫他提高成績,不要只聚焦在成績本身,我保證你這麼想就能降低激動程度;三是每當孩子不聽話,你就把自己的思想代入到他的身體裡面,想想如果你在單位碰到領導朝你發火,你不能反抗只能忍受時候的心情,我保證你激動的級別能夠下降。

你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火冒三丈嗎?你能體會到自己得狀態不對嗎?每次發火之後,你會愧疚嗎?愧疚之後,你會不會依然如故,再次發火?來評論區聊聊吧。

為你帶來教育觀點,幫你規劃升學路徑。點擊頭像關注我,精彩不容錯過。

相關焦點

  • 三位專家談教育:家長焦慮危害孩子,家長提兩個問題直擊靈魂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先介紹一下這三位大名鼎鼎的專家,他們分別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和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
  • 歸其位,明其德,做不焦慮的家長
    《歸位:化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做客北京798藝術園區機遇空間書店,與著名教育專家李錦韜、聶延軍、姚煒、張廣利、張晗東、王京、韓麗娜、徐春源、周朝等眾多教育界專家、文化學者及現場讀者暢談家庭教育,分享其關於父母自我成長課題的最新思考。
  • 有關教育孩子就是投資自己的後半生向家長提的三個問題
    家庭教育的大道理大家都懂,關鍵是哪位家長能堅持!02 、向家長提的三個問題 如果說家長是個職務,那麼這個職務是伴隨著孩子出生自動擁有的,不需要別人任命。那麼我請問大家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果做家長是你的事業,你的這個事業現在走到哪個層次? 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這篇文章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 做超級家長:學專家名人的教育經典,讓自己與孩子一起加速成長!
    我們今天全民討論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成功的孩子,卻殊不知讓孩子前行的從來不是父母的高壓,而是父母的優秀!一個優秀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家長如果不和孩子一起成長,談何培養優秀的孩子?筆者整理了一些名人專家的教育理念,總結了「12345」的法則,供家長朋友們借鑑!
  • 北師大邊玉芳:家長的焦慮源於沒有「讀懂」孩子的成長規律
    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師大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分析了引發家長焦慮的原因,分享如何「讀懂孩子」,讓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
  • 北師大邊玉芳:家長的焦慮源於沒有「讀懂」孩子的成長規律
    不給孩子報幾個輔導班,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師大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分析了引發家長焦慮的原因,分享如何「讀懂孩子」,讓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
  • 中國家長都在焦慮些什麼?看看3位家長的真實自述……
    「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下達後,他們突然身兼數職,既是廚師、又是玩伴,還要當班主任......許多家長直言自己被逼瘋了。事實證明,家長的焦慮現象早已不是個例。》數據顯示, 68 % 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甚至是「非常焦慮」。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孩子上網課 讓家長更焦慮?
    大半年裡,當線下的培訓課改成線上教學時,瑞瑞媽媽的焦慮也隨之升了兩個加號。 焦慮的不止她一人。新初一數學班報名後,她被拽進微信群,結果發現,群裡的30多個學生已經學了一個月,據說最早的9月份就報名了,而這距離孩子升初中,整整提前了一年。
  • 教育專家直擊早教痛點,為家長講清楚0-6歲家庭教育重要的兩件事
    如果父母每天刷手機玩遊戲,沒有用心陪伴孩子,那麼孩子也只會從手機和遊戲裡尋求關注和理解;如果父母只會用砸手機、斷網、打罵孩子的方式,來試圖解決問題,那麼只會讓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小七老師在《小七老師育兒說》一書中寫道: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這其中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它幾乎影響孩子的一生。
  • 另類教育焦慮:接受孩子決定的家長
    他指出,雙胞胎研究暗示,在諸如未來收入、個性特徵、教育程度、宗教態度和婚姻關係等很多因素方面,基因比養育孩子方式產生的影響更大。卡普蘭希望,這個知識應該給家長們抄捷徑的許可證:既然你能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十分有限,為什麼不花點錢把照顧孩子的事委託給他人,也無需在課外活動方面花那麼大力氣,讓孩子們隨便看電視好了,放假了不用帶孩子們出去玩,放任他們在外面瘋玩好了。他們現在比從前更安全了。
  • 家長的焦慮—孩子的教育
    前幾年,他們這波男孩剛讀一年級的時候,就有家長直接將孩子送到了國際學校,一年近10萬的學費,就為孩子有個高起點。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看著其他父母為孩子四處奔忙,買學區房、換房、轉進名校、進重點班,我也跟著焦慮起來。
  • 揮之不去教育焦慮,中小學生及家長壓力的來源,我們家長怎麼辦?
    也是前兩天,在小區內和上學前班的孩子家長聊到即將上一年級的焦慮。已經為孩子報了各種班的這些家長仍深陷焦慮的泥潭。細問原因,有的擔心孩子上了小學面對一年級學習內容,對已經學了一知半解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還有的擔心自己孩子雖然報了很多班,但孩子一直坐不住,怕上課受老師「特殊」照顧。一窩蜂地去湊熱鬧,孩子家長奔波於各種班之間。這是教育經濟學,還是焦慮經濟學?
  • 鐵腕虎媽的教育方式引熱議:理解家長焦慮,但別忘了成長規律
    最近,由愛奇藝推出萌娃課業教育陪伴式綜藝《親愛的小課桌》受到廣大家長的關注。節目中,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教育問題,也直擊當下的教育百態。其中,有一位虎媽的教育方式引起了許多家長關於教育問題的討論。她對自己的強勢的教育理念直言不諱:「我的教育理念是,沒有快樂童年,小朋友是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的」。
  • 丁家發:別讓家長的教育焦慮害了孩子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拼命給孩子「增負」,讓孩子像打了雞血一樣,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筆者認為,強逼著把孩子變成「雞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對此,家長們應當捫心反思,別讓教育焦慮的副作用到最後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優秀,至少不比自己差。
  • 中國式家長—教育面前,家長的焦慮人人平等
    電視劇以初升高的中考焦慮引出的留學問題,凸顯了這個時期家長的無比焦慮。的確,現實中的我們遭受各種焦慮的包圍,那麼被稱為「隱形健康殺手「的焦慮真的是」萬惡」的代名詞嗎?劇中的三個家庭中,一個家長是社區醫生,屬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一心想讓學霸女兒出國,以改寫自己受欺負的命運;另一個則是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眼科醫生,媽媽是公司高管,夫妻二人常為女兒的教育問題爭吵,媽媽因為嚴格管束女兒的學習以致母女之間的矛盾不斷;第三個則是富裕家庭,丈夫身家過億,他和二婚的年輕妻子則希望將兒子送出國,讓家族揚眉吐氣,也好繼承產業。
  • 孩子磨蹭家長就鞭抽? 6位專家解答家長教子煩惱
    6位專家解答家長教子煩惱 核心提示  孩子做事總是很磨蹭、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夠、孩子太調皮了老被老師「投訴」……你家的小學生,也有這樣的毛病嗎?昨日上午,一場「自選式」的家庭教育諮詢活動在南寧市園湖路小學舉行,該校特別邀請了南寧市教育局關工委副主任楊春成等6位教育專家到校,為該校家長帶來不同主題的講座及家庭教育諮詢,而眾多家長也紛紛一吐家庭教育的種種煩惱。
  • 國際學校的家長怎麼給孩子選擇STEAM教育?三位家長說出了心聲
    憑藉自身的見識和腦力,高知家長更是希望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優秀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很多國際學校都在課程中大力推動STEAM教育理念和方法,很多家長從小就開始抓孩子的STEAM教育,優先考慮STEAM的學校,甚至在學齡前就開始不斷探索。在知名的whizpa網站舉辦的一次STEAM講座上,很多家長表達了自己對STEAM教育的不同看法。
  • 致焦慮的中國家長:來自馬雲開學第一課的現場直擊及解讀
    這就是另外一個社會現實現象,我們多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校問題抓破了頭!搖號,學區房,等等社會熱點問題無一不和學校直接相關。但是,家長把孩子送去所謂名校,交了錢,交給了學校,交給了老師,那你的孩子就一定能按照你的預想,在學習上會成功了嗎?迷信名校,這實在是一個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我想更大的因素是家庭,是他自己,而不是名校,名師!
  • 英語考級熱背後是家長教育焦慮
    一場英語考試竟如此火爆,甚至衍生出許多段子,這多少讓人始料未及,也真實展現了另一種教育培訓熱。據了解,劍橋通用英語分為五個等級,這次的KET和PET是較低的兩個級別,分別屬於基礎和中級英語水平認證,考試通過後會獲得資格證書。有世界名校效應的加持,此類本屬於小眾化的考試儘管提供了不錯的「能力」認證機會,但透過火爆的報名場景,很難說沒有一部分家長非理性的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