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其位,明其德,做不焦慮的家長

2020-12-01 行業中國

——皇甫軍偉《歸位:化解家長的教育焦慮》新書分享會

11月28日下午,著名教育實踐家皇甫軍偉攜新著《歸位:化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做客北京798藝術園區機遇空間書店,與著名教育專家李錦韜、聶延軍、姚煒、張廣利、張晗東、王京、韓麗娜、徐春源、周朝等眾多教育界專家、文化學者及現場讀者暢談家庭教育,分享其關於父母自我成長課題的最新思考。

皇甫軍偉從事教育20多年,堅守「用生命感動生命,用靈魂喚醒靈魂」的教育理念,與5000多個家庭、6000多名孩子進行過深層次心理對話,是一位身體力行深耕家庭教育領域、傳播家庭教育先進理念的教育行者。其立足於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化解當下家庭教育的難題,從先賢聖哲的智慧中發現當下家庭教育問題的答案。《歸位》一書,就是致力把中國文化的光芒透射到家庭教育的焦慮和不安中,通過皇甫軍偉獨創的日課形式,引導家長從現實的浮躁回歸到文化深處的寧靜,讓家長從內心的寧靜中發現孩子面向未來的心路。

活動現場,皇甫軍偉和編輯共同回顧了結緣始末和新書出版背後的感人故事,著重分享了帶領家長實踐日課的點滴心路,其後選取了書中的五篇日課《美是智慧的說客》《根》《春暖花開》《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在位、歸位、到位》與現場的嘉賓們進行了一場深入淺出、神聖而又樸素的交流和探討,對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定位等大家普遍關注的多個教育話題進行了剖析和回應。五組嘉賓、五個維度、五個視角,至簡、精準、深刻。

教育的高處在美

在深度剖析「美是智慧的說客」這篇日課時,文化學者徐春源先生和教育專家周朝先生對教育的美進行了精彩闡發。

周朝先生從自身的教育實踐出發,指出「所有的你做得很擰巴的地方,很不美好的地方,一定是錯的。我們要尋著自然美的規律去發現,美就是要好,每個人都求好,每個人都求美」。

徐春源先生通過視覺語言描述了美即修養,美是無處不在的,是日用常行,是隨時可以出發,隨時可以說話的一種心靈語言。而美與智慧這對哲學概念投射到家庭教育中,皇甫軍偉老師形象地描述為母親的美是打在父親這座建築上的光,母親把美的光打到父親的世界,有光的父親用自己的優點和精神引領孩子的內心。

家長的責任在培根和養根

北京教科院豐臺實驗學校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初中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張廣利先生表示:「家長的主要責任就是培根和養根,根深才能葉茂,無論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好,怎樣把這個根培好,孩子能夠自信地、堅強地走向未來,是我們的一項重任。每個家長和老師要走進孩子內心,要了解我們的孩子,要站在孩子成長的視角去尊重生命,呵護生命,讓他健康成長。」

藝術家張晗東先生認為「根就是每個人都有讓自己踏實的所在」。他通過雕塑過程的類比,將父母的角色類比為水和泥,通過拿捏、增減的過程,塑造孩子的成長。「當泥土變成泥巴去塑造的時候,我們不單發現我們的孩子,其實也在發現自己。」在此基礎上,皇甫老師提出了根性這一概念,指出根性才是教育的依據。家庭教育應該守住根,守住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教育的內在邏輯是對善良和愛的虔誠

來自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韓麗娜女士跟皇甫老師結緣於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的探討和實踐。韓麗娜女士分享了中國兒基會公益平臺的春蕾計劃青春期教育項目,對孩子、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群體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把愛和教育植入進去,家校聯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韓麗娜女士還從母親這個身份分享了皇甫老師讓她受益匪淺的教育觀點:「不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裡教育子女,要用愛。」

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姚煒先生談到了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怎麼培養面向適應明天的孩子」這一問題的深刻思考。面對「唯一確定的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當下,過去上學的時候書本就是孩子的世界,而現在世界是孩子的教材,應該怎樣教給孩子面向未來的能力是整個社會和家庭都應該思考的。

「春來草自清,當父親帶著這樣的溫度,媽媽帶著喜悅的時候,家裡的氣候就是春天。春天我們不需要召喚小草,也不需要催促鮮花,他會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然呈現。我覺得家庭教育是美的,人活著是美的,教育是美的,讓美還原為美,讓家庭教育美好起來。」這是皇甫老師對家庭教育「春暖花開」最美好的期許。

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的王京老師認為在複雜的環境下,「內心有光」才能守住教育的初心。皇甫老師指出,喜悅就是孩子的光,孩子成長當中出現的問題不是需要父母去解決,而是需要父母懂得,而比懂孩子更重要的是喜悅的溫暖,「溫暖到了孩子內心秩序一片井然,看到了光的運行」。

在位、歸位、到位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聶延軍先生用「美、根、花、光、位」五個字概括了本次分享會五組深度對談的主題,指出家長的「位」尤其是父親的「位」很重要,「身在其位,心不在位」「要麼缺位,要麼越位」,家長的焦慮和浮躁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父母「心歸其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教育的問題。

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李錦韜指出,目前「家庭教育主要的問題是急功近利,導致家長缺位,錯位,進而形成霧霾和黑暗,必須從心靈深處淨化,歸位,點亮心中的明燈,照亮前途,才能實現光明的未來。」

回到《歸位》

皇甫軍偉指出:「家庭教育的問題,實質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問題。」家長的自我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常面對要回復原形的挑戰,而《歸位》一書,就是要解決家長的自我成長之道,將家庭教育中最難解決的父母自我教育這個問題進行常態化、持續性、高維度的解決。皇甫軍偉採取了寫「家庭教育日課」的方式,持續一年每天早上準時在微信社群發送日課內容,一百多位家長晚上回傳思考和感悟。其後,這樣的互動寫作和思考又堅持了一年多。前後三年,參與日課的家長都「活成了內心有光的人」,也啟發了皇甫軍偉更深層的教育發現。2020年11月,皇甫軍偉精選150多篇日課結集成書,由已出版過皇甫軍偉多種教育專著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以期惠澤更多家長。

作為致力家庭教育研究多年的踐行者,皇甫軍偉老師始終認為「家庭教育是天地間的大事,就像天地育萬物一樣」。父母日課,就是通過家長深度參與去改變家長的教育狀態,用「用父母的腳印為孩子鋪就一條心路」的理念帶領家長品味教育的細微,回歸教育的常識,從對教育本質的認識聚焦到對家庭教育本質的認識,打開家庭教育的「三重門」,呼喚父母的覺醒;又通過日課的實操形式,教會父母活成內心有光的人,成為自己的執燈人,更成為孩子的執燈人;最後歸結到家庭教育之根底——中國文化,明確提出「向善好強」「重情厚德」是解決家庭教育的心理底線和引領孩子的心理基礎。皇甫軍偉帶領家長實踐的這個過程,是《歸位》這本書的內在邏輯,也是其教育思想建構的內在邏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將家庭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家庭教育任重而道遠,願每一位家長,在家庭中在其位、歸其位、到其位,安住當下,心生喜悅,用最燦爛的笑臉望向你的孩子。(文/餘慧敏 薛梅)

相關焦點

  • 陳默:不做焦慮的學生家長
    80年代考大學是十幾個人考一個,那個時候的家長沒有現在的家長焦慮,所以真正原因在這個地方。有的家長說:「不是,我是被裹脅的,應試教育,大家都是這樣。」我說:「現在上海是個人都是大學生了。」你說:「他沒有考進高中也讀大學?」我說:「對啊,沒有考進高中不讀中專技校嗎?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中國家長都在焦慮些什麼?看看3位家長的真實自述……
    「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下達後,他們突然身兼數職,既是廚師、又是玩伴,還要當班主任......許多家長直言自己被逼瘋了。事實證明,家長的焦慮現象早已不是個例。》數據顯示, 68 % 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甚至是「非常焦慮」。
  • 煙臺市青少年宮舉辦「做不焦慮的家長」活動
    活動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慧慧 通訊員 徐雁 煙臺報導  焦慮影響孩子的心態!焦慮從哪裡來?什麼樣的孩子容易焦慮?家長的哪些做法會讓孩子焦慮?對焦慮的孩子該做些什麼……11月28日上午8:30,煙臺市青少年宮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指導中心「成長教育大講堂」特邀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專家範淑娜老師,為來自市區的少年兒童家長帶來了「做不焦慮的家長:讓孩子的能量聚焦於目標」成長服務指導。
  • 三位專家談教育:家長焦慮危害孩子,家長提兩個問題直擊靈魂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面對競爭,家長很難保持平常心。究竟是要「不焦慮」還是「不把焦慮體現出來並傳遞給孩子」,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依我看,後者實現的可能性更大。人人都渴望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現實情況是,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從二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從城市到農村,從普通農村到偏遠山區,教育資源越來越稀缺,教育質量越來越低下。不能跟天天考慮能不能吃飽飯的人,說吃什麼最有營養啊。
  • 三位專家談教育:家長焦慮危害孩子,家長提兩個問題直擊靈魂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需求,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總以為只要學習好就行,總以為學的時間越長學的就越好。教育孩子沒有一招鮮,真的理解孩子,保持跟孩子良好的關係,才能解除焦慮。
  • 家長必修課:「監視」焦慮而不是消除焦慮
    不僅家長有焦慮,孩子也有焦慮。家長的焦慮加上孩子的焦慮,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所碰撞出來的更大的焦慮感像煙霧一樣彌散在家的每一個空間,讓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了。適度的焦慮是改變的原動力,當一個人感到了適當的焦慮,他自然而然的會尋求解決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沒有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任憑自己遲到、不寫作業、長時間玩手機等等,代表他的焦慮已經不在適度範圍內。
  • 如何做不焦慮的家長?
    因為這是學校的責任,你做的越多,可能關係越糟糕,孩子感覺還不太好。如果老師說孩子上課走神,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回到家裡我就會很同情的跟孩子說,你真不容易,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記住,我們只能幫忙,其他的你還能怎麼做呢?你以為你在家裡能夠讓孩子上課認真聽講嗎?
  • 大學老師談教育——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
    如今有一種焦慮叫中國式家長焦慮。對於很多家長而言,這種特定的焦慮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愈演愈烈。處於這種焦慮旋渦核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有太多的家長為孩子學習而長期焦慮、備受折磨。這種負面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心境,有時候還會破壞親子關係,有害而無利。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家長會有這種共性的心理焦慮呢?
  • 惠州學位緊缺,焦慮的家長又凌晨排隊
    凌晨排隊的家長 焦慮的情緒在瀰漫「輸什麼都不能輸教育」,是現代家長對優質教育的執著。優質公辦教育緊缺的現實,是家長焦慮的根源。行業內稱,學區房具有跨越樓市周期的生命力,保值能力非常驚人,其背後學位給了房價溢價領跑市場的底氣。
  • 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輕鬆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
    孩子這話在豆豆媽心裡聽起來,很不是滋味,原本是表達自己的愛和關心,現在被理解成了「拋棄」,這該說孩子想的不對,還是豆豆媽自己做的不對呢?面對孩子的質疑和父母的安排,很顯然他們都出現了「分離焦慮」,在為自己內心的不安和害怕尋找發洩的方式。
  • 中國式家長—教育面前,家長的焦慮人人平等
    當下,60後的富商們,其成功除了藉助於改革開放這樣的好時代之外,哪個不是拼命三郎,在商海大潮的競爭中摸爬滾打,最後打下一片天空。在其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可謂如影隨形。但也正是以往有了這樣的焦慮,才催其奮進,不斷超越自我,才有富庶的今天。
  • 那些不焦慮不恐慌的中國家長,都做對了什麼?
    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做出有利於長遠發展的選擇,卻沒辦法拒絕焦慮發出的邀請。 好像自己不做點什麼,便會落後於他人,孩子未來會被社會拋下。 2直面問題 一旦知道了為什麼會感到焦慮,我們就可以著手解決它。 比如,你想要事事做到盡善盡美,希望把事情做得周到且完美。
  •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喜歡黏著家長不分開,可能是分離焦慮在作祟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還記得你第一天上幼兒園是什麼樣子嗎?大多數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應該都是哭哭啼啼,百般不願意的。 甚至有的孩子還會摟著爸爸媽媽的脖子,一副死都不放手的架勢。
  • 教育孩子,家長異常焦慮!無非這2個原因,家長願改變自然不焦慮
    今天這節課講解,孩子考試就緊張焦慮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引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見很多孩子平時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一考試就會緊張不安、失眠、頭痛、胃痛、發燒、頻頻小便,或者考試時手發抖、甚至在考場上發呆等,這些行為就表明你的孩子考試焦慮,考試焦慮往往都是壓力過大造成的。你看現實中這樣的孩子挺多的,每逢大考必不行,這些都和孩子的考試焦慮有關。
  • 臨近中考/高考,孩子備考焦慮,家長如何應對?
    ……種種擔憂湧上心頭,從而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害怕等。所以,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焦慮情緒心理研究表明,在面對重大考試,80%的學生都會存在焦慮緊張的情緒。這是人們面對環境刺激時出現的正常情緒反應,適當的焦慮會刺激一個人去努力,提高他的學習效率,有利於一個人目標的實現。
  • 「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到底該不該在邊上輔導?」來看1498位衢州家長的回答
    記者 尹嬋萱新學期進入第三周,家長們對於開學的欣喜已經漸漸淡去,隨之而來的,是給孩子輔導作業的焦慮。上周,記者朋友圈裡一位江山的一年級家長發文求助——給孩子輔導作業時,到底要不要在旁邊「指指點點」?這位家長焦慮地說,老師交代家長不要總在孩子寫字時提醒他們改正,可是自己總是忍不住。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許多深受「輔導作業」所苦的家長們紛紛倒起了苦水。
  • 家長「不準」的口頭禪,要不要破?爬樓梯實驗:教你做不焦慮家長
    |「不要不要」的口頭禪怎麼破家長口裡的「不準」、「不行」,也會隨著孩子的「不要不要」的增加而增多。基本安全保障和吃、睡、禮儀規則還是需要,「這媽媽小小年齡,管孩子規矩真多!」從小懂規矩,越長大越有用但其他的是不是也「不準」呢?我們是不也要束縛住孩子的手腳,繼續焦慮下去呢?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教育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一歲半的大寶在幼兒園入學面後就被淘汰了,這讓寶媽Irene十分焦慮。因為在香港,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沒有好的文憑,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會被社會淘汰。她同時也困惑不解,面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不過是一堆一歲半的寶寶在一起做遊戲而已。
  • 作為家長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放下焦慮
    今天咱們主要說說關於現代咱們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大部分做父母的共性問題。我一直是比較佛性的媽媽,其實孩子我個人認為給他樹立好規矩,其他的真的不用太過於在意。從這些問題上就可以看出,家長已經步入了焦慮。其實說句實在的話,是個女人都能生孩子,但是要想把孩子養育好,再培養成人真的不容易。養也是一門學問,育就是一門學科了。我們要根據孩子生長規律去接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因為我們的焦慮,「施壓」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和心理成長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