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文森寶寶的媽媽,齊知予。今天咱們主要說說關於現代咱們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大部分做父母的共性問題。我一直是比較佛性的媽媽,其實孩子我個人認為給他樹立好規矩,其他的真的不用太過於在意。
很多家長從一開始備孕的時候就開始想,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營養要加,各種孕期胎教班一定要報,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等等。從這些問題上就可以看出,家長已經步入了焦慮。其實說句實在的話,是個女人都能生孩子,但是要想把孩子養育好,再培養成人真的不容易。養也是一門學問,育就是一門學科了。我們要根據孩子生長規律去接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因為我們的焦慮,「施壓」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和心理成長也是不利的。
孩子出生以後都會經歷,爬『,坐,站,走等各項發育,如果說自己家的孩子稍微的比人家的孩子晚一點走幾個月,有的父母可能就會出現恐慌,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各項發育指標上跟人家的孩子拉開了距離,隨著孩子不斷長大父母的焦慮一直延續。再比如說自己孩子長牙的問題,孩子出牙3-12個月出牙都是很正常的,我們家文森4個月開始長牙,我家鄰居孩子還沒有,他就開始給他孩子各種補鈣,曬太陽,添加一些補劑。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是沒有必要的,除非說自己的孩子真的是缺鈣也要根據醫生的指導來服用。後來他家孩子12個月的時候就開始長牙了,其實吧萬物生長都有屬於自己的自然規律,那每個孩子同樣也都要遵循自己的生長規律,家長一味地焦慮我認為就是在揠苗助長。
對於教育一定要用心,但是千萬不能著急。教育孩子我個人認為先育己後育人,自己都是一團糟怎麼談教育好自己孩子呢?教育不僅是言傳身教,更多的是給孩子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打,罵可能及時制止了當時的情況,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打孩子是孩子只能記住當時被誰打了,被打時的感覺大腦是關閉了感知神經的,就是我們的大腦本能的保護機制。
也許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和語言看起來還不是很成熟,但是這個階段過後孩子會慢慢的朝著成熟階段發展。教育孩子就應應該尊重孩子內在的成長規律,這才是理解和愛護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一些標準或者是行為規範它只是一個平均值,你要知道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在平均值上的,有的可能早,有的可能晚一些。同樣在孩子的天賦上,有的孩子接受能力相對於好一些,這裡要提醒家長避免揠苗助長式的教育。中國式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成風的期望,但是也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這樣才能把孩子潛能挖掘出來。
那麼我們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會減少嗎?答案是不會的。其實現實中有很多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優秀,但是你覺得可能嗎?真的會有很優秀的孩子,但是我們作為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我覺得對於現代的人來說承認自己不完美,接納孩子的不買完美好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日本作家小倉廣《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中有一句寫的很好:所有的煩惱都可以歸結成人際關係的煩惱,當你思考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時,你一定會很在意周圍人的眼光。
其實成年人的焦慮說白了就是對自己的不認可以及不接納,可能還存在自卑的心理。然而當我們生孩子以後會把對自己沒有實現的強加在孩子身上。這也是現代人焦慮的一部分的原因,所以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孩子也就沒什麼困難了。我們的焦慮和杞人憂天換不來孩子的成長進步,把自己經營好,請不要把所有注意力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給他們有條件的愛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的真的沒有必要太過於強求,因為你的樣子決定了以後孩子的模樣,做好自己足以。
放下焦慮,成就不僅是自己還有我們十月懷胎的孩子,結婚生子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