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官員問我:你看現在的家庭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在哪裡?我說:最突出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孩子的媽媽很焦慮。他說:爸爸呢?我說:大概這個比例,9個焦慮的媽媽,1個焦慮的爸爸。這個問題很突出,就在於我們這個城市的媽媽很焦慮。
你要知道,媽媽焦慮會給孩子帶來禍害,我用了這個詞「禍害」,我們非得解決這個問題,我現在在臨床上接觸的這種病例,很大一部分是在治療他媽媽的焦慮。這個禍害如果靠一個人一個個來治療是不行的,必須做預防性的工作,所以我要講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媽媽焦慮普遍,如果宏觀地看這個問題的話,有一個觀念在作祟,這個觀念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媽媽雖然嘴巴不說,但是她的心裡就是這樣的:「我的孩子起點一定要高,高了以後他就趕在人家前面,我家孩子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其實這個心態錯了,為什麼?孩子長大是需要等待的,能等待才是正確的觀念。她堅持錯誤的觀念,觀念錯誤就是方向錯誤。
為什麼現在的媽媽如此堅持這個「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讓自己變得很焦慮呢?因為她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她要催著孩子往前。如果宏觀地來看這個問題的話,共性的問題在哪裡?
因為生命有三個層次,物質的、精神的、靈魂的。現在物質層次基本滿足,而且物質層次是邊際效應減低的,你在一個陶瓷的和金子的水杯裡喝水沒有什麼不一樣,物質達到這個程度一定要往精神上去,我們上不去。精神是關於藝術、審美的,上不去就在這個地方掙扎,你就會擔心你所有的物質消失、減低或者別人比你更高,然後你就不安,你就焦慮,焦慮一定投射到孩子學習上去。所以焦慮根本原因是這樣產生的。80年代考大學是十幾個人考一個,那個時候的家長沒有現在的家長焦慮,所以真正原因在這個地方。
有的家長說:「不是,我是被裹脅的,應試教育,大家都是這樣。」
我說:「現在上海是個人都是大學生了。」
你說:「他沒有考進高中也讀大學?」
我說:「對啊,沒有考進高中不讀中專技校嗎?中專技校讀完了讀高職,不會停的,讀完了以後專升本,升完了本科可以到國外去申請一個研究生,回來不是海歸了嗎?不是一樣嗎?」所以為什麼會弄成這麼焦慮?本質上是因為我們自己活在不安當中。
我們看看媽媽焦慮的症狀,你去對照一下裡面有哪個症狀是你的?
首先,總是講學習。
要麼不跟孩子講話,要跟孩子講話100句話都是「你」,你自己想想看,你跟你孩子講話是不是100句話都是你:
「你最近馬上要數學考試了」
「你這次要抓抓緊了」
「你上課要認真聽」…
你有沒有跟孩子談話談天上地下,沒有的,100句話就是關於他的學習,這個就是焦慮反應,如果你有這種症狀,你心裡有數你是很焦慮的。
其次,尤其關注這個分數。
關注分數到什麼程度呢?上次我聽一個老師說:有個媽媽,她做一張表格,她孩子考什麼分數,她都要列在這個表格上面,還要列上她設定的一個對手的分數,還要記錄這個孩子所在班、所在年級裡面分數的波動,這個班這一次數學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上升了多少位?上升了多少比例?下降是多少比例?她做了一個完整的表格。
她這個行為,她孩子將來一定出問題,時間沒有到,我見的多了,這種家長有蔓延之勢,就是這種媽媽會越來越多。這樣的搞法不把孩子搞出病來她不會罷休的,一個小孩子小學一兩年級了,回到家了她不是問寶寶你冷不冷,「今天默生字默過了嗎?老師批過分數了嗎?全班最高分幾分?最低分幾分?你的同桌几分?你幾分?」
第三,狂搶教育資源。
班主任隨口說了一下:我們班有個同學在跟上海灘一個數學名師在學少兒數學,據說凡是和這個名師學數學的孩子一定考進985大學,一定考進好高中。聽到這個消息,不知道這個名師的電話和地址,你是不是心裡特別難受?
第四,催逼孩子。
我問過很多小學生、中學生:你媽媽跟你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抓緊點、快點、抓緊點、快點」,這是他媽講的最多的。你知道這個催人、逼人有什麼不好?其實小孩潛能是很大的,他多做幾張卷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你不要給他製造心理負擔。
有一天一對夫妻帶了一個孩子過來,爸爸說:「我的太太是一個很焦慮的人。」
我就問她:「你家老公如果在外面承擔的工作擔子很重、壓力很大,如果這個項目做砸了他可能要進監獄,他回到家你會對他怎麼樣呢?」
她說:「那我就不說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了,早點燒燒飯讓他吃好睡覺,安靜點。」
我說:「你做得很正確,他壓力很大,你回來這樣對待他很對,如果你每天回來問他『今天工程進展得怎麼樣?』『領導今天有沒有來?』『你要做仔細,砸鍋的話我們全家倒黴』『工作一定要用心,不要開小差,工作的時候不要跟人家打電話』…你天天跟這個老公這樣講他就不回來了。」
男人在外面壓力很大,你知道是怎麼做的,孩子在外面壓力很大,你為什麼不是這樣做的呢?你為什麼要做成相反的,還要給他壓力呢?孩子現在不是說多做了幾張試卷的問題,而是家長對待他的態度會讓他耗很多能量。因為我經常看人家發過來的孩子做作業的視頻,家家戶戶給孩子輔導作業是精神折磨。
有戶人家的視頻是,媽媽在給孩子輔導作業,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
「你這道題是錯的,你看呀,看呀,這個題是錯的,這個答案是錯的。你告訴我你是什麼思路做出來這個答案的呢?你什麼思路?」
這個小孩呆若木雞。
「我跟你說這個答案是你自己做出來,你這個思路告訴我呀。我在問你呀?你根本就不懂,你是亂做的這個結論是不是?聽好了,聽好了,我來給你講。」
講了最起碼一刻鐘。
「現在你再做吧,講好了,現在你懂了。做出來又是錯的,怎麼還是錯的呢?你上課上課不聽,我講我講不聽。你這個小孩子你要學習不了?腦子在什麼地方?煩也煩死了,爸爸,你來教他。」爸爸跑過來。
看了這個視頻,我發個文字過去:天天這樣嗎?
他們回過來:幾乎天天這樣。
這個絕對是個精神折磨,這種東西會造成孩子不要做作業,以後做作業就是你要催他,他自己做已經不可能了,然後厭學,等到初高中以後出心理問題。這個反映了家長的焦慮,小孩做作業,「兒子,這個錯了,不是3+5,是3+6」,結束。一道題叫你講一刻鐘,兩道題講半個小時,這個小孩做到10點半、11點鐘,都是自己搞出來的。你為什麼不可以直接告訴他呢?因為你焦慮,你直接告訴他好像你的孩子完全沒學會一樣,這個就是焦慮,所以才造成這個問題。不是孩子多做點作業的問題,家長催、逼,這個心理能量全耗在這個地方,小孩有時候很痛苦。
第五,攀比。
這個攀比已經到了什麼程度?現在已經到幼兒園了,你去問幼兒園的老師:你們為什麼吃午飯要評五角星?脾胃虛弱的人吃得又少又慢,脾胃好的人吃得又快又多,你吃飯要評五角星幹什麼?「他們家長要評的」,家長讓孩子競爭到牙齒了。吃飯也要比人家好是不是?這個絕對是病態的。
分析一下每個人不同的焦慮源:
一個原因是因為不自信。
因為你沒有經驗,你也不知道能不能培養出來一個成才的孩子,所以你不自信,這個很好理解。你怎麼可以自信?其實挺簡單。你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把好東西給他,因為低層次的競爭是體力的競爭,中等層次的競爭是智力的競爭,高層次的競爭一定是道德的競爭。你有沒有把好的道德品質給到你的孩子,如果給了你就放心,你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差的。
給沒給呢?沒給。一個小學班裡總有一兩個落後的孩子,多動症的孩子調皮的一塌糊塗。
小孩子回到家:「媽媽,我們班一個多動症,今天很煩。」
家長都是告訴孩子:「離他遠一點,不要靠近他。」
這個小孩明天到學校,大家都不理他,這個小孩感到恐懼,一恐懼行為就混亂了,搗搗前面同學,搞搞後面同學。
老師把這個多動症拖到門口,微信群裡面家長說:「一個班裡有一顆老鼠屎,他在我們班,我們班的孩子都被他害了,這個學生不能在我們班。」
一群家長衝到校長室:「校長,這個小孩趕走,他在這裡我們都不在這個班了。」
校長把這個學生的媽媽叫來,媽媽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我們家孩子也要上學的,我們家孩子是這個地區裡的學校學生,趕不走的。」
校長沒辦法了,把我叫去了。
我說:「各位家長,在學校裡有這樣一個落後一點的孩子是你家孩子的機會,你要告訴你的孩子『他比你們小一點,他比較幼稚,有時候你們玩的時候不太有分寸,講話也不太中聽,寬容他一些,照顧他一些,不要斤斤計較,如果你跟他都可以講講話,都可以玩一玩,媽媽就感覺很高興』。」
那麼你家孩子會照顧他一些,你家孩子都能跟這樣的孩子玩一玩,你家孩子將來什麼人搞不定啊?這個不是你家孩子的機會?你把道德品質給了你家孩子。
文明的高度不是房子有多高,文明的標尺是這個地方的人怎麼對待弱者的,你教你的孩子善待弱者、寬容他人,你的孩子將來怎麼會差呢?他一定發展得好了,你不是就自信了嗎?你不自信是你沒好東西給孩子,你有好東西你一定不焦慮,你給了他都是好的東西,你放心好了,你的孩子絕不會差的。我們教孩子超越別人、防範別人、算計別人,所以你不自信。
其次,焦慮來源於虛榮。
虛榮是很淺薄的東西,虛榮一作祟大家都倒黴,女人在家庭建設上很虛榮,她就害慘老公。
參加同學聚會:「有個同學家裡以前窮得要死,現在開出來都是頂尖的寶馬車,嫁的老公真好」。
過兩天她又來:「我見到同學XXX,以前家裡窮得要死,兄弟姐妹一大堆,人家現在住在大別墅裡,這個人嫁的老公是真好」。
她的老公聽者有心,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雄性動物都要為雌性去覓食,努力奮鬥去賺錢,賺錢要有機會,沒有機會就亂搞、亂投資、亂賭博,把、家搞砸了她又要跟他離婚了,這種案例多了去。
家庭建設上很虛榮害慘她老公,孩子學習上很虛榮逼死她孩子。怎麼虛榮?腦子老做假想,小姐妹在一起聚會的時候大家說的都是孩子的問題:
「我家孩子現在在一所不錯的學校裡」
「我家孩子現在是班裡前三名學霸」
「她們看著我眼神多麼羨慕,XXX你們家有錢有什麼稀奇?你們家孩子學習這麼差」…
這就是虛榮在作祟。
還有一個原因,自己的理想沒實現要讓孩子去實現。
有個媽媽告訴我:「我的人生一個莫大的遺憾就是沒進復旦大學。我當時就是想考復旦我沒考進,所以我很遺憾,我的女兒如果能考進復旦我這一生就沒遺憾了。」
我說:「奇怪了,如果沒有考進復旦大學是你的遺憾,你不要讓自己有遺憾,明年就應該參加高復班,因為以你現在的理解力要比18歲的孩子不知道要好多少,你肯定戰勝他們,你一定就能進復旦,你去不就好了嗎?為啥要叫你女兒去呢?」
有個媽媽讓小孩小學兩年級去跟老師練字,星期六早上叫他去,這小孩去了兩次死活不去了。她把他拉到我這邊來,說:「老師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半途而廢,這種品質將來能做什麼事情?」
我跟她說:「不要上綱上線,不寫字就變成品質不好了?」
我問她:「你為什麼要叫他去寫字?現在是啥年頭?連情書都是打電腦的,你還要他寫字?」
她說:「因為我寫字很難看。」
我說:「你寫字很難看讓他寫字,我看你長得也不咋的,怎麼不讓他整容去呢?」
你歸謬一下就知道她的錯誤在哪裡。很多孩子告訴我:我寫得不好媽媽叫我擦了又寫,寫了擦。
最後一個原因,價值取向問題。
認定了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競爭的,競爭是人的本質,我的孩子要成為競爭群裡的佼佼者,我的孩子要成為有更多社會資源的人,我的孩子是一個跑在人家前面、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
我跟她說:不是,這個社會人跟人的本質是合作。原始人在森林裡要吃果子,下地來了,沒有尖嘴、沒有利牙靠什麼生存?合作。一頭野牛來了,十幾個人上去,年輕的幫助老的,強的幫助弱的,把這頭野牛抓住了,讓這個部落生生不息下去,靠合作讓人得以生存。競爭是本質的話,周邊地區都沒有原子彈,你去扔,扔完了不都是你的了嗎?
我就告訴她:我已經看懂了,你家女兒是林黛玉式的氣質類型,你家女兒這一生喜歡躲在房間裡看看書,自得其樂,而你的觀念是你家女兒要成為王熙鳳,要成為CEO,要拿經濟權力,要掌權。你家女兒成不了,怎麼辦?你要逼你家女兒成為這樣一個人。我看多了這種人家,因為家長的觀念是錯的,她孩子不是這類人,有的孩子他不願意參加這種強烈的競爭,他可以自得其樂,人生狀態是不同的,但是她的觀念是錯的,我的孩子必須是佼佼者、CEO,最後他什麼都得不到。
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觀念一定要正確,每個人的特質是不同的。小的時候她的孩子可能跑在人家前面,問題都是出在後面,問題都是在初中、高中和大學出來的。
上個月有一個老朋友打電話來:救救我家孫女,名牌大學大二的學生,現在嚴重進食障礙,不吃飯,命都要沒有了,月經老早就不來了,一路優等生,小學優等生,最好的初中優等生,最好的高中優等生,名牌大學優等生。他們的焦慮不是一代人的焦慮,兩代人在孩子身上的焦慮。
接下來我們來聊媽媽對孩子的影響。
現在我們需要子宮孕育,二三十年以後我們不需要子宮孕育了,這個時候可能媽媽跟爸爸的影響可以完全同比,現在不一樣,這個沒有辦法。人不是9個月塞到他娘肚子裡去的,他是一個細胞就在他娘肚子裡感受他娘的信息,孩子跟娘的關係是臍帶剪斷了,潛意識完全連在一起,小孩不用眼睛看他媽媽,肚臍眼就可以看他媽媽。
孩子跟媽是什麼關係呢?媽的情緒是不需要說出來的,孩子就是直接知道的,孩子是把媽的情緒扛在身上的,所以媽跟孩子是這種關係,我臨床這麼多年得出來的結論:
孩子的讀書跟他媽的情緒實在太有關係了,正相關。
一個媽跑來:「老師,我家孩子小學一到三年級學習成績都是不錯的,現在小學四年級了,班裡倒數,我們也給他請了家教了,怎麼給他搞都搞不好。」
我說:「你有事的。」
她說:「我有事跟他有什麼關係呢?」
我說:「你到底有什麼事?」
她說:「老師,不瞞你說,這半年我有外遇了,老公也不知道。」
我說:「你老公不知道他怎麼會不知道,你魂不守舍的樣子。」
一個娘得了抑鬱症,吃抗抑鬱的藥一整年,媽從抑鬱症裡走出來了,她孩子開始瓦解了,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所以娘跟孩子是這種關係,她的情緒是直接傳遞的,這個關係會對他學習有影響。
還有一個原理,我們老以為母親在為孩子做犧牲,其實是孩子在為母親做犧牲。
這個你聽懂了,1/3心理學你也搞懂了。孩子一定是滿足母親的,就是娘對孩子提要求,哪怕不講出來,她心裡有這種想法,孩子知道自己要給她的,不給她很難受。
我舉例子,今天晚上娘到家裡來:
「女兒,我在西藏南路看到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房型的房子,你給我買,我要住在這個房子裡。」
「現在怎麼想出來買房子了?怎麼可能呢?房價這麼貴的,不可能的。我們要睡覺,你回去吧。」
「你給我買。」
明天早上她在西藏南路房子下面打電話:
「女兒,我現在在這個房子下,你快來看,很多人在看這個房子,我一定要買這個房子,我老了住在裡面,你給我買。」
「不可能的,我上班好嗎?怎麼可能想出來給你買房子。」
「這個房子你一定要給我買。」
「不可能的。」
「我們同事的一個女兒給她媽買了一套三室兩廳兩衛的房子,我們還有一個同事的兒子給他媽買了一套大別墅。我沒有培養你嗎?為什麼人家的孩子是可以做得到的呢?」
「我不跟你說了,我上班了」,把電話掛了。
娘是不可以提要求的,以前叫做嚴父慈母,要求是父親提的。為什麼現在這麼多的孩子不要學習?因為娘在提要求。娘不是這種角色,但是現在亂了套,現在的孩子內心滿足不了娘的需要,知道娘要什麼,我給不了,小孩都痛苦得一塌糊塗,因為他愛你。
有的家長會跟我說:老師,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沒自信?我說:孩子自信是跟他娘有關係。什麼樣的孩子不自信?你看,一個孩子學習不太好,各方面都比人家落後,他娘怎麼看他呢?失望。「我怎麼生到這種孩子,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對他這個樣子,這個孩子的自信一點點沒了,為啥?全世界都可以否定你,只有一個人不可以,就是你娘,當你娘否定你了,你就徹底瓦解了。人家都沒有她孩子,他娘先來否定她孩子,這種孩子怎麼會有自信呢?
還有,這個孩子很聰明,學習成績不錯,他娘會告訴他:你要考前十名。這個孩子很聰明,努力奮鬥考第五名。這孩子考了第五名,她會要求他向第一名進軍。這孩子真的考了第一名,娘會告訴他:你給我保持下去。
這種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不自信。娘是慾壑難填的,他怎麼努力都有更高的標準在等他。所以到了高中以後,你就會看到自我評價很低的人開始出現,他明明學得比別人好,他的評價都是很低的,不上學的高中生十有八九都是這樣的,學得比別人好最後不上學。
自我評價很低,他背後那個娘一定是焦慮不堪的娘。實在太多證明了,娘焦慮,孩子一定焦慮。所以娘不好對人有很高的要求,你要對人有很高的要求,他整個壓力,比如學校壓力、同伴壓力、社會壓力加起來,都不會有來自母親的壓力大,社會、學校、同伴壓力是逃不掉的,每個孩子都要承受,母親壓力如果沒有的話,他就只有這三種壓力。三個壓力加起來都沒有來自母親的壓力高,所以孩子的壓力很大。
最好的教育資源在哪裡?就是媽的智慧。有一個劇場效應,你在看電影,坐在第一排,第二、第三排的人坐著,你站起來,第二、第三排的人只能站起來,你站在凳子上,第二、第三排的人就站在凳子上,這個叫劇場效應。你補課,人家也補課;你補星期六,人家補星期天;你補半天,人家補一天。哪家在孩子學習上面特別有優勢?沒有。倒是孩子母親的智慧,哪家孩子娘更有智慧,他家孩子學得更好,因為其他條件基本都相仿,你能得到別人也得到,你到了好學校去,就一定遇到最好的老師?普通學校裡面師資優質也可能,教師本身就是隨機的。所以你哪裡來的優勢呢?
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一個媽媽,因為我不認識她,她認識我,她說:陳老師,你能給我2分鐘,我跟您講講話。還沒講就擦眼淚,她說:我很感動,我想告訴你,我原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不懂,後來我聽了你的課程,我聽進去了,就做了很大的改善,我孩子原來是班級裡倒數的,現在一年多了我孩子是班裡名列前茅,只是我在改變,我並沒有講他什麼。我跟她說:你的智慧達到了,上海的孩子都是很聰明,除非先天條件有問題,都是好的孩子,智力都是夠用的。
所以媽媽,您一定要意識到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學習上的作用太大了,因為在學校裡沒有一個老師是省油的燈,他天天在教他學習,你倒是要多多安慰你的孩子,讓他心態好一點,這種媽媽就叫聰明媽媽。
比老師還製造焦慮,孩子長期跟緊張的人在一起就會松馳,橡皮筋拉得過緊了,橡皮筋就沒彈性了,沒彈性的孩子是什麼表現,就是沒有動力。家長告訴我的都是孩子一點動力也沒有,初中升高中以後他沒有內驅力,小學生不會做作業老要催他,說明什麼?問題是普遍的,焦慮是普遍的,於是需要做預防性的工作。
媽媽的焦慮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首先,形成了高競爭感,高競爭感不等於高競爭力。
現在高競爭感的孩子很多,重大的比賽他會逃,不參加,上次有個幼兒園的孩子,6月1號老師跟小朋友表演節目,他表演這個節目很好,學區裡各個幼兒園匯演,把他這個節目送去了,報幕員報好幕了,這個小姑娘死活不上去。
她媽把她帶到我這邊來,我以為她是怯場了,這個小姑娘跟我說:
「人家幼兒園的服裝很好看的,我們肯定得不到獎的。」
我說:「你上去表演給小朋友帶來快樂。」
她說:「這個不重要?得獎才重要?就是要得獎的,得不到獎我幹嘛要上去?」
我跟她媽說:「這麼小的孩子已經被你教育成這個樣子了,競爭感這麼強了,競爭力這麼差。」
今年寒假過後,初三的學生不去上學的一大把,為什麼?最後一個學期,是騾子是馬要拿出來溜溜,他不去,他家長氣死了。我們培養出來一個孩子,全是常年焦慮以後的產物,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焦慮,給他種一棵樹:學校是個競爭場,可以證明你是優秀的,考試是要贏過別人的。沒有一個家長告訴孩子:學校是個有同齡人的地方,你去是跟同齡人在一起,同齡人是你成長的養分,你三個月離開同齡人身上的氣質都不同了,孩子,你在學校裡多開心,可以發現自己,你在家裡照鏡子照來照去還是你自己,跟同學一比較你知道跟同學不同在哪裡了,你的自我意識可以成長。沒有家長跟孩子這樣說,說的都是:你不好輸給XXX,你要什麼什麼,所以競爭感很強。
其次,不利於兒童心理成長。
兒童是一生中最松馳的年齡,如果你不讓一個11歲以前的孩子「瘋」,「瘋」就是很開心,將來很容易得心理問題。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把競爭放在低齡孩子身上?孩子到了高中去競爭,小學生你不該這樣。
心理問題有兩個條件,高孤獨、高競爭。現在高中生50%要心理輔導,這個心理問題出的速度、比例越來越高,呈幾何級數,我們以前處理焦慮症都是處理高中生、大學生,現在都處理到小學生身上去了,拔頭髮、咬指甲、抽動症、眨眼睛、擠眉弄眼越來越多。因為媽媽焦慮,這個不是一天兩天焦慮就造成孩子這個樣子的。
第三,身心疾病。
上次皮膚科的醫生跟我說:怎麼現在有這麼多的小孩得皮膚病,我也搞不清,以前沒有見到過,發起來從頭癢到腳,住醫院,給他打針,睡24小時讓他不癢了。不學習在醫院裡住一段時間,安靜了,皮膚病就沒了,回到家過兩個月,又有皮膚病了。這個是心理問題,越來越多。中醫有句話叫恐傷腎,你不能讓孩子長期活在恐懼當中,恐懼滿足不了媽媽要求,長期恐懼腎功能減退。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孩子,不要這樣搞。但是有些媽媽不聽,上次幼兒園老師跟我說:有個中班小孩下午都不在了,去參加這個班、那個班,馬不停蹄。小孩其實需要地板上打打滾,他需要過這種日子。
怎麼辦?媽媽需要成長。
首先,育兒的觀念要正確。
孩子長大,一定是要等待的,你有好心態,你等得起,你的孩子將來一定發展得好。
有一個媽媽,孩子小學兩年級到我這邊來,來的時候是寫字不會寫,班裡最差,默生字默不出來,考卷只能做半張。後來他媽告訴我:我孩子現在是博士。因為她都是正確地做。
不要急,要等待,你前面全做錯了,後面就會給你看到後面是啥樣。一定要觀念正確,等,心靜下來,我們家等得起。你越是等,你的孩子反而在學校裡面各方面表現不錯。
媽媽這個角色功能要搞搞清楚,我們現在這個城市的媽媽70%在做「老師」,你最好回歸你自己的角色,你的角色是母親,母親就是老母雞張開翅膀護著孩子的這個人,不會做作業直接告訴他,媽媽就是幫他的,媽媽不要做老師。
你說:「他沒掌握怎麼辦?」怎麼會沒掌握呢?小學今天教A知識,明天教B知識,後天回到A知識,小考有小複習,大考有大複習。你直接告訴他答案就可以了,開開心心做完,早點睡覺或者玩20分鐘,這樣的小孩可持續,明天上課聽課很用心。結果孩子跑到教室裡上課全在玩,一塊橡皮可以切12刀,為什麼?因為你不讓他玩一點點,給他撐得這麼緊,全是你焦慮造成的,你的想法是不對的。
媽媽的角色就是幫孩子的,他有困難幫他一下,你不要試圖做個老師把他教會,來教他,你不要這樣想。哪怕你是個博士,你這樣做孩子會很厭學的。一定要幫孩子,孩子很舒服。
其次,情緒控制。
家和諧不和諧,跟她的情緒非常有關係的,好的母親她是定海神針,老公回到家我太太在,心安了;兒子回到家,我媽在,心定了。好的女人就是這個樣子。
好的女人家裡都是老公面前說孩子好話,孩子面前說老公好話的,她是兩邊說好話的。她都是看別人情緒:老公今天回家不開心,有些話不要講,過兩天再講。講話知道擇時機,避免很多吵架,聰明,小孩回家情緒不對,就哄他。因為你情緒穩定,才承擔了媽媽這種角色,你的情緒是家裡的魂。
很多小學老師告訴我:那個孩子坐在那邊上課就是講廢話。我說:這個就叫煩,他很煩他媽一定很煩,他那個家裡有一個製造麻煩的媽,她一見到老公就要說:這個孩子今天數學又沒有做出來,老是在講孩子的問題。凡是夫妻兩個人老要商量孩子問題,他們家的孩子問題只會越來越多,這是規律。聰明的女兒都是報喜不報憂,少說。家裡安定,耳根子清靜,他們家裡出來的孩子心很安,老師不會來投訴,這個才是根本。
第三,不要爛表揚。
表揚到後來,這種孩子努力奮鬥的動力源就是被表揚,不表揚就不做了,所以教育走到極端問題出來了。你心定一點,就不會亂表揚;你心定一點,就不會亂指責;你安靜一點,各做各的事情,他不會了幫他就可以了。
請你聽進去,你的成長是在情緒穩定上面,一個人的成熟是表現在情緒控制力上,情緒越能控制的人實際上越成熟,希望你能朝成熟的方向走,給孩子提供能量,不要洩孩子能量。孩子在外面是有壓力的,是有傷害的,回到家,家是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他娘有能力安撫他,不讓他的傷積起來。
他傷積起來會傷痕累累,很難再去迎戰外面的困難,他娘安撫他,站在孩子情緒裡邊,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的是:你不管遇到什麼,你媽在,你什麼都不要怕。媽是什麼?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說:故鄉、大地、大自然、土地、溫暖,靠近她就是這種感覺。一個小孩如果有這樣一個媽,他不可能成長不好的,這個養分是足夠的。媽不能做成尖銳、要求高的,爸爸是法律次序引領,角色是不同的。
經常有媽媽跟我說:我男人就是不管。我告訴她:你這樣管孩子了,他還來管孩子?你要知道男人的角色是女人給的,男人會根據女人的角色來調整自己的角色,比如這個媽媽脾氣很暴,老要打孩子,這個爸爸就來護孩子,就做這種角色;這個媽媽老寵孩子,沒有原則地哄、寵,這個爸爸就反過來,他是根據媽媽角色來調節的。所以媽媽要知道,你才是根本,你把你的角色做好了,爸爸就會把法律次序引領這個角色給做好,那麼你的孩子得到的成長的養分就多了。
一定給到孩子這種能量,遇到什麼事情都告訴他:別怕,媽媽在,我們不害怕,我們想辦法,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一起來解決。
上次有個媽媽給我提個問題:
「老師,我跟我孩子講道理,講了他聽懂了,但是他為什麼又去犯錯?」
我說:「請問你的孩子多大?」
她說:「我的孩子2歲。」
我說:「那你就沒道理了。」
她跟一個2歲的孩子講道理,託兒所老師都不會對2歲的孩子講道理,她來對2歲的孩子講道理,2歲的孩子哭了就應該抱他哄他,她不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安撫的力量,她卻像老師一樣的,是個教育者角色。
所以如果我們媽媽能夠調整得好,自我成長得好,我們這個城市的孩子學習條件都是很好的,他一定會發展得很好。
還有很多家長都有眼光,想把孩子送到遠處去學習,有國際視野的孩子人格很健康。前兩個禮拜,我們在理工大學專門討論國際留學生回來的情況,我告訴他們我所看到留學生在國內的情況,大家一致公認留學生的眼界很開闊,格局比較高,站在比較高的地方看問題。所以家長不要太焦慮,孩子如果有國際眼界的話將來都是人才,都會成長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