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我為什麼說中文比英文偉大?

2021-02-19 中學生讀寫


我要說一下英文跟中文的不同。

我在美國教過中國文學,一些美國孩子的中文實在不好,只能用英文翻譯來讀中國文字。

有一天我教到一首詩,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大家都會背了。我把它翻成英文,先用意譯,一看就懂。

然後直譯,所謂literal translation,我希望美國的孩子知道中文詩原來的風貌是什麼樣,字的次序是怎麼來的。

比如「松下問童子」,直譯「pine under ask boy」。

這樣一來呢,美國孩子立刻糊塗了。

奇怪!「松下問童子」,誰在問呀?沒主詞。

「言師採藥去」,誰在發言?誰在回答?

「只在此山中」,誰在山中?

「雲深不知處」,更不知道是誰了。

都沒有主詞,你們中國人怎麼知道這一句講張三,那一句講李四呢?

我就說我們的頭腦比你們好,比你們好一點。

其實,這是中文的文法的關係。

我們看上下文就得了,往往不覺得需要主詞。

我們問候朋友時說:「飯吃了沒有?」我們不說:「你吃飯了沒有?」也不說:「飯被你吃了沒有?」

英國人、美國人看著就覺得沒頭沒腦的句子來了。

可見英文的文法中重要的字眼,我們認為可有可無,甚至沒有還好一點。這是中文、英文很大的不同。

我再舉一個例子。李白的《靜夜思》。

如果用英文說,就是「我床前明月的光,被我疑惑成地上的霜;我舉頭看看那明月,我低頭又思念我的故鄉。」

自然沒有原詩那麼好了。

「學生必須愛國」,這是很好的一句中文。

可是英文不能說成「Student must love country.」這是不地道的英文。往往要說成「A student must love his country.」

你看,憑空多出兩樣東西來了!一個是indefinite article,不定冠詞;一個是personal pronoun,所有格。

對中國人來說,「一個」學生愛國,「三個」學生愛國,「五百個」學生也愛國,我犯不著講多數少數。

愛國當然是愛自己的國家,不會愛到日本去,也不會愛到印度去,犯不著戰戰兢兢地說「我的」國家、「他的」國家。

中文好像瀟灑一點,英文呢,好像認真一點,不過有時候顯得囉唆。

比如中文說「他比班上的同學都高」,這沒錯。

英文就不能說「He is taller than the students in his class.」這錯了。

正確的說法是「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好精確啊!但是也囉唆。

再比如,英文有個連接詞很重要,就是and。

英文說husband and wife,father and son,mother and daughter,teacher and student,中文則是「夫妻」、「父子」、「母女」、「師生」,根本不需要這個連接詞。

我們不能想像一個地道的中國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以及茶。」(笑聲)

可是英文一定要這樣說:「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好像他們特別怕這些字失去了聯絡。

我們就很瀟灑,和盤說出來就完了。

 

英文喜歡用one of these(……之一)這種說法。

《老殘遊記》以前的中文都沒有什麼之一不之一的,可是現在就很流行了。

如果你帶一個同學回家,介紹給母親說:「這是小張,我的好朋友之一。」那麼你媽媽心裡想:「哇,你有幾個好朋友呢?」

或者報上介紹畫家,登一幅《江上秋色》,說是李可染名畫之一。

李可染有很多畫,犯不著說「之一」。

這「之一」是西方人的思維,講到一樣東西都要把它跟同類照顧一下。

如果你說「西施是中國最有名的美女之一」,好像很精確,

可是你沒有跟我說你心目中的中國美女有幾個,

是七分之一呢,還是十個中間的一個,仍然是含糊的。

所以英文看起來很客觀,很精確,其實也不見得。

「Michael Jackso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ingers in the world.」

好像很精確,其實most famous singers已經到頂點了,可是one of又把他降下來了。

降到哪兒了?也不知道。

英文是不是比中文精確呢?未必!

你說李白是中國非常有名的大詩人,而不必說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因為「最偉大」是很容易定位的,就是到頂點了,而「之一」又把他降下來了。

降到哪兒呢,你沒有說五個還是八個,我也不知道。

所以我們學英文要努力學正宗的英文,同時也不要忘記中文。

中文是比英文更古老的一種文字。

1066年法國人去攻打英國的時候,英文還在變化之中,還沒有怎麼成形。

在公元開始的時候,也就是耶穌那個時代,世界上還沒有英文這個東西。

我們學英語固然是要努力地學,

說得實用一點,我們可以和外國人打交道,

說得超越一點,我們可以學習英國的文學。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中文,

中文是一種非常優美、非常偉大的語言

看看我們的成語就知道了,

成語都是中國語言美學的結晶

隨意舉個例子,比如「千軍萬馬」「千山萬水」「千秋萬代」、「千方百計」等等這些四字成語,都是調好的音調,平平仄仄。

「千山萬水」就是形容山和水很多。難道過一座山就碰到十條河嗎?

誰要說「千水萬山」,也沒有什麼不對,過了一條河就看到十座山,也無非是山水很多、路途很遠的意思。

可是「千水萬山」不符合美學,平仄仄平,不好聽。

「千軍萬馬」也是如此。

一個兵要騎十匹馬嗎?可是我們就很順口地說「千軍萬馬」來表示軍隊之多,

因為平平仄仄很好聽,好聽就容易記,

讀起來順口,聽起來入耳,就流傳下來。

這就是中國語言的美學。誰也不會說「他千計百方要害我」。

再比如說「山明水秀」。

水當然很秀美,山憑什麼「明」起來?山又不是太陽。

如果說「山秀水明」,「水明」是很通的,水是亮亮的,「山秀」也可以說。

可是我們偏偏要說「山明水秀」,那就是符合中國對仗、平仄、鏗鏘之道。

又說「紅男綠女」,這又不是什麼大學問的成語,「紅男」平平,「綠女」仄仄。

可是女性向來是與紅色聯想,「紅粉知己」「紅袖添香」「紅裝」等等,女人很少配綠色。

可是我們卻說「紅男綠女」,那就是平平仄仄而已。

不過偶爾有一點例外。

成語裡有一個詞,我覺得完全不合中文美學。

這個四字成語就是「亂七八糟」。

你想,按照平仄對仗,本來應該說「七亂八糟」,可是我們偏偏要說「亂七八糟」。

這真是亂七八糟!(笑聲)

投稿郵箱 - zxsduxie@163.com

相關焦點

  • 余光中|中文和英文
    中文很簡單,「牛肉」、「羊肉」、「豬肉」,後面加個「肉」就完了。為什麼英文這麼不厭其煩?那是因為被徵服的英國的牧童,在田裡面看羊看牛的時候,是用土英文說的。「Oh,this is a cow. That is a sheep.」可是把這些肉燒好了,端上桌子給法國主人吃的時候,要用法文了。
  • 余光中稱翻譯如婚姻是妥協藝術 強調中文重要
    擔任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榮譽退休教授的余光中,是該校的鎮校之寶,儘管念外文也教外文,翻譯過許多書,但余光中總是不斷提醒母語的重要性。今天受邀「譯者的養成」國際研討會,還開玩笑說自己「傾『中』」,不使用英文,而要使用中文來發表「譯無全功─認識文學翻譯的幾個路障」專題演講。
  • 余光中批中文西化 稱「性騷擾」應改用「調戲」(圖)
    余光中批中文西化 稱「性騷擾」應改用「調戲」(圖) 2011年06月12日 16: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余光中:中文在「惡性西化」
  • 懷念余光中任何英文可以做的事情,中文定可以做得更好
    2014年10月25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海外華文女作家2014雙年會暨華文文學論壇上作主題發言。(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圖)最後也是唯一一次見余光中,是2014年5月。他應光華文化中心邀請,來香港座談《當中文遇見英文》;我是座談會的主持。當年余光中85歲,座談前跟他用餐,他話不多;但頭腦靈活,動作敏捷,更小心飲食。如此全無老態,瘦而不弱,我以為他會活到100歲。座談會上,他第一句對觀眾說的話是「我不要你洗耳恭聽,我要你聽後洗耳」。
  •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余光中今天(12月14日)病逝,享壽90歲。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八十餘歲的余光中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翻譯的《梵谷傳》二十年後再版時,他一看當時翻譯的「太西化了」,一口氣改了一萬餘處,他說他要「改回」中文的特色。他舉例:把「事實上」、改回「其實」。他說「事實上」是「食洋不化、不中不西」的中文,中文本來該是「其實」。他怕記者不懂,專門舉例說你不能說「賈寶玉『事實上』是愛林妹妹,應該說賈寶玉『其實』是愛林妹妹。」
  • 余光中抗議臺當局削減文言文 曾撰文批"歐化中文"
    (原標題:中文為什麼越變越差?因為你說的已經不是「中國話」!)
  • 臺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20年醞釀 20分鐘寫就
    中新網2月17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由著名詩人余光中於70年代撰寫的新詩《鄉愁》,一直膾炙人口。今日余光中教授八十有五,仍堅持創作,早前更來港與師生分享詩詞、翻譯和旅遊的心得,他不忘提醒學習中文必須打穩根基,鼓勵學生多讀文言文,「文言文的簡鍊句法是古人傳來的簡訊」,言簡意賅。
  • 和余光中談散文
    我常對朋友說,《鄉愁》這首詩是我的一張名片,可是這張名片太大了,把我的臉都遮住了。對於詩歌和散文,我開始側重於詩,寫散文晚了幾年。為什麼要寫散文?一方面是「詩餘」遣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反駁社會上的一種論調,說我的詩晦澀難懂,還不合文法。我必須寫出一些絕對合乎文法的散文,為我的詩來正名。可是沒有料到後來散文越寫越多,我越寫越有興趣,讀者也很肯定。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之後,余光中兩度赴美,第一次是1959年去美國愛荷華大學公派留學,第二次是去美國講學,先後在臺師大和政治大學任教,1974年應聘香港中文大學。11年後他從香港返臺,接受臺灣中山大學邀請,在高雄生活至今,至今仍在中大外文系教書,有時還駕車送太太去買菜。
  • 送別余光中:詩人雖遠行,鄉愁永流傳
    余光中是傲視文壇的大作家,也是享譽中外的名學者。 余光中通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他的譯著《梵谷傳》影響了臺灣文藝界的幾代人。余光中翻譯的十多種作品之中,有詩、小說、戲劇與傳記。其中詩歌最多,且是外譯中、中譯外雙向的,其中以英譯中最多,如《英詩譯註》、《美國詩選》、《英美現代詩選》等。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有人問起他大學時的專業選擇時,余光中曾經說:「我雖然讀的外文系,我不過是從西洋文學中學習,作為一種手段,目的還是把西方『冶金術』拿來,發掘東方的寶藏。」對於自由酷愛古典文學的余光中來說,對西方現代文學的學習,更多是一種「浪子回頭」式的借鑑。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現代主義的潮流席捲了臺灣,從詩歌影響到散文、繪畫與音樂。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對於每一項,余光中都有其獨愛之處,他曾說:「詩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評論和翻譯則是外遇!」此外,他還鍾情於繪畫、音樂以及天文、地理、歷史,乃至人類整個文化。那麼,余光中是如何走進詩歌創作之路的?他為何認為詩人不宜久居異國?在他看來,詩歌與散文是怎樣的關係?梵谷為何成為了他與家人一生的「朋友」?
  • 余光中: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2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於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麼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做主詞,十分自然。中文的說法是以具體名詞,尤其是人,做主詞:「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減少,乃改變生活方式」。
  • 中文為什麼越變越差?因為你說的已經不是「中國話」!
    然後,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 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2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於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麼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做主詞,十分自然。明明可以說「這本傳記很動人」,「這本傳記引人入勝」,或者乾脆說「這本傳記很好看」,卻要說成「這本傳記的可讀性頗高」。我不明白這字眼怎麼來的,因為這觀念在英文裡也只用形容詞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詞 readability。英文會說: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卻不說The biography hashigh readability。此風在臺灣日漸囂張。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和我說,他喜歡詩歌裡的典故。」福建永春余光中文學館館長周梁泉說,由於《鄉愁》光芒太過耀眼,很容易遮蓋余光中的其他創作。「如果一見面只和余光中先生聊《鄉愁》,他會急。」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
  • 余光中翻譯《經濟學人》bumbler,似為小馬哥開脫?
    馬英九後來到高雄拜訪余光中,余光中勉勵馬英九,說媒體的翻譯有問題,bumbler不是笨蛋,而是如同是老子「大巧若拙」的意思,就是「拙」,也就是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如同大智若愚、愚公移山 余光中的新解當時引來了爭議。事過境遷,馬英九已經卸任,余光中也已經過世,平心靜氣,bumbler到底該怎麼翻譯為妥? 關於bumbler這個詞,許多英文詞典不是未收,就是收而不釋,留給讀者自行拼湊理解,因此我們不妨從更為常見的bumbling著手,因為bumbler就是bumbling的人。
  • 余光中: 這場「亂七八糟」的演講,就「亂七八糟」地結束了
    「既要鏗鏘,又要對仗,又要簡潔,那就應該說『七亂八糟』,或者『亂七糟八』,結果它偏偏打散了變成『亂七八糟』,所以它本身就是亂七八糟。」 ——在海外華文女作協雙年會開幕式上,余光中談到了女性對文學的貢獻、白話文與文言文,中文與西化語等話題。演講不長,但餘先生的睿智且俏皮引來臺下笑聲掌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