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中文在「惡性西化」
-
余光中:英媒批馬文章應譯成「大巧若拙」
馬英九23日拜訪余光中【環球網綜合報導】詩人余光中23日說,最近很多人討論「Bumbler」這個字,「其實Bumbler就是『拙』字」,應是老子所指的「大巧若拙」,是媒體翻譯有問題。據臺灣《聯合報》消息,馬英九23日到高雄拜訪余光中,餘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Bumbler」評論馬英九的政治風格,有不同解讀。他向馬英九說,「拙」表示踏實、負責任、不輕舉妄動,在中國文學中,也如同大智若愚、愚公移山,應是「大巧若拙」的意思。余光中一句「媒體翻譯有問題」,引起鬨堂大笑。
-
余光中抗議臺當局削減文言文 曾撰文批"歐化中文"
近日,臺灣學者余光中、王德威等發起聯署,抗議蔡當局削減國文科中文言文的篇幅。藉此機會,一起來看看余光中先生這篇關於中文的名篇。 然後,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 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一文。
-
余光中生命的四度空間
平靜度過75歲生日寫詩、寫散文、寫評論、翻譯是生命的四度空間 臺灣有一位詩人,稱自己是文學上的「多妻主義者」。他不僅「右手寫詩左手為文」,還精通評論和翻譯。不少人認為,他翻譯的王爾德名劇中很多對仗部分優於原作。
-
別讓中文西化毀了你的寫作
然後,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一文。
-
一句話弄懂什麼是西化中文
中文其字很高明,可替代第三人稱單複數人稱代詞及物主代詞。③ 們字使用頻繁,如你們、我們、他們、同事們、工人們等,我將此現象稱為:們來們去。④ 的的不休。所謂的的不休,係指西化中文存在大量的字,泛濫不堪,語出余光中先生。2018年,我讀過作家王小波的《愛你就像愛生命》,讀的過程中經常能讓人會心一笑。不過,的字使用頻次之高令我印象深刻。
-
余光中: 這場「亂七八糟」的演講,就「亂七八糟」地結束了
>海外華文女作協雙年會 【編者按】 86歲的文學泰鬥余光中先生近日在他的母校廈門大學做了一場自稱是「亂七八槽」的演講。——在海外華文女作協雙年會開幕式上,余光中談到了女性對文學的貢獻、白話文與文言文,中文與西化語等話題。演講不長,但餘先生的睿智且俏皮引來臺下笑聲掌聲不斷。余光中說,我自己有一個說不上是座右銘的話,就是說「白以為常」,白話文是常態;「文以應變」;「俚以見真」,俚語見真性情;「西以求新」。
-
韓永博:當代白話文的這些現象特點真的都源自「中文西化」麼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韓永博】 這兩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篇文章,警示人們「別讓中文西化毀了你的寫作」,據說是余光中先生寫的。 確實,說到對「中文西化」現象的剖析批評,許多人想到的第一位人物大概就是余光中先生。
-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余光中今天(12月14日)病逝,享壽90歲。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
余光中:警惕漢語中的歐化句式
然後,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 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一文。
-
梁新軍:余光中的「四度空間」與翻譯人生
在華文世界,詩人余光中可謂聞名遐邇。他的《鄉愁》一詩廣為流傳,其「凡我在處,就是中國」的大中國情結也得到廣泛讚譽。以詩歌成名的余光中,很多人對他的了解也僅限於其詩人身份。但詩人並不是他的全部身份,余光中曾自謂他的寫作生命包含「四度空間」:詩、散文、批評、翻譯。
-
余光中稱翻譯如婚姻是妥協藝術 強調中文重要
擔任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榮譽退休教授的余光中,是該校的鎮校之寶,儘管念外文也教外文,翻譯過許多書,但余光中總是不斷提醒母語的重要性。今天受邀「譯者的養成」國際研討會,還開玩笑說自己「傾『中』」,不使用英文,而要使用中文來發表「譯無全功─認識文學翻譯的幾個路障」專題演講。
-
余光中: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學壞了,或者可說,帶壞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緩慢而適度的西化甚至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長補短。但是太快太強的西化,破壞了中文的自然生態,就成了惡性西化。這種危機,有心人都應該及時警覺而且努力抵制。在歐洲的語文裡面,文法比較單純的英文恐怕是最近於中文的了。儘管如此,英文與中文仍有許多基本的差異,無法十分融洽。
-
余光中: 我們的教育裡古典中文不能缺席
聽說現在很多國家的人士都在學中文,開始說有三千萬人,現在又說有六千萬人,總之是增加得很快。我一直覺得我們的中華文化像一個很大的圓形,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處可尋,而這個圓的半徑就是中文了。這個半徑有多長,這個文化就能夠走多遠。所以我想我們從事寫作的人,就是想把這個大圓的半徑延長,讓這個圓顯得更加博大。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余光中回憶起那個時期異常興盛的臺灣詩壇:「在如何對待西化和傳統的問題上一時比較混亂,不僅詩人參與,社會人士也加入進來,因為各持主張,論爭很熱鬧。當時爭辯的主題大約有三個:文白之爭、現代畫、現代詩。而現代詩則是論辯的重點。在古典詩與『五四』的新詩之後,現代詩的產生是『必然』,再走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現代詩畢竟是新生的藝術,毛病在所難免。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曾力抗蔡英文「去中國化」行徑
余光中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聯合新聞網》等臺媒報導,享譽兩岸三地的89歲臺灣詩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前系主任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醫院,享年89歲。文學界證實這一消息,余光中家屬非常低調,妻子範我存哀慟。
-
余光中:如何把譯文寫出來像人話?從不讓中文「變態」開始
余光中先生談「中文受英文影響,出現西化/歐化現象」的文章,有三篇備受推崇,分別是:《中文的常態與變態》、《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及《論中文之西化》,內容囊括了翻譯中各種導致中文譯文不地道的原因及解決辦法。註:文章較長,但建議一口氣閱讀完哦!
-
臺灣某大學生課審代表稱余光中沒資格被稱「文人」
其一是大家都知道的,日前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辭世,給親友和兩岸民眾帶來莫大傷痛。而另一件不僅讓人傷心,更讓人氣憤。余光中先生病逝後,臺灣所謂「課審大會普高分組委員」、靜宜大學學生林致宇在臉譜網稱,他認為余光中根本沒資格被稱為「文人」,更應納入「轉型正義」來處理。
-
中文為什麼越變越差?因為你說的已經不是「中國話」!
然後,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 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
詩人余光中|馬莉
,在中文系資料室裡偶爾讀到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守夜人》,裡面有一詩句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我驚訝於這極具張力與動感的詩句,「燈」與「傾斜的巨影」疊加一起,清晰又魔幻。 余光中早年在他的詩歌和詩論中都強烈地主張藝術的西化傾向。如他自己後來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的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