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警惕漢語中的歐化句式

2021-02-20 同文譯館

歐化,顧名思義,指的是漢語中吸收西方文法的現象。

 

歐化中文、西化中文或英式中文,是指語法、文筆、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言表達影響的中文,一般帶貶義。其中,英文所造成的影響最為深刻。歐化中文除了缺乏傳統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為用詞繁瑣生硬,導致閱讀及理解上的障礙。

 

特點:句子結構繁複、修飾成分多、語句倒裝、被動式、結構助詞和各類從句的大量使用等。

簡單來說,歐化中文源自新文化運動,尤其受一些著名人物推動的影響。

 

首先,我們先來看白話文(現代漢語)的來源:

其一,脫胎於文言,還經歷過清末和民國初年半文半白的過程;

其二,來自口語的明清話本小說和民間說唱,即所謂的俗文學;

其三,則是「五四」時期以來受西方影響的文化人的創造,而現今使用的現代漢語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就是歸功於「五四」以來好幾代作家的努力。

 

然後,我們就知道了歐化中文就是受白話文第三條來源的影響。

 

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

 

針對上述問題,余光中先生在《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上發表《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一文。下面為文章節選,百度搜索題目可以查看全文。

今日的中文雖因地區不同而互見差異,但共同的趨勢都是繁瑣與生硬。例如,中文本來是說「因此」,現在不少人卻愛說「基於這個原因」;本來是說「問題很多」,現在不少人卻愛說「有很多問題存在」。


對於這種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趨勢,有心人如果不及時提出警告,我們的中文勢必越變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種美德,那種簡潔而又靈活的語文生態,也必將面目全非。

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學壞了,或者可說,帶壞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緩慢而適度的西化甚至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長補短。但是太快太強的西化,破壞了中文的自然生態,就成了惡性西化。


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了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 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惡勢力之大,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請看下面的例子:

1.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3.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4. 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樣的語法都是日漸西化的現象,因為中文原有的動詞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瑣詞組了。前面的四句話本來可以分別說成:

1.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2.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3.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4. 心理學家用老鼠來做試驗。(或:心理學家用老鼠試驗。)

在英文裡,詞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來連接:例如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裡,類似的場合往往不用連接詞,所以只要說「夫妻」「你我」「前後」就夠了。


同樣地,一長串同類詞在中文裡,也任其並列,無須連接:例如「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禮樂射御書數」「柴米油鹽醬醋茶」皆是。中國人絕不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以及茶」。誰要這麼說,一定會惹笑。同理,中文只說「思前想後」「說古道今」。

 

可是近來and的意識已經潛入中文,到處作怪。例如:在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發展道路,臺北顯然比北京起步更早及邁步更快,致在政經體制改革的觀念、行動、範圍及對象,更為深廣更具實質……

 

「及」字破壞了中文生態,因為中文沒有這種用法。此地一定要用連接詞的話,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


介詞在英文裡的用途遠比中文裡重要,簡直成了英文的潤滑劑。英文的不及物動詞加上介詞,往往變成了及物動詞,例如look after,  take in皆是。


介詞詞組(prepositional phrase) 又可當作形容詞或助詞使用,例如a 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earnest。所以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


中文則不盡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兩個詞組不用一個介詞,換了英文,非用不可。

 

「歡迎王教授今天來到我們的中間,在有關環境汙染的各種問題上,為我們作一次學術性的演講。」這樣不中不西的開場白,到處可以聽見。

 

「有關」「關於」之類,大概是用得最濫的介詞了。「有關文革的種種,令人不能置信」「今天我們討論有關臺灣交通的問題」「關於他的申請,你看過了沒有?」在這些句子裡,「有關」「關於」完全多餘。

「關於」有幾個表兄弟,最出風的是「由於」。這字眼在當代中文裡,往往用得不妥:

1. 由於秦末天下大亂,(所以) 群雄四起。

2. 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我向窗內看了一眼。

3. 由於他的家境貧窮,使得他只好休學。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的因果關係。中文則不盡然。「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其中當然有因果關係,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英文的副詞形式對中文為害尚不顯著,但也已經開始了。例如這樣的句子:

1. 他苦心孤詣地想出一套好辦法來。

2. 老師苦口婆心地勸了他半天。

3. 大家苦中作樂地竟然大唱其民歌。


「苦」字開頭的三句成語,本來都是動詞,套上副詞語尾的「地」就降為副詞了。這麼一來,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卻主客分明,太講從屬的關係,有點呆板。若把「地」一律刪去,代以逗點,不但可以擺脫這主客的關係,語氣也會靈活一些。


有時這樣的西化副詞詞組太長,例如「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地還是去赴了約」,就更應把「地」刪掉,代之以逗點,使句法松松筋骨。

 

目前最濫的副詞是「成功地」。有一次我不該為入學試出了這麼一個作文題目:《國父誕辰的感想》,結果十個考生裡至少有六個都說:「國父孫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滿清。」這副詞「成功地」在此毫無意義,因為既然推而翻之,就是成功了,何待重複。同理,「成功地發明了相對論」「成功地泳渡了直布羅陀海峽」也都是饒舌之說。天下萬事,凡做到的都要加上「成功地」,豈不累人?

白話文一用到形容詞,似乎就離不開「的」,簡直無「的」不成句了。在白話文裡,這「的」字成了形容詞除不掉的尾巴,至少會出現在這些場合:

1. 好的,好的,我就來。是的,沒問題。

2. 快來看這壯麗的落日!

3. 你的筆幹了,先用我的筆吧。

4. 也像西湖的有裡外湖一樣,麗芒分為大湖小湖兩部分。

5. 他當然是別有用心的。你不去是對的。

目前的形容詞又有了新的花樣,那便是用學術面貌的抽象名詞來打扮。再舉數例為證:

1. 這是難度很高的技巧。

2. 他不愧為熱情型的人。

3. 太專業性的字眼恐怕查不到吧。

目前的白話文,不知何故,幾乎一律前飾,似乎不懂後飾之道。例如,一般人會不假思索說成「我見到一個長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卻很少人會說「我見到一個男人,長得像你兄弟。」


中文的動詞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寫出「我們將要開始比賽了」之類的句子,問題並不嚴重。動詞西化的危機另有兩端:一是單純動詞分解為「弱動詞 抽象名詞」的複合動詞,前文已經說過。不說「一架客機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卻說「一架客機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實在是迂迴作態。

 

另一端是採用被動詞語氣。凡是及物動詞,莫不發於施者而及於受者。所以用及物動詞敘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種方式:

1.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2. 新大陸被哥倫布發現了。

3. 新大陸被發現了。

目前西化的趨勢,是在原來可以用主動語氣的場合改用被動語氣。請看下列例句:

1. 我不會被你這句話嚇倒。

2. 他被懷疑偷東西。

3. 他這意見不被人們接受。

4. 他被升為營長。

5. 他不被準許入學。

這些話都失之生硬,違反了中文的生態。其實,我們盡可還原為主動語氣如下:

1. 你這句話嚇不倒我。

2. 他有偷東西的嫌疑。

3. 他這意見大家都不接受。

4. 他升為營長。

5. 他未獲準入學。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輕,有暗有明,但其範圍愈益擴大,其現象愈益昭彰,頗有加速之勢。以上僅就名詞、連接詞、介詞、副詞、形容詞、動詞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讀者能舉一反三,知所防範。

原標題:《警惕書稿中的歐化句式,尤其是引進版圖書》

作者:余光中,知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學者。

來源:語言生活研究微信公眾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若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進行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警惕漢語中的歐化句式 !
    2017年,臺灣學者余光中、王德威等發起聯署,抗議蔡當局削減國文科中文言文的篇幅。藉此機會,一起來學習余光中先生這篇關於中文的名篇。 先看兩個例句:1. 曾經在1896年營救過蒙難倫敦的孫中山先生的康德黎先生的兒子肯尼斯·康德黎就是其中的一位。2. 作為公安部門,對於盜版行為,必須予以打擊。
  • 警惕漢語中的歐化句式
    歐化,顧名思義,指的是漢語中吸收西方文法的現象。 歐化中文、西化中文或英式中文,是指語法、文筆、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言表達影響的中文,一般帶貶義。其中,英文所造成的影響最為深刻。歐化中文除了缺乏傳統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為用詞繁瑣生硬,導致閱讀及理解上的障礙。 特點:句子結構繁複、修飾成分多、語句倒裝、被動式、結構助詞和各類從句的大量使用等。
  • 余光中抗議臺當局削減文言文 曾撰文批"歐化中文"
    近日,臺灣學者余光中、王德威等發起聯署,抗議蔡當局削減國文科中文言文的篇幅。藉此機會,一起來看看余光中先生這篇關於中文的名篇。  這就是典型的歐化句式。  什麼是歐化句式  歐化,顧名思義,指的是漢語中吸收西方文法的現象。  歐化中文、西化中文或英式中文,是指語法、文筆、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言表達影響的中文,一般帶貶義。其中,英文所造成的影響最為深刻。歐化中文除了缺乏傳統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為用詞繁瑣生硬,導致閱讀及理解上的障礙。
  • 警惕中文惡意歐化(系列文章之一)
    九十年前,五四新文化運動,廢文言興白話。胡適說:必須用白話文字代替文言的文字。傅斯年說:直接用西洋人的款式,文法、詞法、句法、章法、詞技……一切修辭學上的方法,造成一種超於現狀的國語、歐化的國語,因而成就一種歐化國語的文學。魯迅也認為,白話文的西化是必要的。新文化新文學的先驅,為拯救貧血的文言文,推崇白話文,提倡歐化,對中國文學具有劃時代意義。
  • 辯證看待漢語歐化與語言創新
    作為漢語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漢語歐化一直受到語言學界的關注。如何看待歐化對傳統漢語語言的影響?歐化主要表現在語法、詞彙方面隨著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湧入中國,西方語言尤其是英語對中國社會影響日益增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漢語尤其是書面語的面貌。合理控制歐化程度在肯定歐化現象為漢語注入新的血液、促使漢語調整表達和用法的同時,有學者提出,要注重漢語健康,清醒地認識歐化對傳統漢語語言的衝擊,避免過度歐化。
  • 一隅 | 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
    歐化漢語,即受到印歐語影響、出現新用法的中文。歐化漢語,發生了由重意會向重形式標誌的轉向,詞類功能和格局受到影響,語法形式的語體分化擴大,新用法表現在構詞法、語法標記、動態成分的用法、詞類的功能、句式的用法、句法結構形式、語序等方面。 逐一來看這些變化吧,括號處為實例。
  • 陳力衛 | 漢語歐化過程中的日語因素
    看了一些有關漢語文體的研究,才知道這方面的研究思路基本上是一條,首先拿王力的《中國語法理論》(1944)作研究的起點,然後就拿胡適以來提倡的白話文加以分析,特別對其中的英文轉換漢語時出現的現象著墨甚多,也就是所謂的漢語歐化研究。
  • 高考滿分作文和漢語西化病~~~致敬余光中
    令人極其敬佩的是,早在八十年代余光中就敏銳地發現了漢語開始得西化病。那時大陸病還不重。而今尤甚。發病要從百年前文白更替時說起。那時西方的許多思想,尤其是法律、哲學等方面,在中國找不到對應的概念。說來還得感謝日本人,漢語學得頗為地道,又接觸了西方事物,於是創造了大量詞彙,救了我們的急。也就是從這時起,埋下了百年病根。
  • 歐化語言:聖經翻譯與民國白話的驚人轉身
    晚清時期,白話報紙已經有150餘種,目的是運用淺白的漢語啟發民智,挽救民族危亡。「五四」新文化時期,全民都開始使用白話,幾千年文言文運用的歷史就此結束了。傳統白話文在長達千年的演變中,未曾有過什麼「歐化」。歐化絕不是語言發展自然的變化,而是人為的事變。所謂漢語歐化,是指受印歐語言影響,而產生的與印歐語言使用習慣相同或相近,而與漢語本身使用相背離的現象。
  • 中文惡意歐化之八——歸因與思考
    然而,如今文言文翻譯教學全然不顧「意思可以譯,意境不可譯」,為了應付考試,完全按照英語語法來規範,補出省略的主語,調整語序等等,然後讓學生背記翻譯。這樣的翻譯,不是幫助學生發現文言的精妙,反而是磨滅文言的精妙,強化歐化的意識。(二)標準:漢語語法學生作文語言歐化,另一原因,在於缺少漢語標準,不知漢語自身表達特點和修辭語法。
  • 英語對「中文的歐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但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中文的表達早已受到英文的影響,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呢?下面我們就「歐化的中文」和英語來作一番探討~作者:彭炫, 來源:廣西大學學報近百年來, 由於西方語言, 尤其是英語的進入及其影響的日益擴大, 漢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警惕「西化」 重新審視新文學的起源
    張恨水曾經以《三國演義》為例,說明五四以來新文學歐化句式與當時一般讀者的美感距離:「『階下有一人應聲曰,某願往,視之,乃關雲長也。』這種其實不通俗的文字,看的人,他能瞭然。若是改為歐化體:『我願去』,關雲長站在臺階下面,這樣地應聲說。文字儘管淺近,那一般通俗文運動的對象,他就覺著彆扭,看不起勁。」張恨水說的其實是鴛鴦蝴蝶派代表的通俗文學與五四新文學之間的語言差距。
  • 凸顯漢譯中的漢語本位觀
    近些年來,漢譯中的「翻譯腔」、「惡性歐化」被批評,究其因,就是缺乏清醒的漢語本位觀。黃忠廉等著《譯文觀止・例話篇》正是為此而作。《譯文觀止・例話篇》共十四章。其他十二章「壯美巧寓優美中」、「追求『不隔』的境界」、「生命氣息的流露」、「平實清雅求工穩」、「精練暢達顯古雅」、「古今中外化清麗」、「變通中橫生妙趣」、「生動自然賽創作」、「入其內出乎其外」、「通俗鬆散口語化」、「音美形美動態美」、「妙不可言妙運筆」均按「漢譯鑑賞、漢譯簡況、漢譯例話」格式展開,從不同的側面凸顯了漢譯的特點,彰顯了漢譯的美輪美奐,為漢語輸入了新鮮血液。
  • 略論翻譯中的人稱泛指及漢語句式問題
    然而,在很多英語文本中,第二人稱代詞you經常用做泛指代詞,特別是在非正式文體中,you(偶然使用we或they)常常作為泛指代詞代替one或者與其交互使用,初學翻譯的人對此往往缺少關注,帶來譯文拖泥帶水、句式生硬、思想表達不暢等問題。本期譯題一和二中,多次使用了you, one, we等泛指代詞,在翻譯的時候,可以儘量考慮省略,這樣譯文才能順暢地道,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 網絡語言盛行引熱議 王蒙:不應該讓漢語「哭泣」
    原標題:維護漢語健康人人有責  「偶8素米女,木油蝦米太遠大的理想,只稀飯睡覺、粗飯,像偶醬紫的菜鳥……」  這是重慶市某中學教師王蓉在一次批閱期末考試語文試卷中,一位學生在名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的語言。  面對考試中出現的這種句子,你能看懂嗎?
  • 別「生活在樹上」,別喪失對漢語的敏感
    這爭議,充滿了象徵意味,顯示出人們對語言或者說現代漢語的巨大分歧。我們不妨來看一下,一旦撇開了內容不談,這篇滿分作文只會在語言上凸現出兩個特點:一個是不時跳將出來的生僻、生澀乃至生造的詞語,一個是過於刺眼的歐化得彆扭的句式。凡是熟悉晚清民初的白話文學作品的人,凡是讀過幾本半生不熟的翻譯論著的人,對這些句式一定不陌生,也不會感到驚詫。
  • 舉例說明押韻在詞語和句式選擇方面的制約作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洋艄公,ID:gh_7b482cfff7d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北洋艄公為了有東西可發,竟然不惜把作業複製了上來……——————————在語言的運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