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歐化,由來已久。九十年前,五四新文化運動,廢文言興白話。胡適說:必須用白話文字代替文言的文字。傅斯年說:直接用西洋人的款式,文法、詞法、句法、章法、詞技……一切修辭學上的方法,造成一種超於現狀的國語、歐化的國語,因而成就一種歐化國語的文學。魯迅也認為,白話文的西化是必要的。新文化新文學的先驅,為拯救貧血的文言文,推崇白話文,提倡歐化,對中國文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中文歐化,從某種角度說,極大提升了白話文的表現力,煥發中文新生命。
然而,中文歐化序幕隨之拉開。起初,文化先驅雖口說白話、心存西化,無奈中文博大精深,自己古文根基深厚,終究西而不化,未顯中文歐化的種種惡果。上一世紀,西風日盛,文言不濟,英文對中文的影響滲入文法,傷及中文周身關節。
歐化,也稱西化,精確應叫英語化,歐化叫法較普遍,因此採用。中文歐化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彙、句法三個層面,大多數學者所言中文歐化為句法層面,以英語句法表述中文。歐化,分善性歐化和惡性歐化。善性歐化豐富中文的表現,惡性歐化破壞中文的美感。一旦「歐而不化」,或過度歐化,背離中文傳統習慣,則是惡性歐化,本文所談問題只限惡性歐化。
詩人余光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指出「未來白話文的發展,一方面是少數人的『善性歐化』愈演愈精進,一方面卻是多數人的『惡性歐化』愈演愈墮落,勢不可遏。」①如今惡性歐化蔚然成風,的確滲入中文的角角落落。
余光中呼籲,「一個民族的語言不可以變得失盡了原有的特性與美質,我們的教育界必須及時警惕,預為良謀」。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王力先生就研究中文歐化,然至今大多研究僅限於語言學層面,研究對象限於作家作品,很少涉及基礎教育,特別是初中語文教學。
因此我準備發送一組文章,專談學生作文中語言惡意歐化的情況。——————————————————
歡迎關注「語文有點意思」,交流中學寫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