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歲半,怕生、黏媽媽,應該是很多家庭正在經歷或者曾經經歷過的。
我家當然也不例外。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特別依戀我,愛哭鬧發脾氣,我父母想著是不是因為是男孩,特別調皮不服管。寶寶1歲9個月時,我父母實在帶不住孩子,又不肯請保姆、鐘點工幫忙照看寶寶或者打理家務,我考慮再三,不得已辭職了。
親身經歷將近一年,我才意識到:原來寶寶成了媽媽的「粘粘蟲」、怕生又愛「瞎」鬧,並不是寶寶性格差。而寶寶是否黏媽媽,與媽媽陪伴時長,有沒有關係呢?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我下班回到家之後,從上廁所到洗澡,只要離開他們的視線範圍一刻,他們就會不安、哭鬧,在廁所門口蹲守。如果非要他們走開,會哭得撕心裂肺,雖然每次都能很快看到媽媽再次出現,但是還是不放心地站在廁所門口一直「媽媽媽媽」叫個不停。
可能大家會說:你在寶寶1歲半-1歲9個月期間,是一位職場媽媽,家中帶人人手又有限,你家雙胞胎寶寶被關愛不夠,所以特別黏媽媽吧?!
但是我所在的若干個媽媽群,很多全職媽媽,家中還有2位老人甚至保姆同時照顧寶寶的,寶寶在1歲半這個時期,同樣非常黏媽媽,也會出現我家一樣的「廁所蹲守」這樣又好笑又心疼又不解的生活畫面。
因此,可以看出:1歲半-2歲的寶寶黏媽媽,真不是陪伴時長多或者寡的問題。這既不是病,也不是寶寶性格差,是這3個因素在作怪。
寶寶3個月時可以很平靜地和陌生人接觸。
而8-12個月開始,寶寶對陌生人卻害羞或者明顯感到不安、爸爸媽媽離開時會大哭、某些情況會特別害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開始「怕生」了。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告訴我們:在這個年齡,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無須擔心;如果你的孩子這時候不怕生,反而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而母親對寶寶而言,尤其母乳餵養的寶寶,就是面對生人的救命稻草,也是能夠給予寶寶最大安全感受的人。因此寶寶開始變得非常「黏」媽媽,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
分離焦慮症通常會持續多久?這種症狀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然後在1歲半~2歲逐漸消失。
①1歲半——時間概念只有「現在」
與此同時,寶寶開始認識到物體都是獨一無二和永恆的,世界上只有一個「媽媽」。
1歲半寶寶的時間概念裡,只有「現在」。他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或者是否會回來,你說的「等一下」,「一會兒就回來」,他一點都不理解。他對這些時間單位沒有一點兒概念。
當他稍微長大一點,和媽媽在一起的記憶會安撫他,他也會知道還能和媽媽重逢。但在現在,他只能意識到這一刻,你離開他的視線,哪怕告訴他只是去上廁所,他也會驚慌地哭起來。
我家右右和細毛當時喝牛奶每次都急急地叫喚,生怕不給他倆,他們只會知道「現在」我沒喝到。
②1歲9個月——開始有「未來」的概念
1歲9個月的孩子,對時間的概念有了更好的理解,開始萌發出「未來」的概念。
當你對他說「等一等」,他可能會學會暫停哭鬧,等一等。他對時間的概念比以前已經有了更好的理解。
現在家長為寶寶準備食物的時候,他們會坐著乖乖地等待,不會像之前那樣急躁哭鬧了。
寶寶比以前更明白事情的先後順序了。比如:爸爸去穿鞋,寶寶會說「爸爸再見」,明白爸爸要出門了。媽媽拿上籃子,寶寶會明白媽媽要去買菜,會幫媽媽拿鞋子、手機,說「媽媽,菜菜。」
①1歲半——空間概念只有「這裡」
1歲半的寶寶,在他們的意識裡,時間就是「現在」,空間就是「這裡」。
事實上,寶寶1歲左右,會伸出小手也要抱,就是空間感的表現。
②1歲9個月——增強了對空間的認識,可以玩捉迷藏了
雖然只過了3個月,但寶寶明顯增強了對空間概念的認識。他喜歡的玩具找不到了,或者媽媽暫時離開了他,他會用「沒有了」和「不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家細毛當時可以和我一起玩捉迷藏。他會記住第一次找到我的地方,第二次還會去那裡找我。找不到時,會開心地根據我發出的指引去找。
如果是細毛去躲,基本不等右右或者我找,他就會自己跳出來。
家裡常用東西放哪裡,細毛會比我們還記得清楚。尤其他放「藏寶箱」裡的玩具,他會自己找出來拿給我。
(以上描述的月齡發育特點,因為寶寶個體發育有些許區別,月齡可以作為參考。)
分離焦慮症和不成熟的時間、空間概念,讓寶寶怕生,並同時表現為依賴和讓人無法理解地黏著媽媽,我經常笑稱是要「掛」在媽媽身上。
你可能因為寶寶不停的糾纏而感到窒息,但當你離開他時看他哭得那麼傷心又會有罪惡感。我們除了明白寶寶「黏媽媽」的作怪因素,是不是還有方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母子都甜蜜又痛苦的強烈依戀期呢?
1歲多的寶寶,能穩穩走路,想用手去觸摸萬物、去探索世界;獨立意識在增強,但又往往能力不足。因此,寶寶會在黏媽媽和要自己做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我們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寶寶勇敢地探索,同時也好好引導寶寶「黏媽媽」的行為。
寶寶生病時儘量不要離開。寶寶在睏倦、病痛或害怕的時候,分離焦慮症會加重,特別希望媽媽在身邊陪伴他。如果你需要外出,儘量將離開的時間,安排在寶寶吃飽睡足後。
離開時動靜不要太大。讓其他看護人和孩子在一起,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跟孩子道別,迅速離開。
寶寶可能會鬧一陣,但是不會折騰很久。可能媽媽會比他更難過,我當時每天早上去上班就非常受不了,但千萬不能讓寶寶發現這點。他如果意識到哭鬧可能可以讓媽媽留下來,他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會更加哭鬧不停。同時,我父母也告訴我,寶寶確實就哭一會就好了。
大多數媽媽,都喜歡不道別直接「溜走」,這樣很不好。也許讓寶寶更加粘人,因為他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又會突然消失,所以我們需要培養分離和重逢的儀式感。
離開時親親抱抱寶寶,和他告別,向他承諾什麼時間會回來。我當時上班會告訴寶寶太陽下山媽媽就會回家了,你吃過晚飯洗了腳媽媽就到家了。
當媽媽回家時,要很熱情和寶寶打招呼,洗手換好乾淨衣服後,先全心全意陪一會寶寶,再處理家務或工作。寶寶就能明白:媽媽肯定會回來,而且即使會消失一會,也還是和以前一樣愛我寶寶也就能安心。
可以和寶寶做一些短暫的分離遊戲,幫他學會應對分離情緒。
練習讓寶寶離開媽媽。如果是他先離開你,他對分離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所以當他爬到或者走到另一個房間(前提是保障兒童安全)時,不要立刻跟過去,等上一兩分鐘。
練習媽媽離開寶寶。你需要到另一個房間幾分鐘的話,告訴寶寶你要去哪裡並很快就會回來。如果他鬧起來,大聲叫他的名字而不是趕緊跑回來。
慢慢的,他會懂得即使媽媽離開,也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只要媽媽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
寶寶進入第一個叛逆期,第一個青春期,你沒有任何辦法預測到寶寶什麼時候不理媽媽想自己來,也沒法猜到寶寶什麼時候又跑回來只要媽媽陪。幫助寶寶重新安定下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寶寶需要的時候,給他足夠的關注和安撫,給夠愛。如果你想要求1歲多的寶寶,像個大孩子一樣不黏媽媽,只會讓他更沒安全感,對你更加寸步不離,害怕你離開。
如果你家寶寶,對你有強烈的依賴感,和我家右右一樣,可能不到1歲半,他的分離焦慮症就會體現出來,但是也會更快度過的。
其實寶寶對媽媽的佔有欲,不過生命早期1000天特別強烈。之後,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增強以及穩定,他沒有那麼怕生,也不會和媽媽那麼難捨難分了,你可能會想念這段「世界只有一個中心就是媽媽」的時光的。
對1-3歲的寶寶來說,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黏媽媽並不可恥,不要道德綁架,說什麼「男孩子黏媽媽沒出息」。
媽媽多親親抱抱寶寶,給寶寶多些笑臉,少些埋怨。一起度過這段鬧心的時光,之後回憶起來,不會只有哭鬧,反而會有很多母子依戀的甜蜜的。
參考文獻:
【1】《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6版),(美國)斯蒂文.謝爾弗(主編)
【2】《你的N歲孩子套裝》,(美國)路易斯.埃姆斯,(美國)弗蘭西斯.伊爾克,(美國)卡羅爾.哈柏,格賽爾人類發展研究所(著)
歡迎閱讀同類文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請勿洗稿搬運。
2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
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