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寶寶成了媽媽的粘粘蟲,怕生愛哭鬧,可能是這3大因素在作怪

2020-08-27 右右細毛和爸媽

寶寶1歲半,怕生、黏媽媽,應該是很多家庭正在經歷或者曾經經歷過的。

我家當然也不例外。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特別依戀我,愛哭鬧發脾氣,我父母想著是不是因為是男孩,特別調皮不服管。寶寶1歲9個月時,我父母實在帶不住孩子,又不肯請保姆、鐘點工幫忙照看寶寶或者打理家務,我考慮再三,不得已辭職了。

親身經歷將近一年,我才意識到:原來寶寶成了媽媽的「粘粘蟲」、怕生又愛「瞎」鬧,並不是寶寶性格差。而寶寶是否黏媽媽,與媽媽陪伴時長,有沒有關係呢?

1

1歲半—2歲的寶寶黏媽媽,不是陪伴時長多少的問題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我下班回到家之後,從上廁所到洗澡,只要離開他們的視線範圍一刻,他們就會不安、哭鬧,在廁所門口蹲守。如果非要他們走開,會哭得撕心裂肺,雖然每次都能很快看到媽媽再次出現,但是還是不放心地站在廁所門口一直「媽媽媽媽」叫個不停。

可能大家會說:你在寶寶1歲半-1歲9個月期間,是一位職場媽媽,家中帶人人手又有限,你家雙胞胎寶寶被關愛不夠,所以特別黏媽媽吧?!

但是我所在的若干個媽媽群,很多全職媽媽,家中還有2位老人甚至保姆同時照顧寶寶的,寶寶在1歲半這個時期,同樣非常黏媽媽,也會出現我家一樣的「廁所蹲守」這樣又好笑又心疼又不解的生活畫面。

因此,可以看出:1歲半-2歲的寶寶黏媽媽,真不是陪伴時長多或者寡的問題。這既不是病,也不是寶寶性格差,是這3個因素在作怪。

2

1歲半寶寶黏媽媽:原來不是病,是分離焦慮症和「差勁」的時間、空間概念這3大因素在作怪

  • 1歲半寶寶黏媽媽:是分離焦慮症在作怪

寶寶3個月時可以很平靜地和陌生人接觸。

而8-12個月開始,寶寶對陌生人卻害羞或者明顯感到不安、爸爸媽媽離開時會大哭、某些情況會特別害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開始「怕生」了。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告訴我們:在這個年齡,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無須擔心;如果你的孩子這時候不怕生,反而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而母親對寶寶而言,尤其母乳餵養的寶寶,就是面對生人的救命稻草,也是能夠給予寶寶最大安全感受的人。因此寶寶開始變得非常「黏」媽媽,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

分離焦慮症通常會持續多久?這種症狀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然後在1歲半~2歲逐漸消失。

  • 1歲半寶寶黏媽媽:是「差勁」的時間概念在作怪

①1歲半——時間概念只有「現在」

與此同時,寶寶開始認識到物體都是獨一無二和永恆的,世界上只有一個「媽媽」。

1歲半寶寶的時間概念裡,只有「現在」。他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或者是否會回來,你說的「等一下」,「一會兒就回來」,他一點都不理解。他對這些時間單位沒有一點兒概念。

當他稍微長大一點,和媽媽在一起的記憶會安撫他,他也會知道還能和媽媽重逢。但在現在,他只能意識到這一刻,你離開他的視線,哪怕告訴他只是去上廁所,他也會驚慌地哭起來。

我家右右和細毛當時喝牛奶每次都急急地叫喚,生怕不給他倆,他們只會知道「現在」我沒喝到。

②1歲9個月——開始有「未來」的概念

1歲9個月的孩子,對時間的概念有了更好的理解,開始萌發出「未來」的概念。

當你對他說「等一等」,他可能會學會暫停哭鬧,等一等。他對時間的概念比以前已經有了更好的理解。

現在家長為寶寶準備食物的時候,他們會坐著乖乖地等待,不會像之前那樣急躁哭鬧了。

寶寶比以前更明白事情的先後順序了。比如:爸爸去穿鞋,寶寶會說「爸爸再見」,明白爸爸要出門了。媽媽拿上籃子,寶寶會明白媽媽要去買菜,會幫媽媽拿鞋子、手機,說「媽媽,菜菜。」

  • 1歲半寶寶黏媽媽:是「差勁」的空間概念在作怪

①1歲半——空間概念只有「這裡」

1歲半的寶寶,在他們的意識裡,時間就是「現在」,空間就是「這裡」。

事實上,寶寶1歲左右,會伸出小手也要抱,就是空間感的表現。

②1歲9個月——增強了對空間的認識,可以玩捉迷藏了

雖然只過了3個月,但寶寶明顯增強了對空間概念的認識。他喜歡的玩具找不到了,或者媽媽暫時離開了他,他會用「沒有了」和「不在」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家細毛當時可以和我一起玩捉迷藏。他會記住第一次找到我的地方,第二次還會去那裡找我。找不到時,會開心地根據我發出的指引去找。

如果是細毛去躲,基本不等右右或者我找,他就會自己跳出來。

家裡常用東西放哪裡,細毛會比我們還記得清楚。尤其他放「藏寶箱」裡的玩具,他會自己找出來拿給我。

(以上描述的月齡發育特點,因為寶寶個體發育有些許區別,月齡可以作為參考。)

分離焦慮症和不成熟的時間、空間概念,讓寶寶怕生,並同時表現為依賴和讓人無法理解地黏著媽媽,我經常笑稱是要「掛」在媽媽身上。

你可能因為寶寶不停的糾纏而感到窒息,但當你離開他時看他哭得那麼傷心又會有罪惡感。我們除了明白寶寶「黏媽媽」的作怪因素,是不是還有方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母子都甜蜜又痛苦的強烈依戀期呢?

3

1歲半寶寶黏媽媽:需要掌握離開的時機和方法,練習分離,陪伴給夠愛

1歲多的寶寶,能穩穩走路,想用手去觸摸萬物、去探索世界;獨立意識在增強,但又往往能力不足。因此,寶寶會在黏媽媽和要自己做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我們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寶寶勇敢地探索,同時也好好引導寶寶「黏媽媽」的行為。

  • 第一,1歲半寶寶黏媽媽:需要掌握離開寶寶的時間和方法

寶寶生病時儘量不要離開。寶寶在睏倦、病痛或害怕的時候,分離焦慮症會加重,特別希望媽媽在身邊陪伴他。如果你需要外出,儘量將離開的時間,安排在寶寶吃飽睡足後。

離開時動靜不要太大。讓其他看護人和孩子在一起,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跟孩子道別,迅速離開。

寶寶可能會鬧一陣,但是不會折騰很久。可能媽媽會比他更難過,我當時每天早上去上班就非常受不了,但千萬不能讓寶寶發現這點。他如果意識到哭鬧可能可以讓媽媽留下來,他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會更加哭鬧不停。同時,我父母也告訴我,寶寶確實就哭一會就好了。

大多數媽媽,都喜歡不道別直接「溜走」,這樣很不好。也許讓寶寶更加粘人,因為他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又會突然消失,所以我們需要培養分離和重逢的儀式感

離開時親親抱抱寶寶,和他告別,向他承諾什麼時間會回來。我當時上班會告訴寶寶太陽下山媽媽就會回家了,你吃過晚飯洗了腳媽媽就到家了。

當媽媽回家時,要很熱情和寶寶打招呼,洗手換好乾淨衣服後,先全心全意陪一會寶寶,再處理家務或工作。寶寶就能明白:媽媽肯定會回來,而且即使會消失一會,也還是和以前一樣愛我寶寶也就能安心。

  • 第二,1歲半寶寶黏媽媽:需要練習分離

可以和寶寶做一些短暫的分離遊戲,幫他學會應對分離情緒。

練習讓寶寶離開媽媽。如果是他先離開你,他對分離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所以當他爬到或者走到另一個房間(前提是保障兒童安全)時,不要立刻跟過去,等上一兩分鐘。

練習媽媽離開寶寶。你需要到另一個房間幾分鐘的話,告訴寶寶你要去哪裡並很快就會回來。如果他鬧起來,大聲叫他的名字而不是趕緊跑回來。

慢慢的,他會懂得即使媽媽離開,也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只要媽媽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

  • 第三,1歲半寶寶黏媽媽:需要陪伴給夠愛

寶寶進入第一個叛逆期,第一個青春期,你沒有任何辦法預測到寶寶什麼時候不理媽媽想自己來,也沒法猜到寶寶什麼時候又跑回來只要媽媽陪。幫助寶寶重新安定下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寶寶需要的時候,給他足夠的關注和安撫,給夠愛。如果你想要求1歲多的寶寶,像個大孩子一樣不黏媽媽,只會讓他更沒安全感,對你更加寸步不離,害怕你離開。

如果你家寶寶,對你有強烈的依賴感,和我家右右一樣,可能不到1歲半,他的分離焦慮症就會體現出來,但是也會更快度過的。

其實寶寶對媽媽的佔有欲,不過生命早期1000天特別強烈。之後,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增強以及穩定,他沒有那麼怕生,也不會和媽媽那麼難捨難分了,你可能會想念這段「世界只有一個中心就是媽媽」的時光的。

4

結語

對1-3歲的寶寶來說,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黏媽媽並不可恥,不要道德綁架,說什麼「男孩子黏媽媽沒出息」。

媽媽多親親抱抱寶寶,給寶寶多些笑臉,少些埋怨。一起度過這段鬧心的時光,之後回憶起來,不會只有哭鬧,反而會有很多母子依戀的甜蜜的。

參考文獻:

【1】《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6版),(美國)斯蒂文.謝爾弗(主編)

【2】《你的N歲孩子套裝》,(美國)路易斯.埃姆斯,(美國)弗蘭西斯.伊爾克,(美國)卡羅爾.哈柏,格賽爾人類發展研究所(著)

歡迎閱讀同類文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請勿洗稿搬運。

2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

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1歲半寶寶格外黏媽媽,一放下就哭鬧!可能是這3個原因在作怪
    1歲半寶寶格外黏媽媽,一放下就哭鬧!可能是這3個原因在作怪。「差勁」的時間概念在作怪兒童對於時間的知覺的感知要落後於空間知覺。因此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是無法感知時間的① 1歲半——時間概念只有「現在」他們由於不能感知時間,在他們的眼中媽媽有一瞬間不在自己的視線內他們都會覺得媽媽又不在我的身邊,就會變得焦慮,就會出現媽媽上廁所孩子在門口哭鬧的現象;或者是去給孩子衝奶粉孩子也不停哭泣的表現。
  • 1歲半寶寶格外黏媽媽,一放下就哭鬧!背後可能有這3個原因
    一歲多的孩子身上就像是安裝了專門尋找媽媽的雷達,不管在做什麼都要媽媽在身邊才能安心,一旦發現媽媽離開,就會哭著找媽媽。不管是上廁所、倒水、洗水果還是出門買菜,總之孩子就像盯上了媽媽一樣,一刻也不想讓媽媽離開他的視線。1歲半寶寶格外黏媽媽,一放下就哭鬧!可能是這3個原因在作怪。
  • 1歲半寶寶脾氣「拗」,一言不合就暴走,可能是「小自我」的覺醒
    01:1歲半寶寶脾氣「拗」,一言不合就暴走孩子在1歲半到2歲時,很多家長會感到束手無策。我家雙胞胎現在2歲多,也剛剛經歷這個時期。我父母曾說孩子不會走的1歲內最難帶,總要抱;我家幾個孩子大一點親戚說,最難帶的是剛會走路又跑不穩,剛會說話又說不清的1歲多這段時期。
  • 寶寶怕生愛哭鬧,新爸媽該如何是好?
    萌萌突然停下望著客人,逐漸由開心轉成抽泣,爬著想要找媽媽。   萌萌這樣的情況,也經常發生在家長帶孩子出門在外時,朋友想抱抱孩子,孩子經常會抗拒閃躲,甚至大聲哭鬧,讓父母和朋友都覺得尷尬又無助。寶寶對陌生人的警覺甚至害怕,表現出哭鬧通常是在7個月之後,在8-10個月時達到峰值,一周歲後會逐漸好轉,但這種狀況會持續到3至4歲,甚至更久。這樣的情況,我們在心理學上稱它為「陌生人焦慮」。
  • 寶寶看不見媽媽就哭,這可能是「分離焦慮症」,3招教你解決問題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歲半左右的寶寶,怕生,太黏媽媽,可能是許多家庭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的事情。親身經歷了一年以後,姍姍才發現,原來寶寶黏媽媽,怕生愛哭鬧這些問題,並不是因為寶寶的性格差,跟媽媽的陪伴時長也沒有關係。那麼造成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 一歲半寶寶黏媽媽、愛哭鬧,不是寶寶嬌氣,背後的原因令人心疼
    JoJo一歲半的時候,脾氣大變,只要JoJo媽在家,就完全不讓任何人碰她,甚至連日日帶她的奶奶叫她一聲都不行,大哭大鬧著說不要不要。一眼看不到JoJo媽,就立馬大哭著到處找,越哭越大聲,眼淚譁啦譁啦的。
  • 0-3歲寶寶總是哭鬧,如何安撫?爸爸媽媽先了解下各階段的需求!
    我的對門家寶寶比我家的大2歲,也就是我家的剛出生後,總聽到對門的孩子哭,而對門的人見到我的時候就說,聽不到我家的孩子哭。嗯,確實她挺少哭的,除非有什麼得不到滿足的會哭一下。所以寶寶哭不一定就是在嬰兒期,而了解了每個階段寶寶哭得大多數原因,爸爸媽媽就好應對一些。
  • 寶寶哭鬧蹬腿,腳發涼,八成腸絞痛!學會這11招,就能輕鬆緩解!
    當小寶寶聲嘶力竭地大哭時,你可能會想到是不是腸絞痛在作怪。新媽媽別慌神,針對不同月齡的腸絞痛症狀,Parents專家幫你想辦法解決。0~6個月:腸絞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對於半歲以內的小寶寶來說,腸絞痛特指一種生理症狀,通常發作時間在傍晚或者夜間。
  • 別再自豪地說「我家孩子不怕生」,這不止危險,還可能是病
    如果家裡孩子不認生,大多數家長是會沾沾自喜,實際上這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誰有吃就跟誰走,誰要抱都伸手,怎麼辦?我家有一對2歲多的雙胞胎男孩,剛走過最認生的階段,想從孩子的認生階段,不認生的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認生的寶寶如何解決三方面,一起聊聊孩子不認生,是好還是不好。
  • 新生兒吃奶時煩躁、總愛在晚上哭鬧?可能是猛長期和黃昏鬧在作怪
    新生兒吃奶時煩躁、總愛在晚上哭鬧?可能是猛長期和黃昏鬧在作怪不少寶媽照顧寶寶的經驗都是自己逐漸摸索出來的,而對於剛生一胎的寶媽而言,剛開始照顧新生寶寶的時候都是一個頭兩個大,尤其是在孩子哭了之後,更是會擔心著急的團團轉。嬰兒的成長不是勻速的。大多數嬰兒在第一年會經歷多個猛長期。
  • 1歲以下寶寶愛哭鬧?寶媽要重視,這可能是腸脹氣
    寶寶在1歲之前,大多都喜歡哭鬧,尤其是到後半夜,一哭就是大半個小時甚至更久,對於這種情況,寶媽可能都會覺得寶寶哭純屬無理取鬧,白天睡多了晚上不睡覺。所以一般的解決辦法都是一邊餵寶寶吃奶,一邊繼續哄寶寶睡覺。
  • 寶寶看不見媽媽就哭,其實是因為「分離焦慮症」3個方法快速解決
    可能是因為這3點1)分離焦慮症寶寶三個月就可以很平靜的和陌生人接觸了。如果這個年齡段你的孩子沒有怕生的表現,那可能才會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了。母親對於寶寶,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寶寶來說,就像是人生的救命稻草,是能夠能自己最大安全感受的人,寶寶會變得非常的黏媽媽,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
  • 錯,細分1-6歲孩子怕生的6大原因、10大對策
    【1】孩子3個月時可以很平靜地跟不認識的人接觸,而8-12個月開始,見到曾經不怕的親戚突然接近他,都會啼哭不止。到了1歲半,孩子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對於不熟悉的人,他會排斥。和不很熟的人交流,往往處於被動狀態,一般不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
  • 1歲半-3歲的寶寶怎樣刷牙
    案例  最近給寶寶買了巧虎的碟子,他很喜歡裡面「巧虎刷牙」的那段,總是念叨著「巧虎愛刷牙,娃娃愛刷牙。」還煞有介事地時不時拿著給他準備的小牙刷模仿。但是寶寶還是不太會刷,有點著急的樣子。
  • 1歲寶寶出牙,牙床腫、媽媽用這幾招應對,寶寶不哭鬧愛吃飯
    在長牙的過程中寶寶會感到不適,進而精神煩躁。個別寶寶因為牙齦腫脹甚至還會有發燒症狀,所以媽媽一定要多加注意,過於嚴重時要前去醫院治療,如果症狀較輕時寶媽可以嘗試這幾個辦法來緩解寶寶的痛苦。媽媽應對方法,減少寶寶出牙痛苦1、按摩寶寶牙床當寶寶開始長牙哭鬧時,父母可以先把自己的手洗乾淨,在輕輕按摩他紅腫的牙齦。這樣孩子的痛苦也可以有所緩解。
  • 1歲內寶寶突然愛哭鬧?不是疾病,很可能是進入了這個時期
    雖然猛長期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但是通常來講,會集中發生在以下幾個階段:1、寶寶出生後7-10天;2、寶寶出生後第2-3周;3、寶寶出生後第4-6周;4、寶寶出生第3個月;5、寶寶出生第一歲以後的寶寶也會出現猛長期,通常2-7天是一個周期。有一些寶寶的表現比較典型有規律,而也有一些寶寶的表現不明顯。那麼,那些處於猛長期的寶寶們都有什麼表現呢?
  • 寶寶突然愛哭鬧,有可能是腸脹氣,媽媽不用慌,試試這幾種方法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改善寶寶的腸脹氣。1. 排氣操:在寶寶吃奶半個小時後可以進行,幫助寶寶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排氣。飛機抱:讓寶寶的身體趴在一隻手的前臂上,腹部受到壓力,有助於排氣。3. 趴著:讓寶寶趴著,也是通過腹部受到壓力可以使寶寶舒服一些,從而助於排氣。4. 騎車:讓寶寶平躺,握住寶寶的兩腿,交替壓向寶寶的小腹,像騎車一樣幫助寶寶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排氣。5. 包裹:用浴巾、小毯子、小被子等能包裹住寶寶,還原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被包裹的感覺, 增加安全感,緩解寶寶哭鬧。
  • 寶寶哭鬧難哄,可能是腸絞痛?怎麼緩解?找對方法很關鍵
    很多新手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寶寶一到傍晚就開始不停地哭鬧,哭起來兩腿直蹬,小臉通紅,吃奶、睡覺都不踏實,怎樣哄都不管用,一旦開哭,沒個2、3小時根本停不下來……這種發生在3月齡以內、找不到明確原因的哭鬧
  • 寶寶哭鬧總像吃不飽,可能是這件好事到來了
    文丨悠悠寶寶哭鬧,媽媽急躁心疼。寶寶哭鬧增多,還有總吃不飽的感覺,寶媽別急躁,這可能是好事,可能是寶寶猛長期到來了。從寶寶生理髮育上來看,寶寶是有猛長期的。寶寶周歲內猛長期一般在出生後7天左右,出生後第2到3周,第4到6周,3個月,6個月,9個月。
  • [母嬰]1歲半-3歲的寶寶怎樣刷牙
    案例  最近給寶寶買了巧虎的碟子,他很喜歡裡面「巧虎刷牙」的那段,總是念叨著「巧虎愛刷牙,娃娃愛刷牙。」還煞有介事地時不時拿著給他準備的小牙刷模仿。但是寶寶還是不太會刷,有點著急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