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難民來滬第一站 滬三灣一弄的前世今生

2020-12-18 騰訊大申網

[土拍] 首創5.35億拿徐涇純宅地 樓板價28530元/平[熱點] 車位由開放商定價引不滿 建議費用協商決定[政策] 2016起已婚者購房需經配偶同意 誰最吃虧! [中介] 房源打假請你較真 1賠100你「賺」到了嗎? [規劃] 上海人民廣場地鐵站的陳舊設施將全面升級[買房] 安亭成居住熱點 剛需首選85平房138萬起 [組圖] 帶你細遊慢品這些具有上海"歲月餘味"的地標 [導購] 搶房勝過搶紅包 均價3w元/平春節樓市掃年貨

90後300萬在滬買房攻略

90後研究生預算300萬,打算在滬買軌交房...[詳細]

盲目購房被限購 47萬打水漂

買房不懂法隨時被忽悠,陳先生就是此事件的受害人...[詳細]

上海是江南水鄉,多河道港汊。上海人習慣把河道兩岸外凸的陸地叫作「嘴」,凹進去的地方叫作「灣」。和上海最緊密親近的蘇州河,蜿蜒流淌,貫通申城。在北新涇至長壽路橋段,蘇州河曲折多彎,粗摸算來約有十八灣,每一灣都留下了無數個故事。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三灣一弄」——潭子灣、朱家灣、潘家灣和藥水弄,這些地方曾是難民到上海的第一站,也是後來著名的棚戶區、「下只角」。如今一切成為歷史,高樓大廈在這裡拔地而起,新的故事仍在繼續……

曾是難民來滬第一站

上海的棚戶區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底,在黃浦江兩岸各碼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棚戶。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一些工業區附近的荒地、廢墟、墳場上,包括蘇州河兩岸和其他河溝旁,相繼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棚戶區。「三灣一弄」大致就是在那時形成的,當時的主要居民大多是附近的碼頭工人。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流離失所的難民紛紛湧入棚戶區,尤其是從上海周邊的江浙等地坐船而來的貧民,很多選擇在「三灣一弄」登陸,在這片棚戶區裡安家立命。

棚戶區中大部分是棚屋,還有矮小的「滾地龍」。作家許成章1937年出生在藥水弄,後來又全家遷至朱家灣。在他根據回憶寫就的《三灣一弄之朱家灣速寫》中,就寫到了「滾地龍」的搭建方式。「挖出幾個坑,粗毛竹作梁柱,毛竹片圍成籬笆牆,留門留窗,細竹竿、蘆席作頂,苫上稻草,四周牆麵糊上泥巴,成了。有的更為簡陋,長竹片兩頭埋入土中,圈成數道拱門似的半圓形,將一張張夾著油毛氈的蘆席用細鉛絲連在半圓形的珠片上,這就是最具特色、最快捷搭建的住宅。」

當時,這種用毛竹和茅草搭成的棚戶七八尺見方,低頭進屋,房潮地溼,一關門只有從縫隙或屋頂破洞中射進點亮光,連水電等最起碼的生活設施都沒有。一個棚戶區只有幾個公用的自來水龍頭,洗衣、刷馬桶連同飲用都是蘇州河水。棚戶區沒有下水道,每逢下雨,道路積水泥濘難走,人稱「閻王路」,到處是垃圾堆、臭水坑,疫病時常發生,火災頻頻,還有流氓惡霸危及鄰裡。居民中長期流傳「吃水不清,點燈不明,走路不平,出門不太平」和「寧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窯」等民謠。

江北話就是「地方話」

雖說居民來自五湖四海,但「三灣一弄」曾經的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來自江北,以至於江北話成了當地的「地方話」。

許成章回憶說,以朱家灣棚戶區為例,江北人約有近70%,鄰裡間相處交談多半使用的也都是江北話,以至於另外30%的居民也被同化了,不知不覺就講起了江北話。久而久之,棚戶區的第二代講出的江北話,甚至比江北人還要地道。

抗戰到解放初期,棚戶區湧入了越來越多的居民,整個區域也變得越來越大,原本冷清的小街跟著熱鬧起來,逐漸開出了浴室、診所、郵局甚至教堂,還出現了戲院——「江淮戲院」。

「三灣一弄」的大變樣,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上海解放了,勞動人民地位提高了,經濟收入也增加了。手頭閒錢多了,棚戶區的居民想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善住房。這一期間,棚戶區進入了大興土木的階段,「滾地龍」逐漸消失了,草屋拆掉蓋起了土房、瓦房,還有人家開始建造二層樓房。那時,三灣的居民省吃儉用,省下三元四元去儲蓄,就是希望能攢錢翻房子。早些年,三灣連續五六年集體儲蓄創全市第一,有時一個月高達100多萬元。1980年-1990年間,街道城建部門批三灣私房翻建執照2095張,居普陀區首位。

不過,由於都是各自為政,這一階段的住房改建大多為「違章搭建」,房屋和房屋之間顯得格外擁擠。因此,「三灣一弄」的住房條件仍然十分落後。「房間裡,放一張鋼絲床,一個五鬥櫥,就塞滿了,基本沒法走路了」。於是,很多居民到了夏天,就拿張躺椅到蘇州河邊找個地方睡一晚。

住對門可「搭天橋」吃飯

三灣的房子在長高,三灣的巷子在變窄,只能容一人通過,有的只剩下「一線天」,在自家客堂裡睡覺,腳就能伸到對門人家的家裡。不過,也正因為這樣,「三灣一弄」的鄰裡關係也特別和諧。

上海檔案館的葛冬冬小時候就生活在藥水弄,讓他最記憶深刻的是鄰居「搭天橋」吃飯的場景。葛冬冬告訴記者,所謂「搭天橋」,就是在家住二樓或三樓的兩家窗對窗的居民,會在窗戶和窗戶之間用「搓衣板」搭起一座「天橋」,吃飯時會把兩家做好的菜放在搓衣板上,一起吃飯。也有時候,會採取「今天你家燒飯,明天我家燒飯」的模式,反正吃飯的時候大家就坐到窗前來。這樣的場景,後來讓不少從未來過「三灣一弄」的上海人感到十分新奇,一方面是因為樓和樓距離近到居然用一塊「搓衣板」就能相連,另一方面也驚嘆於親密無間的鄰裡關係。

葛冬冬說,「搭天橋」的故事每天都在這裡發生,鄰裡之間的親密也是因為住房擁擠決定的。「三灣一弄」的人口密度曾經達到每平方公裡5萬多人,這裡80%的家門是敞開的,做事、聊天、吃飯甚至睡覺都可以移到門外進行,以至於每戶人家都沒有秘密,誰家「毛腳」上門了,哪家晚上吃什麼菜,哪家又添了樣新東西,誰家生意做得好……張家長李家短的新聞,不消一個時辰,就可以飛遍整個弄堂。

也是因為這樣,鄰裡之間也常常滋生糾紛。居委幹部就要跑東跑西地做工作,經常吃頓飯,筷子要放兩三次,調解完幾件糾紛,才能吃完那頓飯。當地的老居委幹部曾總結說,三灣人的鄰裡糾紛,多半還是因為房子引起的,誰又佔了誰家的地方,那是最常引起吵架的原因。

搬遷後有人回「下只角」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三灣一弄」就很少再有新住戶搬進來了,逐漸有老居民在外面買了商品房,陸陸續續地搬離此地。

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上海開始了大規模住宅建設,重點就是為住房特別困難的家庭解困。上世紀80年代,藥水弄率先進行了改造,這讓棚戶區裡的居民看到了動遷的希望。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浦東開發開放,使上海進入了大建設大變樣的黃金髮展期,上海第一輪大規模舊區改造也隨之啟動。1998年,潭子灣、潘家灣和王家宅被稱為「兩灣一宅」的動遷改造終於啟動。這是上個世紀末「365」舊區改造重大民生工程裡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這裡住有一萬多戶居民、147家企事業單位,動遷費用巨大,改造難度極大。1998年6月25日,普陀區政府和中遠(上海)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籤訂了「兩灣一宅」動遷開發協議,1999年底,中遠兩灣城的興建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樁。

等了五十多年、盼了半個世紀的「三灣」人家迎來告別舊屋喬遷新居的那一天。不少住在這裡幾十年的老居民在搬遷時,特地拆下了門牌,留作紀念。他們大多搬到了桃浦和豐莊,十幾平米的棚戶房子,換成了兩三套新公房。

「三灣一弄」的年輕人曾經拼命讀書,只為了出人頭地離開那個地方,一些居民的單位分了房子,「三灣人」就會立刻搬出來。住房的改善,帶來的不僅僅是更好的生活環境,而是讓更多上海人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不過,也有一些老「三灣人」在過了幾年後,又把房子買回了中遠兩灣城等在「三灣一弄」原址上新建的商品房。那片熟悉的地方,那些熟悉的河灣,才是他們心裡永遠的家園。

相關焦點

  • 「三灣一弄」工行網點的前世與今生
    「三灣一弄」工行網點的前世與今生 2020-11-22 0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迴響40年》聲音檔案 |「三灣一弄」變形記
    對曾經蝸居在「窮街」的生活,上海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棚戶區——「三灣一弄」中潘家灣的居民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歷歷在目。這裡是出了名的窮街陋巷,沒有一個浴室,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近萬戶居民,家家戶戶用的是煤爐和馬桶,每年颱風汛期,汙水能甚至能漫到床沿……1992年上海提出,到2000年完成全市365萬平方米危房棚屋的改造任務,「三灣一弄」是「365工程」的一塊最硬的骨頭。
  • 從上川鐵路到磁懸浮 珍貴影像訴說滬軌交20餘年前世今生
    圖為「浦東軌道交通的前世今生」展覽現場。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6月22日報導:「有了軌交,『一小時內通勤』的夢想實現了,在哪裡買房、哪裡工作,選擇餘地更多、自由度更大了!」圖為上南鐵路小火車。  東方網記者了解到,「浦東軌道交通的前世今生」影像徵集評選活動由浦東新區檔案館、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活動面向社會徵集反映浦東軌道交通發展變遷的影像資料,包括民國時期上川鐵路、上南鐵路、目前各條軌交線路及磁懸浮的影像資料和文字史料。
  • 九龍山下的前世今生 第四站橋亭
    九龍山下的前世今生 第四站橋亭 2020-12-17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白俄羅斯足球的前世今生:曾經不如國足,赫萊布歷史最佳
    白俄羅斯足球的前世今生:曾經不如國足,赫萊布歷史最佳 作為世界足壇的中心舞臺,歐羅巴大陸正慘遭COVID
  • 輪迴的實證:貝滿中學老師的前世今生
    回到家,把照片整理了下,大家一起來看看人轉世後的相貌對比:右邊是前世照片,曾經是女校的教務主任;左邊是今生照片,某部門副總編,現自行創業,兩世與我都是很好的同事與朋友。左邊是前世照片,曾經女校的初級主任;右邊是今生照片,某部門總監,與我是兩世的上下級。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人人值得一看——談前世 | 贈書《前世今生》
    可見得他與前世有關係,這是先天的,後天的教育能夠彌補先天。 如果是報怨的,將來就是怨家對頭,一定搞得家破人亡。 如果是討債的,就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三、四歲就走了;欠得多,大概到十幾、二十歲,栽培他到念大學、念研究所,畢業了,他走了;討債的,往往都很得父母的歡心。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作者:胡楊映月情人之所以對你柔情似水,之所以是浪漫溫柔的代名詞,之所以讓你感覺愛得百轉柔腸,之所以讓你刻骨銘心,是因為你們是前世的夫妻。今生之所以尋你而來,只因為前世的一份緣還沒有盡,所以今生來續前緣,是來還債的。
  • 前世今生因果輪迴
    世界如此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生活在這美好的世界裡,人生在世是否真的會有前世與今生。每一個人都在猜想,都在找答案。如果真的有前世,就會想到有沒有來世。前世與今生如果真的還有今生,那麼今生無法報答的恩情等到來世再報 。人世間是如此美好,今生修來的福分是前世的因果。好人必有好報。前世的因果,決定了今生的命運。
  • 大學的「前世今生」
    教育名嘴「張雪峰」說過近年來,學校紛紛進行更名操作,一個個高大上的「XX科技大學」「XX理工大學」「XX工業大學」紛紛出爐,反而逐漸讓人們看不懂這個學校曾經的重點辦學了,而也讓家長們愈加困惑。如何進行大學的選擇才是正確的?還是要了解大學的「前世今生」。
  • 【寧品讀】長寧這所學校的前世今生
    班主任陳老師招呼五位值日生站在一起拍照片,值日生們開心地秀出各種萌態,把站在門口等候的爺爺奶奶們逗得合不攏嘴。祖孫倆走在夕陽下,回頭看去,開元學校教學大樓聳立在夕陽下,大門口「開元學校」四個銀色大字熠熠生輝。瞧著這所學校充滿希望的今生不禁使我想起她的前世來。
  • 北新涇的「前世今生」……
    北新涇的「前世今生」…… 2020-10-05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袁勇麟教授暢談協和的前世今生
    《協和的前世今生》專題教育講座 楊競雯/攝談及學院的「今生」,「身為協和的一份子,驕傲的感覺油然而生!」新生入學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同學認真聽講 劉夢卿/攝新生入學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 國際商學系同學認真聽講座  謝寧靜/攝
  • 阜陽本土紀錄片《奎星樓的前世今生》在網絡走紅
    原標題:紀錄片《奎星樓的前世今生》背後的故事最近一段時間,本土文化紀錄片《奎星樓的前世今生》在網絡上火了。紀錄片用光影,記錄了奎星樓的「前世今生」,得到了不少網友的點讚。紀錄片是誰拍的?是如何拍出來的?
  • 生態雲南 | 西雙版納:板根植物的「前世今生」
    生態雲南 | 西雙版納:板根植物的「前世今生」 2020-12-28 1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六十載後攜女回滬尋根 84歲猶太奶奶"又回家了"-貝蒂 上海 難民...
    84歲的貝蒂(右)帶女兒來到當年居住的舟山路51號  東方網11月5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1939年,猶太難民貝蒂一家從德國逃到上海避難,年僅9歲的貝蒂在虹口的猶太難民聚集區度過了少女時代最美好的
  • 前世被人活活打死,今生她在空間種田釀酒,坐等數錢
    前世被人活活打死,今生她在空間種田釀酒,坐等數錢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四本穿越種田文!這4本小說,都是小編精挑細選的,其中,第二本《空間酒香:名門農女有點田》前世被人活活打死,今生她在空間種田釀酒,坐等數錢!小說高潮不斷,精彩不斷,還在等什麼?快快閱讀吧!
  • 「天門冬 」的前世今生!
    「天門冬」的前世今生!根莖類:刨出來的新鮮的或者曬乾的根莖可以切成塊狀進行煮粥,具體的做法如下一:熬天門冬粥——具有養陰潤燥的好處一把天門冬塊莖大約15克,再加一小杯粳米大約100克,再取冰糖適量。將天門冬切成二三毫米厚的片,用約2杯水,以中火煎至一杯量時,用布濾過,留汁備用。火腿切成長條形薄片,蘿蔔切絲,鍋內放雞湯500克,將火腿腸先下鍋煮,煮沸後,將蘿蔔絲放入,並將煮好的天門冬汁水加入,蓋鍋煮沸後,加鹽調味,再略煮片刻即可,食前依據個人口味可調加蔥花、胡椒粉、味精等。
  • 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下)
    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上) 上一期我們講了小兒推拿的史料積累期,那麼當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那麼就會交叉混合產生出新的學科。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小兒推拿的形成期。這個時期主要從明清時代開始。書中記載:「一小兒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請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兒護痛,目瞪口動,一家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