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2011年全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開展情況。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徐曉黎介紹了西南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有關情況。
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徐曉黎介紹西南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有關情況。(李佩 攝)
助學強能、以德樹人,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西南大學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情況介紹
西南大學
2012年2月16日
西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211」工程綜合大學,也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年輕大學,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師範大學和原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而成。學校以師範教育和農業教育為特色,是國家免費師範教育6所試點高校之一。目前在校學生5萬餘人,其中本科學生3.8萬餘人,研究生1.3萬餘人。學生中有維吾爾、藏、蒙等48個少數民族學生5000餘人。學生生源主要來自經濟不發達的雲、貴、川、渝農村和邊遠山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突破1萬餘人,所佔比例高達31%。面對龐大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學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認真學習國家資助政策,在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指導下,緊密結合學校實際,確立「助學強能、以德樹人」的工作目標,紮實工作,努力進取,助推貧寒學子向高素質、國際化、創新型領軍人才發展。
一、主要措施
一是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注重隊伍建設。學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每學期都召開黨政工作聯席會,專門聽取和研究部署學生資助工作。學校成立有由分管校領導擔任組長的校級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配備有專業工作隊伍的學校助學中心,並在31個學院均設立資助工作專職輔導員崗位,同時廣泛開展業務培訓活動,建立健全資助工作獎懲機制,開展評優評先活動,形成全校良好的資助工作氛圍。
學校在大力加強各級專職工作隊伍建設外,還注意培養學生幹部骨幹隊伍,組建了學生勤工助學服務中心和學生特立服務總隊兩個學生組織,鼓勵其積極參與資助工作的傳播、宣傳和實施,充分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目前兩支學生隊伍總人數超過500人,已成為學校資助育人工作強大的宣傳助手和助推幫手。
二是創新思路,構建資助體系。西南大學以「在資助中堅持育人,在育人中創新資助」為主線,全面建立了「1+X」多元立體化資助體系。通過免費師範教育、助學貸款、獎學金、補償代償、學費減免等解決學生學費及住宿費難題;通過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物價補貼等解決學生的生活費難題;通過綠色通道、應急性臨時補助解決學生突發困難;通過學校獎學金、節日慰問補助、少數民族專項補助等體現學校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學校還主動爭取社會捐資助學,目前社會各界在校設立的獎(助)學金達60餘項。通過「立體化」的資助體系,確保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離校的全過程資助,使其能安心學業,健康成長。
三是科學認定,確保「應助盡助」。學校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採取學生個人申請、班級民主評議、院系審核、學校覆核的方式。同時建立資助工作網絡化、電子化,實行校、院、班三級公示制度。通過 「學工在線網」,「學生資助網」、「學生論壇」,「書記信箱」、「校長信箱」等網絡平臺加大評選公示覆蓋面,責任到人,使資助工作的每一個流程和步驟都接受全體師生的監督,保證了資助工作公開、公平、公正。
二、主要做法
西南大學在貫徹落實國家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的同時,積極探索資助育人創新途徑,強化「在物質上幫助學生,精神上培育學生、能力上提升學生」理念,重點實施「五個一」助學工程。
一是拓寬一站式「綠色通道」,暢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之路。為了幫助經濟困難新生順利入學,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學校將「綠色通道」前移到學生家門口,暑期組織「百名輔導員訪千家」大走訪活動,了解掌握學生家庭生活真實情況。入學後,又根據每個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成長方案,實行包括「輔導員老師對新生」、「服務隊志願者對新生」等在內的「一對一」愛心結對幫扶活動。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新聞聯播等權威媒體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網都進行了報導和轉載。
二是打造一支「公益隊伍」,啟發受助學生飲水思源,感恩奉獻。為了引導學生受助自強,感恩奉獻,學校將受獎受助學生編入以大學精神命名的「學生特立服務總隊」。在校內,開展「創先爭優我先行」系列活動,組織捐款救助重病同學;在校外,積極參與「森林重慶」和「綠化長江大行動」活動,深入基層、農村、農戶開展「三進三同」活動,為重慶市各種大型活動提供志願服務等。其先進事跡吸引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被《光明日報》稱為「是一支播撒大愛的隊伍,又是一支自強不息的生命之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三是建立一所「培訓學校」,提升受助學生綜合能力。為了助推學生向高素質、國際化、創新型領軍人才發展,學校自2010年起開辦英語四、六級、機關公文應用與寫作、電腦應用技術、勤工助學崗前培訓、寒暑假帶薪實習等培訓班,專門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免費系列服務。目前,該活動已經成為學校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辦實事、送溫暖的一項品牌活動。
四是舉辦一場「勤工助學招聘雙選會」,激勵受助學生自立自強。學校為了培養學生認識職場、適應社會的能力,開設了職業規劃相關講座進行競聘指導,每年設置1000餘個勤工助學崗位,舉辦「勤工助學招聘雙選會」。「雙選會」堅持「貧困優先、尊重志願、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原則,為學生將來進入職場競爭提供模擬演練,又提供了通過勞動獲得經濟收入的機會
五是辦好一個「資助育人文化節」,引領校園文化健康發展。學校為了將國家資助政策宣傳到每一個學生,每年都要舉辦歷時3個月的「資助育人文化節」。文化節期間,開展年度資助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各類社會資助發放儀式、學生服務總隊社會公益等系列活動,同時開展反思教育,舉辦主題辯論賽,使「知國家政策、樹感恩理念、立報國之志」更加深入人心,引領校園文化和諧發展。
三、主要成效
一是全面落實國家各項資助政策,保證經費足額發放,真正做到了「應助盡助」。2011年,西南大學受資助學生共計達到20萬人次,資助資金約1.5億元,其中國家助學貸款6800人次,發放資金3700萬元;國家獎助學金8915人,發放資金2300萬元;通過綠色通道入學1500餘人,緩繳學費住宿費900萬元;免費師範生11574人,發放資金5500萬元;畢業生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2436人,發放資金1300萬元;在校大學生服義務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41人,發放資金 65萬元;學校投入獎勵和減免學費的資金1200多萬元。各項資助政策措施覆蓋在校70%的學生,基本做到了應助盡助。
二是學生奮發自強,榮校榮國意志堅定,真正做到了「育其精神」。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獲得校級以上獎勵和榮譽稱號中,中共黨員佔獲獎人數比例達到47%,共青團員比例達到53%。我校畢業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赴中西部地區及艱苦邊遠地基層工作、在基層建功立業,我校畢業生獲得學費補償貸款代償人數歷年名列全國前茅,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應徵入伍、立志獻身我國國防事業的補償代償學生人數一直在全國中央部屬高校名列第一。受助學子奮發圖強,代代相傳,動物科技學院鄧飛劍、鄧波自辦養豬場,被評為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感動重慶十大人物;植物保護學院馮波,一把掃帚勤工助學,大家稱他為掃地讀出來的博士,用知識改變了命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趙偉同學,在身患癌症,生命彌留之際,在病榻前向黨旗莊嚴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展現了學校貧寒學子自強不息,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堅定情懷。
三是形成了全員助學的氛圍,學子感恩回報意識增強,真正做到了「健康發展」。通過開展助學文化的宣傳,帶動和影響了廣大師生,眾多二級學院設立了院長獎學金、校友獎學金等,他們還努力爭取企業和海內外僑胞到我校捐增助學,2011年我校就新增加了12項社會資助。通過助學文化宣傳,學子感恩回報意識增強,2007年免費師範生溫和靈將國家獎學金4000元捐給了身患重病的同學,等等。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偉大工程,也是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西南大學一定會不辱使命,不負重託,把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做得更好,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向黨的十八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