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老師
一個班級55名學生,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了劍橋、牛津、美國耶魯等名校。能讓「打架大王」成為紀律委員,將班上倒數第一的學生送進北大,他被評為中國教育界領軍人物,他就是人大附中數學老師王金戰。
咱們且看他是如何將班上倒數第一的學生送進北大,其中蘊藏的教育之道,值得每個家長認真學習。
在他當高中班主任時,接到校長的一個電話,要他接收一名學生。這個學生不僅是成績差,而且還無組織無紀律,遲到曠課是家常便飯,對於這樣一個「刺頭」很多人都建議他直接勸退。
而他想再努力一把,他找到這名學生談話,告訴他:「我每周給你兩次遲到機會。」
這位學生感到很意外,久違了的尊重感啊。這名學生也表示,會好好表現,用行動證明自己。
他遲到次數明顯減少,但因為實在是跟不上,學生主動提出退出這個班級,他不想拖班級的後腿。
而王金戰老師卻說:「你就來聽課吧,聽得懂就聽,實在聽不懂就回家自學。」
到月底考試時,這個學生又提出不想考試。
老師說:"你肯定是倒數第一了,你還有什麼顧慮呢?你以前荒廢了太多時間,現在一個署假怎能能趕得上人家呢。"
從此這個學生卸下心理包袱,開始努力學習。
第一次月考他雖然仍是班裡的倒數第一,但和倒數第二的成績一下縮小了30分。
月考總結,老師一個勁地誇這個男生:「你們看人家這位同學,一次提高了30分,高三要經過八大型考試,每次能縮小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學的問題了,而是考北大清華的問題了。就看你敢不敢挑戰自己了,你站起來談一談,下一次你的目標是什麼?」
被表揚得暈頭轉向的男生站起來說:「我下次一定不考倒數第一了」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如果某位老師若對自己充滿信心,那真是玩命的學呀,不學都覺得對不起老師。
我也這位同學也是,經過老師的鼓勵,看到了自身的潛力,從那以後便開始玩命地學習。最終,這個男孩在老師的鼓勵下和自身的努力下,成功考進北京大學。
一個老師改變了一個學生的命運!
當一個學生反覆遭遇失敗的打擊後,便成了「差生」。而讓一個「差生」變好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他不斷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就能變成一個優秀生。這是王金戰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
老師就是火柴,負責點亮學生心中的煤油燈,喚醒學生的原動力,激發學生的自驅力。
不管是我們大人還是孩子,都討厭被命令、被控制、被強迫,那樣只會讓人反感、牴觸、叛逆。
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這個不能靠壓制。
人人都渴望被尊重,渴望被人理解。那麼,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戴著「放大鏡」去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喚醒他們的內在自驅力。
一個得不到激勵的孩子,他的潛能只能開發到20%-30%,一旦得到激勵,他的潛能將能開發到70%。一個經常批評孩子的家長,一定不是一個好家長,一個經常批評孩子的老師,一定不是一個懂教學藝術的老師。
因為是「差生」,所以非常了解「差生」的心理
王老師之所以那麼理解差生,是源於他本是差生。高中時他們班級一共有53個同學,他考50名以外。當老師動員前五名學生積極備考時,也激活了他的大學夢。
那時也不知是誰給他的勇氣,竟然叩響了班主任的辦公室,哆哆嗦嗦走進去,顫巍巍地說:「老師,我也想考大學」。
老師反問一句:「你還想考大學?」眼神中充滿了鄙視。
一個眼神刺痛了他的自尊心,看得他無地處自容,他後悔自己的冒失,於是他決定放棄大學夢,還是繼續自己的「遊蕩」生活。
他不再想這件事,但老師卻沒忘記,竟能當著全班的面來取笑他,說連王金戰也想考大學。
差生都想考大學那是對優等生的侮辱。下課後那5名同學排著隊的來找他,聲稱「就你這水平要是能考上大學,那大學生都得去打掃廁所。」
那時的他本就是一個「罵人專業戶」,情緒一激動,將他們全給罵了,並揚言「我一定要考上大學,將來誰考上還不一定呢!」
自己吹的牛,含著淚也得圓上它。
翻開書發現大部分都不會,就開始從初中學起,宿舍熄燈就點煤油燈學,因為那時是通鋪,這種做法極其危險,他的煤油燈被校長打碎了,並要求他做檢討。
他又特色到了一個適合學習的地方—地窖,宿舍熄燈後,他就提著煤油燈來地窯學,不顧一切地學,一天外面狂風暴雨,煤油燈險些被吹滅,他沒有絲毫害怕,卻感到了奮鬥的快樂。
只要自己想學,沒有學不好的。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可能創造奇蹟。當一個人進入這種狀態,還有什麼事兒不能成。
最終,他成了班上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人。
什麼叫做尊嚴?靠自己打拼出來贏得的尊重才叫尊嚴。
馬克思曾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而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核心在於喚醒。」
好孩子是已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有喚醒種子,還渾渾噩噩地活著。
有人說教育的秘訣就在於愛,我們要用滿腔的愛,去喚醒孩子「沉睡的心靈。」
深度認同!從今往後,願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鼓勵,發現孩子更多的閃光點,去喚醒他們沉睡已久的心靈和潛能吧。
以上,與大家共勉!
感謝大家閱讀,我是樂觀媽媽 ,喜歡閱讀、思考和分享,希望我的心得能對你有所啟發,歡迎關注,願與你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