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奮鬥逼、小鎮做題家、職場PUA,這些詞彙近年開始充斥在我們的職場當中。一開年的拼多多員工猝死以及官方的騷操作,也再一次讓這些問題成為街談巷議。但其實這些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國內的社交媒體與輿論當中。
從工業流水線,到CBD的寫字樓,似乎各行各業的員工,不論出身還是學歷,不論是打工妹還是留學海歸,都沒能逃離超長的工時,以及在職場當中的各類歧視與極其不對等的勞資利益分配。
與此對應的是,在加拿大,移居後的人們常常願意說這裡「好山好水好無聊」,在移民論壇當中, 一些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們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是否適合自己。是留下還是回流,是選擇安逸還是回身奮鬥,成為了活躍於這些論壇經久不衰的話題。
圖源:pixabay
不論您是否認為加拿大的社會與職場無聊或者是沒有活力,能夠看到的是,似乎在加拿大上班的人們的確不用在工作當中付出超長的時間。五點鐘下班走人,周末不回覆郵件,請假之後真的可以完全消失。
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加拿大的企業不能逼迫員工「996」呢?本文試探索一下。
準點下班,絕不996
如果我們回首中國職場當中的996,不難發現,不論是「大小周」,還是「自願團建」,還是「8點鐘留在工位上」,實際上都是僱主通過各種方式變相延長僱員的工作時間,但這在加拿大,實際上行不通。
在加拿大的三級政府當中,負責勞工問題的主要是各省的省政府,聯邦政府負責的是聯邦政府下轄管理的產業及僱員。以加拿大人口最多,經濟最活躍的安大略省為例,安省勞工部負責受理在安大略運營的企業涉及的勞工問題。在勞工部的網站上,有相關的立法介紹,以及投訴的入口。
在安大略省,每一名受僱傭的僱員都享受《勞工標準法》Employment Standard Acts的保護。在這份適用於所有僱員的法律中,規定了一名僱員工作的時長,以及加班時長的具體要求。
這份2000年制定的法律規定僱員在一般情況下最多被要求每日工作8小時,一周不超過48個小時。這與996制度下的每日12小時,一周72個小時差距巨大。
強迫加班?直接上網站投訴
這段關於工作時間的解釋明確打臉了變相996的情況:如果你的上級要求你留在公司內,即使你沒有在實際工作,這段時間也將被記錄為工作時間。員工也應該因此獲得工資與報酬。
關於加班,勞工標準法也規定了加班時薪1.5倍。每周超過44小時的部分,都會被算作加班時間。如果996工作制度真的會支付這些額外的工資,或許那些公司就知道,或許強迫員工996不是一個好主意。
圖源:pixabay
更重要的是,加拿大各省真正做到了執法必嚴的標準。還以安大略省為例,如果一家企業或者僱主有任何違反勞工標準的事例,僱員都可以直接在網站上開始投訴。
而僱員也不用承擔法律訴訟費用等等冗雜的問題,對於僱員來說,他們提起投訴的成本要小得多。
即使你是外國臨時勞工,您的權益也會受到法律保護,在這裡,外國勞工也可以向勞工部投訴僱主,不會因為你的移民身份而受到歧視。
而更多關於歧視的問題,在安大略省的人權法案當中都有提到,例如年齡,性別,性取向,原國籍等等方面,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部分。如果您因為這些因素而在求職、接受服務、尋找住處上遭到了歧視,您同樣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起訴對您歧視的人或團體。
而目前的勞工立法現狀,還是因為福特率領的安省保守黨政府取消了前任安省自由黨推出的148號進步性勞工法案。在前任政府在2017年的立法當中,省府還保障了50名員工或以上的企業需要保障每名員工擁有10天的個人緊急假,被僱傭超過一周的員工還需要包括2天的帶薪假。
此外,前任政府的勞工法還明確規定僱主不能濫用外包合同,僱主需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一名為僱主工作的個體不是僱員。在安省的勞工法當中,僱員與外包合同商的待遇區別巨大,一些僱主也會利用這樣的差距,剝削正在從事僱員職責的個體,只給予他們外包合同商的待遇。
加拿大工會不再局限於傳統行業
而對於大多數工作人士來說,他們的待遇要比基本的勞工標準法所規定的要好得多。一方面這是因為企業為了吸引僱員,提供了高於最低標準的福利待遇,而另一方面,是因為工會的存在,極大程度上保障了勞工的權益與保障。
在加拿大,工會的成立門檻並不算高,起初需要有意成立工會的僱員開始遊說其他僱員籤署意向卡,如果有40%的僱員籤署了意向卡,安大略勞工關係理事會將會進行選舉,以秘密計票的方式進行公投,如果大多數僱員同意,那麼工會將會成立。
在工會當中,普通僱員可以通過選舉的方式成為代表,以及工會主席。工會將會代表所有僱員,與僱主商議集體協議,以及適用的勞工準則。
如果僱主在這一過程當中進行破壞,或者報復組織工會的僱員,那麼除去工會將會被自動判定成立之外,僱主還會遭到了勞工關係理事會的懲罰。
人們通常認為,工會更多存在於類似於汽車、儀器等等傳統製造業。但實際上,工會也存在於新聞業,乃至於網際網路企業。在加拿大的華文媒體中,明報在加東的多倫多版,以及星島日報,僱員都受到工會保護。在疫情期間,加拿大媒體《國家郵報》僱員於去年9月申請工會化。在美國,新型媒體Buzzfeed已經完成了工會化。
案例:工會成立,外賣平臺直接破產跑路
在加拿大,外賣平臺Foodora也遭到了工會的「阻擊」:由於不滿公司的抽成和不公正待遇,在Foodora平臺的配送員們通過決議,成立了Foodora配送員工會。不過在工會成立後,Foodora成為了老賴,在依舊欠債幾百萬的情況下,宣布在加拿大破產捲鋪蓋走人。
圖源:pixabay
Foodora在加拿大的故事,還要從2019年說起。這一來自德國的外賣平臺在2015年開始在加拿大運營,在2019年,他們依舊在拓展進入更多的加拿大城市。但是,一場來自於多倫多與密西沙加市的變化正在悄悄到來。這裡的配送員準備爭取更好的待遇,他們正在開啟一場有可能決定這個世紀的勞工關係的一場變革。
在2019年8月,配送員與工會組織方宣布,將會正式開始試圖組成工會。他們要求Foodora為他們提供保險,保障他們在配送道路上的安全與保障。Foodora原本沒有支付配送員50%的工時。他們要求配送員要處於待命狀態,但是只會為他們配送的外賣支付配送費。
Foodora方面對工會的成立十分牴觸,他們辯稱配送員與公司的關係是獨立合同外包商,因此並不具備成立工會的先決條件。
不過在2020年2月,安大略省勞工關係理事會裁定,配送員與平臺之間的關係是有關聯的合同商dependent contractor,而不是獨立的合同外包商independent contractor。
這一裁決,實際上為例如uber、Doordash等等外賣平臺,以及此類自由配送者與平臺的關係開出了先例。事實上,這樣的裁定也符合外賣配送員與平臺之間的實際關係。他們更像是僱員與僱主的關係,而非合作的合同商。
工會的存在,保障了勞工不會在35歲後被掃地出門,不會被強迫接受超長的工作時間,不會被強迫「每天奮鬥」。工會的制度還對僱員的倫理作出要求,恐怕向這一制度潑出髒水的人,自身的工作倫理,怕是不會更好。
在華人的認知裡,充滿了對工會制度的鄙夷與不屑,工會似乎會「拉低生產力」,「養懶人」。但不論是富士康的流水線,還是特斯拉的中國工廠,還是寫字樓內凌晨都沒有熄滅的燈光,現實的生活告訴我們的卻是,奮鬥逼們也沒有未來……
本文來自網絡 如侵系刪
公眾號 海外全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