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爾喬 萊翁內 Setgio Leone
(1929-01-03 至 1989-04-30)
貝託魯奇曾說:「唯一能與費裡尼、安東尼奧尼和帕索裡尼相提並論的義大利導演,就是塞爾喬·萊翁內。「18歲學電影,多年從事助理導演工作,萊昂內只導演過九部電影,但他對世界影壇的影響極為深遠,特別是動作片類型電影及導演,著名香港導演吳宇森即是其中之一。
賽爾喬·萊翁內在後世電影史家看來是個被低估的電影藝術大師,或者說是被曲解的人,他的電影總是被冠以低檔貨色的頭銜,諸如什麼「通心粉式(意面)西部片」之類的帽子。但經過20年後,他對電影藝術的貢獻終於得到了遲到的承認。他的代表作有《黃金三鏢客》、《荒野大鏢客》以及《黃昏雙鏢客》,都由美國著名演員伊斯特·伍德主演並獲得世界範圍的成功。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的「美國三部曲」,即《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西部往事》表現19世紀末早期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及其開發西部時的故事;《革命往事》以政治為背景,描寫政治在美國的作用及美國與鄰邦的關係。《美國往事》則是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的縮影。《美國往事》的視角是獨特的,是義大利人眼中的美國形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好萊塢創造的美國形象的一種批評。
↑向下滑動閱讀更多
本文約2684字,閱讀全文約需6分鐘
......美國西部荒野中一個小站。
三個穿土黃色風衣的大漢步入車站,趕跑管理員,不懷好意地坐等下一班火車到來。不知過了多少時候,一列貨車駛進站,卸下一個大箱,又開始起動。沒有人下車。但隆隆的輪聲中夾著一陣奇怪的口琴聲一不像吹奏,倒像鳴咽。列車遠去,月臺上出現一個戴草帽的人。
「給我帶馬來啦?」
「似乎是少—匹。」
「不,多了兩匹。」
話音剛落,槍聲大作。三個大漢接連倒下。荒野又是一片寂靜……
這是《西部往事》開頭的一場戲。影評家認為該片是最優秀的義大利式西部片,也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美國西部片中的佼校者。它的導演是義大利人賽爾喬 萊翁內。他於1989年4月與世長辭,留給觀眾一批被稱為「義大利麵條西部片」的作品,如《荒野大鏢客》(1964)、《黃昏雙鏢客》(1865)、《黃金三鏢客》(1966)、;《西部往事》(1969)以及不屬於西部片的《美國往事》(1984)。
▲萊翁內與費裡尼
賽爾喬 萊翁內一生大部分創作活動都放在研究和拍攝美國的類型片上。這位1921年出生於羅馬的電影家,父親是一位反法西斯的電影導演。受父親影響,賽爾喬 萊翁內自小酷愛電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美國大兵同時湧入義大利的是大量美國影片。儘管沒有配音,萊翁內每月要看上百部美國片,不論是西部片、喜劇片、警匪片還是戰爭片,有什麼看什麼,這樣持續了兩、三年。
1947年他開始進入電影這一行,在德 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中擔任一個小角色。隨後十年裡,他為德 西卡和諸如威廉 惠勒等到義大利拍片的美國導演充當助手。直到1961年,萊翁內拍了自已的第一部影片《羅德島巨像》。
▲《羅德島巨像》
60年代,美國西部片又一次轉入低潮,賽爾喬 萊翁內卻開始從事這一類影片的拍攝。他基本上套用美國西部片的公式,某些場面甚至仿效約翰 福特、尼古拉斯 雷、弗萊德·齊納曼等好萊塢西部片大師的手法,但創造出一種與好萊塢西部片風格迥異的義大利或西部片。
▲萊翁內與德尼羅在《美國往事》拍攝中
為什麼—個義大利人會把畢生大部分精力放在拍攝美國的類型影片上?
1984年,當萊翁內的最後一部作品《美國往事》在美國上映(並引起一些風波)時,他對《美國電影》雜誌採訪他的記者說了這樣一段話:
「在看了無數美國影片之後,我開始明白,美國不僅僅屬於美國人,它是世界的財富。
美國人用『美國生活方式』之水釀造了美國神話之酒。亞美利加這塊土地,在被西班牙航船發現之前,在世界各地人民去殖民之前,不過是哲學家、流浪者和世界上不幸的人們的某種夢想。美國人只是在那裡暫時棲身。
如果他們不好好幹,如果那神話的水平不高,如果他們的電影不再起作用,如果歷史按常規進行,那麼我們什麼時候都可以把他們從這塊土地上驅逐出去,或者再去發現另一個亞美利加。合同隨時可以停止。」
我並不像紐約人和洛杉磯以西的人那麼著迷於美國神話。但某些個人和那廣闊的視野卻是個寶藏……譬如《逍遙騎士》、《計程車司機》、《疤面煞星》。
我喜歡約翰 福特影片中一些無際的曠野,馬丁 斯科塞斯影片中大城市時幽閉恐怖,那是美國第一流的兩個方面。美國像童話故事裡的仙子;『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不過會以一種你認不出的形式出現。』
我拍影片正是照這個寓言去做。我欣賞社會學,但依然對虛構的神話入迷,尤其是它們的黑暗面。」
▲《黃金三鏢客》
好萊塢西部片本是美國神話的一部分。它們多以19世紀中、末期發生的南北戰爭、尋金熱、修鐵路、驅逐印第安人等作為背景。萊翁內的西部片也是以這個時代作為背景,但處理這些事件時不是用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手法,而是以喜劇手法表現出它們成為惡夢的一面,如南北戰爭時一些戰役的偶然性、無目的性、殘酷性(《黃金三鏢客》),修築鐵路、發展西部付出的代價,建築在徵服之上的文明(《西部往事》)。人性中醜惡的一面——貪婪、自私、冷酷、虛偽、出賣——在萊翁內的影片裡被暴露無遺。
好萊塢西部片的主人公不是綠林好漢,就是除暴安良的警長。影片的矛盾是善與惡、英雄與惡棍之間的鬥爭。但萊翁內影片的主人公可不是什麼英雄,他們或是為了錢可以受僱於任何人的職業槍手(《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或是匪徒、流浪漢、通輯犯(《西部往事》)。他們當中沒有一個是道德完善的人。影片的衝突也不是正義與非正義的鬥爭,而是個人利益的衝突,或者是生存競爭。
▲《美國往事》
萊翁內極力避免好萊塢西部片中好人/壞人兩方鬥爭的格局,代之以三方的矛盾衝突。《黃金三鏢客》中的三方是見錢眼開的的槍手、無惡不作的匪徒和殘酷無情的惡棍;《西部往事》中是匪徒弗蘭克、流浪漢「口琴手」和通輯犯夏安,《美國往事》裡是「麵條」、麥克斯和另外兩個黑社會弟兄。由於衝突不是兩方,而是三方,甚至四方,因此矛盾複雜,影片有很強的可觀性。
萊翁內的西部片,除了《西部往事》在美國西部實地拍攝外,其餘都以西班牙南部沙漠地帶為外景地。影片攝影講究,畫面美麗壯觀(萊翁內喜歡用寬銀幕),粗獷中帶悽涼,野蠻裡含怪異。好萊塢西部片重動作,不重人物心理刻畫。萊翁內的影片卻不把重點放在情節和動作上,而著重寫人物,寫人對事物的反應。他偏愛大特寫,經常只拍面孔的一部分,甚至只拍一雙眼晴,從中表現出感情。
萊翁內的每一部影斥都有其音樂特色。義大利作曲家恩尼奧 莫裡科恩是萊翁內長期合作的夥伴,他的配樂使這些影片大為增色。《黃金三鏢客》中每場戲結尾的詼諧旋律,《西部往事》和《美國往事》中每個主人公的主題曲,都巧妙地抒發了人物的感情,增強了氣氛,令人回味無窮。
萊翁內的影片節奏慢,對白少。最典型的例子是《西部往事》開頭三個大漢在車站場戲。它足有1O分鐘,幾乎沒有對白,沒有音樂,只有偶爾幾滴水聲、蒼蠅的嗡嗡叫聲和風車的嘎嘎聲。一隻蒼蠅爬在人的臉上就拍了兩分鐘。怪不得萊翁內自稱為「姿態和沉默的導演」。
▲《黃昏雙鏢客》
他的幾部主要作品,《黃金三鏢客》長達161分鐘,《西部往事》165分鐘,《美國往事》220分鐘。1984年美國公映《美國往事》時,發行公司為了要把220分鐘的影片刪成150分鐘,引起萊翁內極大不滿。由於他的影片既慢且長,情節又較淡化,開始並不為那些習慣了快節奏、多動作的美國電影觀眾接受。
直到80年代,美國評論家才對萊翁內的影片給予較高評價,在萊翁內去世之後,54位評論家一致認為《美國往事》是80年代全世界最優秀的20部影片之一。歐洲和日本的觀眾自始至終喜歡萊翁內的影片。
▲《西部往事》
萊翁內的西部片出現於好萊塢西部片走下坡的時候,有人說,這位義大利導演使西部片復活。但也有人認為,實際上萊翁內禮葬了好萊塢西部片。無論如何,自《西部往事》之後,確實好萊塢沒有出現任何一部能稱為經典之作的西部片。而萊翁內本人在拍了《西部往事》15年之後拍的《美國往事》,也不再屬於西部片。它的風格已經改變。雖然也是寫美國發展中的一段時期一禁酒時期,但充滿絕望與激情。
▲《革命往事》片場
在演員使用上,以演技派的羅伯特 徳尼羅代替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伊斯特伍德一直是萊翁內的意大料式西部片的主角(除了《西部往事》以外,該片由亨利 方達主演)。也正是由於出演那幾部義大利式西部片,他從一個不著名的演員變成了明星。萊翁內認為這兩個人完全不同的,「羅伯特首先是個演員。克林特首先是個明星」。他舍明星而演員,說明他感到了表演的重要性。
《美國往事》之後,萊翁內用了五年時間籌劃一部新片,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列寧格勒被圍困的影片,可惜尚未開拍他便去世。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