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10月15日,尼採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的一個傳教士的家庭。他幼年喪父,從小孤僻。10歲開始寫詩,但過早地對死亡有了成人般地認識,如他的詩中所道:「樹葉從樹上飄零,終被秋風掃走。生命和它的美夢,終成灰土塵埃。」他酷愛古典音樂。
1858年,他畢業於一所文科中學,後在一所教會學校閱讀了有關宗教的著作。1864年中學畢業以後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不久改學古典語言學。後來他又轉入萊比錫大學繼續學習古典語言學。他對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非常痴迷。從1869年起,尼採到瑞士的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在那裡執教10年。
1879年,他因為患眼病和精神分裂症而辭去了教職,從此成為無業者,輾轉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的一些城市之間,一邊治病一邊著述。1889年,他心力交瘁,處處不如己意而陷入孤獨後的瘋狂,以至於1889年1月3日,他看見一個馬夫正在用皮鞭暴打牲口,他竟撲上去抱著馬脖子又哭又喊,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本文由微信公號「哲學之路」編輯發布
尼採曾高呼:「上帝死了、重新評估一切!」他否定基督教而肯定人的意志和價值,顛覆與扭轉了整個西方哲學史。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採的著作中找尋激發創造力的觀念和意象。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一切快樂都想要一切事物永遠存在,想要蜜,想要渣滓,想要醉醺醺的半夜,想要墳墓,想要墓畔的眼淚的安慰,想要鍍金的晚霞。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麼活著,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
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會再製造出一個理想的地獄。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我愛他,因為他想創造那超越自身之物,然後突然死去。」查拉圖斯特拉說。
尼採的思想強度過早地耗盡了他的生命。他與時代的抗鬥最終使他精神錯亂;與一個時代的道德體系抗爭,總是一件可怕的事,這個時代終會展開報復.對抗爭者發動內外夾擊。
在生命的最後年頭,尼採的文字愈加尖刻,他不但攻擊個人,還攻擊固有的思想——華格納、基督教等等。他寫道:「智慧的增加或許正是由語言鋒利度的降低來衡量的」,但他無法控制手中的筆。隨著精神的崩潰,連他的笑聲聽起來都神經兮兮。除了通過他自己的文字,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知道,腐蝕其身心的到底是什麼:「或許,我最知道為什麼人類是唯一會笑的動物:孤獨的他承受著太多的痛苦,使他不得不創造出笑來。」 在身體方面,疾病以及日益惡化的視力狀況是造成尼採崩潰的另一原因。此外,他開始患上誇大妄想症和疑慮妄想症。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一本書寄給泰納,並附上一張紙條,在紙條上,尼採向這位偉大的批評家保證,這本書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著作。在《瞧這個人》這本尼採最後的書中,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充斥著瘋狂的自我贊 美。瞧這個人!——這個人我們真是瞧得夠明白的了!
或許,如果尼採能再得到些讚美,即使是一丁點兒,也能遏制他的唯我主義,並讓他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理性與神智。但是,人們對尼採的讚美姍姍來遲。在幾乎所有人都忽視他、辱罵他的時候,泰納給他寄來了一封信,送給他慷慨的讚美之言;布蘭代斯寫信告訴他,他正在哥本哈根大學講授 一門以尼採「貴族的激進主義」觀點為內容的課程;斯特林堡也來信對他說,自己正在把他的思想用於戲劇中;或許最好的還是,一位匿名的崇拜者給他寄來了一張四百美元的支票。但是,當這些星星點點的光芒開始閃爍之際,尼採的視力和靈魂已經陷入黑暗,他放棄了希望。「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他寫道,「唯有未來的未來才屬於我。」1889 年 1 月,最後的猛烈一擊——中風,在都靈向尼採襲來。幾近失明的他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閣樓,倉促而又瘋狂地把幾封信寫完:給科西瑪 · 華格納的,他僅寫道—— 「阿里阿德涅,我愛你」;給布蘭代斯的信稍長,以「被釘死者」署名;給伯克哈特和奧弗貝克的信如此荒誕,以至於奧弗貝克匆匆趕來救他。趕到時,他發現尼採正用雙肘猛擊著鋼琴,帶著酒神般的狂喜,歌唱著、喊叫著。
尼採被送到精神病院。(「這是他該待的地方。」說出這樣的話,諾爾道真是畜生!)但很快,他年邁的母親前來認領並帶走了他。母親寬恕了他,開始親自照顧兒子。多麼感人的畫面!一位執著的母親,兒子曾背棄她珍愛的一切,而敏感的她承受了這一切,如今,她對兒子的愛依舊濃烈,重新將兒子抱在懷裡——這難道不是一幅聖母憐子圖嗎?
1897年,尼採的母親去世,他被妹妹帶走,來到魏瑪居住。在魏瑪,有一尊克萊默所作的尼採雕像——一副可憐的模樣,曾經強有力的心靈,現在已經破碎、絕望,變得百依百順。但是,尼採也並非全無快樂;如今,他享受著 神志清醒時從未體會過的安寧與平靜;大自然對他仁慈,才讓他瘋的。有一次,他發現妹妹望著他在哭泣,他無法理解妹妹的眼淚,問她:「伊莉莎白,你為什麼哭?我們難道不幸福嗎?」還有一次,他聽到別人在談他的書, 蒼白的臉上突然泛起紅光,說:「啊!原來我也寫過一些好書。」這些清醒的瞬間很快便被時間湮沒。
1900 年,尼採去世。很少有人因成為天才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
其實,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學習哲學,也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也就是想知道我們這一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兒,要活一個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學才能真正讓你辦到。
哲學的智慧河流,發源於往哲先賢們的辯論與洞見,影響了科學、宗教、藝術等人類文明成果至今。面對源遠流長的哲學史,卷帙浩繁的哲學著作,我們需要一位專業、有趣的「擺渡人」來導航。為此,
哲學之路與
三聯中讀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最受歡迎的
姜宇輝教授,帶來
《姜人生哲學到底——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願你可以從哲學思考中認識如何活著,以及活著的意義。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識別海報二維碼,了解課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