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又稱兔子,在漢語中是哺乳類兔形目兔科(學名:Leporidae)物種的總稱。在英語中,兔科下屬所有的屬,除了兔屬(Lepus)以外,通常被稱為「rabbit」(中文常譯為「兔子」);而兔屬大約佔近一半的種類則常被稱為「hare」(常中譯為「野兔」)。然而,在這兩種俗名的區別並不應用於現在的科學分類,例如長耳大野兔是兔屬的成員,而巖兔屬(Pronolagus)和粗毛兔屬(Caprolagus)有時被稱為「hare」。
中文名:北極兔(拼音:běi jí tù);
英文名:Arctic hare;
學名: Lepus arcticus。
北極兔,是一種適應了北極和山地環境的兔子,曾被視為雪兔(Lepus timidus)的亞種。北極兔的形體較家兔要大,耳朵和後肢都比較小,身體肥胖,無尾。北極兔有一身蓬鬆的絨毛可減少熱能的流失以適應北極的環境。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的冰原上。以苔蘚、植物、樹根等食物為食。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雪兔(拼音:xuě tù);
英文名:Mountain hare;
學名:Lepus timidus。
雪兔是寒帶、亞寒帶代表動物之一,是一類個體較大的野兔,體長最大65釐米,耳朵短,尾巴亦短。食草動物,以草本植物及樹木的嫩枝、嫩葉為食,冬季還啃食樹皮。現在殘存於北極及其附近的凍原地帶和阿爾卑斯山的高山地區,包括歐洲北部、俄羅斯、日本北海道和蒙古等,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和新疆北部一帶。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白靴兔(拼音:bái xuē tù);
英文名:Snowshoe hare;
學名:Lepus americanus。
白靴兔,又名雪鞋兔,是北美洲的一種野兔。由於它們的後腳很大,故被命名為「白靴」。它們的腳可以阻止它們在行走時或跳躍時沉入雪中,而腳底下也有毛可以保溫。毛在夏天時是鏽褐色的,到了冬天時就會轉變為白色。主要以植物,如草、蕨類及葉子為食。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草兔(拼音:jiā ná dà shē lì);
英文名:Cape hare;
學名:Lepus capensis。
草兔,為兔科兔屬的哺乳動物。體長約50釐米,通常清晨或夜間出穴活動,活動範圍常離窩不遠,繁殖力極強。多生活於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半荒漠及其綠洲。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非洲好望角,並已蔓延至歐洲,中東和亞洲的許多地方。主要以玉米、豆類、種子、蔬菜、雜草、樹皮、嫩枝及樹苗等為食。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印度野兔(拼音:yìn dù yě tù);
英文名:Indian hare;
學名:Lepus nigricollis。
印度野兔,又稱黑枕野兔,廣泛分布在亞洲南部,包括孟加拉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斯裡蘭卡、模里西斯、留尼旺島、塞席爾等。生活在草原、農田、森林和市郊附近。獨居,膽小,黃昏覓食,以草和農作物種子為食。印度野兔全長33-55釐米,重量2.5-2.7公斤。壽命5-7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黃喉兔(拼音:huáng hóu tù);
英文名:Tehuantepec jackrabbit;
學名:Lepus flavigularis。
黃喉兔,是一種大型野兔,體長45-58釐米,尾長6-9.5釐米,重量2.5-4公斤。只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州以草和其他植物的嫩葉為食,在食物匱乏是也吃樹枝和樹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中文名:琉球兔(拼音:liú qiú tù);
英文名:Amami rabbit;
學名:Pentalagus furnessi。
琉球兔,又名奄美兔、奄美短耳兔、奄美黑野兔,是一種只分布在日本的奄美大島及德之島的原始兔。棲息在茂密森林,晝伏夜出,植食性。它們是亞洲大陸古代兔的遺族,故被稱為活化石。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中文名:火山兔(拼音:huǒ shān tù);
英文名:Volcano rabbit;
學名:Romerolagus diazi。
火山兔,又名墨西哥兔,是墨西哥特有物種。夜間活動,屬植食性。火山兔是世界第二最細小的兔,僅次於侏兔。於1969年統計,它們野外只有1000-1200隻。據估算野生火山兔的壽命不超過12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中文名:侏兔(拼音:zhū tù);
英文名:Pygmy rabbit;
學名:Brachylagus idahoensis。
侏兔,是最小的兔科動物。分布於北美洲,棲息在山間地帶半乾燥的灌木乾草原地區。常見於高大茂密的三齒蒿叢中,它們全年依靠這種植物提供食物和棲息處。1890年首次在愛達荷州中部被發現。它曾先後被列入兔屬和林兔屬,但事實上與它們都有明顯差別,一般被視為侏兔屬的唯一一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東部棉尾兔(拼音:dōng bù mián wěi tù);
英文名:Eastern cottontail;
學名:Sylvilagus floridanus。
東部棉尾兔,又稱美東棉尾兔、佛羅裡達棉尾兔、東林兔,分布於的美國東部和西南部、加拿大南部、墨西哥東部、中美洲和南美洲最北部的草原和灌木林中。春夏天吃草、苜蓿、蔬菜和水果,冬天以樹皮、樹芽、嫩枝、楓樹和山茱萸為食。野生東部棉尾兔平均壽命只有2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新英格蘭棉尾兔(拼音:xīn yīng gé lán mián wěi tù);
英文名:New England cottontail;
學名:Sylvilagus transitionalis。
新英格蘭棉尾兔,是一種分布於美國新英格蘭部分地區,即緬因州南部至紐約州南部的棉尾兔,其標準標準採於康乃狄克州新倫敦縣。與東部棉尾兔很相似。由於數量與棲地的減少,本種可能會被納入《瀕危物種法》的保護範圍。在一些兩種共生的地區,狩獵被限制,以保護餘下的種群。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中文名:森林兔(拼音:sēn lín tù);
英文名:Tapeti;
學名:Sylvilagus brasiliensis。
森林兔,又稱巴西棉尾兔,南美森林兔,其分布範圍從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居於鄰近沼澤或沿河的、多樹的地方,以及花園和種植園中。獨居、夜行性,常見於日落後或黎明前,以草和嫩葉為食。野生森林兔壽命大約5歲。其模式標本採於巴西的伯南布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中文名:南非山兔(拼音:nán fēi shān tù);
英文名:Riverine rabbit;
學名:Bunolagus monticularis。
南非山兔,又名灌叢穴兔,只分布在南非開普省高原中部及南部,棲息於河岸附近的植被中,屬植食性。南非山兔是最為稀有及瀕危的哺乳動物,數量大約200-400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中文名:粗毛兔(拼音:cū máo tù);
英文名:Hispid hare;
學名:Caprolagus hispidus。
粗毛兔,又名阿薩密兔,通常活動於高海拔草原和沼澤地區,黎明和黃昏最為活躍,草食性。是原住於喜瑪拉雅山山腳的一種兔。它們曾經很普遍,但因伐林、農業及人類的開發而失去棲息地。它們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之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知識:
兔子沒有汗腺,所以不會流汗,耳朵可以散熱。兔子的排尿機制屬濃縮性,對水分的需求比其他動物來的少,有些野兔只要靠青草上的露水即可,或是從蔬菜攝取足夠的水分,故很少看到兔子到河邊喝水。兔子的腸胃道內有相當多的各式菌種以維持體內腸胃消化的平衡,野外的兔子若喝過量的生水有可能因其內部細菌破壞腸胃內的菌種平衡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引起死亡。但認為兔子不喝水則是誤解。因食用乾式飼料與牧草的關係,需要給予豢養的寵物兔足量乾淨的飲水,以維持身體的必要運作功能。
兔子在自然界能生存的原因來自於逃跑時能快速轉彎變換逃生方向,兔在全世界除了大洋洲以外都是原生的動物。
有人認為兔子只喜歡吃胡蘿蔔、高麗菜,所以只需給它這些食物;還有兔子不喝水,否則會造成肚瀉;這些都是嚴重的錯誤觀念。寵物兔的正常健康食物應是無限量牧草、適量乾糧和潔淨的飲水。
現在飼養的兔子大部分出生時體內帶有球蟲菌,球蟲\菌可令幼兔致命,對成年兔則無害。所以在幼兔成年前需要餵食球蟲藥。可將球蟲藥0.5/ml滴入幼兔飲用水中,讓幼兔隨意飲用,幼兔成年前每個月一次,一次療程為七天。
另外,兔子的耳朵有很多微血管與感知神經,捕捉時不可抓取耳部,長期可能會使其部位受創,應該要以手持腹部或臀部為主要施力點。
兔子生下小寶寶後有時會拔下自己的毛來給寶寶做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