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先驅報》於26日發表文章,「韓國事實上有超過100萬年輕人失業」,每4名韓國青年中就有1人沒有穩定工作。這一現象引發了企業界媒體圈眾人討論,在當前產能過剩、經濟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失業已開始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很多大學生都說畢業就等於失業,現在大學生除了高學歷或者有高技術的,基本上都很難找合心意的工作,所以導致目前每年失業率都持續上升。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1-2月全國新增城鎮就業176萬人,同比下降12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70萬人,同比減少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24萬人,同比持平。
當今中國的經濟, 正以穩定的速度發展。然而, 也因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出現的失業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其中大學生失業現象是最棘手的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 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已從以往計劃經濟體制的「 統包統分」逐漸過渡到少數學生由國家安排就業, 多數學生「自主擇業」的分配製度, 這意味著高校畢業生正逐步以「供需見面」的「雙向選擇」方式被推向市場, 過去那種「皇帝女兒不愁嫁」 已成為歷史。
大學生失業現象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人口因素。人口是勞動力供給量的決定性因素,人口的質量和數量直接決定著就業水平。從大學生數量來看,自1999 年開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人數,錄取比例不斷增加,這為許多高校以及教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發展機會,但是畢業生一年比一年多的增加也使得社會的就業壓力巨大。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高達820萬人,且按往年數據顯示每年按3%-5%的速度增長,但相應的社會上的所提供的崗位卻沒有得到足夠的供給。如此高的畢業人數,大大地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要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第二,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差別較大。所以,很多畢業生不願意到經濟相對落後的二三線城市去,而是努力向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尋找工作,但是這些地區也會處於人才飽和狀態,從而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失衡。我國大學生中38%為工科類,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汽車,環保,系統集成,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技術開發,條碼技術,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而人才缺口巨大,將達到1220萬人!而在對勞動力數量的吸納程度上,第三產業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數倍,但第三產業佔比相對較低,導致整個經濟不能提供更多的崗位來滿足勞動力的供給。
第三,自身因素。很多大學生一度處於眼高手低的思想狀態,並不認真考慮自己的能力,不願從事「低端職業」和一線工作,從而放棄了很多就業機會;其次,許多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精神。再次,還有人把畢業後的就業看得過重,把就業看成一輩子的大事,對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很挑剔,稍有不順心就放棄,會產生很大的精神負擔,從而導致自己不能正確定位。這些心理因素都導致大學生失業率的增加。
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個政治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國家要努力改變經濟不均衡的現象,同時增加考生報考志願方面的自主權;學校方面要加強就業指導,多舉辦一些就業講座,增加學生實習經歷,最後,大學生自己也要在大學期間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尋找工作時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公眾號ID:ittim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