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中小學將恢復8時上課,體育課、實驗課等所有課程開齊、開全。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今天下午在做客北京日報客戶端「你好!新學期」直播節目中表示,新學期,全市學校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這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市教委也提醒尚在京外的學生,早點兒回京,調整作息,為新學期做好身體上、心理上的準備。
開學前14天做好健康監測
8月15日起,本市近百萬大學生已開始陸續返校。8月29日起,本市中小學生陸續迎來新學期。新學期,大中小幼所有學校均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此次全學段開學,錯峰、錯時段進行,按照先大學、中學、後小學,先起始年級、畢業年級,後其他年級的順序梯次開學。
開學前14天,還能離京嗎?
李奕表示,本市沒有統一要求中小學生開學前14天不得離京,只要做好14天的健康監測,做好開學準備,就可以了。他同時提醒家長,開學在即,要儘早帶孩子回到北京,適應一下氣候,適應一下早睡早起的學習生活節奏,為新學期做好準備。
為迎接學生返回校園。8月中旬,大中小幼各類學校就已開始準備,完成物資儲備,環境消殺,幹部教師培訓等,並進行壓力測試。
開學前,市教委將匯同衛健和疾控部門等逐一進行檢查。對檢查出的問題,各校及時整改。開學後,類似的檢查還將持續。
堅持戴口罩絕非形式主義
開學後,北京的大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仍需要堅持佩戴口罩;幼兒園幼兒入園後不必佩戴口罩,幼兒園教職員工需佩戴口罩。
李奕解釋,學校中,學生一起學習、生活,防疫標準需要更嚴格。北京有過疫情反彈的經歷,我們發現學校採用相對高一些的防控標準和要求很有意義。同時考慮到北京秋季,氣溫變化快,佩戴口罩可以較好預防季節性流感和其他傳染病。
雖然要求堅持戴口罩,但並非要求師生從早戴到晚。戶外活動在不聚集、不接觸的前提下,可不戴口罩。李奕說:「我們也要求中小學儘可能安排大課間,讓孩子到戶外運動。」
本市提出「堅持戴口罩」,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李奕表示,堅持戴口罩,也是為了引導孩子養成「帶」口罩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習慣。現在,學生進校戴口罩,未來疫情發展形勢進一步向好,孩子們上學也要帶著口罩,人員聚集,或者是天氣不好,就可以隨時戴上口罩。「戴口罩,或是帶口罩,絕對不是形式主義,而是要讓每一個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這是受益終身的事情。」李奕說。
新學期教育教學恢復正常
新學期,全市學校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按時上課,體育課、實驗課等所有課程開齊、開全;食堂就餐、圖書館借閱也將恢復正常。但社會實踐類活動、需要集體外出的活動等在開學初期會改為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
依據市教委的要求,開學後,中小學將採取單元式的管理模式,即以班級和年級為單元,儘量減少跨年級或大人群交叉。李奕說,這種模式便於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夠快速找到源頭並劃分清楚邊界。
單元管理不會影響課程結構。北京二中校長薛麗霞表示,新學期,分科走班不再是全年級大行動,而是以幾個班為單元組進行。教室排課上也會錯峰,為清潔消殺留出空擋。同時,該校將不同年級儘量分布在同一樓層,減少年級間交叉。
開學不會急於測試
新學期,中小學各年級課程也將在空中課堂同步上線,一旦出現疫情反彈或有部分學生需要居家學習時,可實現線上線下課程隨時切換,無縫銜接。
「從未來整體發展方向看,此舉也有利於提高北京市整體的教育效率,更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能夠把更優秀的老師,最優秀的資源廣泛傳播。」李奕說。
新學期,多校已不謀而合——不會一開學就考試。薛麗霞表示,開學後,該校教師會先用一段時間梳理上學期線上課程的內容,並做好新學期相關知識的銜接。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說,會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了解孩子對既往知識的掌握,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而不要目光短淺地只重視通過一次考試去檢驗學生對過去知識的掌握情況。
市教委也建議各校開學後不必急於測試,避免簡單用紙筆測試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新學期最重要的是儘快幫助孩子找回良好的返校學習狀態。
喚醒學生對學校美好的回憶
超長居家後,重返校園。如何儘快喚醒孩子們對校園的美好回憶,成為各校的重點工作。
「新學期,要有儀式感,但要符合防疫要求。」李奕說,大部分學校會採用錯峰、分年級或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開學典禮。
新學期,各校要上好三個「開學第一課」——開好對幹部教師的開學第一課;通過線上家訪、線上家長會等形式給家長開好第一課,讓家長知道應該為開學做哪些準備;更要給學生上好第一課,既要講防疫知識,更要講家國情懷。
很多學校正在精心籌備開學第一課。薛麗霞說,開學第一課上,會和同學們一起回顧已經和正在經歷著的抗疫過程,激發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同時,回顧假期、民法典、勞動教育和垃圾分類也都會融入到開學第一課中。
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表示,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經歷了超長居家後,很可能對校園生活已經淡忘了,甚至認不清老師,在校園裡迷路。開學前後,老師們要通過在線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儘快喚醒有關學校的美好回憶,找回對校園裡一草一木的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