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洋海軍在威海海戰中面臨覆滅之災的時候,1895年1月23日,丁汝昌,帝國海軍的高級軍官收到了日本海軍司令伊東佑亨的一封勸降書。此書收到19天後,丁汝昌自殺,因此尋找不到有關丁提督看完這封勸降書之後的表情和言論的記載。這份日本人寫的勸降書可謂一篇千古奇文,雖寫於百年前,但是值得百年後的所有中國人在夜深人靜之時燈下細讀。
丁汝昌。1886年,醇親王奕譞大閱海軍期間,賞賜給諸將拍攝照片時所攝。此時的北洋艦隊,正值初盛之時,威震海疆。
勸降書白話版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伯爵大山巌 頓首
伊東佑亨 頓首
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佑亨致書與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軍門汝昌麾下:
時局變化,使我和您在戰場成為對手,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但這是國事,而非私仇,我對您的友誼,一如當初。我的這封信,難道只是為了勸降清國提督嗎?大凡天下的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在有人進退維谷,雖有使國家和個人兩全的方法,但他被當下諸多公私事務所蒙蔽,迷惑於眼見的,那麼做朋友的,怎能不忠言直告,以引發他的深思呢?我如此勸告您的原因,只是出於一片至誠的友誼,希望您仔細考慮。
清國海、陸兩軍,接連作戰接連失敗,如果平心靜氣地分析,不難發現戰敗的原因,以閣下的英明,應該早已知道結果了吧。導致清國失敗的原因,不是國君和某個官員的過失,而是因為清國政府墨守陳規。清國用科舉選取官員,而科舉考核的是文學技藝,官員,名士,只能藉此來獲得升遷。文學技藝竟成為官員顯耀的階梯,它難道真的可以治理國家嗎?現在,清國仍然像古代,也不一定說不好,但是清國真想強大,不改變以前的規矩能適應現在的形勢嗎?
前三十年,日本的遭遇那樣的辛酸,像一個昏倒只免於垂危的病人,想必您也深切的了解。當此之時,我國認為快速去除舊制,因時制宜,發布新政,才是國家可以獨立的重要方法。現在貴國也應以除舊求新為當務之急,如果你們遵從這樣的原則,國家才可以相安無事,否則怎能免於敗亡?
你們與我國開戰,結果一定是戰敗,根本無需佔卜預測。既然這樣,臣子中為國盡忠的人,怎麼可以身投滔滔頹浪,就說是報國了呢?憑藉上下數千年的文明,縱橫幾萬裡的疆域,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使它有一天恢復興盛,版圖安寧,又有何難?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如果見到情勢不可為,時局不佳,即便以全軍艦船暫時投降敵人,從國家興廢的角度來看,也只是一些小節,何必掛懷?
卑微的我指著天上的太陽發誓,鬥膽請您暫時旅居日本。希望您積蓄餘力,以等待他日貴國復興之時,再努力做出成績,用以報答國家的恩德。希望您能垂聽接納。
貴國史冊所載,像越王勾踐雪會稽之恥以成大志的例子很多,不用多說。法國前總統末古末啞恆曾經投降敵國以待時機,後來歸助本國政府,更革前政,而法國未嘗加以醜化汙辱,仍推選他為總統。土耳其的啞司末恆拔香,夫加那利一敗,城市被攻陷自身成為戰俘,等到歸國的那天,即授軍事長官的高位,成就改革軍制的偉大功勳,也沒有聽到有阻撓他大謀的人。您如果來日本,我能保證我天皇陛下用大度優容的態度對待您。我陛下對待自己臣民的謀逆者,不僅僅赦免其罪,如榎本海軍中將,大鳥樞密顧問等,衡量他們的才藝,授職封官,類似的例子也不少。現在,您非他本國的臣民,而且是傳揚威名赫赫的人,其優待的隆重,自然必定更勝別人數倍了。
到現在閣下您有兩個選擇:是任憑貴國執迷不悟,緊守陳規,您依然和他同歸於盡?還是蓄留餘力,為他日謀劃?
從來貴國軍人與敵軍往返書信,大都以壯語豪言互相酬答,或者炫耀其強大或者掩蓋其弱點,以此為能事。而我的這封信,卻出自至誠的友誼,決非草率寫成,請您仔細體察。如果萬幸接納我的想法,期待您的回信。到那時我把實行方法,再為詳細陳述。
伊東佑亨
伊東祐亨(いとうすけゆき,1843年6月9日-1914年1月16日),初名金次郎,後改名四郎右衛門,又改名四郎,最後改為佑亨。日本帝國著名軍事家,海軍元帥,伯爵。祖先為飫肥藩主伊東氏。父親伊東佑典,薩摩藩藩士。自幼對海軍感興趣,在江川英龍的學校學炮兵,後進入勝海舟的神戶海軍操練所,與坂本龍馬、陸奧宗光共同學航海。明治初年加入海軍,曾任「浪速艦」、常備小艦隊司令、海軍軍令部第一局局長兼海軍大學校長,參加過戊辰戰爭。甲午戰爭時以海軍中將銜任聯合艦隊司令官,戰後封子爵,升海軍軍令部長。日俄戰爭時任大本營海軍幕僚長,後受封為伯爵,獲海軍元帥稱號。
丁汝昌自殺了,也沒能阻止北洋艦隊投降
1894年12月25日,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
1895年,威海陸路南北幫炮臺相繼失守,劉公島遭海陸合圍,成為孤島。
2月5日,日本魚雷艇夜間偷襲,定遠艦遭重創,丁汝昌移督旗於鎮遠艦。二月七日,日軍艦艇40餘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勢將衝入,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臺的火炮向港內猛轟。
7日晨,丁汝昌下令魚雷艇隊出海作戰,魚雷艇管帶王平策劃魚雷艇隊集體逃亡,13艘魚雷艇大部分被擊沉或被俘,王平逃到煙臺,謊稱北洋水師已覆滅,劉公島已失,致使原本派往威海增援的陸路援軍全部被召回,使得劉公島外援徹底斷絕。
10日,鬧事士兵擁護軍統領張文宣至丁汝昌處「乞生路」。
11日,援軍無望。丁汝昌召集諸將會議,提出艦隊突圍主張,遭到聯合反對。無奈,丁命其將提督印戳角作廢,以防有人盜印投降。
12日,丁汝昌服鴉片自殺,年僅59歲。
丁汝昌死後,手下軍官盜用他的名義,與日方籤訂了《威海降約》。將北洋艦隊的十一艘軍艦和所有的軍用物資無條件的交給日軍,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至此全軍覆沒。
劉公島降約的籤訂現場
之後,光緒帝下旨籍沒丁汝昌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
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清廷才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結局讓人唏噓感嘆,丁汝昌是不是真像對手說的:
清國海、陸兩軍,接連作戰接連失敗,如果平心靜氣地分析,不難發現戰敗的原因,以閣下的英明,應該早已經知道結果了吧。
對於自殺和其後果,對手也早已經料到:
怎麼可以身投滔滔頹浪,就說是報國了呢?
丁汝昌自己自殺也未能阻止手下投降。其實在當時情景,也許將艦船物資炸毀,然後人員投降,才是最佳選擇。
因為抵抗已經沒有意義,更何況,是為那個殘暴腐朽的大清。
就在1894年:
內務府的帳本上記載著為皇太后過生日所花費的銀兩數字,數字之巨大足以讓全世界為之瞠目。作為女人,這位皇太后為自己的生日準備的首飾合黃金1萬兩,合白銀38萬兩;她為自己的生日準備的衣服,包括各色綢緞龍袍、青白肷皮、灰鼠皮氅衣、彩繡壽字圖案襯衣等等,分別由蘇州、杭州和江南三個織造局承制,共花費白銀23萬兩;她從頤和園回紫禁城所經過的道路,被分為60段分別進行修飾,其間還搭建了新的彩棚、彩殿、龍棚、經棚、戲臺、亭座等裝飾性「景點」209座,修飾造價共計白銀240萬兩;再加上紫禁城內的宮殿修飾、賀禮宴會、演出唱戲、皇家賞賜和各省進貢,大清帝國皇太后一個生日的花費該在1000萬兩白銀以上。這個數字,和帝國政府帳本上的海軍經費差不多。
作為對手的一個日本軍人,勸降書並沒有分析軍力對比,許諾多少高官厚祿,反而明析國家政治,深刻的指出了大清戰敗的根源。丁汝昌真的明白為什麼北洋艦隊會失敗嗎?大清又有多少人明白?
今天的中國人,都明白了嗎?
附勸降書原文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伯爵大山巌 頓首
伊東佑亨 頓首
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佑亨
致書與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軍門汝昌麾下:
時局之變,僕與閣下從事於疆場,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國事也,非私仇也,則僕與閣下友誼之溫,今猶如昨。僕之此書,豈徒為勸降清國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當局者迷,旁觀者審。今有人焉,於其進退之間,雖有國計身家兩全之策,而為目前公私諸務所蔽,惑於所見,則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發其三思乎?僕之瀆告閣下者,亦惟出於友誼,一片至誠,冀閣下三思。
清國海陸二軍,連戰連北之因,苟使虛心平氣以查之,不難立睹其致敗之由,以閣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審矣。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通變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試,考試必由文藝,於是乎執政之大臣,當道之達憲,必由文藝以相升擢。文藝乃為顯榮之梯階耳,豈足濟夫實效?當今之時,猶如古昔,雖亦非不美,然使清國果能獨立孤往,無復能行於今日乎?
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我國實以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不以去舊謀新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苟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於敗亡之數乎?與我日本相戰,其必至於敗之局,殆不待龜卜而已定之久矣。
既際此國運窮迫之時,臣子之為家邦致誠者,豈可徒向滔滔頹波委以一身,而即足雲報國也耶?以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裡,史冊疆域,炳然龐然,宇內最舊之國,使其中興隆治,皇圖永安,抑亦何難?夫大廈之將傾,固非一木所能支。苟見勢不可為,時不雲利,即以全軍船艦權降與敵,而以國家興廢之端觀之,誠以些些小節,何足掛懷?僕於是乎指誓天日,敢請閣下暫遊日本。切原閣下蓄餘力,以待他日貴國中興之候,宣勞政績,以報國恩。閣下幸垂聽納焉。
貴國史冊所載,雪會稽之恥以成大志之例甚多,固不待言。法國前總統末古末啞恆曾降敵國,以待時機;厥後歸助本國政府,更革前政,而法國未嘗加以醜辱,且仍推為總統。土耳其之啞司末恆拔香,夫加那利一敗,城陷而身為囚虜。一朝歸國,即躋大司馬之高位,以成改革軍制之偉勳,迄未聞有撓其大謀者也。閣下苟來日本,僕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優容。蓋我陛下於其臣民之謀逆者,豈僅赦免其罪而已哉?如榎本海軍中將,大鳥樞密顧問等,量其才藝,授職封官,類例殊眾。今者,非其本國之臣民,而顯有威名赫赫之人,其優待之隆,自必更勝數倍耳。
第今日閣下之所宜決者,厥有二端:任夫貴國依然不悟,墨守常經,以躋於至否之極,而同歸於盡乎?亦或蓄留餘力,以為他日之計乎?
從來貴國軍人與敵軍往返書翰,大都以壯語豪言,互相酬答,或炫其強或蔽其弱,以為能事。僕之斯書,洵發於友誼之至誠,決非草草,請閣下垂察焉。倘幸容納鄙衷,則待覆書賚臨。於實行方法,再為詳陳。
謹布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