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我的父母卻傷我最深:治癒原生家庭「軟暴力」,自強是王道

2020-12-17 海叔教育堂

相信天底下每一位父母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懂得如何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天賦特長來培養孩子。而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又往往容易在充滿焦慮的同時失去耐心,當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或者出現差錯時,對孩子又吼又叫、又打又罵。

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不夠明智,甚至會嚴重地傷害孩子。

有的父母往往會忽視自己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階段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殊不知,孩子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治癒年幼時被父母傷害的心,甚至去惡性循環地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就像法國作家塞西爾·大衛-威爾在《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一書中說過的那樣:

在教育中,我們的行為是在模仿父母當年的行為,而沒能成功地使自己的行為遵循我們最初的教育理念,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行為往往是不明智甚至是不理性的。

我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作為子女,應當通過自己接受的良好教育,通過自己的努力,給這種教育中的「暴力美學」按下停止鍵。

家長對孩子的「軟暴力」,是以犧牲孩子自尊心為代價,來維護自己的虛榮心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說過: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家長對孩子的「軟暴力」即精神暴力,是指家長對孩子通過諷刺、挖苦、冷漠、剝奪合理權利以及提出不合理要求等方式,讓孩子的精神受到挫折和打擊,變得痛苦不堪,從而產生自我否定、消極悲觀、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性格產生影響。

父母對此卻絲毫不為以意,他們無不打著「愛」的旗號,認為這是在對孩子嚴格要求,是在訓練孩子的受挫折、抗打擊能力,以便讓孩子們能夠奮發圖強,知恥後勇,在重壓之下加快成長成才的步伐。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曾看過一個法國拍攝的公益短片,可以讓觀眾認識到父母的語言暴力有多傷人。片中的主人公都已經步入中年或是老年,然而他們對年幼時父母說過的那些刺耳的話語,仍然記憶深刻:

「你穿這件T恤幹嘛,還嫌你胳膊不夠粗嗎?」「我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你簡直一無是處!」「幸好你還有個漂亮臉蛋,還能有點兒用!」「早知如此,當初我要什麼孩子?」「你就是個廢物!」「你自始至終都遠不如你哥哥!」

片中的主人公在回憶這些話時,無不暴露出憤怒與無奈。往事重提,童年的傷疤又被揭起,卻只能強忍淚水。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這些話語卻一直伴隨他們的成長。這些曾經受過傷的大人,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治癒孩提時的傷痛。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過:

語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樣,會立刻產生傷害,但語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劃上一刀,這個傷口,有些人一輩子都好不了。

家長們或有意或無意地對孩子實施的語言軟暴力,通常有以下幾種心態:

「你是我生的我就要管著你」:這種心態實在是無能的表現,是在用家長的地位來壓制孩子。這樣的家長在外當慣了孫子,回家就想找回當老子的權威。「達不到我的要求和期望就不行」:這樣的心態是明顯的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孩子的成長自有他自己的節奏,而孩子在學習生活中也不可能不犯錯,沒有必要過分苛刻地對孩子提要求。「你就是比誰都差」:這樣的家長是在過分放大孩子的缺點,而選擇性忽視了孩子的長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家長不能緊盯著孩子的不足,而是要學會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其實,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軟暴力」,真的可能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巨大的打擊。這時,家長是在以犧牲孩子的自尊心、打壓孩子的健全人格為代價,來維護自己的脆弱的虛榮心,以免自己的「權威」地位受到挑戰。

家長該如何避免用「軟暴力」傷害孩子?

認識到了家長的語言或行為「軟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嚴重性,家長就應該知道如何來避免傷害到孩子。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四不要」:

一、不要用家長的視角看待孩子的問題

家長要善於換位思考,根據孩子成長的階段特點,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與孩子共情溝通。我們用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的「人本主義」學派兩大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傑斯和觀點來解釋。

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像一座金字塔一樣,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作為孩子來說,雖然年幼,但他們同樣需要被關注、被愛、被尊重,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和成長。家長們要做的,不是打擊和對抗,而是想辦法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需要。

羅傑斯則提出了「共情」的概念。「共情」即同理心,是指對他人的心理活動或情感感同身受、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一種能力。對於父母們來說,就是要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行為方式,家長要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並且在教育孩子時充分掌握語言的分寸,不要對孩子造成傷害。

二、不要亂給孩子貼標籤

家長們在說孩子「笨蛋」,嫌孩子做事「拖拉」時,實際就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心理學認為,這種「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

父母將孩子的行為方式「標籤」化,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也是沒有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一切都在學習、摸索、試錯的過程中,他可能沒有技巧、沒有章法,會犯錯,也會不熟練,但是他一直在成長和進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以及學識的增長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作為家長,不要輕率地、過早地對孩子下結論,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要用進步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用一個標籤將孩子框死在進步的萌芽中,讓孩子失去了越來越優秀的無限可能。

教育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翁格瑪麗效應」,通過對受教育者的積極心理暗示,讓受教育者不斷增強信心,從而變得越來越出色。一個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相平平,但是她身邊的人一直都在為她打氣,給她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慢慢地,女孩相信了身邊人的話,信心大增,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確實很美,還會在心裡同樣對自己說「你很漂亮」。後來,這個女孩真的變得越來越漂亮了。

你看,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人不斷地朝著這個優秀的評價和更高的目標去努力,從而實現自身的跨越式成長。而同理,悲觀的標籤會讓孩子默默地相信和接受這個評價,從而失去改正和進步的動力,從此頹廢下去。

三、不要獨斷專行耍威風

許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並沒有依據孩子的生長和年齡特點去考慮孩子的行為能力,而是以長輩的身份和權威來命令孩子,以大人的行為方式和做事準則來要求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是「笨」,大人就會急躁,會發脾氣。

此時,孩子的妥協和服從,並不是來自內心的信服,而且受迫於父母的氣勢和權威。這種妥協並不會激勵孩子改進缺點,拼命奔跑,而只是面對強權的一種緩兵之計。其實,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要做什麼、怎樣做,他們的自主行為不一定是錯的,家長的管教也並不一定全是對的,即使是打著「我為你好」的名義。

而如果孩子受父母的壓制久了,必然會心生反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很有可能會出現反抗或者走極端的情況。他們會這樣想、這樣做:

「既然你不想讓我好過,那我就不好過給你看,或者我也不讓你好過。」

於是,諸如孩子跳樓、跳河自殺,或者拿刀砍向父母的惡性事件就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難道只怪孩子自己嗎?

四、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在努力成長,向陽而生時,家長不能只看到他暫時的「不行」,而應該給孩子試錯的空間和成長的時間,在替孩子把握好前行方向和學習方法引導的情況下,大膽地放開放手,提升對於孩子的耐心,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只要看著孩子一點點的進步,靜待花開就好。

孩子需要的是賞識教育,而不是打壓教育。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進步空間巨大,讓孩子與自身的成長相比較,更能激發孩子內心的鬥志和潛能。多給孩子具體行為鼓勵的暗示,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處於一種良性的、自信的心態中,更有利於他的進步。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是積極心理教育的靈丹妙藥。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學裡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先是從一至六年級挑選了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精心挑選」出一部分「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學生,把名單秘密交給了校長和老師。然而,實際這份名單完全是隨機挑選的,羅森塔爾只是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但奇蹟出現在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時發現:名單裡的同學成績突飛猛進,而且自信心增強,求知慾旺盛,各方面進步都比未進入名單的同學大。

這個實驗說明了:老師根據羅森塔爾提供的名單,會對這些「有前途」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讚許,會給他們更多成長的機會,因此學生們便會在這種情況下得到更多的鍛鍊和更大的進步。如此形成正向激勵的循環反饋,學生的成長便水到渠成。

在鄧超主演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他的孩子本是一個學生差勁、不守紀律的「差生」,學校多次想要將孩子退學,可是鄧超卻堅持認為孩子並不像學校老師眼中的那麼不可救藥,他不斷鼓勵孩子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開導孩子要為夢想而奮鬥。

鄧超告訴孩子:「只要你一直相信,好運氣就會像哈巴狗一樣時不時的跑過來。」最終孩子的學習成績華麗逆襲,成為涅槃重生的可塑之才。

鄧超在劇中對孩子的教育,便是「羅森塔爾效應」的生動詮釋。

孩子應如何「自我隔離」父母的語言暴力?

熱播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她的父親懦弱膽小,她的母親無知無畏,總愛無理取鬧,可是房似錦憑藉自己內心的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成功擺脫了原生家庭的這種負能量,成為了一個「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的優秀房產中介。她賺了不少錢,在大城市立了足,比在老家的生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也有能力、有底氣與「吸血鬼」母親對抗,而母親改變不了一生貧窮和無賴的性格,除了撒謊和撒潑的戰術,拿這個最有出息的女兒絲毫沒有其他辦法。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過: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而後,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孩子出生在原生家庭裡,這是他不能選擇的。然而,在孩子逐漸長大後,面對父母的語言冷暴力,卻可以選擇「主動過濾」,自我隔離父母帶有負面情緒的傷害自己的言論。

1.不要試圖改變父母。

父母受限於自己的成長教育經歷,已經形成了他們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論,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在成年之前、需要父母供養的年齡,以青少年的學識和口才,通常沒有能力說服父母改變自己的認知。因此,孩子首先要認清自己與父母的實力對比,不要與父母正面衝突,以便更加激發父母的怒氣。

2.學會「免疫」自己。

對於父母的語言暴力,孩子應該學會主動增強「免疫力」,過濾、隔離不良信息,既不對抗,也不要吸收,免得讓自己受到負面情緒影響,受到更多的傷害。能夠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未來人生影響,成功實現自救的強者,都是有能力篩選有益信息、而不被負面信息左右的人。

3.構建自己正確的價值觀。

在這個新時代,社會更加開放包容,向多元化發展,年輕人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讀書,多接觸正能量的東西,用科學、合理、揚棄和發展的眼光來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要透過事情的本質來認識生活中的現象,不畏浮雲遮望眼,培養自己正確的三觀,而不是像部分父母那樣只會抱怨和壓制孩子。

4.儘自己的全力去過上獨立的生活。

未成年時,多數的孩子不得不依附於父母來生活和學習,因為學習任務很緊張,也沒有足夠賺錢的能力,導致自己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同時也沒有獨立的住所和空間。而對於在外求學的大學生來說,則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心理素質比、抗壓力的能力、賺錢的能力, 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首先從經濟上擺脫對於父母的依賴,其次具備獨自生存的自理能力,那麼就會有足夠的底氣與父母平等對話,讓父母對自己刮目相看。

伊能靜曾經在TED做過一次演講,講述了她的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的傷害。伊能靜是家裡的第7個女兒,母親在生她的時候曾經因為仍然沒有生出兒子,父親轉頭就離開了,非常重男輕女。以至於伊能靜從小就沒有父愛,這對她成長過程中的傷害極大。後來她也放棄了與哈林的一段維持了22年的婚姻,還好後來終於找回了自己,與秦昊走進了幸福的「姐弟」婚姻。

伊能靜的經歷告訴我們:原生家庭虧欠你的,你要靠自己去贏回來。

結語

臺灣家庭治療師李維榕說:

家庭是一首無言的歌,我們在它的音符上舞蹈,雖然腳步不時會纏在一起,甚至摔倒,但是,為我們敷傷的,亦是那首歌。

天下父母都愛孩子,但愛孩子要有正確的方式。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遇到的最大傷害,往往來自最親近的人。「明明是愛,實則傷害」的教育方式,在父母的毫無察覺中,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成長。

而作為孩子,既然不能改變父母,就需要自我提升、自我強大、自我淨化,唯有自己成長了,才能體會到,原來父母的語言暴力看似破壞力強大,實際上也只是紙老虎一隻。當然,這個成長和療愈傷口的與童年和解的過程並不美好。

願天下家長都能用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無需惡語中傷,遠離語言暴力。

相關焦點

  • 孩子:我知道你們愛我,可你們的愛現在傷我最深
    不知道為什麼,這讓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們以為的輕,恰是我們不能承受的重。大概只有周旋在不同女人之間,才會讓海明威覺得自己是有退路的,是安全的吧,我不禁再次唏噓。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在海明威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哀莫大於心死「我已經替你們考上北大了,請你們不要再來煩我!」
  • 「我過得不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一句話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天底下對我們最好的人是父母,何以成了生活不幸者的「罪人」?「我過得不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一句話。圖片來源:《金牌調解》01:沒有人可以毫髮無傷地長大人們之所以說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是因為他們覺得只有自己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事實上,每個人從原生家庭裡,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傷害。
  • 朱丹愛的太卑微:原生家庭的傷要如何治癒?
    正如朱丹所說:「我心裡有一個灰姑娘一直都沒有長大,我用了十年的時間還是沒有擺脫那個從農村出來的小小女孩。」再加上與相愛了5年的男友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所以她對現在這一段婚姻更加小心翼翼,她依戀周一圍帶給她的安穩與愛,所以她並不認為自己對周一圍的愛是卑微的。
  • 心理學:不必治癒原生家庭的傷,也能達到自我成長
    後重組家庭,因吸毒住過一年監獄。在此期間,前妻還要給他每月400元生活費。他的無賴行為引起眾怒,畢竟原生家庭已成為貶義詞,再折騰也得不到一點同情。人們眼中的原生家庭人們對此態度一致,認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動輒「原生家庭」傷害:當媽的我已經不會養孩子了,該怎麼辦?
    「對於原生家庭的各種報導太多了,好像每一個錯都是原生家庭的錯,我到底應該怎麼對待我的孩子?我特別迷茫又害怕!生怕一不小心,給他帶去『原生家庭的傷』!」我的朋友遙遙向我「求救」。「管得嚴擔心他有心理陰影,管得松害怕過份溺愛,實在生氣罵兩句打兩下,害怕他以後形成暴力人格!我到底該怎麼辦?原生家庭真是一個坑,要我們父母怎麼填?」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最難面對的便是原生家庭。  因為很多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我們是無法發現的,也就是我們受家庭的影響太大,總覺得這就是自己不好,而非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從小父母比較偏心弟弟,不管我做什麼都要讓著弟弟,都要順著弟弟。  幾乎父母很少聽取我的意見,也就是我決定好的一件事,甚至意見看是做的一件事,一旦弟弟要加入,或者弟弟胡鬧打擾。  我會讓弟弟離開,而媽媽就會說我,別弄錯,甚至不讓我做。  幾乎我要做任何事,只要弟弟能胡鬧,我就會被父母拒絕,小時候自己沒辦法拒絕父母,總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
  • 原生家庭治癒指南
    這本書感動我的地方主要在於後半部分,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已經不陌生,但是如何治癒因為原生家庭而帶來的傷害,卻沒有人告訴我們。 感謝《原生家庭》這本書,為我們做出了細緻的治療步驟。但是基於科普給更多的人去分辨有毒的原生家庭,本文分為兩部分講解原生家庭,如何區分和如何治療。 有毒的原生家庭主要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言語虐待型/操控型/身份認同障礙型。
  • 蘇珊·福沃德心理學經典作品: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你可以自己去治癒
    性格不好,自卑或者自負,是因為原生家庭。在婚姻裡愛情中卑微或者過度執迷是因為原生家庭。處理不好親密關係,脾氣暴躁控制欲強也是因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四個字,似乎一下子變成了放之四海皆準,可以解釋所有的問題的萬能詞彙。但是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到底原生家庭是如果影響我們的,到底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留給我們的性格烙印,重新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擁有健康的情感關係。
  • 原生家庭「傷」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可能要用一輩子治癒,這就是某些原生家庭的罪。原生家庭和睦欠缺,人情冷淡,缺乏友愛是導致一個人自卑,不配得感的罪魁禍首。很多時候想傾訴,卻如鯁在喉。別人笑話我怎麼辦?鄰居暗自偷樂會如何?這時候,其實是需要情緒爆破的,壓抑得太久,真的會失心瘋,重則有可能有自虐傾向。
  • 原生家庭:可以「治癒」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我不能武斷的說,等將來這兩個孩子長大了,第一個孩子就一定是個壞孩子,但是他肯定不會有第二個孩子發展的好就是了。從小生活的原生家庭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和品質,想要改變就要從源頭追溯,只有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才能過好以後的人生。
  • 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這麼大,我們終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有句臺詞,「我這麼努力,就是為了脫離原生家庭。」臉上的疲倦和無奈令我頗有感慨。蘇明玉的母親非常重男輕女。正是因為蘇明玉小時候沒有得到原生家庭完整的愛,她在長大以後,更希望找回在原生家庭的位置和存在感,這裡有她很深很隱秘的遺憾,她無法徹底逃脫。她早早獨立離開家,卻還是躲不過原生家庭的雞毛蒜皮和恩恩怨怨,還是驅逐不了心中一直存在的揮之不去的陰影。
  • 父母這幾種「軟暴力」最傷孩子,一個比一個狠,你碰了幾個?
    下面,我們就從家庭角度,帶大家一起認識那些會使孩子變自卑的言語和行為:家長「軟暴力」經常導致孩子自卑軟暴力,即心理暴力,是指用言語、表情、態度等對他人的內心造成傷害的行為。有的孩子形成了膽小、敏感、不自信的性格,這大多源於父母的這種心理軟暴力。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枷鎖,想要斬斷,就從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美國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也曾針對這一概念寫下過經典著作《原生家庭》,這本書是一本療愈家庭之傷的作品
  • 原生家庭的創傷,代代相傳危害大,合格父母要學會做「終結者」
    心理學的解釋是:每個人一輩子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養大自己的父母的家,另一個是後來我們自己和愛人組成的家。父母的家就是「原生家庭」,而相對應的,我們自己和愛人的家則稱為「新生家庭」。而這個「新生家庭」,也是我們的孩子的「原生家庭」。
  • 西安原生家庭紀實:父母影響了我人生的底色
    每個孩子性格的養成,追溯到根源,都是出於原生家庭的影響。說到底,是父母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溫度與底色。我們探訪了幾位這座城市中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人,通過他們的故事,看看愛或者缺乏愛,到底怎樣改變了一個孩子的性情。
  • 孩子,是療愈父母原生家庭創傷的人間天使
    接連幾天都收到多位朋友的傾訴求助,雖然他們的遭遇多少有些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了緊張的親子關係。覺得有必要就當前親子關係和父母原生家庭的關係做些梳理,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們因此而受益。他們中的很多人雖成年多年,卻依然煎熬在原生家庭教育錯誤的毒害之中。卻在不知不覺中又將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複製到了自己的新生家庭之中,從而無意識的讓自己的孩子也深陷其中,重蹈錯誤家庭教育的覆轍。很多時候,父母們都極力想要掙脫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想要發自內心的去愛自己的孩子,卻發現總是陷入舊有模式的惡性循環之中。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些話,父母不要對孩子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當一個孩子處在長期缺愛的家庭,爭吵,打架的家庭,那麼他以後一定是脾氣暴躁易怒。一個孩子如果長期處在強勢母親的打壓下,對孩子沒有耐心,那他的以後一定是一個內心自卑,性格內向的人。 而家庭和諧,父母恩愛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性格平穩,大方開朗,因為她心中充滿了愛。一個人原生家庭的影響,將伴隨他們一生。
  • 還在跟父母慪氣?3個步驟教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一些人從此自暴自棄:反正我今天的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原生家庭之傷真的不可療愈嗎?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開創自己嶄新的生活?這本《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書裡有靠譜的答案。他們遭受了原生家庭之傷,對父母滿懷抱怨甚至是憎恨,卻沒有勇氣離開。他們的理由看起來還「很充分」。有個二十五歲的姐姐說:「因為我要保護小我三歲的弟弟。」一個三十幾歲的男生說:「我要是走了,他們(父母)要是發生意外怎麼辦?」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無聲告白》裡有這樣一段關於原生家庭的描寫,印象很深:「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應該被看見,有毒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
    外表看起來很和諧的家庭,可能常年存在著冷暴力;那個和藹可親的好父親可能每周都會虐待孩子。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的多。父母的婚姻不和諧,可能會影響子女的婚姻。父母對孩子施暴,孩子長大後也會變成暴躁的父母,我們說的娶妻不賢禍三代也有這個意思。原生家庭的傷害就像是輪迴,不僅僅影響孩子,還會影響好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