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影符號學在影片表達上的應用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 要:在很多人印象中,王家衛以其別具一格的鏡頭語言、碎片式敘述深深打動了觀影人。在影片《重慶森林》中,金髮女殺手始終戴著的墨鏡、失戀警察阿武常常叫在嘴邊的鳳梨罐頭等這些王氏影像,融合了電影中消色的運用、後期製作出來的粗糙的顆粒感,將影像符號化,在向人們傳遞了年輕男女身陷情感無力自拔的同時,也鮮活地向觀者表現了現代人在社會關係上的缺失,敏銳地勾勒出了現代都市人的孤獨與漂泊無依。在影片《花樣年華》中,用色上雖也見得濃烈色彩的運用,然而昏暗的街巷、連綿的陰雨,以及周慕雲和蘇麗珍之間總是欲言又止的沉默,反而更多地向人們表達了二人面對道德的約束時,內心世界的壓抑與糾結。

關鍵詞:第一符號學;內涵與外延;象徵性

一、什麼是電影符號學

如果說王家衛是完美地藉由電影將時間與空間融合到一起的高手,那麼李安則以其頗具古韻的東方思考與西方的戲劇敘事,在向人們展現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融通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上的饕餮盛宴。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以下簡稱《少年派》),大膽誇張的配色、三重套層的敘事結構,以及多層次隱喻、象徵、互文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在傳情達意之餘,更引發了人們對影片隱含意義的無限思考。

電影是一門集合了視覺與聽覺要素的現代藝術,又是一門容納了劇本、攝影、美學、文字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語言,人們可以透過敘事結構、角色塑造、畫面用色、精神分析等多個角度,對電影作出不同的解讀,而電影符號學則是幫助人們理解電影本質意義的研究方法。當人們在感嘆由這些大師創造出的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蹟,是什麼因素讓這些作品可以如此穩紮穩打地植入人們心底、引起共鳴?又是什麼因素可以將一個導演對題材的感知與理解深刻地滲透在影片中?這恐怕就要藉助電影符號學深入探討。

毫無疑問,談起符號學的起源,現代符號學有兩個重要的思想奠基人——索緒爾和皮爾斯。索緒爾從語言學進入符號學,皮爾斯則藉由他的哲學或邏輯學進入符號學,二人關於符號學的重要論述為我們研究符號、運用符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理論及方法,而法國學者克裡斯蒂安?麥茨(Christian Metz)提出的電影符號學,則是在二人符號學理論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系統分析方法。

二、電影符號學之「外延」與「內涵」

20世紀60年代,麥茨《電影:語言系統或語言?》一文的發表,標誌著一門新學說——電影符號學的問世,這也正式開創了人們對電影符號學的研究。麥茨認為,電影之奧秘乃在於能夠藉由其影像表現出現實世界之豐富,而本身仍停留於只是影像而已。比如,我們在觀影時看到桌上擺放著一杯水,我們不能把桌上這杯水稱為「符號」,因為它僅僅是影像的一種客觀存在。同樣,「一個特寫的花瓶」,「一個遠景奔跑的人像」,我們也不能說奔跑的人是符號,因為影像是具有能指與所指的合一性的。

在影片《少年派》中,相信很多人都對飢餓的孟加拉虎迎著海浪遊向少年派時的畫面印象深刻。這不由讓我們想起了影片開頭,派在遊泳池學習遊泳的情節。派的遊泳學習是從溺水開始的,當體型健碩的叔叔救起在泳池中飽受溺水之苦的派時,叔叔安慰他「嗆幾口水不要緊,慌了就完了」,但緊接著卻再次將派拋向了遊泳池,因此,童年時期的派對於水,應該是充滿著畏懼的。而在派漂泊到的無人島上時,白天純淨的湖水到了夜晚卻變成了會吞噬魚類、深不見底的吃人深淵。

那麼我們在這裡所看到的「水」,顯然除了交待故事情節的需要,無形中也向觀者表達了其他寓意,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層含義。首先,「水」是一種象徵符號。水的變幻莫測、深不見底,預示充斥著紛繁複雜的規則與禁忌的社會,越是恐懼,反而就會在水中掙扎越久。所以當影片後期,派與老虎同在船上偶遇暴風雨時,派勇敢、狂暴地在暴風雨中向天空控訴命運的不公,那種勇敢與挑戰像極了從前在水中遊泳時勇敢無畏的叔叔;其次,無論是遊泳池裡的水,還是大海裡的海水,無論是純淨的湖水,還是吃人的深淵,「水」作為一種符號系統,貫穿影片始末。在麥茨的電影符號學理論中,電影成為了和文字一樣的表達方式,既有「內涵」,又囊括了「外延」,而「外延」總是先行存在的。眾所周知,「外延」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而「內涵」作為「外延」的派生,通過能指與所指的聯結,產生意指。以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為例,主人公安迪初到肖申克監獄時,一名獄友正在對新人下賭注,此刻安迪還對這個未來的獄友一無所知。三名獄友其中兩名各叼著支煙,眯縫著雙眼專注地凝視著他人,三人構成了三角形構圖。顧名思義,三角構圖能夠使畫面形成一定的穩定性,且不落俗套。在這個畫面中,「外延」是由能指(三名獄友)和所指(三名獄友在凝視同一個人)組成的;而導演藉助三者構成的三角構圖與監獄建築的關聯,向觀者表達了獄中生活的單調乏味。通過這個影像,觀者能夠看到兩個能指:一是以監獄建築作背景依託的三名犯人,二是三人構成的三角構圖。同時,一方面我們看到了監獄環境的肅殺與沉悶,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在這種沉悶的氛圍下,服刑犯人為打發獄中百無聊賴的時光的無奈。

顯然,在麥茨的「外延」與「內涵」一說中,電影符號學變成了一種兼容並包的研究方法,通過這一理論的運用,創作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呈現給觀者更多的事物,而觀者也能夠藉此從片中得到或者發掘更多的解讀。依然以影片《少年派》為例:在影片開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陰雨連綿的印度,大雨將泥土地澆打得渾濁泥濘,給人一種陰雨的印象,這等同於內涵的所指;而同在畫面中呈現給我們的路邊的象頭神原本就是印度教及印度神話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礙之神,對稱擺放在象頭神前的兩隻白鼠是在很多印度神廟都有供奉的鼠神,當地人將其奉為女神的化身。象頭神與鼠神這兩個元素等同於外延的所指,兩個元素通過構圖、用光等技術加以表現,構成了外延的能指;兩者結合構成了內涵的能指,也就是說只有結合內涵的能指,同時利用外延的能指與所指,內涵的能指才能得以確立。在片中,當第一場暴風雨來襲時,派與斑馬、鬣狗、老虎、猩猩紛紛逃到了救生艇上,而隨之而來的濃重的、鋪天蓋地的烏雲與咆哮的海浪賦予畫面以緊張的氣氛,它在帶給觀者以強大的視覺衝擊的同時,也向觀者預示一場更加殘酷的血雨腥風即將到來。

三、電影內涵的象徵性

電影以其複雜性與包容性,試圖用一種理論去涵蓋電影所有的能指與所指的本質,或是它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政治及心理含義,這是不現實的。電影是無法離開符號而獨立存在的,絕大多數電影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內涵的象徵性表現手法。麥茨對電影分析的系統化主張,無論是影像符號、聲音符號、畫面構圖等,都有效地幫助我們發掘了更多與我們通常所見的真實大為不同的理解,更加清晰地感知電影的本質。如果缺乏系統性的分析手段,那麼我們對電影的理解很可能只能停留在表層,而無法真正領略和欣賞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將符號學運用於電影的意義在於,經由對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象徵性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更為清晰地認識到電影作者創作的本質原因。

在電影符號學的內涵部分,電影內涵總是慣於藉助象徵意義,用事物呈現給人們的所指推動能指,甚至超越能指。例如,《少年派》中的孟加拉虎理察?帕克。一方面,理察?帕克是一隻兇猛的野獸(能指);另一方面,理察?帕克後來也被主人公述說成了兇殘的廚子,此外,也有人從理察?帕克的名字作出解讀,將這個名字與19世紀80年代南大西洋的一起海難聯繫到了一起(超越)。據悉,在那起海難中就有一名海難倖存者叫理察?帕克的船員,但不幸的是,他在與其他三名較為健壯的船員在海上漂流時,被另三名船員殺害且分食。這些在能指之外的內涵意義顯然已經超越了外延意義。

筆者依然以《少年派》為例,因為這部影片實屬李安導演的經典之作,片中運用的象徵、隱喻也是不勝枚舉。其中,主人公對斑馬、鬣狗、猩猩、老虎對應人物的設定,可以說是影片的核心象徵之一。一方面,主人公為我們展現了當救生艇最後只剩下老虎與自己時,他與老虎鬥智鬥勇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關係;另一方面,也透過象徵性手法,將觀者帶入了另一個關乎人性道德、社會倫理的殘酷世界。主人公真的像很多人解讀的那樣和廚子一起吃了自己的母親嗎?主人公最後真的殺了廚子為母親報仇?創作者為我們講述的兩個故事究竟哪一個為真?哪一個為虛?創作者向觀者呈現的故事,好像薛丁格貓,當貓被關在科學家設置的結構巧妙的箱子中,由於原子的狀態不確定,所以貓的狀態也不確定,如果打開箱子,那麼貓要麼在箱子中死掉了,要麼依然活蹦亂跳,但是在打開箱子之前,這隻貓的就永遠處在一種不死不活的疊加狀態。在《少年派》中,創作者似乎想要藉由主人公之口努力告訴我們什麼,然而卻又有些欲說還休的朦朧,這更加引發了人們對故事結局的無限思考。

距離麥茨提出電影符號學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期間,電影藝術經過各個創作者的演繹與發展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善與提高。然而不論多少歲月已然逝去,電影的本質卻並無多少改變。基耶斯洛夫斯基曾這樣評述電影——「它不夠靈活,因而也就不夠模稜兩可。與此同時,由於它太清晰反倒又顯得太模糊了。」顯然,李安導演的確是運用象徵與隱喻的行家裡手,不論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是否有意設置,隱喻與象徵在電影中無法避免,內涵與外延的應用或者存在更是無孔不入,因為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總能在不經意間構造出精巧的電影符號,而當創作者將作品呈現給人們之後,儘管部分觀者對電影符碼知之甚少,然而觀者也總會無可避免地參與到對電影符碼的討論中來。

電影作為一門可靜可動的藝術,一門融合了時間與空間的藝術,一門綜合了美學、攝影、色彩等多門藝術的綜合體,還在一如既往地向觀者展現它的巨大魅力。而當我們試圖以電影符號學理論去解構、賞析電影時,電影極端多樣化的形式特性與隱藏在光影聲色之中的巨大信息量,無疑也為觀者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藝術盛宴。

參考文獻:

[1]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3.

[2] (美)皮爾斯(Peirce C.S.).皮爾斯:論符號[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3] (英)保羅?科布利,莉莎?詹茨.視讀符號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4]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符號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從符號學角度解析電影《山楂樹之戀》
    摘 要:《山楂樹之戀》是張藝謀於2010年根據艾米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一部電影。電影上映後在國內取得1.6億票房。甚至有人稱其為「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本文從符號學的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了解析,主要剖析了《山楂樹之戀》的人物符號、臺詞符號以及色彩符號,對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思想進行不同層次的了解。
  • 電影《芙蓉鎮》的符號學分析
    摘 要:電影作為一門語言,通過運用具有約定性的一種符號系統,塑造人物、講述故事。本文將運用符號學的觀點,結合再現、互文等媒介研究理論,對電影《芙蓉鎮》進行分析,主要針對其人物塑造、語言對話、畫面色彩等方面,解析《芙蓉鎮》是如何成功地展現情節、塑造人物和表達主題的。
  • 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日本動畫電影《幽靈公主》
    被稱為「第七藝術」的電影不僅承載著客觀的記錄展現和主觀的意象表達,而且凝結著藝術創作者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是不折不扣的藝術作品。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電影擁有獨特的符號系統,它可以通過色彩、聲音、場景以及人物性格等展現想要突出的主題。
  • 觀看豆瓣9.2分影片《小鞋子》,認識符號在電影中所蘊含的意義
    由中東國家伊朗製作發行的電影《小鞋子》,在1997年上映於加拿大,之後陸陸續續於美國和中國香港等地公映,並獲得了多重獎項。至今為止,影片播出已有23年,35萬多觀眾在豆瓣上給出高達9.2分的評價,可見影片自身的魅力之大。
  • 《海上鋼琴師》影片中事物隱含的意思,被人們稱為「符號電影」
    《海上鋼琴師》影片中事物隱含的意思,被人們稱為「符號電影」。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海上鋼琴師》。
  • 色彩在電影中的應用《大紅燈籠高高掛》
    著名攝影師斯託拉羅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應用光和影象徵生與死的衝突一樣。」在電影中,不同色彩對電影的主調渲染,情節敘述與推動,表達人物情感,增強美感等都起到的了重要的作用。
  • 以電影符號學的視角重溫《寄生蟲》:「寄生世界」開出了刺眼血花
    韓國首個獲得坎城金棕櫚獎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寄生蟲》,就將這樣的貧富之差撕裂開來,展現給了觀眾一幕最鮮血淋漓的欲望之罪。作為一部電影,導演似乎把整部影片當成了一個符號的集合體,裡面很多的意象符號都包含了它蘊含的深層次意義。從最開始,金基宇收到好友送的山水石,寓意著財富和平安。
  • 電影海報的創意表達手法!
    電影海報設計因其信息傳達具有時效性,具有以下特徵:新奇的構思、個性化的表現、單純的構圖、強烈的形式感。優秀電影海報是對影片情節的高度濃縮,能精準地傳遞人物情感,有效表現影片主題,甚至和電影一樣能成為經典,被影迷長時間張貼收藏。
  • 深度|從符號表達、超長鏡頭及主題3方面解讀《路邊野餐》的魅力
    本文將從韻味獨特的符號表達,東方詩意下的超長鏡頭以及多重主題建構下的哲學思考三個方面,解讀導演是怎樣營造一個充滿意境的鄉土世界。01在故事表達上,運用韻味獨特的意象符號隱喻現實,推動劇情發展,充實觀眾對人物的想像1.什麼是電影符號學?
  • 《狗十三》:符號學視域下的殘酷青春
    青春與成長是電影永恆的主題之一。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在2013年拍攝完成,五年之後於2018年底上映並在柏林電影節大放光彩,影片中的現實主義色彩使這部小成本製作具有極強的批判意蘊。1物象符號的意象表達將符號學用於電影有助於對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象徵內容進行分析,使那些隱藏在影像背後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
  • 符碼與元語言:媒介文本意義生成的符號學闡釋
    運用符號學理論考察傳播問題主要是以媒介文本為中心進行意義分析。符號文本的意義是一個複雜的關係結構,它以符號文本為載體,串聯起符號文本發送者的意圖意義、符號接收者的解釋意義以及與符號文本相關的社會文化意義。
  • 大珠小珠落玉盤,淺談電影《囧媽》中的幾個文化符號
    徐崢關於「尷尬」的電影大多以喜劇的形式出現,讓人體會到小人物奮鬥中的悲歡離合和自己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的媽媽》延續了這種風格。影片以K3國際列車為主要舞臺,以徐一婉、英雄、妻子張璐和他的母親盧曉華為線索,展示了現實世界中每一個普通人在愛情和血緣上不可避免的衝突和糾葛。
  • 符號學視域下的國慶獻禮片 ——以人民日報推出的《70年,我是主角...
    (二)符號學視域下影片的邏輯框架《70年,我是主角》運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社會語境中的人物、場景以及道具符號,來反映當時特定歷史文化的事件,以此來呼應當下的文化需求。《70年,我是主角》以新中國七十年曆程作為敘事整體,並將時間邏輯作為敘事主線,同時喚醒人們記憶中深刻的歷史話語符號,創造了獨特的符號系統體驗。
  • 符號學視域下的國慶獻禮片——以人民日報推出的《70年,我是主角...
    (二)符號學視域下影片的邏輯框架《70年,我是主角》運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社會語境中的人物、場景以及道具符號,來反映當時特定歷史文化的事件,以此來呼應當下的文化需求。《70年,我是主角》由時間線綴連的符號表意順序,串聯穿越時空的共同回憶,這些話語符號能撥動人們的愛國情愫,而個體亦能融入自身獨特的話語實踐,建立起情感互動。二、人物符號與身份認同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指出,人物是架構敘事的重要元素。
  • 《回憶積木小屋》:解讀這部奧斯卡動畫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方式
    《回憶積木小屋》是一部日本動畫電影,講述了一個老人為了尋找自己心愛的菸斗,穿著潛水服回到海底小木屋,隨著越潛越深,舊時記憶也隨之而來的故事。影片散發著濃濃的法式情調,畫面色彩搭配的很好,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但是肢體動作和象徵符號的運用銜接自然,背景音樂也營造出感人的氛圍。
  • 《水形物語》中的綠與紅丨顏色之於符號
    例如,在影片中實驗室和機構設施非常明顯地表達了這一點。通過使用在色輪上位置相鄰的顏色,《水形物語》構建出一種我們常在大自然中能見到的和諧安詳的觀感。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他所主張的符號學理論,可以解釋在《水形物語》中出現的很多意向。
  • 英文電影在英語聽說教學的應用,長知識了!
    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方式,集光、影、聲於一體,非常生動逼真,英文電影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外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為學習者打開了了解異域文化的通道,充分調動觀看者的視覺和聽覺以及想像力。原版影片中精美的畫面、悅耳的音樂、扣人心弦的劇情、美麗的異域風光以及演員精湛的演技,都給學生帶來了精神上的快樂體驗和感官上的愉悅享受,學生自覺接受影片所帶來的大量信息,最大限度地帶動了他們學習與模仿的興趣。
  • 趙毅衡|中國符號學的黎明
    學界做此種區分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西方通用的「符號學」一詞semiotics,與符號sign不同,而且符號學的定義建立在此種不同上:「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sign」實際上西語中此定義是希臘詞源「符號」(semeion)與拉丁詞源「符號」(signum)的同義詞循環定義。中文沒有必要跟西人轉詞圈子。
  • 當代韓國電影的文化表達
    影片以地下室畫面開場和結尾,金家四口生活在標準的符號化隱喻空間中。當男主角進入富人別墅時,便開始如寄生蟲一般,將家人逐一安排進富人家打工,一家人從此寄生在另一個家庭裡。然而,當他們趁富人一家外出野營,企圖享受一下自由空間帶來的愉悅,卻發現豪宅的地下密室裡還寄住著另一個家庭,他們每天深夜出來偷食富人的冰箱存貨。
  • 淺談電影中隱喻元素的設置
    電影既要滿足普通人對電影的理解,又要在保證藝術價值的同時讓專業電影人士能挖掘出電影深層次的含義,因此隱喻手法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隱喻就好比潛臺詞,有些話不能明著說,有些電影元素同樣也不能赤裸裸的表示。接下來筆者將從視覺隱喻與蒙太奇對比隱喻兩方面來談電影中隱喻元素的設置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