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全資收購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下稱中天微),後者是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其實兩個公司之前談了很久,但近期才公布。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全資收購晶片公司中天微,目的是什麼?小編個人認為應該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趁著美國封鎖中興晶片的熱點,塑造一種「急國家所急」的正面形象,在輿論上先搶佔道德制高點,避免因為收購帶來抨擊質疑,畢竟最近報紙都出面批評某些平臺(其實就是阿里騰訊)大規模收購涉嫌壟斷,說國家要加強管制,保證市場活力。
第二,或者說這才是第一,是防止卡脖子,阿里的達摩院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有拿的出的科技產品,產品要慢慢來,何時出現不好說,但目前它的原材料只能依靠西方,在中西方關係良好的情況下,這不是問題,一旦雙方撕破臉皮,阿里的達摩院科研項目立刻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分分鐘流產。
隨著中國日益強大,與歐美列強的競爭領域只會越來越多,雙方互相扔板磚的概率越來越大,無論國內怎麼看待阿里,質疑阿里是不是中國企業,馬雲怎麼宣揚全球化,在白皮眼裡,阿里始終是黃種人的公司,膚色是它的原罪,改不了的,註定要被綁上貿易戰車。中興的例子就擺在眼前,阿里要真想活到102年,就得在產業鏈上遊有自己的話語權,所以自己的晶片研發是非做不可了!
阿里的主要對手亞馬遜已經成功轉型為科技公司,現在雲計算佔它收入六成,而阿里核心收入還是電商,幾乎佔了九成,這在未來的長久競爭中是很不利的,因此阿里始終只能在5000億美刀上下浮動,而亞馬遜卻牢牢站在7000億美刀上,就是因為投資人明白市場終究有變數,科技才是最深的護城河。
考慮到一開始上市時,阿里市值比亞馬遜略高一點的,現在差距拉這麼大,就更能明白阿里轉型的急迫了,尤其是這幾年電商領域廝殺越來越激烈,騰訊和京東對阿里的電商市場始終虎視眈眈,老馬轉型的決心恐怕更大了,但想從電商轉為科技公司非一朝一日,就得打基礎下血本,這次高調宣布製作晶片只是開始,我總覺得老馬真的是有情懷的,願意去投資一些長久項目,而不是盯著眼前利益。
其實情懷這方面,騰訊確實不如阿里,小馬哥擺明了就是一副「沒錢玩你麻痺的遊戲」這樣子,他的社交護城河遠比阿里的電商護城河牢固,因此危機感就淡很多,滿腦子就是掙錢,不需要考慮其他,研發的騰訊雲更多是防禦性產品,沒有阿里雲那樣志在必得的決心。
總之,阿里前路漫漫,任重道遠,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走下去,它在國內電商體驗遠優於亞馬遜,讓很多人都開始自大起來,以為國外巨頭不過如此,這種想法非常危險,我們和國外最頂尖公司的差距依舊很大,萬萬不可故步自封。
順便談談阿里的資本結構問題,眾所周知,阿里巴巴的大股東是軟銀和雅虎,合起來佔了六成左右,但因為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外資不掌握決策經營權,只享受利益分紅,這有點類似於AB股,是阿里最為人詬病的黑點之一,用合伙人架空董事會,以及將支付寶拆分出阿里(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支付寶獨立出來是必須的),其實是違反商業道德的,西方現在依舊對此口誅筆伐,而國內或者避而不談,或者說阿里做的對,這可能也是中西方立場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