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唱山歌 自編自唱樂趣多

2021-01-09 婺城新聞網

  小打小鬧扭秧歌

  在上世紀50年代,鮑友棣擔任了當時還是琅琊區的婦聯主任,她告訴記者,那時候就經常會組織工作人員在會前唱唱歌,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由9位成員組成的文藝組,一直到1992年,她退休回到琅琊徐村後,發現村裡老年人生活枯燥、無所事事,尤其是一些婦女熱衷於打麻將、打撲克,讓她想起了城裡老人們跳迪斯科、打太極拳等活動,既可以充實生活,又鍛鍊了身體。「為什麼不在村裡組織一種參與性高、積極向上的活動?」於是,鮑友棣就開始留意適合婦女的活動。

  有一回看電視,鮑友棣發現了「扭秧歌」,「這不正是極好的活動項目嗎?」她的眼睛一亮。和幾個婦女一商量,在1992年,當時原金華縣最早的一支農村秧歌隊就在鮑友棣的牽線搭橋下建成了。說起創建秧歌隊,鮑友棣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娛自樂,鍛鍊身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挖掘傳統的民俗文化資源。

  鮑友棣說第一次報名參加秧歌隊只有四五人,最多的時候,秧歌隊隊員達到100多人,許多年輕婦女也都來參加了。秧歌隊的第一次公開亮相是在1993年,為了慶祝琅峰山白沙廟開光,鮑友棣帶領著100多名隊員在琅琊集鎮上載歌載舞、傾情表演,首次演出非常成功,秧歌隊聲名大振,湯溪、蔣堂、沙畈、箬陽等地都邀請她們前去表演。1994年,這支秧歌隊曾代表原金華縣出席,為迎接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而舉辦的「慶三八·迎九五」大檢閱。

  1995年,鮑友棣編排了反映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歌頌改革開放政策好》,這是秧歌隊第一次演出反映新形勢內容的作品。鮑友棣深知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她編排的《說嫂嫂》、《挑花籃》、《老太婆趕集》等反映計生工作的作品也出現在秧歌節目中,秧歌隊成了當地計生宣傳的有力工具。除此之外,鮑友棣動了不少腦筋,編寫了《勸賭歌》,勸告群眾不要賭博,她還自編自演了《新年拜年歌》、《尊老愛幼歌》等一系列作品,深受群眾喜愛。

  精心鑽研打花棍

  除了秧歌,鮑友棣還為村民們提供另一種娛樂方式,那就是打花棍。打花棍需要道具,鮑友棣自己找了一根粗細合適的竹子,兩頭綁上紅布條,在竹竿上畫上圖案,一根結實美觀的花棍就完成了。學花棍的人越來越多,婦女們拿起掃帚柄,紛紛耍起花棍。每天晚上六點鐘,她們就會聚在一起學習、切磋。

  花棍舞來自民間,深受百姓歡迎,因此自1994年開始,花棍舞就成了琅琊徐村秧歌隊的主要演練內容。最初的花棍舞是單花棍,而且是單套動作,一個動作打下來就要五六分鐘,花棍舞共有8套動作,跳下來最少也得半個小時。鮑友棣喜歡鑽研,每天回家拿著花棍排動作,她自編自舞,花棍從單花棍變成了雙花棍,動作從單套變成多套,後來她還把四套單花棍、四套雙花棍合稱為《連貫花棍》,一套打下來非常精彩。

  「都是我自己在家裡先研究出來再交給別人,後來為了大家方便學習,我就編成了曲子拿出去作推廣之用。」鮑友棣說,2年多的時間裡,在自己熟練每一套打花棍的基礎上,把同類型的動作合成一套,時間也縮短成為5、6分鐘。為了方便大家練習,她還親自掏錢購置了音響。僅僅扭秧歌、舞花棍,內容太簡單,鮑友棣還親自創作整理了小節目、民歌、山歌,極大豐富了秧歌隊的表演形式,在村民中評價極高。

  2005年,琅琊徐村獲得「文化示範村」、「特色文化村」雙榮譽,成為婺城區首批20個「文化示範村」和3個「特色文化村」之一,其中花棍舞被評為「特色文化」。鮑友棣也曾獲得第二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的光榮稱號。

  歷經十年編山歌

  在鮑友棣家中,記者看到了一本《琅琊徐山歌集》,這是鮑友棣的寶貝,從2001年開始,她走訪了近10個村莊,花了十年時間,將村民們唱的山歌編成了山歌集。「這個以後可以留給後人,讓他們不要忘記像山歌一樣的傳統文化。」鮑友棣說。

  說起自己為什麼會對山歌這麼感興趣,鮑友棣依稀記得小時候自己總是跟著一個喜歡唱歌的姨媽,白天姨媽種菜採茶唱著山歌,晚上做茶葉時還是唱著山歌,鮑友棣聽著覺得好聽極了。後來,回到家裡,恰巧嬸嬸也會唱很多山歌,鮑友棣就成了嬸嬸的「小尾巴」,跟著嬸嬸她又學會了不少山歌。鮑友棣說,自從聽見了山歌后,她便愛上了唱山歌。在琅琊的田野裡、山坡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鮑友棣飛揚的山歌聲。

  山歌是金華地區廣大農村人民在山野湖河勞作行舟或在屋前棚下休憩時,為舒心解悶自娛時演唱的一種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表達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小曲,在金華當地極為普遍。鮑友棣唱的山歌,短的三、五句,長的達四、五十句,所唱的山歌題材廣泛,包括愛情、生活、勵志,比如《妹勸哥》、《大妹哥》、《勸賭歌》等等,聽一支歌就像聽一個故事,而且大多合轍押韻,和諧悅耳,通俗易懂。這些山歌除了記錄琅琊當地的民風民俗外,有一些歌詞鮑友棣覺得不合適,她就一邊整理,一邊對它們進行改編。

  鮑友棣的老伴徐康有告訴記者,近10個村子、30多位會唱山歌的村民都是鮑友棣自己走路去拜訪的,買點糖棗等糕點送給村民,再請別人唱歌給自己聽,給每首歌都錄音,錄完音了再回來整理成曲子。問及為什麼這麼不辭辛苦去記錄成曲子,鮑友棣說:「聽到山歌我就很開心,能把山歌編成曲子,以後就不會失傳了,很有意義。」

  如今,琅琊鎮琅琊徐村已經舉辦了4次民歌會:2000年2月,在琅峰山首次舉辦琅峰山下民歌會,吟唱民歌15首;同年4月,在鐵店古窯址上再次舉辦「古窯址上唱古謠」,吟唱民歌18首;第三次大型民歌吟唱會於2007年8月在琅峰山下舉行;2010年12月,第四次民歌吟唱會在琅峰山下舉辦,30多位歌手吟唱了28首民歌,還邀請了竹馬的山歌手一起演唱,進行交流互動。

  如今,鮑友棣雖年事已高,但仍經常前往琅琊鎮老年大學組織文藝活動,採訪過程中,說起那些歲月,鮑友棣至今記憶猶新,說著說著,在老伴徐康有拉二胡伴奏的氛圍下,鮑友棣也唱起了她編寫的山歌,精神矍鑠、笑容滿面,她說希望自己能把山歌唱給更多的人聽。

責任編輯:方柯

相關焦點

  • 老人自編自演歡唱山歌
    新快報訊(記者劉軍)5月1日,白雲區同和與太和兩地的山歌愛好者熱情高漲地自籌資金,自寫歌詞,自己在白雲區太和廣場表演。受到當地數百群眾熱捧,還有從化、增城的老人結伴專程前來觀看表演。據悉,這幫老人曾經自費將自編的山歌「一路唱到臺灣、印尼」。  當天的表演從上午9時開始,一直到11時30分左右結束,以山歌為主,舞蹈小品為輔,小品中的對話也以山歌的形式進行。
  • 張謇的誕生地,為何如此鍾情於唱山歌?
    外婆潘雲芳擅唱海門山歌中各種曲調,是有名的山歌手。母親沈玉英傳承了潘雲芳的山歌,也是有名的山歌手。兒時起,宋衛香就聽母親唱《淘米記》等海門山歌劇。其中有趣的民間故事和婉轉、輕快、詼諧的韻味讓她深深地入迷了。在家庭的薰陶中,宋衛香四五歲的時候就會唱海門山歌,讀小學的時候唱海門山歌獲得獎勵。1984年,作為新海門山歌手,她進入了海門山歌劇團,成為專業演員。
  • 廣西:山歌換了新歌詞 農村有了新變化|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8月19日頭版刊發題為 《廣西:山歌換了新歌詞 農村有了新變化》的報導,以山歌歌詞的變化為切入點,勾勒出村民把好日子編成山歌,唱響新生活的生動畫卷。報導聚焦鄉村轉型,扶貧產業從單一走向多元的轉變,展現八桂大地,農村變景區,農民變股東,風景打底,產業引領,一個個村莊踏上了小康之路的幸福圖景。
  • 歌詞信手拈來即興編唱 永春一都鎮山歌飄飄
    村裡的老歌手見到我們,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山歌大多沒有固定歌詞,歌手信手拈來,主要靠即興編唱。唱什麼?唱生活、唱勞動、唱愛情。」如今,由10多人組成的山歌組已經成為三嶺村山頭一道獨特的景致。溪流兩岸,歌手們一會兒逐個獨唱,一會兒男女對唱,一首首山歌有如「竹筒裡倒黑豆」似的流淌出來。
  • 「客家山歌王」李重明:讓四會民歌走出廣東唱響全國
    在他的努力下,幾乎已經失傳的四會民歌再度煥發生機,開始在四會的鄉村和大街小巷中傳唱。李重明說,從搜集山歌的那一刻起,他就發現了四會民歌面臨的危機,那就是,如今會唱山歌的基本上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前年,李重明在四會的鄉村裡下發了3000多張調查問卷後發現,現在四會會唱當地民歌的只有165人,大部分是70歲以上的老者。
  • 上海的這個小鎮是世界水彩畫家的天堂,只有8個老人會唱的田山歌想...
    現如今,朱家角古鎮早晚遊客並不多,而不論是民宿布局的探索還是夜經濟發展的創新,都是為了留下更多的遊客,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古鎮的氣息。可以想見,晚上在河邊茶樓小憩,手中一杯清茗,耳邊是評彈的吟唱,眼前燈光和河裡的倒影交相輝映,疲了便枕水而居,是怎樣一種愜意。
  • 「唱支山歌給黨聽」鳳崗客家山歌主題歌會舉行
    由東莞市民協、鳳崗鎮宣傳教育文體旅遊辦公室主辦,鳳崗鎮文聯承辦,東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鳳崗分會、油甘埔村委會 、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協辦的「唱支山歌給黨聽——2020年鳳崗鎮客家山歌主題歌會」在鳳崗鎮油甘埔村舉行,用獨特的客家山歌的方式表達夢圓小康的喜悅,一起唱支山歌給黨聽。
  • 八旬老翁自編英文圍棋書:讓老外知道中國發明的
    八旬老翁自編英文圍棋書:讓老外知道中國發明的 2008年10月30日 16:08 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周剛知道,這是老人醞釀17年、精心編撰8年之久的心血之作,又是完全自費出版,當下又感動,又慚愧。 「感動的是老人的精神。年過八旬,完全以一己之力堅持信念完成一件事情,其中的難度旁人難以想像。慚愧的是,我們雖然答應老人盡力為他做些推廣,但是,說實話,如何推廣還是心中無數。
  • 大雪節氣俗語:「大雪不見雪,蛤蟆唱山歌」,為啥蛤蟆唱山歌?
    俗語:「大雪不見雪,蛤蟆唱山歌」的意思很簡單:大雪節氣前後不見降雪天氣,來年蛤蟆就會叫不停。俗語大背景有兩個:一是古代社會人們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對農作物病蟲害很難做到很好處理,基本都是靠食物鏈間相互捕食;二是大雪節氣不見雪指的是極端暖冬天氣,即冬季溫度很高,對農業生產不利。
  • 《唱支山歌給黨聽》是怎樣誕生的?
    這也是為什麼《唱支山歌給黨聽》能經久不息地迴響在萬眾心上。任桂珍若要試問,此歌首唱是誰?肯定大多會指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許多媒體也這樣報導。她確實唱過,也錄了很多唱片、磁帶、CD。但首唱不是她。任桂珍跟我說過這件事。
  • 雲南山歌歌詞:唱完山歌各走各,從此以後不往來
    我給情妹說一聲,今天晚上夜己深,若是今晚沒唱夠,明天晚上繼續跟。說得合來講得合,今晚唱得差不多,哥哥累了你就睡,明晚我們又合作。哥在山頂吹玉蕭,歌聲妖嬈妺心交,句句聽得妹心醉,差點飄移就甩交。哥不強求妹記著,唱完山歌各走各;從此以後不往來,望哥今後要快樂。山歌唱完各走各,妹說這話好灑脫;情若清泉愛若水,拋情舍愛怎快樂?不是妹我多灑脫,不在強求是你說;愛情雖有清泉意,拋棄理想更不樂。小妹確實很灑脫,心有理想搞娛樂;心中信念難放棄,寧舍愛情去拼搏。世人都說圖娛樂,妹我拿它當工作;今朝學得真經在,來朝靠它過生活。既然妹妹這樣說,哥我不會再反駁;人各有志分道走,獨木陽關各顧各。
  •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2020-06-11 0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山歌歌詞:沒有時間陪伴你,夜晚陪你唱山歌
    愛情美酒能解愁,在苦在累喝一口,哪怕只喝一點點,逍遙快樂多自由。喊聲情歌聽我說,小妹今天活路多,沒得時間陪伴你,夜晚陪你唱山歌。情哥哥來情哥哥,你來陪妹對山歌,你一首來我一首,發進論壇樂呵呵。妹在壇中唱山歌,哥在上班事情多。這個時候見著你,哥想和你暖被窩。小妹小妹聽我說,哥想妹妹睡不著。只想和妹懷中抱,一生一世到白頭。
  • 樂清女教師自編自唱抗疫歌曲登上「學習強國」
    他們很普通,沒什麼不同,沒想過被歌頌,沒有英雄夢……近日,一首由樂清音樂教師林俏自編自唱的抗疫歌曲登上「學習強國」。「歌詞簡短好記,我們初聽,便覺得很感動,聽了幾遍後,腦子裡更是一直迴蕩著這首歌的旋律。」對於這首歌,市民們紛紛點讚。
  • 為普通的「他們」鼓掌 樂清教師自編自唱抗疫歌曲登上「學習強國」
    他們很普通,沒什麼不同,沒想過被歌頌,沒有英雄夢……」近日,一首由樂清音樂教師林俏自編自唱的抗疫歌曲《他們很普通》登上「學習強國」平臺,獻給抗疫一線不普通的他們。「歌詞簡短好記,我們初聽,便覺得很感動,聽了幾遍後,腦子裡更是一直迴蕩著這首歌的旋律。」對於這首歌,市民紛紛點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湧現了一大批的無名英雄。
  • 唱支山歌給黨聽,一唱就是幾十年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歌聲婉轉悠揚從山裡唱到縣裡從縣裡唱到城裡從城裡唱到北京歌聲發自肺腑從家鄉唱到異鄉從南方唱到北方從心窩唱遍中國圖片源於網絡歌聲充滿熱愛從孩童唱到少年從少年唱到青年從青年唱到中年
  • 重慶巴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良華:唱支山歌給世界聽
    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從我記事起,就跟木洞山歌結緣,五、六歲大的時候就會唱了。」喻良華回憶道,木洞山歌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平時在屋裡都要唱一會兒,想到什麼就唱什麼,隨心所欲。」唱山歌給喻良華帶來了快樂和滿足,這也成為了他少年時光最珍貴的記憶。
  • 晏敏敏全新苗族歌曲《我把山歌唱起來》 全面發布
    晏敏敏最新時尚苗族歌曲《我把山歌唱起來》晏敏敏  搜狐娛樂訊 作品《我把山歌唱起來》由青年歌手作曲家晏敏敏創作並演唱,音樂將現代與苗族風格完美的結合,動感輕快而不失大氣!晏敏敏最新時尚苗族歌曲《我把山歌唱起來》
  • 歲月留聲|唱支山歌給黨聽
    《唱支山歌給黨聽》就是在這次高潮中產生的一首優秀歌曲。它的歌詞節錄於《雷鋒日記》,是雷鋒從報上摘記的一首詩,作者為陝西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的職工姚曉舟。作曲家朱踐耳將其譜成山歌風味的獨唱曲,作為故事片《雷鋒》的插曲,這首歌曲也打動了正在上海學習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瑪,認為歌詞道出了她這個農奴女兒的心聲,她的演唱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後,引起全國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