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打小鬧扭秧歌
在上世紀50年代,鮑友棣擔任了當時還是琅琊區的婦聯主任,她告訴記者,那時候就經常會組織工作人員在會前唱唱歌,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由9位成員組成的文藝組,一直到1992年,她退休回到琅琊徐村後,發現村裡老年人生活枯燥、無所事事,尤其是一些婦女熱衷於打麻將、打撲克,讓她想起了城裡老人們跳迪斯科、打太極拳等活動,既可以充實生活,又鍛鍊了身體。「為什麼不在村裡組織一種參與性高、積極向上的活動?」於是,鮑友棣就開始留意適合婦女的活動。
有一回看電視,鮑友棣發現了「扭秧歌」,「這不正是極好的活動項目嗎?」她的眼睛一亮。和幾個婦女一商量,在1992年,當時原金華縣最早的一支農村秧歌隊就在鮑友棣的牽線搭橋下建成了。說起創建秧歌隊,鮑友棣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娛自樂,鍛鍊身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挖掘傳統的民俗文化資源。
鮑友棣說第一次報名參加秧歌隊只有四五人,最多的時候,秧歌隊隊員達到100多人,許多年輕婦女也都來參加了。秧歌隊的第一次公開亮相是在1993年,為了慶祝琅峰山白沙廟開光,鮑友棣帶領著100多名隊員在琅琊集鎮上載歌載舞、傾情表演,首次演出非常成功,秧歌隊聲名大振,湯溪、蔣堂、沙畈、箬陽等地都邀請她們前去表演。1994年,這支秧歌隊曾代表原金華縣出席,為迎接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而舉辦的「慶三八·迎九五」大檢閱。
1995年,鮑友棣編排了反映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歌頌改革開放政策好》,這是秧歌隊第一次演出反映新形勢內容的作品。鮑友棣深知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她編排的《說嫂嫂》、《挑花籃》、《老太婆趕集》等反映計生工作的作品也出現在秧歌節目中,秧歌隊成了當地計生宣傳的有力工具。除此之外,鮑友棣動了不少腦筋,編寫了《勸賭歌》,勸告群眾不要賭博,她還自編自演了《新年拜年歌》、《尊老愛幼歌》等一系列作品,深受群眾喜愛。
精心鑽研打花棍
除了秧歌,鮑友棣還為村民們提供另一種娛樂方式,那就是打花棍。打花棍需要道具,鮑友棣自己找了一根粗細合適的竹子,兩頭綁上紅布條,在竹竿上畫上圖案,一根結實美觀的花棍就完成了。學花棍的人越來越多,婦女們拿起掃帚柄,紛紛耍起花棍。每天晚上六點鐘,她們就會聚在一起學習、切磋。
花棍舞來自民間,深受百姓歡迎,因此自1994年開始,花棍舞就成了琅琊徐村秧歌隊的主要演練內容。最初的花棍舞是單花棍,而且是單套動作,一個動作打下來就要五六分鐘,花棍舞共有8套動作,跳下來最少也得半個小時。鮑友棣喜歡鑽研,每天回家拿著花棍排動作,她自編自舞,花棍從單花棍變成了雙花棍,動作從單套變成多套,後來她還把四套單花棍、四套雙花棍合稱為《連貫花棍》,一套打下來非常精彩。
「都是我自己在家裡先研究出來再交給別人,後來為了大家方便學習,我就編成了曲子拿出去作推廣之用。」鮑友棣說,2年多的時間裡,在自己熟練每一套打花棍的基礎上,把同類型的動作合成一套,時間也縮短成為5、6分鐘。為了方便大家練習,她還親自掏錢購置了音響。僅僅扭秧歌、舞花棍,內容太簡單,鮑友棣還親自創作整理了小節目、民歌、山歌,極大豐富了秧歌隊的表演形式,在村民中評價極高。
2005年,琅琊徐村獲得「文化示範村」、「特色文化村」雙榮譽,成為婺城區首批20個「文化示範村」和3個「特色文化村」之一,其中花棍舞被評為「特色文化」。鮑友棣也曾獲得第二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的光榮稱號。
歷經十年編山歌
在鮑友棣家中,記者看到了一本《琅琊徐山歌集》,這是鮑友棣的寶貝,從2001年開始,她走訪了近10個村莊,花了十年時間,將村民們唱的山歌編成了山歌集。「這個以後可以留給後人,讓他們不要忘記像山歌一樣的傳統文化。」鮑友棣說。
說起自己為什麼會對山歌這麼感興趣,鮑友棣依稀記得小時候自己總是跟著一個喜歡唱歌的姨媽,白天姨媽種菜採茶唱著山歌,晚上做茶葉時還是唱著山歌,鮑友棣聽著覺得好聽極了。後來,回到家裡,恰巧嬸嬸也會唱很多山歌,鮑友棣就成了嬸嬸的「小尾巴」,跟著嬸嬸她又學會了不少山歌。鮑友棣說,自從聽見了山歌后,她便愛上了唱山歌。在琅琊的田野裡、山坡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鮑友棣飛揚的山歌聲。
山歌是金華地區廣大農村人民在山野湖河勞作行舟或在屋前棚下休憩時,為舒心解悶自娛時演唱的一種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表達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小曲,在金華當地極為普遍。鮑友棣唱的山歌,短的三、五句,長的達四、五十句,所唱的山歌題材廣泛,包括愛情、生活、勵志,比如《妹勸哥》、《大妹哥》、《勸賭歌》等等,聽一支歌就像聽一個故事,而且大多合轍押韻,和諧悅耳,通俗易懂。這些山歌除了記錄琅琊當地的民風民俗外,有一些歌詞鮑友棣覺得不合適,她就一邊整理,一邊對它們進行改編。
鮑友棣的老伴徐康有告訴記者,近10個村子、30多位會唱山歌的村民都是鮑友棣自己走路去拜訪的,買點糖棗等糕點送給村民,再請別人唱歌給自己聽,給每首歌都錄音,錄完音了再回來整理成曲子。問及為什麼這麼不辭辛苦去記錄成曲子,鮑友棣說:「聽到山歌我就很開心,能把山歌編成曲子,以後就不會失傳了,很有意義。」
如今,琅琊鎮琅琊徐村已經舉辦了4次民歌會:2000年2月,在琅峰山首次舉辦琅峰山下民歌會,吟唱民歌15首;同年4月,在鐵店古窯址上再次舉辦「古窯址上唱古謠」,吟唱民歌18首;第三次大型民歌吟唱會於2007年8月在琅峰山下舉行;2010年12月,第四次民歌吟唱會在琅峰山下舉辦,30多位歌手吟唱了28首民歌,還邀請了竹馬的山歌手一起演唱,進行交流互動。
如今,鮑友棣雖年事已高,但仍經常前往琅琊鎮老年大學組織文藝活動,採訪過程中,說起那些歲月,鮑友棣至今記憶猶新,說著說著,在老伴徐康有拉二胡伴奏的氛圍下,鮑友棣也唱起了她編寫的山歌,精神矍鑠、笑容滿面,她說希望自己能把山歌唱給更多的人聽。
責任編輯:方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