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超酷鵝鵝曹 神經現實

在密西西比州的森林市裡,有位老人過著模範般的「退休生活」。

他今年八十六歲了,身體還算硬朗,經常出門兜風。他還是個旅行達人——很有可能是當地旅行經歷最豐富的人。國內國外的旅遊景點幾乎全去了個遍,坐過好幾次遊輪,甚至還參加過一次非洲的遊獵旅行。

但他最喜歡的還是每天去鎮上的鄉村俱樂部打高爾夫。俱樂部裡的工作人員已經養成了習慣:到了每天下午四點半,就會有輛凱迪拉克緩緩駛入停車場——他又是如約而至。

就是這樣一個標準的鄰家富閒老爺爺,將國際知名雜誌《大西洋月刊》的記者吸引到密西西比州這個人口從來沒有超過一萬的小城市,並採寫了一篇近萬字的深度報導。

原因很簡單:他是美國第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

那一年,距離美國精神科醫師裡奧· 康納(Leo Kanner)第一次提出自閉症這個概念已經過去了67年。

在那篇題被盛讚為奠定了當代自閉症研究基礎的論文裡,裡奧·康納通過對11個年齡不同、症狀各異的小病人的了解觀察,得出結論:這些小病人所呈現的極端自閉,強迫,刻板,回聲性言語等症狀,應該被總結歸納成一個新的發育障礙——自閉症。

- Leo Kanner -

雖然早在一戰之前,「自閉的」 這個形容詞就已經被德國的精神病醫生厄根·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發明出來,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形容詞僅用來描述嚴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之一。而且,在二十世紀的前半葉,主流的兒童精神科診斷都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之上。他們認為「兒童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由於嬰幼兒病態地沉浸在幻想當中,喪失與了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與當時的主流不同的是,裡奧· 康納在他1943年的那篇文章中,呈現了一種新的描述兒童精神疾病的研究方法:將重點放在這些孩子們可觀察到的行為上的異常。

而這篇論文裡記錄的第一個案例唐納德·T, 就是後來的唐納德·格雷·特裡普雷特(Donald Grey Triplett)。

1971年,當年那個小男孩眨眼間已經是個38歲的成年男人。裡奧· 康納又發表了一篇論文,跟蹤記載了當年那些被他報導的孩子們,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唐納德。

唐納德後來回到了家,去上了高中。在那個小城市的高中裡,大家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稍微有點古怪的小男孩。再後來,他考取了大學,在大學裡主修法語,加入了兄弟會,是合唱團的成員。大學畢業後,他在當地的一家小銀行裡做櫃員,算是有了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

唐納德·格雷·特裡普雷特

Donald Grey Triplett

但是和他同時出現在一篇論文裡的其他孩子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在這十一個孩子裡,除去有兩個失去音訊以外:

有兩個孩子發展出了較嚴重的癲癇,其中一個在1966年不幸去世,另一個常年住院。

有四個孩子被送進精神病院。在無效的治療與更嚴重的社會隔絕作用下,他們的狀況不斷惡化,智商測試的結果愈來愈糟。在住院之前本來還聰慧,在某些方面有著過人才能的他們, 後來的智商測試都墜落到了低能弱智或者無能的水平。

剩下的兩個孩子情況稍好一些:一個始終沒有學會說話,被寄養在農場,但平常能稍稍幫上忙。另外一個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了音樂和攝影,畢業之後在父母的照顧下學會了用複印機,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不過仍然需要父母的照顧。

在這十一個孩子中,只有唐納德,仍然生活在密西西比州森林市。他在父母把他養大的老房子裡,過著平靜、充實、獨立的晚年生活。

儘管使用」幸運「這樣的詞來形容自閉譜系症障礙人群帶有一種極為殘酷的諷刺感,但這當時十一個一起確診的孩子在之後人生的大相逕庭,也總讓人忍不住想感慨命運之戲謔。

在1971年的那篇跟蹤報導裡,裡奧醫生把唐納德的成功歸功於他童年時曾臨時照顧他的一對農場夫婦。裡奧後來寫道,他們很有智慧地「利用」了唐納德身上由自閉症帶來的刻板行為。既然唐納德喜歡做重複單調的事情,還喜歡數數,那就讓唐納德去耕地,一壟一壟地耕,耕完再數,這樣一來,小唐納德至少仍然與社會保持著一定的接觸,避免了過早就與社會脫節的不幸。

疊罐子的男孩:18個月大的自閉症男孩奎恩表現出強迫性疊罐行為。

Nancy J Price

可是唐納德的幸運僅此而已嗎?

在大西洋報2010年對唐納德的採訪裡,記者們轉述了當地一位居民這樣的評價:「在這個南方小城裡,如果你又窮又古怪,那你就個瘋子;但如果你又有錢又古怪的話,那你充其量就是有點兒奇怪。」唐納德出生於一個富足的律師家庭。他所就職的銀行,就是由他家管理經營的家庭銀行。他父母在去世之前,已為唐納德設下一筆豐厚的信託基金,足以支持唐納德衣食無憂地度過晚年。

他有一個無比支持他、幫助他的家庭。他的父親在第一次會見裡奧康納之前,就寄去了一封長達三十頁、密密麻麻的信,以律師職業的一絲不苟記述了唐納德生活中的各式各樣的細節。他的母親,一位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極為罕見的擁有大學文憑的女性,也帶著唐納德四處奔波求醫,試圖尋找可能的解藥。他現在的監護人,唐納德的弟弟,在大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每周日都會騰出時間和唐納德一起共進晚餐,來陪陪這個自閉症的老人。

森林市的友好的環境也起到功不可沒的作用。不置可否,唐納德家豐厚的家底與在當地德高望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給唐納德的生活環境減去了不少困難。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當地人包容善良,他們的體諒與理解,給唐納德的生活裡增加了無數閃光點。 大西洋報的記者後來回憶道,當時報導團隊在森林市尋找唐納德時還被當地居民警告威脅:「嘿,如果你們敢做出什麼傷害到唐的事兒,我們可知道怎麼找到你們。」

2014年,在一篇英美兩國合作的一篇論文裡,研究人員估算了自閉症患者一生的總體花銷。數據表明,一個同時具有自閉症和智力障礙的人在美國或者英國生活一輩子的花銷分別為240萬美元和150萬英鎊。而對於那些像唐納德這樣沒有智力障礙的高功能自閉症來說,他們一生的花銷也至少要在140萬美元和92萬美元以上。這些費用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源於童年時期的特殊教育支出,其次是這些孩子成年之後僱傭的護工、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等等。

除了這些顯性花銷之外,在對自閉症患者一生的花銷估算中,研究人員還囊括了隱形花銷:對於父母生產力的負面影響。很多家長為了照顧自己的自閉症孩子,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照顧孩子上來。

幾年前,來自臺灣的研究人員曾走訪調查了當地151個至少擁有一名自閉症患兒的家庭。他們發現,自閉症患者的母親受到的負面影響非常顯著,更甚於父親。 與健康家庭中母親78.3%的就業率相比,自閉症患者家庭的母親中有穩定工作的只有30.2%。除此之外,這些患兒的母親們不僅表露出更低的婚姻滿意度,而且還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強迫、人際敏感等心理病症。

這樣的影響,在一方面可以解讀女性在傳統家庭結構中所受到的壓迫被自閉症激化,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完全忽視上世紀曾在學界呼聲很高的「冰箱媽媽」理論。上世紀的一些兒童精神科醫師錯誤地認為自閉症是由於母親的冷漠所造成的,雖然今天的我們早已知道不良家庭環境絕不是引發自閉症的原因,但這樣的理論留下的陰影,仍然影響著社會輿論的走向。

近來,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自閉症患兒監護人的精神健康問題的研究綜述。作者們在篩選了包括Medline、PubMed、PsycINFO與Social Science Data等各大文獻資料庫之後,一共找到了23項符合標準的研究。這23個研究項目的作者們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不約而同地都提出對於自閉症患兒父母尋找「社會支持組織」的益處。他們發現,自閉症患兒家長成立的支持組織,不僅能給新確診的家庭帶來很多知識與資源上的幫助,同時,與擁有相似掙扎經歷的人交流,也能給這些家長帶來許多情感上的慰藉。

唐納德是第一個被確診為自閉症的孩子,但他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被確診為自閉症的孩子。他成功被社會接納、度過充實一生的經歷,也不斷地鼓舞著新確診患兒的家長:是的,這樣的人生是有可能的。

近年來,隨著診斷標準的不斷完善,社會對於自閉症的認識不斷增強,自閉症的確診率越來越高。根據最新估算,至少在北美地區,自閉症的流行程度已經從2003年提出的千分之三變成了2014年估算的每59個孩子中就有1個。

這樣高的確診率意味著在自然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很大機率已經接觸過自閉症的患者。

他可能是當年班裡那個最奇怪的同學,上課的時候總是縮在牆角,從來不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兒;他們還有可能是你老家的那個「傻子表姐」「天才書呆子表哥」,有可能是你鄰居家那個總躲躲閃閃、很少出門的大男孩兒,還有可能是你最親的人,或者就是你自己。

只是在這麼多年來,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閉症」的存在。

在現有的討論殘障問題的模型之中,受眾最廣的兩種是醫療模型(medical model)與社會模型(social model)。其中醫療模型認為需要被「解決」「修正」的是殘障人士,而社會模型則認為問題個根源在於社會:社會中的資源分配、環境設施與態度認知,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包括在自閉症譜系上的很多殘障人士和他們的家庭來說,社會模型要遠比醫療模型更要建設性與參考性。

就如同其它的科學領域一樣,生命科學與醫療科學的發展也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學家們不斷提出理論,又不斷地質疑、修正、否定理論。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許許多多與自閉症有關的風險因子,但我們仍然不知道究竟什麼才是造成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原因。

可是發病原因的迷霧,不應該同時籠罩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究竟如何享受充實人生機會」這個問題上空。

現在,國外有越來越多的劇院、電影等公共設施開始設立「感官友好」的專場,尊重自閉譜系障礙的大人與小孩;也有越來越多的世界級大公司開始有計劃地僱傭自閉譜系障礙的員工,為自閉譜系障礙人群的就業與獨立生活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也可以從自己做起:多一些善意,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

我們有理由相信事情正在變好。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有更多的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擁有像唐納德一樣的人生,雖然有些不同,但也充實、美滿而幸福的人生。

後記

這篇文章首先要特別感謝Professor Marcel Just,寫這篇文章的最初靈感也是因為這學期在和他上一節關於自閉症的課。當時那篇大西洋的報導和裡奧·康納的原文都是那節課的閱讀作業。這真的是一節很神奇的課,Just教授本人是功能性核磁共振的世界級專家,結合機器學習的算法做過很多複雜思維所對應腦活動的研究,同時也是研究自閉症領域的超級大牛。但這節課其實並不晦澀難懂,Just教授經常搖搖頭:「我們仍然一無所知。」 在課上我也能感受得到他對那些參與實驗的病人並不是那種專業科學家「冷冰冰的好奇」。他和一些病人、病人家庭都保持了很好的長期關係,甚至還邀請了一個病人到課上來給我們分享自己的故事。

當我和他說我想寫一篇關於自閉症的科普的時候,他整個人都開心得不能行,說自己非常支持科普,說自己以前帶的學生也寫,如果我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隨時去找他問。當時我就想,上那節課最大的收穫,除了是學到了很多關於自閉症的知識以外,也有很多關於如何做學問、做人的收穫。尤其是科學家的「憫」,這是以前只讀論文的我學不到的。

其次我要感謝一個朋友和羊老師。

那個朋友自己是阿斯伯格症候群。當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非常提心弔膽,一是生怕自己提供了一些什麼錯誤的信息,二是害怕有什麼誤導性的言論不夠尊重自閉症。非常感謝那個朋友耐心細緻地指出了一些我自己投射在該群體上的誤解,幫我修正了一些我自己的刻板印象。

羊老師曾有過和國內自閉症患兒家庭接觸的經驗,她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寫了很長的評論,在此想分享給大家:

「廈門本地的自閉症家庭會互相幫助,但也不太樂觀。發起者也是自閉症家庭,已經移民,管理有些混亂,交流也少。

文章舉例這個孩子的生活讓人有理由相信會變好,可能有的家庭日復一日面對的困難非常具體,看到這樣的例子他們可能會覺得要是我有那麼有錢就好了的感受吧,而不是去反思自己或者去做出一些改變。這種心情就好像如果我有錢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是自己能選擇的事情是每一天的生命。

如果是做科普給普通人看,至少我能體會到唐的幸運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和難得,來自於家人、社會的各方努力,當然還有他活到了70多歲。也會回想到我小時候的鄰居,不一定是自閉症,任何小時候覺得反常的事情需要我們有起碼的尊重,比如小時候街道經常看見的白頭髮白皮膚的孩子,手腕彎曲手指不太一樣的孩子等等。

關於自閉症的濫用,孩子內向不想回答老師問題,在學校不開心等表現,老師覺得孩子跟他沒交流腦子可能有問題,會當全班人面說誰誰誰是不是得了自閉症,請你父母帶你去醫院看病。這是我學校發生的事情。」

在近幾十年來,關於自閉症,我們知道了很多,卻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發病的原因,不了解完整的病理機制,一次又一次修正診斷手冊上的條目並不意味著一層又一層更深的理解。但這都不是不尊重這個群體的理由,不能成為「不尊重他人」 的藉口。

那個朋友也和我說,我說的情況也許適用於國外,在國內一切都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希望不能寄託得太高。我想,在現在的環境下我們能做的,是既不抱有太多希望,也絕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

作者:曹安潔

編輯:EON

參考文獻

The Atlantic, Autism’s First Child

Baio, J., Wiggins, L., Christensen, D. L., Maenner, M. J., Daniels, J., Warren, Z., … & Durkin, M. S. (2018).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 8 yea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1 Sites, United States, 2014. MMWR Surveillance Summaries, 67(6), 1.

Bleuler, E. (1950). Dementia praecox or the group of schizophrenias.

Buescher, A. V., Cidav, Z., Knapp, M., & Mandell, D. S. (2014). Cost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JAMA pediatrics, 168(8), 721-728.

Catalano, D., Holloway, L., & Mpofu, E. (2018).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for Parent Car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Practice Guidelines from a Critical Interpretive Synthesis (CIS)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5(2), 341.

Connolly, C. (2008). Tuberculosis: A Children’s Disease. In Saving Sickly Children: The Tuberculosis Preventorium in American Life, 1909-1970 (pp. 26-47).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j.ctt5hj71k.6

Evans, B. (2013). How autism became autism: The radical transformation of a central concept of child development in Britain.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26(3), 3-31.

Gau, S. S. F., Chou, M. C., Chiang, H. L., Lee, J. C., Wong, C. C., Chou, W. J., & Wu, Y. Y. (2012). Parental adjustment,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function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6(1), 263-270.

Kanner, L. (1943).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Nervous child, 2(3), 217-250.

Yeargin-Allsopp, M., Rice, C., Karapurkar, T., Doernberg, N., Boyle, C., & Murphy, C. (2003). Prevalence of autism in a US metropolitan area. Jama, 289(1), 49-55.

閱讀原文

原標題:《第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個被診斷自閉症的人
    在仔細觀察了兩個星期後,在診斷一欄寫下了「精神分裂症?」。但肯納教授非常清楚,唐納德的行為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經歷了精神分裂症典型的幻覺。他沒有看到那些看上去不存在的東西,即使他忽略了身邊那些人和某些事物。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唐納德父母又帶著唐納德拜訪了三次,但每次肯納教授都沒有給出準確的診斷。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趕快收藏吧
    孩子自閉症是很多家長都不想聽到的一個消息,但是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有自閉症了,當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時候,有些家長由於對於自閉症的不了解,會感到無助和迷茫,家長們甚至還會把原因都怪到自己身上,對於孩子自閉症家長們一般都會關心哪些問題呢?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趕快收藏吧!
    孩子自閉症是很多家長都不想聽到的一個消息,但是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有自閉症了,當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時候,有些家長由於對於自閉症的不了解,會感到無助和迷茫,家長們甚至還會把原因都怪到自己身上,對於孩子自閉症家長們一般都會關心哪些問題呢?
  • 我的孩子聰明活潑,為什麼還被診斷為自閉症?
    >當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時,很多家長都難以置信,尤其是那些看起來活潑機靈、能說會道的孩子也被診斷為自閉症,家長更是難以置信,百思不得其解。大部分人覺得自閉症的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講話,其實自閉症的診斷跟孩子的性格和是否愛說話沒有關係,能不能進行有效的社交溝通才是關鍵。
  • 當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時,這是5大問題必須弄清楚!
    當你的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時,該怎麼辦?質疑!繼續求醫診斷?尋找康復機構幹預?然而,幹預治療多久才能有效?長大後可以正常生活嗎?該不該生二胎?2.自閉症兒童幹預治療要堅持「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年齡越小的孩子,大腦可塑性越高,因此在孩子年齡小的時間進行康復治療,那麼可能短的時間內,就會取得不錯的效果。3.自閉症異質性高,不同的孩子表現不一樣,用對了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 當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時,這是5大問題必須弄清楚
    當你的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時,該怎麼辦?質疑!繼續求醫診斷?尋找康復機構幹預?然而,幹預治療多久才能有效?1.如果孩子的能力較好,那麼需要的時間可能也就短。2.自閉症兒童幹預治療要堅持「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年齡越小的孩子,大腦可塑性越高,因此在孩子年齡小的時間進行康復治療,那麼可能短的時間內,就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 美國一位近60歲男子被診斷為自閉症,自閉症各年齡診斷優缺點?
    大家印象中自閉症患者大多數是幼少兒,並有明顯的特徵,很容易辨別。Ninky的丈夫再有幾周就60歲了,上個月陪同丈夫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患有自閉症患者。經過幾個月的評估才最終確定。Ninky說我丈夫的診斷特別有趣的是他距離60歲只有幾周之遙。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後該怎麼辦?
    警惕兒童自閉症治療誤區自閉症是一種兒童廣泛性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又稱孤獨症,通常在3歲前起病,全球發病率0.02%-0.13%,多見於男童,男女比例約為4-6:1。該病會對患兒情感、語言、思維、感知覺、動作和行為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患兒表現為嚴重的社交障礙、語言障礙及刻板、重複行為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嚴重的會導致孩子生活無法融入社會、甚至終生不能自理生活。
  • 父母如何在孩子嬰兒期進行自閉症診斷?
    自閉症的治療效果跟年齡有極大的關係,一般的自閉症被發現時期基本上都集中在三歲左右,原因是父母親不具備自閉症自我診斷能力,往往耽誤了最佳介入的時期。以社會生存能力為導向的人性學原理的自閉症分為:引導期、輔導期、教導期三個階段。
  • 孩子診斷自閉症,家庭如何應對?
    【來源:教育資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自閉症領域權威專家鄒小兵教授以公益課方式迎接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每年的4月2日,是聯合國決議的「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目的以是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 那個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留下了讓我感動的一幕……
    上周班裡有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父母告訴我,孩子不來參加10月聯考了,要回家休息一段時間,甚至有可能休學,到時候看看恢復情況再說。我答應了,也很同情這個孩子。平時和同學 、老師都不交流的,悶聲不響。同學都叫他悶葫蘆,老師們也經常背後討論他,說他"怪怪的",課堂上在叫了他幾次都不回答問題後,就不再叫他回答問題了。
  • 自閉症兒童最早在什麼時候可以被診斷?
    「孩子要是沒有誤診為『發育遲緩』,而是儘早幹預,會不會能改善的更好?」馬爸爸想起兒子被耽誤的這幾年,一直心懷遺憾。相比馬爸爸,希希爸爸就幸運的多。希希在1歲半時就檢測出有自閉症傾向,從那時開始,希希爸爸就全職幹預孩子,從選擇機構、到自學幹預知識、再到積累幹預經驗,希希的能力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 孩子2歲不到就被診斷有自閉症,怎麼辦?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都慢慢接觸到了自閉症,很多家長一聽到自閉症,就噤若寒蟬,如果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那更是瞬間崩潰。那麼,假如一個孩子2歲不到就被診斷有自閉症,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我的孩子也去醫院檢查有自閉症的傾向,經過後面反覆確認,發現到最後只是感統失調,經過感統的訓練,現在已經基本上恢復到一個正常孩子的樣子。醫院檢查的不一定就是對的,我說下我孩子的情況。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我該如何幹預?
    被醫院確診為疑似自閉症或自閉症、自閉症傾向,醫生就會建議家長幹預。很多家長這時會很迷茫,第一次聽說自閉症,不知道該如何幹預。現在小編就早期幹預和感統訓練方面提供一些容易操作的居家幹預方案。首先要認識自閉症並改善身體的生理健康。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廣泛性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它的病因目前仍未查明。
  • 正確診斷自閉症的方法
    正確診斷自閉症的方法 時間:2020-12-15 17:16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現在自閉症患兒高頻繁的發生,讓家長們擔心不已,許多的孩子們患有了自閉症這種疾病,家長們對於這種要足夠的重視,這種疾病會嚴重的影響孩子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 大腦掃描有助於提前診斷自閉症?美國科學家的結論是肯定的
    自閉症醫學認識的演進:從「冰箱理論」到大腦發育障礙生於1933年的唐納德·格雷·特裡普利特(Donald Gray Triplett)是世界上第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症的人。還是孩子的時候,唐納德不喜歡和人交流,被認為不拿正眼看人。他的世界裡,「YES」這個單詞代表著被父親高高地舉起來。
  • 自閉症家長必讀: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壓在頭上的七大問題詳解
    文|星悟說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發育遲緩後,擺在父母面前的問題,如:送孩子去機構幹預,還是自己在家進行幹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專業知識不夠,能不能干預好孩子?家庭幹預優勢:自閉症的核心症狀是社交障礙,與父母的交流互動是兒童社交發展軌跡中的第一個腳印;社交幹預強調一對一、面對面、快樂、密集的互動,家庭中更容易掌握和操作;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後,以下幾種方法,告訴你要如何治療?
    小編認為,在治療自閉症之前,我們首先要對自閉症進行診斷。自閉症的診斷有專門的具體標準,專家會觀察孩子是否符合這些標準。概要如下: 非口頭語言(眼神交流、臉部表情、姿態和手勢)、夥伴關係、與他人互動和情感交流方面的社交缺損。
  • 自閉症的孩子最早幾歲可以診斷,兩歲可以嗎?
    自閉症的孩子最早幾歲可以診斷,兩歲可以嗎?自閉症孩子的診斷,一般來說要在三歲以後,醫院才會給出明確的自閉症診斷證明,3歲才能確診自閉症並不意味著要3歲以後才能做康復訓練,幹預還是越早效果越好。其原因有三方面:1、三歲以前孩子的發育情況還不太明顯。
  • 自閉症的症狀及最新診斷資訊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於2012年的報告,每88名兒童就有一位為自閉症患者,當中以男童居多,約為女童的5倍。而2012年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全球的自閉症廣泛性為10,000人中有62人確診為自閉症 (Elsabbagh et al.,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