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河東古城,被譽為「華夏之根、誠信之邦、
大運之城」,是全國十大魅力城市之一。這裡人文薈萃,英賢輩出,文化燦爛,商業繁榮,大運集團有限公司就是深植於這片沃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通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大運集團從一個十幾平米的小門店,發展成為擁有25個全資子公司、3個分公司、1個控股公司、10000多個營銷服務網點,集商用車、摩託車研發、製造、銷售、服務及國際貿易,房地產開發等為一體的跨地區、跨行業、多元化發展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位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山西省百強民營企業之列。大運集團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緊跟市場經濟發展潮流,堅持科學發展理念,致力於自主品牌的精心打造和持續升級,實現了從摩託車到汽車的產業轉型歷程,走出了一條馭勢而動的產業轉型和品牌建設之路,在「風馳天下」的追夢路上破浪前行!
說起大運集團的創業歷史,必然要從集團董事長遠勤山「千裡走單騎」的故事開始。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號巨輪剛剛起航,摩託車這種交通工具在內陸一些大城市還不多見,對於山西運城這個以農業為主業的內陸城市來說尤為如此,走在「自行車」王國的大街小巷,想要找到一輛摩託車,真可謂是萬裡挑一的奢侈品。然而,當時年輕的遠勤山卻從中發現了商機,他敏銳的感覺到,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富民政策將會越變越好,摩託車必然會走進尋常百姓之家,這不正是發家致富的好機會嗎?於是,1987年,年僅19歲的遠勤山從親友處籌借了幾千元本錢,一路風餐露宿,不遠千裡從廣州騎回一輛摩託車,然後轉賣,從中賺取微薄的差價,通過這樣一輛接一輛、一趟接一趟的艱辛歷程,遠勤山獲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並以此為基礎,在運城開了一家摩託車修理鋪,進行摩託車零售、維修業務,就此開啟了大運集團的創業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大運集團已經在太原、蘭州、廣州、鄭州、成都等十餘個省市設立了分公司和辦事處,經營面積達28000平方米,經銷本田、山葉、鈴木、天馬等7大系列品牌,主營業務包括摩託車零售、批發、售後服務、配件供應,摩託車銷售業務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開展的如火如荼。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各類產品的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全國的摩託車市場遭遇了一場銷售區域整頓「寒流」,各摩託車廠家根據自身利益需求,開始逐步調整對經銷商的政策支持,並不斷縮小經銷商的代理區域範圍,這樣一來,摩託車銷售利潤大幅下降,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身處「寒流」的遠勤山深刻地認識到,企業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轉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這對於單純摩託車經銷來講,絕對是一次革命!
1998年,遠勤山和他的團隊南下廣州,先後成立了廣州市大陽摩託車有限公司和廣州大運摩託車有限公司,從此,大運集團開始涉足摩託車研發、設計和生產,實現了由「賣」摩託車到「造」摩託車質的躍升。經過幾年的努力拼搏,建成了國內一流的摩託車及發動機生產線,生產40多種型號、200多個品種的「大運」「大陽」牌摩託車,形成了年產150萬輛整車和200萬臺發動機的規模,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內摩託車行業的技術、供應、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摩託車產能大幅提升,國內市場迅速飽和,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短期來看還能實現市場利潤的增長,但從長遠來看,如果仍然把摩託車當成企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企業發展必將停滯不前。大運該往何處走?這一次,大運集團把轉型的目光投向了汽車製造業。
2004年,遠勤山決定在他的家鄉——山西運城籌建重卡生產項目。
這個決定在當時受到了許多質疑。而在此以前,山西的汽車產業基礎幾乎為零,幾次在汽車製造方面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更何況是一個民營企業,能把重卡這樣的大產業做大做強嗎?面對這些疑問,遠勤山通過對中國重卡行業的發展前景及企業自身的實際條件進行詳細分析,認為大運進軍重卡製造行業的時機已經成熟,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方面,大運集團戰略條件已經具備。首先,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政治安定,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有好的發展大環境,這就好比有充足的陽光、雨露,一粒好的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其次,重卡又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和市場規模的好項目,和摩託車相比,摩託車只能薄利多銷,重卡卻是貢獻大戶,打個比方,200萬輛摩託車才能創造100多億的產值,10萬輛重卡就能創造300億的產值,更重要的是,重卡是一種生產資料,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賺錢機會,投資這個行業不僅有很大的經濟效益,還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第三,民營企業靈活的體制機制優勢,也給大運重卡參與市場競爭帶來了充足的信心。國有重卡企業雖然經營積累深厚,規模大,但在遠勤山看來,民營重卡企業依然大有可為:「國有企業很強勢,但也存在諸多體制機制的弊端,雖然他們也在不斷改制,但要改好最少還得三五年,而民營企業可以抓住這三五年機遇,趁他們還跑得不快的時候快速壯大起來」。
第二方面,大運集團戰術思路科學完備。首先要把產品質量做好,培育核心技術競爭力;其次是做好售後服務,做到服務的全方位無縫對接;然後是做好廣告宣傳;最後是堅持「多贏」思想,就是要讓大運的合作夥伴賺錢,讓大家共同把汽車產業做大做強。
就這樣,大運集團開始了自己的「重卡製造夢」,經過四年多的籌備,大運重卡在2009年10月26日正式投產,填補了山西自主生產重卡的空白。2009年,他們又收購了四川銀河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成都大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在中國卡車之都——湖北十堰市成立了湖北大運汽車有限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卡車產業布局。
大運重卡自投產以來,呈現出年均30%增長率的產銷兩旺的發展態勢,創造了重卡投產前六年產銷量增長率、市場佔有增長率等多個行業第一的奇蹟。目前大運重卡已成功躋身中國重卡行業第八名,主要產品牽引車已進入行業前六名,成為中國民營重卡企業的代表。
郝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