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隨便,懶得管你」,老實說,是一句氣話,但卻讓孩子的頂嘴、不理睬、不耐煩給得逞了。
我曾經在餐廳看過一位爸爸,孩子哭鬧著要看手機,因為安撫不了哭鬧聲,最後說了一句「算了,拿去啦!懶得管你」,後來,一直到我離開後,孩子的眼睛都沒有離開螢幕。
我也曾經聽過一位媽媽在演講後問我,她要求孩子把吃完飯的碗放到廚房裡洗掉,一直提醒、一直念,講到自己都火大了,忍不住說出這句話:「算了,懶得管你啦,連拿個碗都要三催四請,以後有什麼事情,都不要來找我,」烙完狠話後,晚上孩子睡著了,媽媽默默的把碗拿進去洗掉了,這位媽媽只跟我說:「不然,怎麼辦?!」
甚至,我知道現在很多初中生的家長,面對情緒更大的青春期,許多時候,為了「家和萬事興」,對於孩子的態度與行徑,時常呈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算了,懶得管你」的相處姿態。
個性,是天生的;品格,肯定是後天的教養而來的,倘若孩子現在的行為是20歲時做的,我們會接受嗎?!如果不接受,請從現在開始就要教他,因為,孩子的行為並不會隨著長大而自動變好,必須要加上教養才會,當然,不同的年紀,要用不同的有效教養方法。
如何說出『有效教養』
最基本的有效教養說法,就是『提醒底線』+『告知關聯後果』
提醒底線:我們規定出或是跟孩子討論出,去做這件事情的「精準時間點」與「準確段落點」。
例如:「爸爸知道你好想要玩手機,但是剛剛已經玩過了,所以不會再給你玩了,爸爸陪你哭5分鐘喔,你哭完了,我們一起來畫畫啊,」、「媽媽知道你們在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吃完碗,要自己拿進去廚房洗好,請你們最晚在洗澡前做完」。
告知關聯後果:提醒孩子,如果他不做的話,相關聯的後果是什麼,此後果要與事件有因果關係,而且說出之前,要先想一想自己是否能真的做到,最後,說出口了,請務必要堅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