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現實中,有不少孩子的行為表現讓父母感到特別的頭疼,活潑好動是他們的顯著特徵,這不由得讓一些爸爸媽媽隱隱生出一絲絲的擔憂: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其實,孩子活潑好動,甚至注意力不集中,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也就是說,這些孩子至多算是「好動」,和「多動症」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是他們對周遭世界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已。
01 孩子好動與多動症傻傻分不清,這4種不同是區分關鍵
不少父母在面對「好動」孩子與「多動症」孩子,經常傻傻分不清,不是把「好動」孩子當成了「多動症」孩子,就是對「多動症」孩子視而不見。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很容易導致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走偏了方向。
根據兒童心理學專家的意見,6歲以後的孩子才能進行是否是多動症的診斷,所以請父母先別急著拿孩子對號入座。要區分孩子是「正常好動」還是「多動症」,父母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綜合觀察判斷。以下四種不同是區分「好動」和「多動症」的關鍵。
區別一:兩者發生的年齡不同
孩子「好動」多半是在幼兒時期表現得較為明顯,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好動現象會逐漸變少直至消失;而「多動症」大多發生在嬰幼兒時期、童年時期,甚至是青少年時期,並且不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有明顯的改善。
區別二:注意力與興趣關係的不同
正常好動的孩子,雖然有時也會一刻不停地動,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從表面上來看和「多動症」很相像,但「好動」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一旦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注意力就能快速集中和遷移到這件事上。
而「多動症」孩子就完全不是這樣,他們幾乎沒有什麼興趣愛好,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幹擾,對待任何事情都很難做到集中注意力,總是半途而廢或者頻繁轉換到其他事情上去。既坐不住,也靜不下心。
區別三:行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不同
「好動」的孩子,做事更具目的性和計劃性。體現在對待學習和玩的方面,他們能合理安排好學習和玩這兩件事,比如先把學習任務完成之後,再去玩耍。
而「多動症」的孩子,其行動就通常是衝動式,雜亂無章的,做任何事都是有始無終。
區別四:自我控制能力不同
好動的孩子和多動症孩子在自我控制力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區別。簡單來說,「好動」孩子可能在自己家裡、或者熟悉的人面前會活潑好動,但在莊重、嚴肅的正式公共場合下和在陌生的環境中,比如參加學校升旗儀式等,具有一定的自控力,一般都會接受父母的管教,安分守己,懂得約束自己的言行,很少會在公共場合下亂吵亂鬧的。
而「多動症」孩子就很明顯不是這樣了,極其缺乏自控能力,情緒很不穩定,極易衝動,也不大容易接受父母的管教。就算是在莊重、嚴肅和陌生的場合下,他們照樣我行我素,經常不分場合大吵大鬧等。
02 對「好動」孩子和「多動症」要分別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對大多數好動的孩子而言,通過父母的正確引導,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要想讓好動的孩子安靜如常,父母可以這樣做:
1.鼓勵好動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學會照顧自己,經常參與家務勞動等,讓孩子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
2.給孩子足夠的運動機會。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經常開展一些適度的運動,讓孩子發洩過剩的精力,做到動靜平衡。
3.引導好動孩子開展一些培養專注力的遊戲。等到孩子運動夠了,父母就可以再引入拼圖、搭積木、穿珠子等靜態類型的遊戲,通過這些遊戲來延長孩子的耐力,增強孩子做事的專注力。
4.合理安排「好動」孩子的生活作息時間。好動的孩子往往在日常作息時間有所變動時,其好動症狀就會加劇,常常引發他們興奮過度。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並要求孩子認真執行,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作息時間變動導致孩子自控力下降狀況的發生。
結語:
總之,好動是孩子的天然屬性之一,我們完全不需要過於擔憂,相反,應該要學會坦誠地接受它,並通過各種途徑來慢慢化解它。而對「多動症」的孩子,則需要進行適當的醫學幹預,幫助他們改善多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