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的爸爸媽媽
可能對「多動症」這個名詞並不陌生
那麼,看到孩子
上躥下跳、調皮搗蛋、上課不聽、作業拖拉
你是否懷疑過他是多動症?
是否清楚多動症要到醫院治療?
說到治療,家長們內心都有套診療方案
——聽別人說
聽別人說多動症孩子長大自然就好了
聽別人說多動症孩子聰明智商高
聽別人說安靜的娃不會是多動症
……
嗯?真是這樣嗎?
你還有多少對「多動症」的錯誤認識?
今天就由我院發育行為門診張學群主任
為大家講解一下多動症相關吧!
1.謠言:孩子安靜就不是多動症
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怎麼會是多動症?多動症不應該是上躥下跳一刻都停不下來的樣子嗎?
是的,沒錯,這些是多動症的表現,但不知道家長對下面這則當時引起熱議的新聞有沒有印象——
2017年10月,杭州一名三年級小女孩小娟智商130,卻無法取得好的學習成績,醫生分析她的日常表現時了解到,她會在上課時不露痕跡的開小差、走神,作業經常拖到最後一分鐘完成,安靜坐在書桌上做作業的同時,注意力會同時分散在很多事情上。再經過醫生的一系列專業測試,得出的診斷結果是這個安靜聽話的小姑娘患有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症。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有點顛覆自己的認知?
因為家長們往往認為多動症兒童首先就是「多動」的特點,但醫學上將多動症分為注意力缺陷、多動衝動、多動+注意力缺陷這三種類型。按照此標準,看起來很安靜但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常走神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多動症。
所以,多動症不僅僅是熊孩子的「專利」,那些看起來安安靜靜的孩子,也可能是多動症,這種情況女孩多見。
2.謠言:多動就是多動症
去年12月份,有一個九歲的男孩被媽媽帶來看診,說是課堂上走神、小動作不斷,有時拿同學的物品主動挑事,跟同學處得不好。
在候診區,我們就注意到,這個男孩一直比較僵硬地以同一姿勢坐在沙發上,但他的手在不停地搓沙發,揪布料,腳在蹭或輕踢沙發邊角,確實一刻沒閒著。
問診時這個孩子特別愛說話,語言邏輯性和用詞的精煉雖不夠好,但他特別想表達,說到高興處,站起來在診室裡一邊走一邊東摸摸,西碰碰。
這個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應該是多動症了是吧,但後續檢查結果告訴我們,孩子並不是多動症,只是多動。
多動並不一定是多動症,多動症兒童的好動是病理的、不分場合的,做事情往往沒有目的性,在動作協調、記憶辨認上有不足,為了避免給孩子亂貼多動症的「標籤」影響孩子,或是不耽擱孩子治療,家長可以早早諮詢。
3.謠言:長大了自然就不多動了
幾乎一半以上的家長都對此「深信不疑」。
事實上,多動症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如果不及時幹預,50%-70%會持續到孩子的青春期,30%-50%的孩子成年後仍然受其困擾。
就像我兩年前接觸到的一位20歲的多動症患者,小時候因為條件原因,沒能接受治療,現在已經步入社會,做起事情來比較衝動,很少會前思後想,單憑一時高興行事,出了事又感到萬分後悔,但卻不會總結經驗,下次照舊,還有閃婚但又很快一拍兩散的經歷,衝動消費投資、超速駕車、自律性差等也是常有的現象。
如果能夠得到及時規範的治療,這位成人患者在青春期前會有康復的可能。家長們要清楚,臨床上之所以強調早診早治,是因為多動症兒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活動過度,他們的學習成績往往不佳,並因此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進而引發情緒甚至人格問題,影響一生。
4.謠言:娃能夠專心看電視玩玩具,就是太活潑,寫作業拖拉,不是多動症
很多家長會反映,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專心,可以堅持很久,但一說到學習,就讓人上火,這算不算呢?
小松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看電視玩電子產品非常專注,但一到寫作業就磨磨蹭蹭東張西望,上課時自己不聽還影響別人,被家長投訴,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看看是不是多動症,媽媽第二天就帶小松到了醫院,被診斷為多動症。
對診斷結果媽媽不相信,就將小松帶過來讓我看看,將問診及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估後,小松確實是多動症。
這是為什麼呢?明明小松也能很專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去詢問,孩子喜歡的事情究竟是什麼?看電視、玩手機還是搭積木,或者是看課外書、畫畫?我們現在來逐個分析一下。
看電視、玩手機時候的注意力,我們叫被動注意力,也就是說並不太需要付出主動的努力,只是被吸引了,導致看上去很專注而已,這個時候的專注力沒有什麼建設性,尤其是玩電腦以及現在玩一些ipad遊戲,主要是被豐富的顏色、圖案刺激,吸引了注意力而已,實際上大腦的功能並沒有調動起來,儘管孩子看上去很專心,在玩遊戲的時候,看上去非常的敏捷,專注度非常的高,但實際上大腦的主要功能,完全沒有被調動。
一般來說的注意力,是在面對不太感興趣,甚至可能有些枯燥,但是深知是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的時候,靠自己的主觀的努力來維持的注意力,專心於手頭的事情上,爭取不去神遊太虛或者三心二意,在孩子身上來說,多數就是上課聽講和完成作業的時候。
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家長們一定要抱有正確的態度,發現孩子比較多動時,可以帶孩子做個檢查,若確診,則積極配合治療,若不是多動症,可根據醫生建議的進行幹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