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來闢謠丨多動症標籤別亂貼 看看這幾個謠言你信了幾個

2020-12-12 健康界

家有「熊孩子」的爸爸媽媽

可能對「多動症」這個名詞並不陌生

那麼,看到孩子

上躥下跳、調皮搗蛋、上課不聽、作業拖拉

你是否懷疑過他是多動症?

是否清楚多動症要到醫院治療?

說到治療,家長們內心都有套診療方案

——聽別人說

聽別人說多動症孩子長大自然就好了

聽別人說多動症孩子聰明智商高

聽別人說安靜的娃不會是多動症

……

嗯?真是這樣嗎?

你還有多少對「多動症」的錯誤認識?

今天就由我院發育行為門診張學群主任

為大家講解一下多動症相關吧!

1.謠言:孩子安靜就不是多動症

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怎麼會是多動症?多動症不應該是上躥下跳一刻都停不下來的樣子嗎?

是的,沒錯,這些是多動症的表現,但不知道家長對下面這則當時引起熱議的新聞有沒有印象——

2017年10月,杭州一名三年級小女孩小娟智商130,卻無法取得好的學習成績,醫生分析她的日常表現時了解到,她會在上課時不露痕跡的開小差、走神,作業經常拖到最後一分鐘完成,安靜坐在書桌上做作業的同時,注意力會同時分散在很多事情上。再經過醫生的一系列專業測試,得出的診斷結果是這個安靜聽話的小姑娘患有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症。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有點顛覆自己的認知?

因為家長們往往認為多動症兒童首先就是「多動」的特點,但醫學上將多動症分為注意力缺陷、多動衝動、多動+注意力缺陷這三種類型。按照此標準,看起來很安靜但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常走神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多動症。

所以,多動症不僅僅是熊孩子的「專利」,那些看起來安安靜靜的孩子,也可能是多動症,這種情況女孩多見。

2.謠言:多動就是多動症

去年12月份,有一個九歲的男孩被媽媽帶來看診,說是課堂上走神、小動作不斷,有時拿同學的物品主動挑事,跟同學處得不好。

在候診區,我們就注意到,這個男孩一直比較僵硬地以同一姿勢坐在沙發上,但他的手在不停地搓沙發,揪布料,腳在蹭或輕踢沙發邊角,確實一刻沒閒著。

問診時這個孩子特別愛說話,語言邏輯性和用詞的精煉雖不夠好,但他特別想表達,說到高興處,站起來在診室裡一邊走一邊東摸摸,西碰碰。

這個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應該是多動症了是吧,但後續檢查結果告訴我們,孩子並不是多動症,只是多動。

多動並不一定是多動症,多動症兒童的好動是病理的、不分場合的,做事情往往沒有目的性,在動作協調、記憶辨認上有不足,為了避免給孩子亂貼多動症的「標籤」影響孩子,或是不耽擱孩子治療,家長可以早早諮詢。

3.謠言:長大了自然就不多動了

幾乎一半以上的家長都對此「深信不疑」。

事實上,多動症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如果不及時幹預,50%-70%會持續到孩子的青春期,30%-50%的孩子成年後仍然受其困擾。

就像我兩年前接觸到的一位20歲的多動症患者,小時候因為條件原因,沒能接受治療,現在已經步入社會,做起事情來比較衝動,很少會前思後想,單憑一時高興行事,出了事又感到萬分後悔,但卻不會總結經驗,下次照舊,還有閃婚但又很快一拍兩散的經歷,衝動消費投資、超速駕車、自律性差等也是常有的現象。

如果能夠得到及時規範的治療,這位成人患者在青春期前會有康復的可能。家長們要清楚,臨床上之所以強調早診早治,是因為多動症兒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活動過度,他們的學習成績往往不佳,並因此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進而引發情緒甚至人格問題,影響一生。

4.謠言:娃能夠專心看電視玩玩具,就是太活潑,寫作業拖拉,不是多動症

很多家長會反映,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專心,可以堅持很久,但一說到學習,就讓人上火,這算不算呢?

小松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看電視玩電子產品非常專注,但一到寫作業就磨磨蹭蹭東張西望,上課時自己不聽還影響別人,被家長投訴,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看看是不是多動症,媽媽第二天就帶小松到了醫院,被診斷為多動症。

對診斷結果媽媽不相信,就將小松帶過來讓我看看,將問診及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估後,小松確實是多動症。

這是為什麼呢?明明小松也能很專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去詢問,孩子喜歡的事情究竟是什麼?看電視、玩手機還是搭積木,或者是看課外書、畫畫?我們現在來逐個分析一下。

看電視、玩手機時候的注意力,我們叫被動注意力,也就是說並不太需要付出主動的努力,只是被吸引了,導致看上去很專注而已,這個時候的專注力沒有什麼建設性,尤其是玩電腦以及現在玩一些ipad遊戲,主要是被豐富的顏色、圖案刺激,吸引了注意力而已,實際上大腦的功能並沒有調動起來,儘管孩子看上去很專心,在玩遊戲的時候,看上去非常的敏捷,專注度非常的高,但實際上大腦的主要功能,完全沒有被調動。

一般來說的注意力,是在面對不太感興趣,甚至可能有些枯燥,但是深知是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的時候,靠自己的主觀的努力來維持的注意力,專心於手頭的事情上,爭取不去神遊太虛或者三心二意,在孩子身上來說,多數就是上課聽講和完成作業的時候。

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家長們一定要抱有正確的態度,發現孩子比較多動時,可以帶孩子做個檢查,若確診,則積極配合治療,若不是多動症,可根據醫生建議的進行幹預指導。

相關焦點

  • 【網絡闢謠】這幾個關於寵物的謠言,你信了嗎?
    【網絡闢謠】這幾個關於寵物的謠言,你信了嗎?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藍色字關注「網信豐潤
  • 蜀黍闢謠丨重慶機場有轎車暴力抗拒執法?謠言!別信!
    蜀黍闢謠丨重慶機場有轎車暴力抗拒執法?謠言!別信!謠言!別信!▼往期精彩內容▼原標題:《蜀黍闢謠丨重慶機場有轎車暴力抗拒執法?謠言!別信!》
  • 闢謠:喝千滾水易致癌?這幾個謠言,別信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大眾獲取信息方式多元化,人們越來越信賴網上的零碎知識,在我們的朋友圈,經常會被各種健康說法刷屏,很多時候都難以辨別它的真偽,正是因為如果,一些有關健康的謠言便以訛傳訛,把許多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實際上這些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謠言,比如大多數人信以為真的喝千滾水易致癌
  • 闢謠!這些疫情謠言千萬別信!
    謠言鍾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假鍾南山院士並未給出鹽水漱口防病毒的建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經闢謠。在生活中我們用鹽來防腐是利用了滲透壓差的原理,即當用高濃度鹽水時,細胞內相對低濃度的細胞質會向高濃度的細胞外發生轉移,從而導致細胞脫水、死亡。但是指望用淡鹽水漱口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是不現實的。第一,冠狀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黏膜侵入人體,漱口清潔的是消化道,從解剖部位來說是南轅北轍。
  • 【網絡謠言粉碎機】短視頻丨筷子和案板幾個月不換就會有黃麴黴素?
    【網絡謠言粉碎機】短視頻丨筷子和案板幾個月不換就會有黃麴黴素?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
  • 不要給孩子亂貼多動症標籤
    那麼,家長也不必過分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調皮好動並不等同於多動症!那到底孩子是活潑好動,還是多動症呢?家長可以從這4個方面來觀察,切莫給孩子亂貼標籤:一.自控能力的強弱對於多動症孩子而言,注意力差,自控能力很差,光靠打罵和口頭警告,並不能讓他們的情況有所好轉!
  • 4個最容易上當的育兒謠言,你信了幾個
    昨天遇到琳琳,看她一臉不高興的在逛超市,就過去找她搭訕「今天你怎麼一個人出來了?不用帶寶寶嗎?」,她嘆了口氣說「別提了,我和老公吵架了,我婆婆最近來我家住兩天,結果我今天看到她竟然用布條綁著孩子的腿,還非要說這可以預防寶寶得O型腿,我就反駁了婆婆兩句,沒想到我老公就開始批評我語氣不好,氣的我就自己出門了」。聽完之後,我就明白了,就是那些育兒謠言害了人,其實老人也是為了孩子好,只不過信了那些不科學的做法,才會造成這種情況。
  • 調皮就是多動症、成績差是感統失調、內向是自閉症?出版社心理學編輯:別亂貼標籤
    「你的孩子怎麼那麼皮,去查查多動症吧!」「孩子這是感統失調啊,得治!」隨著心理學的普及,不少家長的耳邊也經常出現類似的專業術語,但在今天(8月12日)上海書展華東師大出版社的現場交流中,兩位資深心理學專業編輯提醒家長,謹慎分辨這類「術語」,否則很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反作用。
  • 【網絡闢謠】這幾個有關寵物的謠言,你信了嗎?
    【網絡闢謠】這幾個有關寵物的謠言,你信了嗎?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
  • 是調皮還是多動症,看看醫生怎麼說!
    ,家長們先別著急,有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動作多就覺得是多動症了,其實多動症的症狀表現不僅僅是動作多而已。小兒多動症又被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科比較常見的一種自控能力發育障礙性疾病,經常在6-9歲的孩子身上見到,而且男孩出現的比例要比女孩子高。小兒多動症的判斷標準有哪些呢?
  • 是調皮還是多動症,看看醫生怎麼說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讓家長苦惱的問題,就比如自己收到私信有孩子家長說:孩子總是坐不住,不論是在家裡吃飯還是幼兒園上課,一直時不時的搖搖晃晃、抓耳撓腮、扣這個摸那個的,由於近些年小兒多動症越來越多,一旦出現問題,家長們就會覺得是不是多動症了,家長們先別著急,有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動作多就覺得是多動症了,其實多動症的症狀表現不僅僅是動作多而已。
  • 聰明的人,從不給人亂貼「標籤」
    長輩從小就教育:「不要總是用自己的眼光來給別人下定義」,與人相處的時候,應該少說「我覺得」,而要多提「你認為呢?」人總是以主觀思想為導向,從而輕易的,膚淺的給別人下某種定義,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道理是「別以貌取人」,可是真正做到的卻沒有多少個。
  • 這幾個養生建議其實是謠言
    今天,上饒市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楊慧醫生就跟大家來分析以下幾個養生謠言。  清宿便,排腸毒:醫學上「宿便」是個偽概念,這是商家打廣告的時候想出來的一個名字,大便本身確實會積存在體內,但是並沒有所謂的「腸毒」。大便未排除之前在腸道內會存在有水和電解質的吸收,而不是「毒素」吸收。
  • 警方闢謠丨無錫新區春星小學門口出現人販是謠言!
    記者對此經過多方調查,證實這兩條微信都是假的。市公安局網警支隊有關人士表示:網絡謠言轉發超500次可構成誹謗罪。市民們在看到有疑義的信息時,不要亂轉亂發。  春星小學負責人告訴記者,絕對沒有這回事!新區教育局相關人士亦表示沒聽說這消息。而經過記者檢索,事實上這條「重要訊息」卻是一條流傳已久的老謠言,《羊城晚報》在今年5月就曾報導過該消息,並稱該謠言「原本流傳於江陰、蘇州一帶」。經多方證實,新區春星小學確實從未發生過此類案件。不知為何,這個肇始於蘇南的謠言幾個月後又傳回來了。
  • 闢謠知識點|敲黑板!秋季養生、減肥、貼秋膘,那些謠言你信了多少?
    真相:專家闢謠稱,吹風機可以產生熱風,這種熱效應能改善血流,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鼻塞症狀。但這也只是緩解症狀,無法根治鼻炎。鼻子有調節溫度、溼度、自我清潔的功能,鼻腔需要溼潤的環境。用吹風機對著鼻子吹會破壞鼻黏膜,還會減弱鼻腔清潔病毒功能,使得鼻腔更乾燥、更難受。
  • 「闢謠」這些關於孩子的謠言,千萬別信
    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為大家提供和孩子健康成長相關的闢謠信息,希望各位家長了解真相,陪伴孩子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成長。1. 長高=補鈣?老謠了近期,有關兒童牛奶飲料含有肉毒桿菌會引發白血病的謠言又在網絡上流傳開了。
  • 越城公安丨秋天的第一條謠言,你信了嗎?九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新鮮出爐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喝了,秋天的第一條謠言信了嗎?「新型手機病毒出現」、「失信人員子女不得辦理學籍」、「考研明年大改革」……九月朋友圈的這十大謠言,你看到過幾個,又看到過幾次呢?(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謠點評:孩子是無辜的。
  • 標籤別亂貼,心理暗示要不得
    標籤別亂貼,心理暗示要不得來源:科普中國作者: 唐義誠圖片來源:視覺中國1973年,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開展了一項實驗,他招募了7名志願者假扮精神病患者,讓其先接受醫生檢查,並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病,然後被送入精神病院。
  • 這是10月最大的謠言,別信!
    ,小編為大家整理出  10月朋友圈十大熱傳謠言  快看看這裡有沒你中過招的~  朋友圈十大謠言  1碰號軟體能破譯微信號和銀行卡密碼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 「肉蛋類」食品謠言大合集,你信過幾條?
    最近幾天北京的氣溫越來越冷,想比夏天,很多人更願意吃點肉蛋類食品,然而網絡上關於「肉蛋類」的謠言就沒消停過,搞得許多消費者都不敢亂買肉蛋類食品了。今天闢謠君特意為大家準備了7條近幾年比較「火」的「肉蛋類」食品謠言,看看你信過幾條?↓ 1.殼上長斑的雞蛋感染沙門菌千萬別給寶寶吃一名6個月大嬰兒,一開始出現腹瀉嘔吐,然後發高燒,繼而發生抽搐,並經歷了短暫的昏迷,後經努力,寶寶得以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