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故事#
我們常常用「一諾千金」來形容一個人非常講信用、能夠時時遵守自己的諾言。既然許下的諾言能值黃金千兩,就表明它很珍貴、很多人都不能夠做到,尤其是當這個承諾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守護時。
可是在古代,很多人卻把踐行自己的諾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在西漢文帝時期,有一位女子嫁了一位陳地的丈夫。可是剛結婚沒多久,他丈夫就要去服兵役了。
那時候服兵役可不像現在一樣:和平時期,不用上戰場。因為當時漢朝建國還沒有多久,天下並不太平,尤其是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部落----匈奴一直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年輕的西漢王朝,隨時想要給他來個致命一擊。
因此,這位女子的丈夫去當兵,就意味著是真真正正的要去打仗了。
由於當時新婚不久,兩人還沒來得及生育孩子。丈夫臨行前依依不捨地拉住妻子的手說:「我這一去,生死未卜。父親英年早逝,我又沒有其他兄弟姊妹,家裡的老母親就只能拜託給你了。如果我不能平安歸來的話,不知道你能不能幫我贍養母親,替她養老送終呢?」
雖然還沒出發就說出這麼不吉利的話讓女子心裡很不是滋味,但為了打消丈夫心頭的顧慮,她還是強忍著不安點了點頭,堅定地回答說:「我答應你!」
花開花謝、雲聚雲散,誰也沒想到當時的一番話居然一語成讖,她丈夫沒過多久就真的戰死沙場了。
這女子此時不過年方十六,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齡,可命運就是這樣的不公平,讓她還沒來得及享受愛情的甜蜜就成為了一名寡婦。
此後的日子裡,她一邊紡線織布、補貼家用,一邊侍奉著自己的婆婆。
女子努力地踐行著自己的諾言,並沒有想要再嫁的打算,婆婆對她也如同女兒一般,兩人互相關愛、相依為命。
那時候的習俗是:家裡有人去世後,作為兒子或媳婦都需要守孝三年。
不知不覺中三年的時間就過去了。女子的母親心疼自己的女兒,畢竟此時的她也不過才十九歲光景,正是花樣的年華。再加上並沒有孩子,此後的日子還是那麼的漫長,怎麼忍心看著她就這樣活活的守一輩子寡呢?於是他們便四處張羅著想要再為她另尋一門親事。
可偏偏她女兒也是個死腦筋,想著當初既然答應了丈夫,現在怎麼能反悔呢?
於是她堅定地對母親道:「女兒聽說『誠信是做人的基礎,信義是行為的準則』,我有幸在你們的呵護下慢慢長大,遵照父命嫁給了我的丈夫。丈夫臨行前囑咐我一定要好好贍養他的母親,我當時就應承了下來。我既然已經答應過的事,怎麼能失信於人呢?背棄自己許下的諾言就是言而無信,背棄逝去的丈夫就是忘恩負義,這怎麼可以呢?」
母親憐惜地拉著女兒的手說:「你說的這些我何嘗不知。可是讓我們就這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女兒孤苦伶仃地過一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又怎麼忍心呢?」
「話不能這樣說,母親。」那女子搖了搖頭,繼續說道:「女兒還聽說,做人就應該『寧願擔負著道義而死,也不願意貪圖安逸而生』。況且答應了為人贍養老母卻不能善始善終,許下了諾言最終又背信棄義。這樣你叫我有何顏面苟活於世!為人妻子,贍養公婆本來就是分內之事。我丈夫不幸早亡,不能盡到作為兒子的孝道,如今假如我這個做媳婦的也就這樣離開了,誰來為婆婆養老送終呢?這不是擺明了因為丈夫的不肖使得我也不孝了嗎?這樣一個不孝不義又不講信用的人,怎麼在這世上立足呢?」
女子越說越激動,衝動之下就準備撞牆自盡。
她父母一見這種情形,只得就此作罷,不敢再提半句改嫁之事。
此後,女子一心一意地侍奉著婆婆,內心沒有半點的波瀾。這樣過了二十八年,婆婆活到了八十四歲才壽終正寢。
由於家境貧寒,女子賣掉了家裡的田地,為婆婆舉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葬禮,此後,她繼續守候在那裡,終身未嫁,為婆婆守靈祭祀,恪盡孝道。
淮陽太守聽聞此事之後,將她的事跡報告給了朝廷,漢文帝高度稱讚了她的孝義,認為她是一個言出必行、品德高尚的人,於是便賞賜她黃金四十斤,終身免除她的徭役,並賜封她「孝婦」的名號,讓世人向她學習。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一位鄉下女子,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了這句話,不得不讓後人佩服。
-完-
(圖片來自網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吟心小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