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啟用,中山大學材料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等五個學院的學生們要搬新家了。至此,中山大學「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正式形成。所謂「三校區五校園」就是中山大學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五校園就是廣州校區南校園、廣州校區北校園、廣州校區東校園和珠海校園以及深圳校園。
曾經有中山大學的同學吐槽,本來以為和心愛的她考上同一所大學,就可以在一個校園上下課,哪知道還是異地戀。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成立於1866年的博濟醫學堂——現在它是中山大學的二級學院中山醫學院。1925年,中山先生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後,形成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學校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的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時,聽起來像「雙鴨山大學」。許多中山大學的同學,也本著「自黑」的精神,將自己的學校稱為「雙鴨山大學」,「雙鴨山大學」的梗就在網絡上流傳開來。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覆蓋面廣,涵蓋了除軍事學外的所有學科門類,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學科門類最齊全的學校之一。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於2016年組織開展的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14個,表明學校學科總體實力居於國內高校前列。中山大學學科國際學術影響力突出,根據ESI(基本科學指標)統計,學校有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入選學科領域數量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並列國內高校第3位。
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有11個,包括哲學,工商管理,數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廣東省重點學科(攀峰重點學科)包括理論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中山大學在人文科學方面出現過很多大師,陳寅恪、馮友蘭、魯迅、鬱達夫、郭沫若、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王力、梁實秋等,隨便哪一個都赫赫有名。
中山大學南校區的康樂園與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並稱三大中國大學最美麗景觀。康樂園,是原嶺南大學的校園,康樂園內,有一批建於清末民初的建築物。主要建築有大鐘樓,懷士堂,永芳堂,陳寅恪故居,黑石屋,馬丁堂,竹根標本園,英東體育館,明代乙丑進士牌坊等。到處是孫先生的足跡,歷史感濃重,樹影婆娑,鳥語花香,環境十分優美。
中山大學的食堂種類比較多,除了能吃到正宗的老廣味道,也集合了全國各地風味,還有獨立的清真食堂,所以在中山大學吃得飽還能吃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