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的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的文章,破解了毛細凝聚這個"百年謎題"。而她的名字也並非首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科研女神楊倩的奮鬥故事——
2010年10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的貢獻一舉奪得此獎。此後,也讓石墨烯迅速成為科研界的關注熱點。而那一年,正就讀於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大二學生楊倩,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將來能夠加入這樣的業界大拿團隊中,成為其中一員。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南交大人,楊倩在西南交大完成了本科四年的學習之後,以專業第一的成績順利得到了保研的機會。面對浙江大學向她拋出的"橄欖枝",她出於對母校的熟悉和信任,最終選擇保送至本校材料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為了周祚萬教授的直博生,開始從事於碳基納米材料研究。
2015年1月22-24日,應周祚萬邀請,諾獎獲得者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來到交大訪問,並受聘成為西南交大榮譽教授。就在此時,命運也正緩緩向楊倩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安德烈·海姆教授訪問期間,學校提出希望派遣一位同學前往曼徹斯特大學進行聯合培養。而楊倩憑藉著自己優異的英文成績和紮實的專業知識,順利獲得這一資格,於當年9月份就前往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進行聯合培養,開始了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求學時光。
來到新的科研天地中,面對頂尖的設備和身邊優秀的同事,楊倩也會不自覺地被感染,開始越發想要提升自己的實力。曾經剛讀博時候的不自信,隨著在專業內頂級團隊的科研訓練中,她越發理解了科研所需要的態度和方法,並且深感導師思維的活躍以及思路的新穎獨到。2017年10月,楊倩參與的論文"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離子在埃級別狹縫中傳輸的尺寸效應)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這兩項成果主要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院(NGI)完成,研究長達兩年。論文的發表實現了西南交大"零的突破",楊倩也成為了打破校史的第一人,正如時任西南交大黨委副書記、校長的徐飛在西南交通大學國際化工作大會上所說,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事情"。這標誌著學校實現國際三大頂級期刊"零的突破"。
面對所取得的成就,楊倩卻認為自己導師周祚萬對她的鼓勵與引導十分關鍵,也正是周教授的引導,讓楊倩和石墨烯就此結緣。"周老師的教導使我更加理解材料,材料的各種可能性、潛在應用也深深吸引了我,從那時開始覺得,自己以後可能會去做這個東西。"而導師周祚萬也非常欣賞這個認真努力的女孩,他指出,在楊倩讀博之初,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她勤學苦練花費半年的時間,讓英語水平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不僅滿足專業學習要求,而且也能與同行業的外籍友人無障礙交流。得益於平日的努力和積澱,才能讓她在機遇出現的時候,能夠牢牢地抓住。
"沒有誰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情。"這一直都是楊倩心中所堅信的理念,而她本人在畢業之後更是沒有絲毫的鬆懈,不斷堅持和努力地行進在科研的道路上。三年積累與沉澱,讓她在今年再次實現了一鳴驚人的成就,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以一作的身份發表了自己的研究論文。
脫去科研女神的光環,楊倩以過來人的身份也給西南交大的學弟學妹們分享了自己的三點學習建議:紮實地打牢理論基礎;堅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學會自我激勵和規劃生活。"只要一步一腳印,在自己的心明白大的方向是對的,學著不斷修正自己的方法和研究思路,不斷堅持和努力,就能發現世界的多樣性,創造屬於我們生活得更好可能性。"
數據來源: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