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走訪了Airbnb、蘋果、特斯拉、FB、谷歌...讓他告訴你如何...

2020-12-25 創業邦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產業的經理人、創業者和電腦科學的研究者。曾在蘋果、SGI、微軟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擔當要職。2009年9月從谷歌離職後創辦創新工場,並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2016年年初,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曾帶領一幫中國創業者前往矽谷拜訪式學習,在前後10天左右的時間裡,拜見了30位矽谷大佬。

  在創新工場、真格基金和隆領資本主辦的群英會活動中,李開復在演講中系統講訴了從矽谷之行中總結出的「百億美元獨角獸的秘密」,他向創業者分享:文化、人才和讓自己更強大,是打造百億美元創業公司的必備要素。

  但為什麼是這三點?又怎麼樣去實現?有沒有成型的公司經驗可參考?李開復在這次演講中做了詳細分享。(新浪路演中心微信號:sinavc)

  以下是李開復在群英會上的演講實錄:

  去年我們去了一趟矽谷,去了10天,拜見了30位大佬。今天我可以用40分鐘,把裡面最精華的東西提煉分享給你們,我們可以講什麼公司在做什麼產品,見了誰,但在座的創業者要想想最需要的是什麼?我想肯定還是想聽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們學到了什麼?

  在矽谷我們見了Google的資深副總裁Jonathan Rosenberg,他做了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分享。在這個分享中我捕捉到幾個片段,但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怎樣做獨角獸,但怎樣做一個百億元的獨角獸?

  作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如果你要做百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你要做三件事情:

  1、引領公司文化戰略;

  2、找符合這個文化的人;

  3、自己作為創始人要變得更強大。

  這三件事不可以授權給團隊做,是作為創始人你自己必須要做的三件事情。

  一、引領公司文化戰略

  公司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文化

  我們去矽谷看了很多偉大的公司,包括Google、Tesla(設計並生產高檔電動車)、Apple等,回來之後我們讓CEO們寫總結,讓他們談一下「讓你最震撼的公司是哪一個」,沒想到,答案最多的竟是Airbnb(專業旅行房屋租賃)。

  坦誠說,當時我覺得Airbnb還是不要去了,因為我們的行程太滿,我覺得Airbnb只是在正確的時候做了一個網站,沒有什麼好學的,而且成品也就一個網站,比較一般,可以不去。但機緣巧合之下沒有砍掉這個行程,Airbnb成了大家學習體會最多的一家公司。

  我們對Apple、Tesla都很追捧,也了解一些,但為什麼偏偏是我們不太了解的Airbnb最讓我們震撼?

  因為Airbnb的文化。

  1)Airbnb的文化:好客的主人

  Airnbn公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Be a host,意即做一個好客的主人。這是公司的所有精髓。

  我們可能聽過很多公司文化、口號、公司的八大字精神等,我們所熟悉的龐大公司、通常傳統公司裡的經常有這些,但Airbnb這句話最令我們震撼的是:每一個人心中所想到任何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極致。

  在Airbnb參觀時,我們發現公司會議室都專修成了房東真實房子的模樣 ,這就讓員工每一秒鐘都能記得——我們要把一個房子打造得非常有特色,旅行者無論走到哪裡,Airbnb都能給他們一種最大程度的歸屬感。

  舉幾個例子。參觀別的公司時,給我們配一個講解員就已經很客氣了,但Airbnb派了4個,因為Airbnb覺得如果派1個人,40個人可能聽不清楚,於是就找了4個公司的員工,放下他們的工作,專門幫我們做講解。他們真的在乎每一個用戶的體驗。每年有非常多人參觀Airbnb,每個人都達到了賓至如歸的感覺。

  Airbnb做的每一個產品的每個細節,都在傳遞一種信息:我要讓每一個房客都很開心,讓房客給我正面的評語、反饋。

  當年Airbnb的創始人把自己房子賣了,去住別人的房子,再去裝飾房子,他們第一個房子就是創始人自己裝飾的。

  你可能會說「Be a host」有什麼了不起?這個很虛,這個是文化嗎?打造好的產品,增加用戶量才是重要的啊,但實際上是否如此?Airbnb的真正特色你真正了解麼?

  當你住Airbnb時,每天早上醒來打開每一扇窗子,它給你帶來的景色都不一樣。每一個房東給你做的早餐送上桌都是熱騰騰,而且口味還不一樣,是費了心要做一個好的host。其實Airbnb的成功在於把文化成功地傳遞給了每一個員工,每一個房東,讓每一個房客都感覺到賓至如歸。

  我們回來之後,看到幾個CEO的留言:

  有一位CEO說:「 任何參觀過Airbnb的人,估計都不會再有和他們直接競爭的念頭了,因為在精神上已經被它徹底擊潰。 」

  第二個說:「 其實情懷才是真正驅動共享經濟、自我管理的法寶 」。

  第三個說:「 看似務虛的文化,竟然成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且反應在了員工、服務、產品上,讓更多房東、租客同樣享受到這種文化,並參與其中。 」

  Airbnb公司成為百億美元的公司,是有它的道理的。它在文化方面做到極致,而且難以複製。

  2)蘋果的文化:消失的飛碟

  我們到了蘋果也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歡迎,蘋果的PhilSchiler親自帶了四個VP來歡迎我們,並且給了我們各種建議。我們35個創業者,每位都有1分鐘機會提問,聽起來很好了吧?但當我們的車門打開,來歡迎我們的卻是個蘋果警衛。雖然有5位高管坐在房間裡,但誰來迎接我們?是一個警衛,隨時看著我有沒有偷聽、偷看,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封閉的文化,是一個封閉隱秘的飛碟。

  進去之後發現,除了兩張Steve Jobs的照片,就算想拍照也沒有東西可以拍的,這就是蘋果的文化。

  我們也問了很多矽谷人,這麼多公司,蘋果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他說:蘋果一進入就消失了,就進入飛碟了,他們什麼話都不能講。

  有一位叫張磊的CEO和蘋果的人聊了聊,最後他給張磊的產品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但當張磊不斷地在探聽FaceTime(蘋果公司iOS和Mac OS X內置的一款視頻通話軟體)跟我們產品有什麼差別時,他們還是滴水不漏,絕對不透露任何東西。所以進入蘋果就是上了飛碟,進入了外星,這是它的文化。

  3)Tesla的文化:科技願景美國夢

  到了Tesla的感覺是什麼?

  當時有一個講解員,進入就嚴禁拍照,他是一個打滿雞血,充滿熱情的講解員。我們40人坐上車,就像到了迪斯尼或者環球影城:只看到一個鋼鐵人,青筋暴露地跟你講,我們公司多麼了不起,做一個近400噸的機器,別人搬不過來,我們搬得過來。

  把一片鐵用0.1秒鐘壓成平面,每個Tesla的整個組合就是一片鐵做的,全世界沒有人能做到。

  Tesla整個工廠全是機器人,只有少數幾個人是碼農,他們在做協調的工作。這些機器和少數的人和諧在一起,進入了科幻未來的世界。

  Tesla的文化是什麼?科技願景。一個科技願景等於美國夢的真實寫照,這是我第一次覺得Tesla特別震撼。

  在企業文化方面,我們到底在矽谷上學到了什麼?

  我們都認為所謂的矽谷文化是一個文化,認為矽谷文化就是一個開放、科技、產品的文化,其實不是的。

  在矽谷有1000個不同的偉大公司,每個公司的文化都不一樣,它之所以成功或不成功,在於它有沒有獨特的文化,有沒有震撼員工的新文化,有沒有具備情懷的文化,每一個公司都用它獨特的文化引領著公司走向卓越。

  文化是什麼?文化這個詞不是特別精確。

  作為一個創始人,我在公司創造的文化、環境、願景是什麼?每一個偉大公司都有一個偉大的願景,但不是因為這個願景而偉大,而是因為每一個公司員工都深深地相信願景。

  第二大支柱:使命

  「幫人們省錢讓他們活得更好」是什麼公司的願景?沃爾瑪。

  一個好的願景可以激勵人心,可以幫員工做抉擇。當每天上班想到要買便宜貨,就不激勵人心了,要真正很深入地了解幫人們省錢是好事,為什麼幫人們省錢?因為要讓他們活得更好,這就會讓人覺得我們是一個有情懷,有願景,要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公司。

  Airbnb的使命是「讓人天下為家」;文化是友善、好客,在乎用戶體驗。

  Google的使命是組織全球的信息;文化是讓更多聰明人能有自由、民主的方式,找一批精英來做才能夠做得非常高深的技術。

  第三大支柱:戰略基礎

  關於戰略基礎來自《How Google Works》,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在創業階段VC不太看你的商業計劃,因為你寫完計劃,市場可能已經變了,可能你的計劃已經不對了,但你們的做事方式是基於你的文化和使命,看到現在的競爭環境和市場環境,判斷出以後做決定是基於什麼。

  Google的戰略基礎就是:

  每一個員工深深相信頂尖技術驅動世界;

  增長為王,增長這件事情要比賺錢更重要;

  拒絕跟隨別的公司。

  不是說這樣的戰略基礎適合每個公司,但知道戰略基礎是什麼之後,要懂得判斷它是否適合於你的公司。

  Tesla的使命是讓汽車像自來水一樣。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員工,每天上班把汽車做得像自來水一樣,是不是很興奮?

  使命和文化都要非常清晰地適合公司,它一定是來自於你作為創始人的內心。公司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公司一定是圍繞著創始人的。除非你不想幹,覺得沒有什麼文化,就想賺錢,那就把公司賣掉,然後再讓別人去做。

  偉大的公司一定有一個強大、偉大的CEO,要有自己的使命文化和戰略基礎,而且要站得非常穩,能非常清晰地把每一個細節傳遞給公司,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它是很虛的東西。

  什麼是一個正確的文化和使命?公司的靈魂。

  公司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基於情懷和價值,讓員工一聽就覺得很棒。願意每天起來以後,被使命所召喚和喚醒,覺得來公司是要改變世界的。但使命和文化也要能真正解決艱難的問題,它們不是很普通的話題,還要足夠清晰和細膩。

  我見過90%的公司,基本都沒有這樣的使命和文化,看到的更多是謊話、廢話和套話。

  我們可以檢測一下:過去你曾經工作的任何一個公司,它的使命是什麼?它的口號是什麼?再想你一下Do you believe it?馬上就會有答案,可能大家覺得自己相信,但大部分還是不相信的。

  大部分公司都把使命和文化當成浪費時間的練習,那就讓員工一起討論一些東西,如你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一定僱了最棒的員工,最棒的員工是不會被騙的。

  聰明的員工看得清楚,眼睛是雪亮的。這是一個正面的循環:一個有情懷的公司能找到有情懷的人,他會愛你的公司,幫你做事,跟你站在一條線上。如果只找一大堆僱傭軍,花錢找大家一塊賺錢,一起融資,一起忽悠VC的錢,他們也只會在你忽悠好的時候跟你在一起,忽悠不好的時候就走了。

  因此,一個偉大的公司一定要有讓人相信的使命和文化。

  使命和文化不是說有就贏,沒有就輸,而是要真心相信。作為創始人要真正相信,要活出你的使命和文化,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大家都在看,如果嘴上說用誠信做文化,但實際上卻在拿回扣;或者創新是文化,但實際上卻在抄襲,這樣沒人會信的。

  舉個反例,有個公司說它的使命是「用我們的知識、創造力、勤奮,攜手頂尖夥伴,提升用戶滿意度,最大化股東價值」。這個好嗎?這是套話。哪一個公司有這個使命?雷曼兄弟。

  還有一個公司的使命是「尊重、誠信、溝通、卓越」。這個好嗎?基本是謊話,這個公司是安然,但不是每個公司都在說謊話。

  作為創始人,有沒有用心把自己真誠的想法分析給員工,大家都在看著。

  文化不是口號,不是套話,是代表你的一句話。能不能把這個精神執行出來,能不能找到很美的口號,其實並不重要,甚至公司沒有一個口號也沒關係,但是你要清楚你在做什麼,你的員工要跟隨你怎麼做這件事情,那就足夠了。

  二、找符合文化的人

  這是我1998年說的一段話:

  「在工業社會中,一個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許比一個一般的工人能多生產出20%或30%的產品;但是,在信息社會中,一個最好的軟體研發人員,能夠比一個一般的人員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

  現在是資訊時代,一個頂尖的人才超級重要,而且比過去工作時代重要很多倍。我們要有很棒的文化才能招到這種人,要給很大的空間,他們才能夠發揮。這一批人來了才能鞏固你的文化,再吸引同樣一批很棒的人。

  這次矽谷之行的一位CEO參觀了Airbnb之後,他的感覺是:「如果一個公司沒有吸引人的文化,就不能用文化凝聚;沒有文化的認同,就只能挖到僱傭軍,那麼它能頂住大風大浪嗎?」

  人才到底有多重要?

  用我們去矽谷的幾個名人做例子。

  瀏覽器是誰做的?Marc Andreessen,他做了NetScape、Mosaic,創辦了Andreessen Horowitz。與其說創新工場像YC,我們更希望聽到創新工場像Andreessen Horowitz,這樣的人才值多少錢?花多少錢能找到呢?這樣的人才是無價的。

  再比如,我們在矽谷非常有幸見到Avie Tevanian,他是我當時讀博士時的同學,非常低調的,在網上搜不到他的東西。

  有人看過《史蒂夫·賈伯斯》這部電影嗎?你們回去要看這部片子,不看不能稱為果粉。這部片子裡Steve jobs被趕走的時候,他說:「等我把Avie挖來,寫好作業系統,蘋果就必須把我買回去了」。

  蘋果為什麼把Steve jobs買回去?實際就是因為這位Avie。這樣的人才值多少錢?一億美金夠嗎?十億美金夠嗎?這樣的人才是無價的。作為創始人,你必須要了解人才的價值有多大。

  Google有位名人Jeff Dean,「Larry和Sergey的代碼真不能看,我全重寫了」這句話不是他說的,但他的意思是,Dean來Google之後,把Larry和Sergey寫的代碼全扔掉,雖然Larry是很了不起的創始人、產品人,但代碼寫得實在太爛了。

  Jeff Dean,大家都認為他是美國第一程式設計師,不但是程式設計師,還是架構師。他為Google做了什麼貢獻?大家知道MapReduce(一種編程模型,用於大規模數據集的並行運算)、BigTable(Google設計的分布式數據存儲系統)、Dremel(Google 的「交互式」數據分析系統)、Spanner(谷歌公司研發的、可擴展的、多版本、全球分布式、同步複製資料庫)嗎?這是Google整個龐大的架構。為什麼Google的搜索、AlphaGo能做得那麼好?就是因為他基本把Google的代碼全寫了。

  1)人才有多重要?

  作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你願意把多少股份給JeffDean這樣的人?0.1%、1%還是10%,還是把你的股份全部給他?

  作為一個公司的CEO,千萬不要認為我先來我就佔80%,工程師最多0.1%,這樣的思維是永遠找不到像Jeff Dean這樣專才的。這次我們在矽谷見到的這些天才都特別厲害。除了單個的天才特別厲害之外,我們也會看到在很棒的文化中,整個公司都很厲害。

  如果只是抱著我只是管理者,我要找一批我管得住的人,這個時候你的公司就會不斷往下走。我非常深信的一句話:一流的人補不一流的人,二流的人補三流的人,當有二流的人進入公司時,就會開始走下坡。

  這個演繹得最完美就是Paypal(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的員工Elon Musk、 Reid Hoffman、Max Levchin、Chad Hurley、Dave McClure、陳士駿,這次矽谷之行有幸見到其中3個,都來自於Paypal,公司的總市值現在已經達到了600億。

  當你吸引最棒的人時,你可能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

  2)到底怎樣找人才?

  作為CEO,應該把30%的時間花在挖掘人才上。每找一個人不是達到公司最低水平,而是要能提升公司的平均水平。比如你有10個人,再找第9名,至少要找一個具有前4名實力的,這樣公司才會不斷往上走。當然文化願景和認可度也很重要,因為一個很重視誠信的人如果找了一個老是喜歡做壞事的人,這樣他不會快樂,你也不會快樂。

  公司小的時候,最早的一批人定義了公司的文化,他們的發展對未來很重要,大家都會向他靠齊,所以這批人特別重要。比如王強、徐小平、俞敏洪,他們的核心就意味著新東方成為了什麼。如果當時是俞敏洪和張三、李四,那可能就不會成為未來那麼偉大的新東方了。

  當你的公司更大一點之後,你要花更多時間,深度認識核心員工,要做一個假想:假如公司要沉了,你只有一個救生艇,你會把哪10%的人放在救生艇上?這些人你要花更多的時間,給他們更多的股份。

  3)麵包雖然重要,精神也一樣重要

  如果你只是給錢是不會留住這幫人的,需要用真誠、精神、屬於你的使命還有重視他的感覺留住他們。重視員工不是跟他拍拍肩膀說做得很棒就好,你講的每一句話都要證明:你搞懂了他在幹什麼。

  聰明人最不喜歡的就是老闆只會說一些套話,哪怕是很好聽的套話。一個老闆如果是伯樂,就該跟員工說:你做的這個安全程序特別棒,幫我們公司省了多少錢,防止了什麼問題,提升了多少估值,別的公司做不出來,你比別人好多少倍。他們需要知道老闆這麼用心地在乎、了解他們,這就是管理聰明人的秘訣。

  4)找人不只是「填滿辦公室」

  在初創期,前十來個員工應該用怎樣的態度看待。公司大了不能像Google一樣,每個秘書都是斯坦福畢業,但至少在核心、初期還有未來重要的崗位,都非常重要。

  管理人只有一個秘訣:作為聰明人,過去想怎麼被管理,就要怎樣去管理別人,要不然就無法執行,聰明人會把你看透。

  三、創始人自身要變得強大

  如果說Airbnb最震撼,那最難忘的應該是我們在Yuri Milner家吃的那頓早餐。Yuri Milner是Facebook、京東、小米的投資人,美國最牛的投資人,他在矽谷買了一棟1億美元的豪宅,請我們吃了非常豐盛的早餐,而且還有餃子。在他的早餐桌上,他和我們分享了他對未來的展望。

  Yuri談到:「為什麼世界上的科技革命還沒有結束?」

  有很多統計的數據告訴我們,世界的消費百分比還遠遠沒有體現網際網路化的作用。「網際網路+」也好,智能化也好,還非常早。

  Yuri分享了他喜歡的投資領域,我看到了一個特別成功的人的情懷:

  A、非常謙虛;

  B、對錯誤和失敗非常坦誠。

  他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沒有投Uber,為什麼呢?因為他總認為虛擬經濟代表了一切,虛擬經濟很難跟實體經濟結合,而且實體經濟很笨重,會把虛擬經濟拖垮,但這是錯誤的,從此以後他就要看虛擬和實體的聯合,所以投了滴滴。

  Yuri講這件事情的邏輯非常清晰、坦誠,大部分名人、投資人錯過了什麼巨大的公司,總會找個藉口,但他非常坦誠地表示錯在於他。他擅於學習、總結,知道錯誤,承認錯誤,馬上修改。他也分享了很多自己投資的歷史。

  有人問他:「你最失敗的公司是哪一個?」Yuri想了半天說:「沒賠過錢。」

  震撼人心的一點還在於:這麼成功的一個人,不是在想著賺更多錢,不會因為錢多把人打敗了,不認為比別人更多錢,更會賺錢就是最牛。他說:「我要想想幫人類做點什麼事情。」

  他覺得在醫學和生物方面,只有諾貝爾獎不夠,要提供更多特殊獎,提供能夠攻破癌症的獎。在我得癌症之後,他馬上打電話來提供各種資源;他還認為人類在宇宙間是不孤單的,所以拿了1億美金讓世界上所有星球的人能知道人類地球的存在,更有可能和我們建立聯繫和關係,哪怕這個關係之中有幾千光年的差別,也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不管這件事情是對還是錯,他讓創業者感覺到:一個人真的成功之後,不能只是比別人賺得多,或者未來賺得更多,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夢想。

  看到他的層次和情懷之後,我們感覺到應該要把未來和夢想放得更大,放得更遠,讓自己達到這個階段以後不要頹廢,因為還有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

  一位創業者問他:「你投了這麼多偉大的公司,那些CEO們有什麼特點?」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這些CEO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正常,很偏執』。」

  他只投強大、不正常的創業者,這些創業者沒有一個是四平八穩的職業經理人,沒有一個善於做產品、善於思考、善於溝通、善於融資,這些東西都應該要會,但不一定要全會,只有80分、90分、100分也行。這些人要非常強大、不怕失敗、願意挑戰未來,有All in的思維,要想得夠大、敢於突破框框,失敗了也沒有關係,絕不妥協,這是10億美金創業者的共同點。

  簡單一點就是:這些人不正常、偏執。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要這麼做,但這是他絲毫不用思考就回答出來的。

  我們在矽谷這段時間,看到了很多偉大的創業者,他們身上什麼地方偏執?什麼地方不四平八穩?什麼地方不正常?什麼地方強大?

  舉五個例子:

  1)Facebook

  Mark Zuckerberg每年會做一個新年計劃。當Google、eBay在中國遭遇滑鐵盧之後,他堅決把Facebook帶入中國,而且為此學了中文,看習大大的書,看毛選,這樣的人強不強大?你能做到嗎?這樣的人是很特殊的,每年的新年計劃都不一樣,他今年的計劃是自己寫一個AI程序。

  他曾經說:要吃肉就得自己殺。這樣的人強大、不怕風險、偏執。

  2)Google

  有人說Google做Alphabet(谷歌重組後的「傘形公司」(Umbrella Company)名)就是做個廣告,因為華爾街認為Google本身的搜索廣告業務很賺錢,但還是有不賺錢的業務,Google會把它進行分拆,這樣華爾街就會給更高的估值,因此才把不賺錢的無人駕駛、機器人、基因排序拆出來,這樣Google股票才會更多。

  是這樣嗎?我們也太低估Google了,它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做了搜索和廣告,打造了一個AI的大腦,這個大腦丟什麼進去還要花很多功夫,但是可以領域突破,創造巨大的商業機會:丟基因排序進去就能做醫學的解決方案,丟圍棋譜進去,就變成一個AlphaGo,丟股票分析經歷進去,就可以做機器人訓練(Robot Training)。

  這些東西很宏偉,說難聽點:徵服世界,賺最大的錢,用人類有史以來能賺最多錢的機器大腦改變世界,成為最有價值的公司,這才是他們最大的計劃。

  3)Playground

  安迪·魯賓是Android的創始人,也是我在Google和蘋果的同事。

  Android為什麼偉大?

  以前造一臺手機要2億美元,現在只要200萬美元。為什麼?因為Android把一切搞定,把一切標準化。

  未來機器人是不是也會如此?

  所謂的機器人不是走來走去像人的機器人,而是工廠、倉庫的機器人,甚至監視器、無人駕駛也是機器人。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機器人的革命大還是安卓的革命大?肯定是機器人的革命大。

  怎麼做一個機器人的安卓出來?這個很難,因為這不是純軟體的問題,還有底層的硬體,以及它的成本,肯定比安卓的發明要再難至少10倍。

  Playground就是在走這樣的方向,一個人已經改變全球手機之後還敢做Playground,想得夠不夠大?是不是能夠不斷地突破框框?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做一個10億美元的公司,

  在拜訪Palygroud之後,有一位創業者說:「我們看到的創業不是智慧的選擇,因為創業本身對偉大的創業公司來說不是一個選擇題。」

  選擇題有標準答案,你從中選一個,要做偉大的創業公司,人家給你一道五個答案的選擇題,你就要想出第六個,第六個是別人答不出來的,這才是成為偉大公司的方法。

  4)Stanford AI(斯坦福人工智慧)

  我們在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見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談到AlphaGo,有位科學家說:「AlphaGo就是縫出來的布娃娃,手腳身體以前都有,把它縫出來而已。」

  汽車能比人跑得快,但汽車不代表人。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要做的是跟真人一樣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Think Big。

  5)All-in的心態

  Yuri Milner講過一個特別精彩的故事,這是他人生做的最艱難的一個決定。

  當年他在Mail.ru(俄羅斯網站Alexa排行第一的網站)好不容易忽悠了VC拿到了2億美金,有各種創業的打算,比如把Mail.ru發展成社交、搜索各方面都很強的公司。

  VC說:「我賭你能成為俄羅斯的『騰訊+百度』。」就把錢給了他,之後他轉眼把這2億美元全部投到了Facebook,這2億美金佔了Facebook100億美元天價估值2%的股份,VC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要把他踢走了,但他感覺Facebook在做一件比Mail.ru更偉大的事情,所以要投資它,這不但是要帶來回報,而且還要學習怎麼做更大的事情。

  大家試想:一個創業者把Mail.ru發展到了一個接近百億美元的公司,居然做了這麼一個抉擇,把VC全部的錢投到另外一個國家的Facebook裡,佔了2%的股份。他說:「如果當時我的決定錯了,我的未來就完了。」

  這種All-In的心態,不是說願意去賭,賭了有自信會贏,而是他想清楚了,如果輸了我也認。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才有可能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

  四、總結:如何打造「百億美元」的獨角獸?

  1、要有最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真誠的、有情懷的,用這種文化來招最棒、最有才華的團隊,不但符合你的文化,而且鞏固你的文化;

  2、作為一個創始人,要做讓自己更強大的事情,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情,做看不到的選擇,做出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3、劉張博在整個矽谷之行總結了一句話,「讓自己更強大,才能讓公司走得更遠。」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美國品牌聲譽榜特斯拉排名飆升 亞馬遜再奪冠 蘋果谷歌下降
    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導 美媒稱,蘋果和谷歌需要在品牌聲譽方面努把力。與此同時特斯拉的品牌聲譽提高。據美國《財富》雜誌網站3月13日報導,在一年一度的哈裡斯民意調查聲譽指數中,蘋果公司排名第29位,「字母表」公司旗下的谷歌排名第28位。
  • 李開復簡介_李開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2018年2月8日,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慧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李開復任研究院首任院長。 李開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博士畢業後,李開復先後在蘋果、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公司擔任高管,做到了全球副總裁的title,事業可謂步步為營、越升越高。
  • 李開復:谷歌MP3搜索已解決音樂版權問題
    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隨後在接受網易科技獨家連線時透露,與其他對手相比,谷歌MP3搜索一舉解決了音樂版權問題,由於目前尚處於實驗階段,因此他本人會親自收集用戶的反饋。網易科技:開復,您好!非常抱歉這麼晚打擾您。谷歌今天推出了MP3搜索服務,您對這個產品的預期是?與巨鯨的合作是否可以迴避音樂版權問題?
  • ...谷歌蘋果特斯拉上榜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網際網路...
    Alphabet、蘋果和特斯拉等公司榜上有名。摩根史坦利的股票研究團隊在一份致客戶的投資研究報告中稱:「我們認為,憑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產品周期、市場份額增長或定價權等因素,這些『長期增長股票』將帶來強勁的增長。」在新冠病毒疫情之前,摩根史坦利就開始篩選一些成長型股票。
  • 谷歌和FB到底有什麼區別?看看我的總結【個人總結篇】
    如果你是商家,你是賣家你在fb上就類似於一個 獅子一樣主動去尋找你的獵物,但是在谷歌的話恰恰相反,你通過谷歌廣告也好 自然SEO也好 你是要在谷歌埋你的誘餌,讓消費者去主動給你買單,你可能覺得我是做亞馬遜的 ,怎麼會有人通過谷歌尋找我的產品
  • 蘋果造車,能終結特斯拉神話嗎?
    時至今日,馬斯克依然沒忘記調侃蘋果造車,「在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裡,我聯繫了庫克,想要討論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以目前市值的10分之一,約600億美元),但他拒絕開會討論。」
  • 每周書單:李開復的私房書
    內容簡介 在有資金困難,無法融到錢的時候,卡普蘭這個創業者和所有遇到困難的普通人一樣,會情緒低落,甚至歇斯底裡;在技術問題無法很好解決的時候,卡普蘭會在迷茫中苦苦探尋;在羽翼未豐的創業公司被微軟、蘋果、IBM等大公司圍追堵截的時候,創業者是不是敢於和微軟這樣的公司打一場官司?所有這些真實的故事共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感人的創業圖景。
  • 蘋果汽車:庫克拒絕收購特斯拉是要做終結者嗎
    2015 年蘋果大舉挖角特斯拉的時候,馬斯克曾經對媒體嘲諷說,「蘋果只能招我們不要的人,我們把蘋果戲稱為』特斯拉墳墓』(Tesla Graveyard)。如果你在特斯拉幹不下去,那就去蘋果吧。我可不是在開玩笑。」  那年矽谷開始熱傳蘋果秘密造車的消息。蘋果從傳統汽車行業招了不少資深人士,包括克萊斯勒菲亞特的品控主管以及戴姆勒奔馳的自動駕駛研發主管等等。
  • 實錘了:「AI 翻車」事件已超 1000+,特斯拉,微軟、谷歌、蘋果等...
    此外還可以看到,特斯拉、谷歌、微軟、亞馬遜、蘋果等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巨頭在這份 「翻車」列表中也頻頻出現。「自動駕駛」頻翻車從列表來看,自動駕駛是 AI「翻車」事故較為頻繁且影響惡劣的領域。包括特斯拉、Uber 等大型車企均發生過多起受傷,或致死等交通事故。就在上個月,特斯拉還因險些造成事故登上了微博熱搜。
  • 他是歐巴馬同學,33歲做到蘋果高管,戰勝癌症後還想要顛覆世界!
    說起李開復, 可能你會想到,他是11 歲的數學天才。而這位天才,走的每一步都不平凡,他是歐巴馬的大學同學、擁有5000萬粉絲的微博大V, 33 歲的蘋果副總裁、谷歌中國的創始人,作為在美華人,用實力證明自己。本來能夠一騎絕塵,在商場裡馳騁,但他在事業的巔峰,毅然卸下一身盔甲,轉戰國內股權投資領域,創辦創新工場兼任董事長。
  • 真假李開復:打假鬥士PK青年導師
    第一季,李開復激烈反駁,發表8條「錯錯錯」;第二季,主角隱退,圈內名人紛紛力挺,激起方舟子再發力,陸續推出對「蘋果體」、「歐巴馬同學」、「英文版」等的新質疑;第三季,主角李開復以謙遜姿態再度登場,就翻譯問題和誇大言辭一再道歉,直至公布校方聘書。
  • 中國碼農在矽谷:告訴你如何斬獲Google、微軟、FB、Airbnb 四家...
    Onsite Interview 一般也是以 coding 為主,在白板上寫出 bug free 的問題,有些公司甚至要求現場編譯通過,test 全過……同時,根據面試的角色,可能會被安排 system design 的面試,如: 如何設計一個 key-value store database通過 Hiring Commitee,如果面試順利,Hiring Committee
  • 實錘了:「AI 翻車」事件已超1000+,特斯拉,微軟、谷歌、蘋果等全部...
    此外還可以看到,特斯拉、谷歌、微軟、亞馬遜、蘋果等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巨頭在這份「翻車」列表中也頻頻出現。「自動駕駛」頻翻車從列表來看,自動駕駛是AI「翻車」事故較為頻繁且影響惡劣的領域。包括特斯拉、Uber等大型車企均發生過多起受傷,或致死等交通事故。就在上個月,特斯拉還因險些造成事故登上了微博熱搜。
  • 李開復:我不同意你 但是我支持你
    李開復作演講。網易讀書訊 9月18日下午,李開復自傳《世界因你不同》在北京舉行全球首發式,在會上,李開復作了精彩演講。網易讀書作為全程獨家直播媒體見證了這一重要活動。在讀博士這一段,你會看到就像慈父的博士老師,是他教了我這一生最重要的話之一,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這句話不僅僅是胸懷表示,也成為了我未來成功領導力裡面最重要的一種。這樣子能夠容忍別人持有不同的觀點,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會看到這本書一次次呈現我的導師如何對我,我如何對我的員工。
  • 抗癌兩年,腫瘤消失,李開復是如何做到的?他公開了四點心得
    患癌的名人不少,李開復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一位。13年的時候,他查出淋巴癌,經過兩年的治療和調理,15年的時候,他體內的腫瘤就已經消失了,成功抗癌。也許有人會說,他有錢,能夠接受最好的治療,所以能夠抗癌成功並不稀奇。
  • 科技股動態:蘋果亞馬遜FB盤前上漲,阿里微博拼多多微跌
    對熱點美股個股進行總結和分析,讓你在3分鐘內,全面了解今天美股盤前的基本情況。北京時間7月22日,美股開盤前,美股三大股指期貨集體下跌。截止發稿時間,道指期貨跌0.25%,納指期貨跌0.74%,標普500期貨跌0.62%。
  • 蘋果和特斯拉為什麼不怕「社死」
    光看新聞,你會覺得,蘋果和特斯拉的結局,不是奶死,就是社死。賈伯斯時代的iPhone,一年小迭代,兩年大改款,每次發布會,都是圈內盛事,現在的處境是友商強行碰瓷,媒體推波助瀾,看客瘋狂吐槽。每隔一段時間,知乎就有人討論蘋果是不是下一個諾基亞,從iPhone5開始,蘋果就有退回漸進式創新的跡象,賈伯斯當年反對大屏手機,還可以說是堅持單手操控體驗,庫克就比較雞賊了,他的策略就是友商趟雷,蘋果摘桃。
  • 『AI翻車』事件已超1000+,特斯拉,微軟、谷歌、蘋果等全部...
    此外還可以看到,特斯拉、谷歌、微軟、亞馬遜、蘋果等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巨頭在這份「翻車」列表中也頻頻出現。「自動駕駛」頻翻車從列表來看,自動駕駛是AI「翻車」事故較為頻繁且影響惡劣的領域。包括特斯拉、Uber等大型車企均發生過多起受傷,或致死等交通事故。就在上個月,特斯拉還因險些造成事故登上了微博熱搜。
  • 谷歌、FB、蘋果周動態:谷歌與多國出版商達成協議,為新聞付費;蘋果...
    Enjoy出海-移動開發者出海服務平臺Google谷歌與多國出版商達成協議,同意為新聞付費>北京時間6月25日,據新浪科技援引外媒的報導,谷歌宣布將向澳大利亞、巴西和德國一些媒體集團的高質量內容支付費用,並預計將與其他更多媒體集團達成類似交易。
  • 人生一次次被格式化的李開復
    2005年,李開復轉而加盟Google,身兼全球副總裁與大中華區總裁重任。這個轟動世界網際網路界的跳槽事件引起外界的猜測和不同版本的解讀。李開復說:「我離開Google時,只帶走了一個人——我的秘書。」他婉拒別人的追隨,是因為留在谷歌的待遇更加優厚。  「我對微軟的工作並沒有特別不滿意,到我必須要走的地步。當然微軟越來越大,大公司難免有一些官僚,這是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