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本能反應就是給患者建立呼吸。」
手術臺上,如果患者呼吸突然停止,你會怎麼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醫生王衝,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做法。
今年八月中旬,上述醫院接診一位75歲的女性患者,因房顫需要進行射頻消融手術。術前該院醫生了解到患者對某類鎮靜藥物有敏感史,且考慮到患者體型瘦小,因此將藥物用量調整為常規的1/3。
當日,手術進行大約半小時,作為助手的王衝發現患者的呼吸突然停止,血氧飽和度下降至50%,心率血壓正常。他排除心源性問題,猜測患者因藥物導致呼吸抑制,便立即摘下口罩,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為患者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當時我站的位置離輔助器械比較遠,本能反應就是給患者建立呼吸」,王衝說。
圖片來源:都視頻
他向《北京晚報》表示,當時如果選擇使用簡易呼吸器,自己需要跑到急救車前,把安全鎖拽掉、打開,連接球囊、接上氧源,然後再進行標準的按壓呼吸。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最快也要10秒鐘時間。
人工呼吸進行大約10秒鐘後,王衝和負責急救的吳航宇醫生為患者進行有創氣管插管,接上呼吸機。大約10分鐘後,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恢復至85%~90%,生命體徵平穩。目前,老人順利出院。
手術中的王衝與吳航宇
王衝的舉動存在感染風險,他告訴「醫學界」,自己事先了解過患者血檢的指標,呼吸道方面的檢測結果不太清楚。
一位來自武漢的急診科醫生向「醫學界」表示,遇到這種情況立刻扣面罩給氧,然後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更高效,也更規避風險,「但是十幾秒的準備時間對於及時搶救、儘可能提升預後,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人覺得窒息10秒鐘可以耐受,普通人可能憋氣半分鐘都沒事。但當時臺上的患者危險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每一秒都很珍貴。王衝對患者本能的關心,我非常讚賞」,吳航宇對「醫學界」說。
吳航宇介紹急救設備
「醫學界」了解到,王衝醫生畢業於遼寧醫學院。2013年曾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現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心內科,2018年進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他因母親患胸腺瘤而立志學醫,有喜歡照顧他人的性格。
資料來源:
1.患者突然呼吸停止,這名北京醫生立刻人工呼吸,搶下關鍵10秒!
https://news.bjd.com.cn/2020/10/22/11262t100.html
來源:醫學界
作者:從小新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來源:醫學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