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中國暫停了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
西方不亮東方亮,美國的農產品被拒之門外的機會,俄羅斯抓住了!
首批4431.6噸中糧採購俄羅斯大豆入境
據經濟日報8月6日消息,日前,4431.6噸俄羅斯大豆經南京海關隸屬南通海關完成檢驗檢疫後通關放行。
據悉,該批大豆為中糧集團旗下中糧貿易從俄羅斯採購,從俄羅斯海參崴裝運至南通,是南通口岸首次以海運散裝方式進口俄羅斯大豆,也標誌著《關於深化中俄大豆合作的發展規劃》成果正式落地。
據南通海關介紹,此批大豆採購自俄境內最大糧食貿易企業俄羅斯農業集團公司,以一般貿易海運散裝方式進口。這一貿易模式的常態化和規模化,極大推動了中俄兩國企業在農業領域的合作逐步走向縱深。
江蘇南通一處港口正在處理進口的大豆(圖源:大公網)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兩條公告,允許俄羅斯全境大豆進口,並且增加俄羅斯庫爾幹州的小麥輸華。
擴大自俄農產品進口,是中俄兩國元首今年6月達成的重要共識。此前,用作加工的俄羅斯大豆僅限從與中國接壤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五個邊疆區進口。這五個區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後貝加爾邊疆區、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
農產品是中美雙邊貿易的一個大項,也是中美貿易屢屢博弈、屢屢被談及的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大俄羅斯全境農產品進口,確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當然,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中國給機會俄羅斯也要實力才行,最近幾年,俄羅斯實現了農業的華麗轉身。
俄羅斯的農業逆襲
故事要從2014年說起,當時俄羅斯剛剛吞併克裡米亞,引發了西方各國的集體制裁。
農業便是西方制裁的重點領域。2012年,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額高達460億美元,農產品進口約佔俄羅斯進口總額的14%,俄也因此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
當年蘇聯農產品進口不足,市民不得不排長隊買不到麵包,這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故技重施,以期用同樣的方式打垮俄羅斯。
蘇聯排長隊購買食物(圖源:維基百科)
但2014年的俄羅斯已經不是前蘇聯,俄羅斯不但沒有發生西方預期中「糧食危機」,農業領域的進口替代得以提速。
該年6月,普京反將一軍,籤署一項進口禁令,自8月7日開始禁止或限制從部分西方國家進口農產品,具體商品清單包括肉類、奶製品、蔬菜和水果。這一進口禁令大大刺激了俄羅斯本國農產品的生產,還為佔領國內外市場創造了條件。
當西方還在爭論「俄羅斯經濟何時崩潰」、國際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何時觸底時,2014年,俄農產品出口額達189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創下歷史紀錄。
▲2014年6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俄羅斯一農場。(圖源:路透社)
2015年俄羅斯的農業呈逆勢增長態勢,成為俄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增長領域。糧食出口貢獻了全年1460多億美元貿易順差中的近200億美元,農作物成為繼能源之後俄羅斯的第二大出口產品。
2016年,俄糧食產量達到38年來最高水平,農產品出口甚至超過武器出口收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小麥出口量超過2500萬噸,比上年增長14%,超過美國和加拿大,首次登上世界首位。
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1.34億噸。出口額相比2000年增長了15倍,其中俄羅斯小麥出口增長1/3,達3500萬噸,繼續鞏固俄全球最大小麥供應國的地位。
2018年儘管存在數項不良氣候條件,穀物收成淨重仍然比過去5年的平均值高出了11%。據俄羅斯聯邦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18年俄羅斯小麥出口量為4400萬噸,打破了1981年由美國創造的世界紀錄——4390萬噸。
據統計,俄羅斯聯邦連續三年保持小麥出口量的世界第一。2016年小麥出口量超過美國5.5%,2017年這種差距達到了21%。2018年超美國約50%,合計約2150萬噸。
在西方制裁之下,俄羅斯不僅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的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還奪回了世界小麥出口霸主之位。普京寄希望於農業領域取得更大成就,成為「俄羅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更有一些專家把農業視為「俄羅斯經濟的未來」。
「糧食是我們的石油」
事實上,俄羅斯農業的「雄起」並非朝夕之功。
俄羅斯具有發展農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在前蘇聯集體農莊和國有農場的組織形式下,生產積極性缺乏,生產率低下,結果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甚至長期處於落後局面。蘇聯解體後,伴隨著俄羅斯經濟崩盤,農業長時間投入不足。
2000年普京執政後,將農業視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他指出: 「沒有俄羅斯農業的復興就不可能有俄羅斯經濟的復興」。普京接連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發展的法規政策,加大對農業支持力度。
2001年 10月《俄羅斯聯邦新土地法典》出臺,2002年7月頒布《俄羅斯聯邦土地流通法》,2006年又陸續出臺《農業商品生產者財物重整法》《農業發展法》 等相關法律。
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促進了俄羅斯農業改革的深化,最終解決了農用土地自由買賣的問題,使農用土地流通有了法律基礎,確保了農業政策的穩定性。
2007年7月,俄羅斯政府頒布了《2008~2012年農業發展、農產品市場調節、農村發展規劃》,這是俄羅斯獨立以來頒布的第一個農業發展五年規劃。2010年1月,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還籤署了「食物安全構想總統令」。
普京和梅德韋傑夫視察果園(圖源:路透社)
2012年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後,農業被俄視為重點保護領域。為儘快提高農業競爭力,政府和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對農業的補貼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2013年,俄羅斯對農業的補貼率為13.5%,補貼額為1904億盧布(約合57.7億美元),同比增長28%。為了扶持農機設備產業的發展,自當年1月1日起,俄羅斯政府大幅提高對國產農機設備的補貼幅度,由15%提高到30%。
同時,俄羅斯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持續增加。近年來,溫室蔬菜種植投資增加,2014至2018年俄羅斯建造和升級了1000多公頃的高科技溫室,其中約350公頃於去年投入使用。
俄羅斯農業產值指數持續增長(圖源:維基百科)
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條件,以及政府對農業長期的保護和扶持,是幾年來俄羅斯農業「逆襲」的堅實基礎。而西方的制裁,客觀上加快了俄羅斯經濟結構的優化速度,刺激和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在最近的幾年,俄羅斯的農產品外匯收入,已經達到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創匯的約四分之一。一旦國際油價暴跌,農業可以成為俄羅斯經濟應對危機的後備力量。
以糧食為例,俄羅斯小麥已聞名世界。截止去年,俄羅斯的玉米對外銷售量也在攀升,其玉米已經出口到世界40多個國家。油料、糖、土豆、肉類、奶及其製品、酒類也都在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和更多市場份額。
2018年5月,普京下達規劃,俄羅斯2024年的非能源產品出口量須達到2500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量須達到450億美元。
如今,中國全面加深與俄羅斯的農業合作,輸出農業技術加快俄羅斯農業發展,可以期待的是,在中美競爭長期化的大背景下,未來的中俄農業合作將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