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俄羅斯就是歐洲的糧倉,到一戰爆發的時候,所有的歐洲參戰國中,只有俄羅斯還有能力對外出口糧食,只是因為交通被切斷,大量的糧食堆在黑海岸邊腐爛,而其餘的歐洲參戰國裡,最好的法國也不過是能滿足自己90%的需要。
如今,俄羅斯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一改蘇聯時代每年需要花費巨額外匯和黃金購買糧食的尷尬場面,俄羅斯重新成為糧倉,需要注意的是,俄羅斯在對外出口各類穀物的同時,因為地理環境等限制,也需要進口大量食品,諸如肉類,俄羅斯需要用糧食飼餵自己的牛羊,加上天氣寒冷生長緩慢,需要從美國等進口大量肉類,即便如此,俄羅斯超市裡的牛肉約合人民幣25元/斤,豬肉15元/斤,烤雞和雞腿更是只有2-3元/斤。
近日,俄羅斯媒體報導,在新的2020/2021農業年度中,預計俄羅斯將成為小麥的最大出口國,一舉超越美國和歐盟,儘管小麥價格有所下降,但依然能保證農民們的收入,俄羅斯穀物聯盟負責人阿爾卡迪·茲洛切夫斯基稱,「我們預計小麥收成將達到7700萬噸。但是,如果您對天氣情況感到幸運,那麼可能會超過8000萬噸」。
美國經濟部門也確認了今年俄羅斯小麥的大豐收,平均每公頃土地將出產2.8噸小麥,7700萬噸的產量還是除了克裡米亞以外的地區,比去年的產量上漲了5%,俄羅斯小麥今年獲得大豐收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天氣原因,除了沒有破壞性天氣外,還在於合理的降水以及收穫期的晴朗天氣。
俄羅斯方面預計今年將出口3200到3500萬噸小麥,中國和印度可能成為最大的買家,俄羅斯生產的糧食出口到多個地區,在新冠病毒爆發後,跟不少國家一樣,俄羅斯方面也管制了自己的穀物出口,優先餵飽俄羅斯百姓的肚子,避免因為糧食問題而出現社會動蕩。
就數字來說,俄羅斯並不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遠遠落後於中國(1.35億噸)、印度(1.03億噸),但中國和印度生產的小麥絕大部分都被自己消費了,出口量並不大,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但在小麥方面卻出口量很少,美國每年的小麥產量大多不到5000萬噸,出口量約為2000多萬噸,美國出口更多的還是大豆、玉米以及各種肉類(美國現在大部分牛都是用玉米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