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個新的教育名詞「保姆式教育」。
什麼意思呢?
顧名思義,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保姆服務式的態度教育孩子,通俗點說,就是為孩子包辦一切。
現如今「保姆式教育」現象日趨嚴重,據相關數據統計,家庭走入「保姆式教育」誤區的家長要佔85%左右。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了。
在很多中國家庭的父母都認為,愛就是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懷。
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竭盡全力的對孩子好,給他無微不至的愛。
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想過,這種讓孩子感到無比舒適的愛,其實是一種陷阱。是孩子未來發展的一種巨大阻礙。
我有個表姐,是位全職媽媽,最大的事情就是帶孩子。
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她包辦的,從來不用孩子插手,一方面是心疼孩子,另一方面也是嫌麻煩,生怕孩子做不好。
所以,她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有什麼要求,也往往都是有求必應。
就算孩子偶爾有什麼過火的要求和行為,表姐也只是嘴上批評幾句,過不了多久又心軟了,看到孩子不高興,也變著法哄著孩子,予以補償。
而表姐夫則有點大男子主義,平時不太管孩子,只給錢那種。
前段時間我見到我那個侄女的時候,真的就是「小公主」一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脾氣也暴躁的很,稍一不順意,就耍小脾氣,甚至是對我表姐惡語相向。
這麼小的孩子,現在就如此不尊重媽媽,難道長大後就會學會尊重了嗎?
我想,那是不可能的,她的胃口只會越來越大,變得極度自私。
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父母疼愛孩子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愛的錯誤、愛的太滿就像是是一把鋒利的鋸子,對孩子進行無痛截肢,離開了父母的保護傘,他就無法扛起這個世界。
隨便在網上一搜索,我們就能看到很多父母過分疼愛孩子養出白眼狼的新聞。
別覺得你給孩子的是愛,有無數被溺愛的孩子,在社會中受了委屈和挫折,就開始說自己的父母有問題,說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問題,父母每每聽了都很寒心,但這話並沒說錯。
父母在兒時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後又怎能渴望他抗住世界。
許多的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忽略愛的本質,給孩子過度的保護和管制,無形中奪走了孩子人生中成長的機會。
現在十多歲的孩子不會繫鞋帶,不會削鉛筆,不會收拾屋子,不會疊衣服的事情,比比皆是。
究其根本,還不是父母從小包辦一切所導致的。
父母能照顧孩子一陣子,卻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
小時候不給孩子機會嘗試,長大後孩子也只會習慣了索取,父母的包辦容易造就行為上的懶人,思想上的矮人。
過度的關愛,不僅讓孩子能力低下,失去接觸外界的機會,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還會破壞孩子獨立思慮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數長久走下來的學霸,幾乎都不是靠父母的包辦而成長的,那些學霸的父母都有遠見,她們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懂得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嘗試。
孩子在幼年發展的時候,對很多事物本能的有著好奇心,喜歡東摸摸西搞搞,用自己的觸覺去感受這個世界,而家長很多時候就覺得孩子搞的亂七八糟的,很難收拾,就會自己替代孩子做某些事情,殊不知,這其實是在抹殺孩子的天性,阻礙了孩子的自主發展以及創造的能力。
孩子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家長不應該予以制止,也不應該包辦。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歲所嘗試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在該養成自主思維能力和獨立生活的年齡無法得到應有的教育和培養環境,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家長的失職。
保姆式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父母往往只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忘記了教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愛孩子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去愛。
不要以自我的認知,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教育孩子。
懂孩子永遠是愛孩子的前提。
為人父母需要用心去學習,學會了解孩子,學習如何去正確的愛孩子,如何給予孩子最想要的愛和最舒適的愛。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在輕鬆的家庭氛圍裡快樂長大,活成自己本該擁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