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
古往今來,中國的教育似乎一直是千篇一律,公平公正之外卻也少了一份自由和創新,大多數中國學生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甚至是之後更高學府的求學,都被灌輸著「應試教育」的思想,而且秉著分數至上的理念接受著學校的教育。所以不免在很多人心中慢慢地對中國的教育蒙上了一層偏見的面紗,並且更加推崇和提倡西方那種更加自由、隨性的學習。
但是我們中國的教育果真是那麼不值得被看好嗎?對於這個問題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為什麼會有偏見存在?
隨著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增強,現在社會很多家庭早已不滿足於基礎的溫飽和物質上的單純享受,而是更關注自己的下一代是否能夠贏在「起跑線」上,所以便在教育上更加重視,甚至是有些畸形的追求。
學區房、補習班、雙語環境、各種比賽……這些在很多小康家庭中是很普遍的存在,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生怕一個興趣班沒報,就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輸給其他同齡孩子。
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如今學歷、知識很重要,但是這也不能忽視了孩子本身的自我發展,很多家長認為成績很重要,便一直加重孩子的學業負擔,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較叛逆,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心理。
所以,我們也可以想到,在教育越來越偏激發展的情況下,不免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質疑聲和反對。孩子的作業越來越多,不光是學生的負擔加重,對於父母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父母需要輔導作業,還要和孩子一起完成手工作業和科學調查。學習不單單是孩子自己的事,逐漸成為一個家庭的任務。
西方教育為什麼受歡迎?
西方教育更重視興趣的培養。例如,在德國人心中興趣是最重要的,他們認為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找到樂趣,才能取得成功。能歌善舞、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做家務、會外語和電腦等等,這其中的任何一項都可成為學生驕傲的資本。
西方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能讓學生更早地適應工作,減少企業對他們培養的時間。而中國的教育主要是理論教育,實踐很少,造成了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不高。
中國教育正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從隋朝的科舉制度開始,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就有了一個裡程碑式的進步,讓這一系列的制度法規更加地完善,更使得很多寒門弟子有了改變人生的一條光明大道,官宦之權不再僅僅把握在那些富人手裡。
再看現今的中國教育,在很多知識內容和教學形式上都有很多改革,不再單單滿足於基礎的課本內容,「死學硬記」慢慢消失在很多的學校課堂中,還增添了很多新穎的內容,比如研學旅行。知識更簡單地融入學生的生活中,也增加了很多實踐的機會,讓課堂多了很多趣味性。
所以,中國的父母們應該以更加客觀和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現在的中國教育,每一枚硬幣都有正反面,國內教育的缺點固然存在,但也不可一概否定。反之,更應該關注自身的教育方法,與孩子的溝通是尤為重要的。儘量做到與孩子一同快樂成長,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
對於孩子的「投資」不是看錢花得多少,而是真心的陪伴。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