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支長途跋涉的隊伍而言,帶路的嚮導就是活地圖。然而在雲南省麗江市,有一位紅軍嚮導卻說:「不是我帶紅軍的路,而是紅軍為我帶了路。」
7月20日,記者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順著茶馬古道穿過觀音峽、翻過邱塘關,來到麗江古城區金山街道的東元橋,麗江古城已遙遙在望。
「1936年4月24日,就在這座橋上,從縣城趕來的100多人手裡拿著紅紅綠綠的三角彩旗。」麗江市黨史研究室原副調研員和鋼告訴記者,當時他們不知道旗子上「歡迎義軍」的那個「義軍」究竟是些什麼人,真的像國民黨所說的那樣紅眉毛、綠眼睛、專吃小孩嗎?隆重的歡迎禮節過後,能否避免戰亂,讓這支部隊手下留情呢?
中午時分,隨著噠噠噠的馬蹄聲,一支部隊走近了,這就是由賀龍等率領的迴旋烏蒙、橫掃滇西而來的紅二軍團。當地人發現,隊伍中看不見威風的首長,分不清哪個是兵哪個是官,這些衣著破舊的官兵們臉上帶著和氣的笑容,嘴裡熱情地喊著「老闆、老闆」(南方方言,一種敬稱)。跨過東元橋後,紅二軍團繼續向麗江大研鎮(今麗江古城)前進。
一路上,紅軍戰士們秩序井然、紀律嚴明,他們對老百姓秋毫無犯。觀察了好久之後,鎮上的人們終於放下了心,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還有這樣守紀律的部隊啊」。「紅軍在被圍追堵截、十分疲憊之後,仍然能保持嚴明的紀律、高昂的鬥志,是非常罕見的。這也正是麗江人民對紅軍由懷疑、恐懼轉變為熱情、愛戴的根本原因。」和鋼說。
當紅二軍團的隊伍進入大研鎮時,正在麗江監獄裡艱苦度日的桑樂天沒有想到,他的人生轉折點就要來臨了。「當年我四爺爺家裡很窮,被有錢人欺負,含冤進了監獄。紅軍來到麗江後,從監獄裡把我四爺爺放出來,帶他理髮,還給他發了一身衣裳和3塊大洋做路費。他們跟我四爺爺說,『我們是工農紅軍,是窮人的軍隊。你們是受有錢有勢的人壓迫而坐牢的,現在放你們回家,好好勞動過日子』。」桑樂天的侄孫桑增光給記者講述了桑樂天的故事。
重獲新生的桑樂天對紅軍感激不盡,他帶著紅軍在大研鎮購買糧食、找裁縫縫製米袋和衣物。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桑樂天親眼看到紅軍救助窮人,感受到紅軍之間的互助友愛,他對這支部隊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因此,當一位名叫鬍子明的連指導員問他能不能當紅軍的嚮導,帶路去石鼓鎮時,桑樂天毫不猶豫地答應:「我不害怕,願意帶路,願意跟著你們走。」
石鼓鎮東距麗江古城約50公裡,源自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奔騰南下,在石鼓居然來了個V字形的大轉彎,滔滔江水開始流向北方,這就是著名的「長江第一灣」。紅二、六軍團在這裡搶渡天塹,實現了渡江北上、擺脫圍追的戰略勝利。
當時,桑樂天如約將紅軍送至石鼓鎮後並沒有返回,而是主動找到鬍子明,要求繼續跟隨部隊前進。在紅軍的身後,雲南軍閥滇軍大部隊正在急追,國民黨的飛機也已奉命前往石鼓沿江轟炸。
4月25日起,金沙江邊晝夜通明,紅二軍團開始在格子渡口、木取獨渡口、士可渡口等地搶渡。27日起,紅六軍團也挺進石鼓鎮,開始渡江。至28日,紅二、六軍團全軍1.8萬餘人及數百匹騾馬全部渡過金沙江。不久之後,敵人追至江邊,這裡早已空無一人,他們只好隔江放了一陣空槍了事。
從士可渡口順利渡江的桑樂天,在進入藏區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後,不幸小腿中彈,無法繼續前行。鬍子明將其安頓在當地百姓家,並給他留下40塊大洋、一對金戒指和一匹馬。第二天,桑樂天淚流滿面地目送紅軍離去。
「紅軍一言一行對麗江人民影響深遠,在這裡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和鋼告訴記者,雲南解放前,麗江青年有四五千人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其中就有桑樂天。
1985年,72歲的桑樂天在為當時的麗江縣委黨史資料徵集辦講述歷史時一再說明:「不是我帶紅軍的路,而是紅軍為我帶了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 哲)
來源:經濟日報